當初東德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2020-12-19 騰訊網

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原本就是在戰後冷戰的特殊氛圍裡誕生的特殊國家。二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軍事佔領,整個德國除割讓給波蘭和蘇聯的領土外,被劃分為蘇、美、英、法4國佔領區,而首都柏林也同時劃分為蘇美英法佔領區四塊。

隨著1946年3月5日邱吉爾「鐵幕」說拉開冷戰序幕,蘇聯和西方關係迅速緊張,蘇試圖擠走其它三國勢力、取得戰後德國支配權不果,而西方試圖將蘇佔區融入戰後新的德意志聯邦,並藉此獲得整個德國支配權也未成功,後者隨即在1949年5月23日單方面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為免被動,蘇聯匆忙在德國蘇佔區成立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間是10月7日。

問題在於東德境內的許多區域,是舊德國民族情緒最為激烈的區域,如首都柏林、薩克森、圖林根、薩克斯堡等等,這裡的居民對一個「不統一」的東德認同感不強,對蘇聯及蘇軍的居高臨下也很反感,迫於此蘇聯不得不採取修築柏林圍牆、強化治安等措施避免居民外逃,並挑起「柏林事件」力圖吞併整個柏林,從而為新的東德找到「大義名分」。

但上述兩大措施效果都很不理想:柏林圍牆未能阻止大批東德人外逃(不完全統計整個50年代流失270萬人),而「柏林事件」引發了1948年6月24日至1949年5月12日的柏林空運,最終反倒明確了兩德分治和柏林分治。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領導人改變思路,認為東德之所以人心不穩定,是因為經濟和民生不理想,在西德進一步靠攏北約,並成為後來歐共體(歐盟前身)最活躍成員之一後,蘇聯不惜血本扶植東德,使後者成為蘇聯東歐集團經濟最發達、人均收入最高、社會福利最好的國家。

同時,東德軍隊也成為華約裝備最好、訓練最有素的蘇聯衛星國軍隊,加上龐大的蘇聯駐東德軍隊和無所不在的「斯塔西」,東德在上世紀70-80年代達到頂峰,不僅聯合國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甚至也實現了和西德的相互承認。

但東德的「發達」是相對經互會其它國家和蘇聯而言,70年代西德也開始進入增長高峰期,並迅速成為歐美發展最快的經濟大國,各方面將東德拉得越來越遠,而長期被軍備競賽拖累的蘇聯則漸漸力不從心,難以繼續大幅輸血。

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油大跌價導致蘇聯財政收入大幅下降,迫使戈巴契夫推行「新思維」,但效果是災難性的,這種背景下戈巴契夫試圖通過甩掉東歐「包袱」減輕蘇聯自身負擔,這種背景下1989年8月,東歐國家中對蘇最反感的匈牙利首先發生劇變。

消息傳到東德後,大批東德居民喜出望外通過當時交通便利的匈牙利繞道前往西德,東德官方的彈壓導致更大反彈最終在西方火上澆油和積極創造條件下,發生了「推牆」事件——東德的存在,依託就是這堵「牆」,包括看得見的水泥牆,和看不見的「蘇聯牆」,如今這兩座牆都倒了,東德自然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相關焦點

