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東德人會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

2020-12-19 騰訊網

正文共: 3488字 4圖

預計閱讀時間: 9分鐘

責任編輯:彭朵爾 | 作者:佚名 | 來源:網絡

前言:

最近全世界都在關注美國大選灌票事件的時候,卻幾乎忘記了11月9日是柏林圍牆被推倒31周年紀念日。1989年11月9日,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存在了28年零3個月的柏林圍牆。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樂意看到柏林圍牆的倒塌。而這些人之中,很多都是東德當年的特權階層。

極端主義導致極端的權力,極端的權力導致極度的腐敗——在東德,納粹主義來不及腐敗就滅亡了,不過,腐敗的事業,由另一個極端主義來繼承。

在上世紀40—50年代,東德的共產黨,即統一社會黨領袖烏布利希掌握國家權力,按照史達林的模式進行了「清黨」,151000名黨員被整肅。而當時東德的人口總數,不足1700萬人。通過這樣的清洗,國家權力高度集中在個人手裡。由此為開端,圍繞著黨的無限權力,逐漸形成了一個官僚特權階層。

「所謂的特權階層,就是黨內以第一書記為首的主要高幹,依據級別的大小,享受著合法的特權。他們可以在商店買到老百姓見不到的、甚至沒有聽說過的商品,周末和節假日可以到別墅去度假,而此時人民卻在為明天的麵包排著長隊。官員出行時,往往警車呼嘯,行人讓路;不管有病沒病,特權者享受特殊的醫療服務……為了保衛這種特權利益,在這個權力圈內,特權者嚴格禁止外人進入。用人惟親愈演愈烈,裙帶關係猖獗。

昂納克當政的時候,幹部的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和任人唯親的暗箱操作,使得整個統一社會黨完全被特權集團把持。這樣的體制必然導致溜須拍馬之風盛行,平庸之輩盤踞高位,賄賂公行,貪汙腐敗成風。入黨的人感興趣的不是什麼社會理想,而是社會地位……」(丁建弘《德國通史》)

當柏林圍牆倒掉以後,這些特權階層無疑失去了他們曾經擁有的榮光和待遇。結束蛀蟲一樣的生活,像普通人一樣工作。因此,他們由衷的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

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在柏林圍牆下,發表了傳誦一時的著名演講:「……讓我請求你們抬起目光,超越今日的危險看到明天的希望;超越這道牆看到正義來臨的一天;超越你們自己和我們自己看到全人類。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當所有的人都自由了,那時我們便能期待這樣的一天到來:在和平與希望的光輝中,這座城市獲得統一,這個國家獲得統一……」

而對於「在統一後,哪些夢想被實現」這個問題,90%的受訪東德人和94%的受訪西德人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法制和自由!

柏林圍牆,必須被推倒!

柏林圍牆,本就不應該存在!

柏林圍牆倒塌後,德國媒體每年都會進行各種關於柏林圍牆的社會調查,尤其是在五周年、十周年這類整數紀念年份,類似調查更是鋪天蓋地。進行調查的媒體很多,涉及的地區和樣本不同,不同年份又有區別,所以可以參考的數據非常多,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閱。

數據雖多,但大方向趨同,也可以見到德國人普遍的價值觀。比如說,不管是德國的經濟低迷期還是高速發展期,不管是順風順水的時代還是危機當口,大多數人都認為柏林圍牆的倒塌是正確的。

為了讓數據更能說明問題,類似調查一般會將前東西德地區分開,形成兩組數據相互觀照。多年來,前西德人贊同柏林圍牆倒塌的比例一直高於前東德人。但即使是前東德,也一直維持在高比例水平。

當然,在可以自由表達觀點的德國,這類問題肯定也有反對聲。那麼,是哪些人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反對者是老人,年輕人比例較低。其次,這些老人多半是在前東德有穩定社會地位,有一定特權或鐵飯碗保障的人。

對於前東德人而言,幸福感的高低取決於他的經歷與身份。一些原先的既得利益者往往對兩德統一後的生活表示失望,儘管西德通過各種方式為原東德地區提供高福利,但他們失去了特權,失去了計劃經濟下的各種免費保障,失去了原先的鐵飯碗,仍心有不甘。

因此,在各種調查中,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對兩德統一的看法往往大相逕庭,年輕人滿意度明顯高於老人。此外,高學歷、具有社會競爭力的群體,滿意度也遠高於低學歷者。

