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西德的記憶之戰——柏林城市宮重建史

2020-12-19 啟蒙時代的餘孽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

柏林市的中央地區,一座雄偉的巴洛克式建築坐落在施普雷河河畔,兩側挨著宮廷廣場與露斯特花園,其名為柏林城市宮。

柏林城市宮可不是什麼普通建築,如果要柏林人選出一個代表整個柏林的標誌性建築的話,柏林城市宮一定會位列榜首。長期以來,城市宮一直是德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在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時期,它是國王、皇帝所居住的宮殿、在東德時期,它又成為東德政權召開人民會議的地點。它曾數次被摧毀,又數次被重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重建從2013年開始,現在仍在進行之中,今年9月,重建過後的柏林城市宮將作為「洪堡論壇」的總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見面。

對於早已進入文明社會的人類來說,建築並非僅僅是個供居住的場所,它們所經歷的歷史、所象徵的意義、所代表的內涵,讓它們不可避免地承載了社會、文化與意識形態職能。舉個離我們最近的例子,紫禁城難道僅僅是供人們居住才修建的麼?顯然不是的,古代的皇帝修建紫禁城,是為了彰顯自己高高在上的神聖性,以便更好地駕馭臣民;在已經沒有皇帝的現代,紫禁城則承擔著塑造文化共同體的職能,當來自天南海北的中國人看到雄偉的紫禁城之後,一股「我是華夏民族的一份子」的熱情會油然而生。

作為柏林的中心建築,柏林城市宮自然也承載了同樣的社會、文化與意識形態職能。城市宮的悠久歷史與博物價值使它不僅僅是個宮殿,看到它的那一刻,德國人立馬能回想起德意志民族的歷史,以及德意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因此,對德國人來說,有關城市宮的話題不僅僅是建築學話題,也是政治與文化話題。

二戰之中,柏林城市宮被空襲所摧毀。戰後,東德與聯邦德國都曾對城市宮進行過重建。雖然都是德國人,但雙方重建工程的內容與結果卻迥然不同,從東、西德對城市宮的重建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場意識形態之爭。與其說這是兩個政權的建築風格不一樣,不如說,這是一場關於德國歷史的記憶之戰。

柏林城市宮的歷史

1443年,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二世在施普雷河附近興建了一座堅固的城堡,作為自己與家人的居住地,這座城堡便是城市宮的最初形態,它最初是近代城堡式建築,而非宮殿式建築。此時據選帝侯將柏林確定為首府還不到30年,可以說,柏林城市宮與它身處的這座城市同齡,570多年來,城市宮見證了整座城市,甚至整個帝國的興衰。

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之中,由於戰亂,城市宮數次遭到破壞。不過俗話說得好,無破不立,原有的城堡式建築被摧毀,反倒使君主們引入新的建築風格。1700年左右,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為了增加自己的權威,決定翻修整個城市宮,他聘請建築師安德雷亞斯·施呂特,將城市宮改造為巴洛克式宮殿。從今以後,歷代普魯士國王都將此地作為居住的皇宮,並不斷擴建,18-19世紀,祈禱室與穹頂等重要部分皆是在後世君主的擴建之下完成的。

1918年,德國民眾已經深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長達四年之久,然而,戰況不但沒有變得明朗,反而越來越消極。德國人民發現,自己被皇宮裡的那些無恥的「肉食者」欺騙了,自己流的血,只是為了增加容克老爺與夫人們的榮耀。於是,士兵與市民團結起來,向德皇揮舞起革命的大旗。

在眾多革命派系中,最為悲壯的一派要數卡爾』李卜克內西與羅莎·盧森堡帶領的socialism派系——斯巴達克聯盟。在推翻德皇的起義中,他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1月9日,李卜克內西在城市宮的陽臺上演講到:「霍亨索倫家族在這座宮殿裡居住了好幾個世紀,然而今天,他們的統治結束了!現在我宣布,德意志自由社會共和國成立!」然而,不久之後,他就與同志羅森堡等人一起,被極右翼老兵殺害。

在魏瑪共和國與納粹時期,由於王室已經覆滅,柏林城市宮便不再作為宮殿,而是作為博物館存在,其中一部分則成為政府辦公的地點。不過總體來說,在這一時期,城市宮並不受重視。1945年,二戰末期,盟軍已經逼至柏林城下。在兩次空隙之中,輝煌的城市宮毀於一旦,大部分屋頂與結構被徹底摧毀。

二戰後,由於蘇美兩大國的利益分歧,德國被分成了兩半,曾經的首都柏林被柏林圍牆分開,曾經在同一個城市生活的柏林市民,在這時卻分屬兩個不同的國家。柏林城市宮被劃入社會主義的東德管理地區。那麼,如何處理這座建築呢?東德人陷入了思考之中。

