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原本就是在戰後冷戰的特殊氛圍裡誕生的特殊國家。二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軍事佔領,整個德國除割讓給波蘭和蘇聯的領土外,被劃分為蘇、美、英、法4國佔領區,而首都柏林也同時劃分為蘇美英法佔領區四塊。
隨著1946年3月5日邱吉爾「鐵幕」說拉開冷戰序幕,蘇聯和西方關係迅速緊張,蘇試圖擠走其它三國勢力、取得戰後德國支配權不果,而西方試圖將蘇佔區融入戰後新的德意志聯邦,並藉此獲得整個德國支配權也未成功,後者隨即在1949年5月23日單方面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為免被動,蘇聯匆忙在德國蘇佔區成立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間是10月7日。
問題在於東德境內的許多區域,是舊德國民族情緒最為激烈的區域,如首都柏林、薩克森、圖林根、薩克斯堡等等,這裡的居民對一個「不統一」的東德認同感不強,對蘇聯及蘇軍的居高臨下也很反感,迫於此蘇聯不得不採取修築柏林圍牆、強化治安等措施避免居民外逃,並挑起「柏林事件」力圖吞併整個柏林,從而為新的東德找到「大義名分」。
但上述兩大措施效果都很不理想:柏林圍牆未能阻止大批東德人外逃(不完全統計整個50年代流失270萬人),而「柏林事件」引發了1948年6月24日至1949年5月12日的柏林空運,最終反倒明確了兩德分治和柏林分治。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領導人改變思路,認為東德之所以人心不穩定,是因為經濟和民生不理想,在西德進一步靠攏北約,並成為後來歐共體(歐盟前身)最活躍成員之一後,蘇聯不惜血本扶植東德,使後者成為蘇聯東歐集團經濟最發達、人均收入最高、社會福利最好的國家。
同時,東德軍隊也成為華約裝備最好、訓練最有素的蘇聯衛星國軍隊,加上龐大的蘇聯駐東德軍隊和無所不在的「斯塔西」,東德在上世紀70-80年代達到頂峰,不僅聯合國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甚至也實現了和西德的相互承認。
但東德的「發達」是相對經互會其它國家和蘇聯而言,70年代西德也開始進入增長高峰期,並迅速成為歐美發展最快的經濟大國,各方面將東德拉得越來越遠,而長期被軍備競賽拖累的蘇聯則漸漸力不從心,難以繼續大幅輸血。
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油大跌價導致蘇聯財政收入大幅下降,迫使戈巴契夫推行「新思維」,但效果是災難性的,這種背景下戈巴契夫試圖通過甩掉東歐「包袱」減輕蘇聯自身負擔,這種背景下1989年8月,東歐國家中對蘇最反感的匈牙利首先發生劇變。
消息傳到東德後,大批東德居民喜出望外通過當時交通便利的匈牙利繞道前往西德,東德官方的彈壓導致更大反彈最終在西方火上澆油和積極創造條件下,發生了「推牆」事件——東德的存在,依託就是這堵「牆」,包括看得見的水泥牆,和看不見的「蘇聯牆」,如今這兩座牆都倒了,東德自然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