其實,早在柏林圍牆仍然存在的時期,這種代際差異就已初現端倪。西德政府曾於柏林圍牆倒塌前夕做過一個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柏林圍牆倒塌前出逃西德的東德公民,其特點是「年輕、壯勞力、情緒樂觀並受過良好教育」。被調查的出逃者中在談及出逃原因時,74%的人認為沒有自由,93%的人認為東德的政治狀況在後退。

2011年,《柏林日報》調查顯示,10%的受訪者認為1961年修建柏林圍牆「完全正確」,62%的受訪者認為「完全錯誤」。其中,被訪者中的前東德幹部群體幾乎都認為「完全正確」,這也側面說明了當年的既得利益者才是如今最失意的群體。

其實,對於東德人來說,他們曾經在柏林圍牆倒塌後面臨人生最好的機遇。

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採取了一步到位的輸血政策,通過巨大的財政支持東部經濟改革。當時最重要的舉措當屬東德馬克對西德馬克的兌換。

西德人拋出了大手筆,東德人也獲得了其他前東歐國家無比欣羨的「福利」——前東德公民可按1:1的比率將手上不值錢的東德馬克兌換為西德馬克,封頂數量為4萬馬克。要知道,如按實際匯率計算,東德馬克被高估了400%!

此外,德國政府還徵收「團結附加稅」,佔個人收入的5.5%,用於原東德地區的建設。也正因為新德國政府的包辦,在前東歐國家中,前東德一度轉型代價最小,復甦也最快。

當時的東德人因1:1的馬克兌換比率,購買力大增。原先在東德倍受歡迎的商品立時無人問津,口袋裡有錢的東德人紛紛轉而購買質量更佳的西德產品。

不過有些人認為,這個「福利」是短暫的,甚至有負面作用。因為東德人熱衷西德商品的結果是本國的低效率工業進一步萎縮,產品無人問津,大量工廠倒閉,進而使得許多人失業。

在他們看來,這有點像是惡性循環:因為就業崗位減少,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勞動力選擇前往前西德城市,城市人口減少,稅收隨之減少,剩下來的老人則需要政府更多的財政支持,政府又沒有相應的資金支持大規模的基建以吸引投資者,就業崗位因此進一步減少。

那麼,是不是不該實行這樣一步到位的兌換呢?當然不是。

德國政府選擇1:1的兌換比率,其實是一種轉移支付,迅速實現了東西德社會福利和收入的接近,同時也使得西德的資本在東部無法獲取廉價勞動力資源,無「血汗工廠」之憂。加上社會福利保障,從而確保了原東德人的基本生活。

雖然前東德地區確實面臨產業轉型的艱難,不過,高額福利還是能夠確保前東德地區的變化,道路和住房是最明顯的變化。

更何況,即使沒有這個貨幣兌換,難道前東德地區就不需要產業轉型了嗎?當然不是,那些落後僵化的產業,本就應該被淘汰。將產業轉型的陣痛歸咎於西德政府的補貼,簡直就是「拉不出粑粑賴馬桶」,也倒置了因果關係。而這種思維邏輯,恰恰是前東德既得利益者的邏輯,因為鐵飯碗沒了。

其實,在這個產業轉型期裡,前東德人面臨著巨大的人生機會。他們有了自由創業的可能,有了各種制度和福利保障,也有了自由遷徙的權利,可以去前西德地區乃至西歐其他國家發展……他們還有了更多學習機會,新的教育體系和知識體系向他們敞開大門,無論是大學教育、職業教育還是繼續進修,都帶來了人生的多種可能。

換言之,只要你努力,完全可以在新德國的自由空間裡尋找到人生的方向,但許多前既得利益者選擇了放棄,並在此後若干年裡怨天尤人。

同樣是2011年的數據顯示,前東德地區的平均工資仍比前西德地區低17%。許多人將這類數據當成了如今德國東部不如前東德的佐證,其實非常荒謬。因為在柏林圍牆倒塌前,東西部工資差異達到了60%。

東西德不僅僅工資差異大,生活水準差別更大。東德人民在計劃經濟下想要改善生活,也得跟著國家的腳步,訂購一臺洗衣機需要幾個月時間,買一輛小汽車甚至需要排十年以上的長隊。

曾有前東德學者說,許多家庭因為要等十二三年才能拿到車,所以家中若有孩子出生,就立刻以孩子的名字去訂車。兩德統一後,他們獲取的自由中,也多了購買自由這一選項。

而且,經濟並不是唯一。有一項統計結果是這樣的:85%的東德人和81%的西德人認為東德人應當為通過和平方式結束黑暗統治而感到驕傲。對於「統一後,哪些夢想被實現」這個問題,90%的受訪東德人和94%的受訪西德人提出了同樣的答案:法制和自由。

至於其他,完全可以通過時間去彌補。

【版權聲明】圖文及視聽資料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傳播而發,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會第一時間處理,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人:是剩男剩女?做自己的王!