東德時期的重建:頗具現代氣息的共和國宮

對於德國人來說,柏林城市宮不僅僅是個只能被當成觀光經典的漂亮建築,它亦是德國人民歷史記憶的凝聚物。城市宮與柏林同齡,它見證了整個城市與國家的榮辱與興衰;那些讓人們耳熟能詳的霍亨索倫王朝君主們: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大帝、德皇威廉一世……曾在這裡居住,它承載了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曾經的輝煌與興盛;城市宮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在18世紀頗為流行,它是普魯士啟蒙運動與人文傳統的延續。重建城市宮,也是在重建德國人對於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的歷史記憶。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段記憶是好記憶。二戰之後,東德的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瓦爾特·烏布利希認為,這座巴洛克風格的柏林城市宮沒象徵多少好東西。當這座曾經供國王與皇帝居住的宮殿矗立在柏林中央時,它總能讓人們想起反動的容克貴族、殘酷的書報檢查、四處侵略的普魯士與德意志軍隊,城市宮不再代表人文精神與啟蒙思想,而是代表逆人民意志而行的封建主義軍國主義。在他的主張下,東德政府將二戰後剩下的城市宮殘骸徹底拆除。

在消除德國人「罪惡記憶」的同時,東德政府也在構建新的記憶。1973年,在總書記埃裡希·昂納克的首肯下,東德政府開始在城市宮原址上興建一座新的大型建築,作為東德人民議會的召開地點,它的名字相當具有革命性:共和國宮。

被改變的不只有名字,重建的共和國宮從裡到外,都與原來的城市宮大相逕庭。與柏林城市宮那貴族式的巴洛克風格不同,共和國宮的外形相當現代化,似乎刻意要與柏林城市宮劃開界限。

它採用了東德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其最大的特點是擁有一扇特大面積的黃褐色反射玻璃幕牆。宮內的大廳中,懸掛著千餘盞燈,每當夜色降臨,共和國宮就會閃閃發亮,像一顆美麗的巨大寶石一樣。唯一保留的城市宮建築是陽臺,在那裡,李卜克內西曾向柏林市民宣布德意志帝國的覆滅。

如果說城市宮代表了內斂典雅的古典時代,那麼共和國宮就象徵著光鮮亮麗的現代。這種差異似乎是東德人建築師們有意識塑造的,象徵著新東德人要與舊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的罪惡分道揚鑣。

城市宮的拆除使德國人的記憶出現了斷裂,但是,新修建的共和國宮又成為東德人民記憶的凝聚物。共和國宮平時會對公眾開放,裡面的美術館、餐廳、電影院與保齡球館等設施滿足了東德人民的文化、娛樂需求。著名歌手、古典樂隊,甚至是80年代末流行的電子音樂樂隊,都曾在共和國宮進行過演唱會與音樂會。共和國宮已經成為東柏林市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被市民暱稱為「共和國艙"。

聯邦德國的重建:重回巴洛克時代

在象徵著分裂的柏林圍牆倒塌1年後,1990年10月,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將近半個世紀的分裂時期終於結束,東、西德長期以來的意識形態冷戰以西德的勝利告終。整個柏林都進入了聯邦德國的懷抱之中。

在兩德統一前一個月,共和國宮被發現有大量石棉汙染現象,因此議會決定將其封閉起來,直至所有石棉被清除後再開放。由於時間點過於特殊,不少人懷疑,共和國宮的關閉可能與兩德合併有關。

石棉一清理就清理了10餘年,2003年,石棉才基本被清除。現在,聯德國人面臨著與東德人在戰後遇到的問題:該怎樣處理共和國宮?自然,共和國宮是一個享譽世界的標誌性建築,但同時,它也是東德的標誌,這個政權壓抑的政治氛圍、無處不在的秘密警察與受政府鼓勵的告密活動成為德國人新的創傷記憶。那麼,面對著這個創傷記憶的標誌,德國人究竟應當怎麼抉擇?是繼續保留共和國宮,還是將其拆除,重新建立城市宮,讓它變回原來的樣子?