  • 二戰後東德政府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東德政府領導人之所以放棄政權併入西德,主要是因為東德和其他東歐國家一樣,各方面都深受蘇聯影響,例如東德的社會經濟就遠遠落後於西德。毫不誇張的說,蘇聯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東德的未來。此外東德自然資源比西德差了不止一丁半點,畢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德地區。
  • 當初東德政府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兩德的統一是蘇聯崩潰的結果。 1990年代前後,蘇聯走向崩潰,其對東德的影響也正減弱。於是,東德也搭乘了這股順風車,趁勢與西德統一。
  • 東德領導人當初是怎麼想的?為何要主動放棄政權和西德合併?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爭權奪利」是大多數政權領導人的「職能」。 但是,為什麼東德領導人會主動放棄政權,和西德合併呢? 東德領導人站在歷史的風口,大勢所趨,民意難違,最終選擇了放棄政權,東德併入西德。
  • 東德領導人為何主動放棄權力,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支持統一
    1990年,在美英蘇法四大強國的支持下,柏林圍牆被拆除,東德併入西德統一成全新的德國。此後東德的政府和軍隊遭到清洗,絕大多數重要職位都由西德人擔任。 可東德領導人為什麼會主動放棄政權,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呢? 一、「兩德」經濟的差距。 雖然東德和西德同樣在戰爭廢墟中崛起,同樣獲得了卓越的發展。但它們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就是為居民提供的生活條件不一樣。 作為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櫥窗,東德在整個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
  • 東西德統一後,東德17萬「精銳」被如何安排?
    此後隨著美蘇冷戰升級,德國在1949年被一分為二,建立了兩個對立的政權。東德在最初是沒有自己的名義上的軍隊的。其武裝力量因為合約的限制,一直以「駐營人民警察」的名義存在。1955年,在美國背後的暗箱操作下,西德加入了北約組織。還建立起了聯邦國防軍,東歐國家和蘇聯感受到了來自美方的威脅。同年也建立了華約組織,東德也是其中一員。
  • 兩德統一30年,「窮親戚」東德徹底融入西德這個「有錢人家」了嗎?
    Oliviero Angeli博士是德勒斯登科技大學下屬墨卡託移民與民主研究論壇的學術策劃人,是在西德和東德都生活、工作過多年的義大利裔學者,專注移民融合與政治哲學研究。 「我剛從義大利搬到西德城市圖賓根上大學時,德語水平剛剛夠叫杯咖啡,但那時感受到的社會價值觀和文化上的震撼,某些地方甚至沒有後來從圖賓根搬去德勒斯登感受到的大。」Angeli向《鳳凰周刊》形容,東西德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尤為明顯,遠非經濟指標所能表達。「同一場呼籲大家接納難民的演講,在東德受到的質疑和指責也比西德要多得多。」
  • 放棄東普魯士,東德承認!西德反對!
    東德對法理的放棄和西德的頑抗 被《波茨坦協定》割成四塊的德國剩餘領土則因為蘇聯和西方陣營的漸行漸遠轉變成了東德與西德東德政府迫於蘇聯和新波蘭政府的壓力承認了奧德河-尼斯河邊界線,並於1950年與波蘭籤署《茲戈熱萊茨條約》。出於統一陣線的需要,東德首次提出放棄了包括東普魯士在內的大量地區。 威廉·皮克(東德首屆總理)的眼神好像在說,不同意又有什麼辦法呢?﹀
  • 西德比東德富裕得多,為何統一後的德國,卻把首都定在東德地區
    由英、法、美聯手控制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叫做西德。由蘇聯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被稱為東德。在兩德統一之前,西德和東德都各自設立了首都。兩德統一後,德國則將首都定在了東德地區的柏林。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在蘇聯模式的半個世紀統治中,東德的經濟極度落後,大批青年選擇離開東德自謀出路,這也是推動兩德統一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因為東德人迫切的想要改變現狀,就像今天的烏克蘭人想回歸歐洲一樣,他們天真的以為只要向歐洲靠攏自己就能實現富裕,而90年代的東德人同樣認為,自己加入西德就能和西德人一樣富足。
  • 東德首都在柏林,西德首都在哪裡?
    東德以位居德國東部的柏林為首都,但西德卻選擇了一個並不算起眼的小城市波恩作為首都,這就十分令人感到疑惑了。不過在德國戰敗後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盟國內部最終放棄了分割德國的想法,修正為「分區佔領」政策,並謀求建立一個統一的能夠接受盟國條件的德國政府。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東德是蘇東集團中最發達的國家;1989年東德人均GDP11,873美.,西德1.78萬美元,蘇聯3428美元,歐盟1.29萬美元,中國香港1.21萬美元,羅馬尼亞1817美元。1989年8月,匈牙利政府改革打破了籠罩歐洲44年之久的「鐵幕」,受匈牙利開放邊境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思想的影響,同時相較於西德,東德人民的生活還是大大不如,東德局勢急劇變化,自同年五月起,大批東德人通過匈牙利外逃至西德,10月初,萊比錫等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政府放寬出國旅行的限制等。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柏林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是德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是德國精神的象徵,德國統一後遷回柏林是對德國精神的一種回歸,得到了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