相關焦點

  • 柏林圍牆的建立和倒塌
    但當時,東德官方將其稱之為「反法西斯防衛牆」,西柏林市政府則認為這是限制行動自由的「恥辱之牆」。 從1961年建造到1989年倒塌,柏林圍牆存續了28年。連同更長的「兩德邊界」,它們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 東德人的花式逃亡:為了翻越柏林圍牆,挖隧道造潛艇無所不用其極
    柏林圍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民主德國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真實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居民逃往西柏林。由於東西德的物質水平和文化的差異,大批民主德國公民經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造成大量技術人員和勞動力的外流。
  • 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因此柏林尤其是西柏林,成為兩大霸權國家的必爭之地。西柏林位於東德之內,可是在主權上不屬於東德,在政治經濟上,於西德聯繫密切。在美國的嚴重,西柏林就是政治網中一個漏洞,也是東德人流入西德或者西方世界的一個通道。
  • 那一年聖誕|柏林圍牆首次敞開背後的人間悲喜劇
    1945年5月17日,亞瑟·沃納博士當選重建的柏林政府首任市長,他是一位大學院長,無黨派人士。這讓柏林人以為蘇聯人會帶來自由,讓他們對戰後的新柏林充滿期待。然而,面對蘇聯同志們對政權穩定性的擔憂,德國共產黨領導人烏布利希表示:「沒有關係,他的副手會是自己人。柏林的每個區都會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同志,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地方警察組織。」
  • 柏林圍牆倒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
    柏林圍牆不單單標記著二戰以後德國所經歷的一段經歷期間,更標記著兩種認識形狀在一個國度之中相互相對的非常終後果。而在柏林圍牆倒下以前,全部人都不信賴它有一天會倒下,並且是被確立的一方推倒。它的倒下不不過標記著德國的統一,更標記著冷戰的寧靜收場。
  • 圍牆易拆,心牆難平——柏林圍牆倒塌是對時代告別,也是德國的新生
    但即便如此,還有不少人不惜冒著失去生命的代價,也要越過柏林圍牆。那麼,民主德國為什麼要在1961年修建柏林圍牆?為什麼後來又有那麼多的民主德國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翻越柏林圍牆呢?一、背景:英國首相演說掀起美蘇冷戰序幕柏林圍牆為何要建立?
  • 讓人厭惡的柏林圍牆,甘迺迪是這樣評價的,網友這樣評價
    柏林圍牆當年是將柏林分割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柏林兩邊的同胞都只能隔牆相望。對於這種狀況,甘迺迪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百姓的牆。」那這個柏林圍牆到底是為什麼建起來的呢?
  • 有形的鐵幕:柏林圍牆是怎麼形成的?
    氣球只是一種逃離方式,為了穿過柏林圍牆,東德人有開卡車撞牆而過的,有偽裝成蘇聯軍官混過界的,有挖地道的,有自製潛水艇的,有偷扒在卡車底部混過的,有在樓頂用蹦床彈飛、然後傘降西柏林的,可謂上天入地、各顯神通。
  • 一位戒毒的搖滾明星曾用一首歌推倒了柏林圍牆
    他本人可能也沒想到,這場演出和這首歌,成為了推倒柏林圍牆的催化劑。柏林也被四分五裂,最終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圍牆,把柏林分成了冷戰雙方的不同陣營。而柏林又整個處於東德的領地,於是西柏林地區成為了西德的一塊飛地,這個也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飛地。
  • 他曾成功預言:柏林圍牆會倒塌和蘇聯會解體,還預言2020美國會崩潰