對於這個問題,德國人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反對重建城市宮的一方中,有很多是原東德人,隨著兩德的合併,東德時期不再是現實,而成為了歷史記憶,東德人的生活習慣、政治活動、甚至生活的地方都發生了巨變,東德人發現,自己的歷史記憶正在遭到破壞,其存在即將消失在時間的流逝之中,對於年輕一代東德人來說,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讓他們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時代了「(作家西蒙語)。他們認為,建築的意義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作為一座1973年的建築,共和國宮承載了東德時期的歷史,因此應當保留。

而支持重建的人們則認為,建築的象徵意義更為重要,巴洛克式的城市宮建於普魯士時代,象徵著帝國曾經的輝煌,以及啟蒙、人文精神,是德國文化傳承的標誌。同時,重建城市宮可以將歷史上溯到普魯士時代,對於這個有著半個世紀分裂歷史的國家來說,尋找一道共有的歷史尤為重要。

最終,這場記憶之爭以支持重建城市宮者的勝利告終。2003年,議會做出了拆除共和國宮的決定,將共和國宮原址作為公園,並表示當資金足夠後,馬上重建柏林城市宮。2013年,柏林城市宮的重建工程開始。與東德不同,這回德國人不準備對城市宮的外形進行大改造,而是力圖還原它的本來面目。

結語

正如本文之前所說的那樣,建築物承載了社會、文化與意識形態職能。東德的意識形態將城市宮背後所代表的東西是為封建主義與軍國主義,與受壓迫的廣大人民的利益不復,因此將其拆除,並建立了完全不同的共和國宮。而兩德統一後,德國人開始重視城市宮背後代表的歷史與人文精神,於是,共和國宮被拆除,城市宮重新出現在柏林中心地帶。城市宮重建史的背後,是一場深刻的記憶之戰。不知道大家更喜歡哪一個,是共和國宮,亦或是城市宮?

