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柏林圍牆,原名反法西斯防衛牆,是「冷戰」時期民主德國(東德)在與聯邦德國的邊境處修建起的,一道全長155公裡的防禦工事,前期是較為簡陋的鐵絲網,後來逐步加固圍牆、增設瞭望塔和反車輛壕溝等設施。它是德國歷史上曾經一分為二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見證。
從1961年8月始建,到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宣布拆除,東德柏林圍牆幾乎存在了整整一代人的光陰。在這三十年間,無數的家庭被人為地分隔在兩個世界,無法團圓,長期忍受著生離死別之苦。大量民主德國公民嘗試過跳樓、翻牆、駕車衝撞、乘熱氣球等各種手段,想要翻越這道人工屏障去往聯邦德國。
民主德國要求武裝部對這些人毫不猶豫地開火,許多人因此而丟掉了性命。但即便如此,還有不少人不惜冒著失去生命的代價,也要越過柏林圍牆。
那麼,民主德國為什麼要在1961年修建柏林圍牆?為什麼後來又有那麼多的民主德國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翻越柏林圍牆呢?
一、背景:英國首相演說掀起美蘇冷戰序幕
柏林圍牆為何要建立?這要從上世紀末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說起。硝煙漫天的二戰持續了整整六年,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西方各國在經濟上都出現了大幅度的倒退,損失慘重。但是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美國,它是在二戰接近尾聲之時才加入戰場的,而之前一直扮演的都是「軍火商」的角色,通過向歐洲國家出口武器而大發了一筆戰爭財。
二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劇變,「日不落帝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淪為二流國家。而美國則一躍而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實力最強勁的國家,不但在經濟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還力求在全世界享有更高的話語權。而縱觀全世界,大部分昔日的強國此時身心俱疲、自顧不暇,根本無心去管這個逐漸崛起的「小弟」,
而唯一能與美國掰掰手腕的只剩下狼臥於北的社會主義大本營——蘇聯。
儘管二者在二戰時期曾是盟友,但此時戰事已了,彼此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格格不入的矛盾日益明顯,兩國之間的摩擦逐漸升溫,已成劍拔弩張的態勢,只剩一張窗戶紙還沒捅破罷了。
1946年3月5日,邱吉爾發表演講,認為一張蘇聯的「鐵幕」已經降落在西方國家面前。英美兩國同為英語民族,同宗一脈,對於蘇聯的行為不能放任縱容,必須聯起手來,建立特殊關係,團結一致制止蘇聯的進一步擴張。
很快,史達林就在蘇聯發表講話嚴厲回擊,譴責邱吉爾的言論非常像納粹頭目希特勒,無異於是在掀起一場世界範圍的「冷戰」。事實也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邱吉爾的演說不僅向美國民眾表達了英國人的想法,也替美國政府說出了他們不敢明言的心裡話。儘管美國與蘇聯公開決裂的時機尚未成熟,但「蘇聯威脅說」已經在美國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力量,為冷戰的開啟埋下了伏筆。
隨著北約和華約兩大組織的先後成立,世界兩極格局逐漸成型,世界進入了長達44年的「冷戰」。在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兩大陣營為避免大規模戰爭的爆發,一直保持相互遏制的態勢,並沒有荷槍實彈地正面對抗,而是通過軍備競賽、外交博弈、科技競爭等方式,不斷地爭奪世界霸權。雙方誰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戰勝對方,故而保持了長期的對峙局面。
二、修建:戰後德國成為「冷戰」的前沿陣地,戰勝國將其一分為二分區佔領
二戰結束後,各戰勝國在雅爾達會議上商討對德國的制裁問題,最終決定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但在德國民主化問題上,蘇美的主張卻大相逕庭。蘇聯主張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國的力量,以防止其東山再起;而美國則想要扶植德國的戰後復甦,以便將其納入資本主義陣營,為己所用。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能說服對方,後來蘇聯乾脆退出了管制委員會,不再與西方各國商議對德問題,德國的分裂已經不可避免。
1948年,冷戰的高潮——柏林危機爆發,在美國的主導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史稱「西德」。次年10月,蘇聯在東佔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為「東德」。德國被人為地從意識形態上被一分為二,分別加入了北約和華約,這是美蘇冷戰的產物,也是德意志民族歷史上的恥辱。
1961年,民主德國人大量湧入經濟發達的西柏林,東德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勞動力。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損失,東德在雙方的交界處修築「柏林圍牆」,以阻截想要去往西柏林的人。
起初,英美國家對這道「柏林圍牆」非常牴觸,出動了大量飛機、坦克在邊境列陣,誓要捍衛西柏林。但是後來,他們發現這道牆對自己的利益並沒有任何的損害,於是就默認了。
柏林圍牆全長167.8公裡,起初只是用鐵蒺藜和磚石堆砌的簡陋防線,後來逐漸加固了混凝土牆和車輛壕溝,沿路設置警衛員,東柏林還在四周建造起瞭望塔,任何企圖非法越境的人都會被開槍射死。
在柏林圍牆修建之前,大約有350萬東德居民逃往西德,給東德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柏林圍牆建起後,這類逃亡大大減少,但前後仍有近5000人曾嘗試翻越柏林圍牆。後來,邊防軍甚至會對非法越境者毫不猶豫地開槍射殺,據統計大約有136~245人就這樣被槍打死。
三、拆除:20世紀末東德開放「柏林圍牆」,兩德重歸統一
1989年,在民眾的呼聲下,民主德國決定放寬私人出境,並召開新聞發布會。但在向民眾公布時卻發生了戲劇性的錯誤,變成了「立即開放柏林圍牆」,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數以萬計的市民湧入柏林圍牆,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拆毀行動。
從宣布開放算起,僅僅過了10天,就有2/3的東德人向當局申請了私人旅遊證,其中還有兩萬份長期居住西德的申請。柏林圍牆的倒塌也在西方政界引起轟動,美英法等國首腦紛紛發表講話,對民主德國的這一決定表示支持和稱讚。1990年,東西「兩德」在柏林籤署條約,遭受40餘年分裂之苦的德意志民族重獲統一。
柏林圍牆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被銷毀殆盡,德國民眾把三十年的憤恨一股腦全部傾瀉在這道圍牆之上,清理得非常徹底,以至於今天的遊客很難再發現當年柏林圍牆的蹤跡。
儘管現實中的圍牆被拆除了,但是許多德國人民心中的那堵牆卻始終無法逾越。一些前民主德國居民開始懷念起蘇聯時代的日子,而一些前聯邦德國民眾則對此感到厭煩。在一項民意調查中,有1/4的德國人認為,如果柏林圍牆沒有被推倒的話,今天的德國或許會更好。
結語
政治穩定、民族統一是一個國家發展強盛的奠基石。柏林圍牆的倒塌,使德國結束了3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獲得民族統一,也推動了後來的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統一之後的德國,在經濟上迅速地恢復和發展,成為歐洲重要的貿易強國,帶動了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也成為世界多極化新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德國通史》
《現代世界史》
《邱吉爾二戰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