  • 同根異枝,東德牧羊犬和西德牧羊犬的異同
    東德牧羊犬與西德牧羊犬有著共同的祖先,隨著二戰德國的戰敗,這個曾經的帝國分為親蘇聯的東德(民主德國)和親西方的西德(聯邦德國),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東德牧羊犬的繁育更加傾向於工作性能的提升,而西德牧羊犬的繁育除了工作犬,更傾向於形體展示。優秀的東德牧羊犬絕大多數服役在邊境,據說那個時候東德牧羊犬經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軍事訓練,練就了結實的身體。
  • 兩德為了民族統一,付出了巨大代價,那麼具體都有什麼呢?
    不過還是那句話,由於局勢的變幻莫測,美、英、法三國的佔領區合併了,還建立了西德。隨後,蘇聯在佔領區建立了東德。德國由此走上了分裂和對抗之路。由於背後的老大不一樣,所以東西兩個德國,紛紛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過幾十年過去了,到了八十年代末,形勢發生了變化,蘇聯經濟衰退,國內問題接連爆發,東歐發生了巨變。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被怎麼樣安置了?
    二戰之後,德國被美、蘇、英、法等四國分區佔領,之後由於意識形態問題,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以蘇聯佔領區為基礎形成了東德,以美英法盟軍佔領區為基礎形成了西德,從此開始了德國長達半個世紀的分裂期。統一之前,西德的GDP為12490億美元,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遠超東德宗主國蘇聯的7710億美元。而東德的GDP僅為2000億美元,相當於西德的六分之一。同時東德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遠不及西德,在兩德合併之前就經常有大量的東德人冒著生命危險翻越「柏林圍牆」,前往西德生活。由於合併之前兩德之間實力上巨大的差距,也就註定了合併之後的東德人民軍在軍隊體系中處在了不平等的地位。
  • 17萬精銳的東德軍隊,在兩德合併以後,為何全部都裁掉了?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蘇聯確實有志向將東德建設成為一個窗口國家,因此東德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德曾是世界十大工業國家之一,但由於經濟政策的崩潰,東德採用蘇聯的工業生產模式,使得輕重工業發展十分不均,加上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爭,東德時有向西德逃的情況發生。
  • 德國統一30年間,向東德援助了2萬億歐元,如今東德發展如何?
    但是一跟西德相比就差遠了。至1989年兩德統一前夕,民主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跟比利時相差無幾,但是比利時的國土面積只有民主德國的三分之一。同一時期聯邦德國的GDP在多少呢?它坐穩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把交椅,僅次於美國、日本,高達1.3萬億美元。
  • 東德、西德的記憶之戰——柏林城市宮重建史
    柏林城市宮可不是什麼普通建築,如果要柏林人選出一個代表整個柏林的標誌性建築的話,柏林城市宮一定會位列榜首。長期以來,城市宮一直是德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在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時期,它是國王、皇帝所居住的宮殿、在東德時期,它又成為東德政權召開人民會議的地點。它曾數次被摧毀,又數次被重建。
  • 德國統一背後:無數個意外構成的政治奇蹟
    西德首任總理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出任,他的外交部長提出了著名的「哈爾斯坦主義」,認為聯邦德國政府是全德唯一合法政府,有權代表全體德意志人民,推行不承認東德並且阻止第三國承認東德的外交政策。1957年南斯拉夫與東德建交,西德立即與其斷絕外交關係;1963年古巴與東德建交,西德也宣布同古巴斷交。
  • 假如1990年西德和東德的統一沒有成功,會對後來世界產生哪些影響
    由於在統一之前,不論是聯邦德國還是民主德國,都是其所在陣營除美蘇以外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這樣的兩個國家重新統一,使德國成了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經濟實力名列前茅的國家。因此兩德的統一不論對歐洲還是世界都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