相關焦點

  • 東德首都在柏林,西德首都在哪裡?
    東德以位居德國東部的柏林為首都,但西德卻選擇了一個並不算起眼的小城市波恩作為首都,這就十分令人感到疑惑了。 不同時段東西德人口比較 西德不光初始人口就大幅領先,而且穩中有升 東德則穩中有降,不少還是逃去西德了 如果按照「簡單多數」搞的話,蘇聯人可以出局了▼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在東德人強大的民意面前,任何阻擋兩德統一的門檻都會被撞的粉碎,比如不情願丟掉權力成為公民的東德總統昂納克、克倫茨,在東德民眾的抗議、威脅下選擇辭職。蘇聯佔領軍也被洶湧的民意嚇到了,戈巴契夫收下了西德給的貸款、食品援助和經濟、科技合作,將15萬駐德軍隊全部調回,當然了他們的搬遷、安置費用都由德國負責。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柏林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是德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是德國精神的象徵,德國統一後遷回柏林是對德國精神的一種回歸,得到了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
  • 當初東德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原本就是在戰後冷戰的特殊氛圍裡誕生的特殊國家。二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軍事佔領,整個德國除割讓給波蘭和蘇聯的領土外,被劃分為蘇、美、英、法4國佔領區,而首都柏林也同時劃分為蘇美英法佔領區四塊。
  • 兩德統一30年,「窮親戚」東德徹底融入西德這個「有錢人家」了嗎?
    Oliviero Angeli博士是德勒斯登科技大學下屬墨卡託移民與民主研究論壇的學術策劃人,是在西德和東德都生活、工作過多年的義大利裔學者,專注移民融合與政治哲學研究。他在外演講時常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東西德之間的直觀差異——從東德城市柏林前往西德城市漢堡的鐵路是德國修繕最先進的高鐵路線之一,約兩小時直達;但從柏林前往距離更近的東德城市德勒斯登,卻往往需要轉車耗時三個多小時,因為這段鐵路的狀況「基本停留在了1936年」。
  • 東德領導人為何主動放棄權力,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支持統一
    1990年,在美英蘇法四大強國的支持下,柏林圍牆被拆除,東德併入西德統一成全新的德國。此後東德的政府和軍隊遭到清洗,絕大多數重要職位都由西德人擔任。 可東德領導人為什麼會主動放棄政權,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呢? 一、「兩德」經濟的差距。 雖然東德和西德同樣在戰爭廢墟中崛起,同樣獲得了卓越的發展。但它們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就是為居民提供的生活條件不一樣。 作為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櫥窗,東德在整個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
  • 西德比東德富裕得多,為何統一後的德國,卻把首都定在東德地區
    由英、法、美聯手控制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叫做西德。由蘇聯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被稱為東德。在兩德統一之前,西德和東德都各自設立了首都。兩德統一後,德國則將首都定在了東德地區的柏林。
  • 二戰後東德政府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東德政府領導人之所以放棄政權併入西德,主要是因為東德和其他東歐國家一樣,各方面都深受蘇聯影響,例如東德的社會經濟就遠遠落後於西德。毫不誇張的說,蘇聯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東德的未來。此外東德自然資源比西德差了不止一丁半點,畢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德地區。
  • 二戰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兩邊的差距有多大?
    東德與西德從此成為歷史概念,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幾乎與德國分治一致的是,柏林也被盟軍劃分為四塊,後來由於英、法、美管轄區的合併,而變成了兩大塊,這便是後來的西柏林和東柏林。
  • 25歲的葆拉·貝爾封柏林影后之作,一部《溫蒂尼》,半部柏林史
    《溫蒂妮》以深居內陸的大城市為舞臺,表面上脫離了臨水邂逅水妖的傳統,其實是回歸屬於這都城更久遠的記憶。七百多年前斯拉夫人於此建城,名為柏林,是「水鄉澤國」之義,先民抽乾沼澤形成聚落,築城之初如此,今日柏林依舊處處水光瀲灩,是個水資源豐沛的城市。
  • 同根異枝,東德牧羊犬和西德牧羊犬的異同
    東德牧羊犬與西德牧羊犬有著共同的祖先,隨著二戰德國的戰敗,這個曾經的帝國分為親蘇聯的東德(民主德國)和親西方的西德(聯邦德國),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東德牧羊犬的繁育更加傾向於工作性能的提升,而西德牧羊犬的繁育除了工作犬,更傾向於形體展示。優秀的東德牧羊犬絕大多數服役在邊境,據說那個時候東德牧羊犬經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軍事訓練,練就了結實的身體。
  • 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處罰階段,上世紀50年代中期,東德加入了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西德加入了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從而標誌著美蘇的歐洲的冷戰繼續加劇。因此柏林尤其是西柏林,成為兩大霸權國家的必爭之地。
  • 那一年聖誕|柏林圍牆首次敞開背後的人間悲喜劇
    紅軍的寬大政策似乎讓德國人看到了希望。1945年5月17日,亞瑟·沃納博士當選重建的柏林政府首任市長,他是一位大學院長,無黨派人士。這讓柏林人以為蘇聯人會帶來自由,讓他們對戰後的新柏林充滿期待。然而,面對蘇聯同志們對政權穩定性的擔憂,德國共產黨領導人烏布利希表示:「沒有關係,他的副手會是自己人。柏林的每個區都會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同志,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地方警察組織。」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東德是蘇東集團中最發達的國家;1989年東德人均GDP11,873美.,西德1.78萬美元,蘇聯3428美元,歐盟1.29萬美元,中國香港1.21萬美元,羅馬尼亞1817美元。(八十年代東德街頭)(東德街景)東德就算按照西方標準,也可以算作發達國家。(東柏林街頭。)但「一家獨秀」擋不住大勢已去。
  • 東德領導人當初是怎麼想的?為何要主動放棄政權和西德合併?
    但是,為什麼東德領導人會主動放棄政權,和西德合併呢? 其實,這主要有3方面原因: 其一,民意難違,大勢所趨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後來,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世界形成兩大陣營。
  • 17萬精銳的東德軍隊,在兩德合併以後,為何全部都裁掉了?
    二戰時期,由於納粹德國在戰爭中為世界各盟國帶來沉重的災難,因此在德國戰敗以後,盟國對德國實行了軍事託管的策略,而當時除了中國以外,英美法蘇按照以柏林為中心的劃分方式,將德國劃分為四塊,後來英美法三國佔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而以蘇聯為首的則成立了民主德國,隨著後來冷戰爆發,當時東西德就成為了冷戰的窗口地區
  • 當年西德為何要定都小城波恩,而不是西柏林、慕尼黑或法蘭克福呢
    其中,東德部分由蘇聯控制著,也就是後來的德國,而西德則被稱為聯邦德國,因為它分別由美、英、法三國控制。但讓人們想不通的是,東德(德國)定都柏林,而西德竟然選擇了並不大的波恩為首都,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有些東德人會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
    這樣的體制必然導致溜須拍馬之風盛行,平庸之輩盤踞高位,賄賂公行,貪汙腐敗成風。入黨的人感興趣的不是什麼社會理想,而是社會地位……」(丁建弘《德國通史》) 當柏林圍牆倒掉以後,這些特權階層無疑失去了他們曾經擁有的榮光和待遇。結束蛀蟲一樣的生活,像普通人一樣工作。因此,他們由衷的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
  • 柏林圍牆的建立和倒塌
    其中,在東德境內的柏林也面臨著分裂。 1949到1961年間大約有269萬東德人通過東、西柏林的81個通道紛紛逃向西部,佔當時東德人口的1/6。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東德)決定封鎖西柏林四周的邊界,隨後關閉布蘭登堡門,在分界線上建築了隔離設施,即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柏林圍牆」。
  • 東西德統一後,東德17萬「精銳」被如何安排?
    東德在最初是沒有自己的名義上的軍隊的。其武裝力量因為合約的限制,一直以「駐營人民警察」的名義存在。1955年,在美國背後的暗箱操作下,西德加入了北約組織。還建立起了聯邦國防軍,東歐國家和蘇聯感受到了來自美方的威脅。同年也建立了華約組織,東德也是其中一員。同時蘇聯要求東德建立一支正規武裝部隊,必須擁有對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威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