    此人就曾成功預言:柏林圍牆會倒塌而且蘇聯會解體,後來他還曾預言2020美國會崩潰?這是怎麼回事?此人名叫加爾通,他有著「現代和平學之父」之稱,也是和平與發展中心的創始人之一。在他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加爾通一直致力於推動國際和平運動,主張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一切爭端。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很多人都想問,德國在1990年再次實現大一統之後,為什麼敢明目張胆的首都從波恩遷到柏林呢?難道不怕周邊國家猜忌嗎?原來波恩的市民又怎麼願意首都離自己而去呢?實際上,德國能再次過成一家是整個國際環境促成的,英法蘇波等國都得到了好處,波蘭和當時苟延殘喘的蘇聯也都得到了德國不再提出領土訴求的承諾,對德國遷都柏林不會產生大家以為的那種猜忌。至於說波恩捨不得自己的家鄉從首都將為普通市,人口只有30萬的小城有誰會在乎呢?
  • 柏林圍牆倒塌30年了,德國依舊是「兩個國家」
    那些比較嚴肅的人,比如我的寄宿家庭,經常會問我是否認為兩德有可能統一。我當時16歲,只知道冷戰,根本不相信兩德會統一,更別說在那一年統一。 然而,統一真的發生了,簡直像晴天霹靂一樣。我在電視上看到柏林圍牆倒塌,不久後我就收到一塊牆磚,據說真是從柏林圍牆上扒下來的。我看到在德國國旗的海洋中,兩德欣喜若狂的人們互相擁抱。
  • 歐洲抉擇「封」與「融」:柏林圍牆遺址旁的沉思
    1990年6月13日,柏林圍牆開始正式被拆除。30年後,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內6月13日舉辦的一場特別展覽,讓人們重新思考兩德統一至今,歷經申根協定、難民危機和新冠疫情後,歐盟內部邊界以及歐洲一體化的變遷。
  • 德國統一之前 最後一名因為翻越柏林圍牆而被射殺的東德青年
    為了防止人口的外流,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的邊防系統,命名為「反法西斯防衛牆」,這就是在國際鼎鼎有名的柏林圍牆,這道牆不但是德國民族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時期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該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裡。
  • 東德、西德的記憶之戰——柏林城市宮重建史
    顯然不是的,古代的皇帝修建紫禁城,是為了彰顯自己高高在上的神聖性,以便更好地駕馭臣民;在已經沒有皇帝的現代,紫禁城則承擔著塑造文化共同體的職能,當來自天南海北的中國人看到雄偉的紫禁城之後,一股「我是華夏民族的一份子」的熱情會油然而生。作為柏林的中心建築,柏林城市宮自然也承載了同樣的社會、文化與意識形態職能。
  • 在柏林:你不能錯過的地標
    布蘭登堡門1791年落成,當時只是柏林眾多城門中的一個,不過當然是格外漂亮的一個。今天它是柏林最著名的地標。在近30年的時間裡,它一直被柏林圍牆包圍。柏林圍牆1989年11月9日倒塌時,布蘭登堡門的畫面傳遍全世界。今天它仍然是德國統一的象徵。電視塔和世界鍾 這張照片上有兩個地標。
  • 「柏林圍牆」被推倒的那一夜:對抗極權,我們都是柏林人
    也就是東德政權將有計畫地慢慢開放冷戰時期最著名的實體隔閡與建築標誌──「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讓東德人往後可以用著比較不受限和便捷的方式,來到昔日的手足之地,因二戰被列強劃開的西柏林市──屬於赤色大陸上的「民主飛地」、「自由世界的櫥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
  • 行走德國「柏林圍牆」下.「原創」
    在我的記憶中,對柏林圍牆印象最為深刻,我真的想看看這柏林圍牆,是怎樣一座世界著名的牆。總的感覺,這裡的畫作多數都令人壓抑,充滿對柏林圍牆的厭惡,沒有歌頌這道牆的。一位著名作家評價這道牆:圍牆如果不是防止強盜進入的,而是怕裡面的人跑出來,那一定是監獄。我撫摸牆體上的一幅幅畫作,感受那個年代人的悲歡離合。
  • 《柏林蒼穹下》:既是「柏林圍牆之殤」的寓言,也是對歷史的回望
    03.柏林圍牆之殤這份悲天憫人的情感並非無病呻吟,它與本片的創作背景密不可分。《柏林蒼穹下》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二戰末期的柏林。自二戰以來,德國長期處於狂熱和動蕩的狀態。日益堅固、最終變得固若金湯的柏林圍牆,就像一道刺目的疤痕,不斷地提醒著德國人:「我們正被這道牆隔離和分裂。」為了強調撕裂造成的痛苦,導演還特意用蒙太奇剪輯的手法,穿插進不少紀錄片的真實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