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那山,那人,那情(隨筆)

2020-12-10 澎湃新聞

我的家鄉:那山,那人,那情(隨筆)

2020-10-2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導讀

總有一些故事,往往經歷了歲月的沉澱,而變得回味悠長;總有一些感悟,終是在幾番蕩滌之後,顯得更加清晰明亮。作為燕山口孩子,對於那些山、那些人、那些景、那些情,則總會有一種特別執著的情感。

縈於懷的是那片山

劉禹錫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則銘」,而在我的印象裡,燕山口既是玉田這塊冀東平原上的高地,也是家鄉人文典故的富礦。這其中不乏動人的傳說、遠去的英雄、美好的故事。比如,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就曾寫道:「庚水,世亦謂之為柘水也,南逕燕山下,懸巖之下有石鼓,去地百餘丈。」而明清時期的玉田縣誌,也因燕山口的峰巒疊嶂,山石競秀,被冠以「燕山疊翠」,而列為「玉田八景」之一,這些大概是從歷史典籍裡,能找到有關燕山口的最早和最有名的文字記載了。相比之下,更讓人難忘的是,經歷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仍讓這裡的人們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猶記得年幼好奇,總要追著奶奶,聽她一遍又一遍描繪狐狸坡前的古靈精怪;後隨父母田間勞作,聽母親說起「九缸十八鍋、不在前坡在後坡」,讓人於心弛神往中忘記了勞累;暑假放牛,聽爺爺指著山間幾處缺口,講起蝦兵蟹將鬥法的傳說,不自覺滿腦子的天馬行空、怪力亂神;走進課堂,老師說起家鄉寶地,因為周邊狼虎莊、龍虎峪的地名,讓明朝的朱皇帝放棄了建陵的打算,竟也生出莫名的感嘆;年紀稍長,更有在春遊時,撫摸著攔馬牆下的石頭若有所想。

寄於思的是那些人

地靈總是與人傑聯繫在一起,在家鄉人看來,燕山之秀足以育人、燕山之峻足以勵人。正因為如此,這裡既不乏涉及唐王東徵、燕王掃北的皇帝故事,更不少保家衛國、揮汗田園的平民英雄。最讓人稱道的是那些打東洋、戰日寇的遊擊健兒,他們潛伏青紗帳、出入崇山裡,神出鬼沒鬥兇頑,讓敵人聞風喪膽。最使我懷念的是我的二爺王江,於土改後不忘許黨報國,毅然參軍出關,直至犧牲在遼瀋戰場,英名得以載入縣誌。最令人讚嘆的是堪稱新時代愚公的石永泉老人,以一己之力綠化荒山一片,被表彰為「植樹造林先進個人」,也正是他當年栽下的千株火炬樹,才讓我們得見今日的紅葉谷,詮釋演繹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道理。

念於胸的是那份情

自小我就常聽長輩說起當年參與抗日、救國圖存的戰鬥故事,而目之所及的大寨田、攔洪壩、防空洞、松樹林、村水庫、採石場,既是童年流連忘返的遊樂場,也是燕山口人戰天鬥地、奮爭不止的見證地。還有我們的村小學,致富鄉賢踴躍捐款、鄉親集體出力建校、民辦教師辛勤耕耘,捧回了縣委、縣政府頒發的「尊師重教」牌匾,不僅開啟了民智,更為小村莊走出共和國的將軍、工程材料的專家、礦業勘探的尖兵等各類英才,作出了生動的註腳。又及新時代,燕山口人又賦予新內涵,他們在鎮黨委、村支部的帶領下,為改變家鄉面貌,修觀光天路上山、鑿深井灌田;為村容整潔義務勞動多年,事跡傳遍市縣;為赴國難汶川救災搶險,被省市表彰為先進模範;為致富脫貧奔小康,開闢建設萬畝核桃園;為弘揚歷史光大傳統,讓燕山疊翠勝景再現……

那山那人那情,正如片片紅葉,滿山遍野、如火爛漫。

作者簡介

王文超,70年代末出生於唐自頭鎮燕山口村,90年代中期入伍到武警雲南總隊,曾從事過軍事、政治、後勤工作,歷經組織、幹部、宣傳崗位,輾轉連級主官和團、軍級機關;從事過執勤哨位、搶險救援、邊境一線等工作。2018年自主擇業退役迴轉,現工作在北京東航大興機場指揮部。

原標題:《我的家鄉:那山,那人,那情(隨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孟憲春:雕刻在山水間的那人那情那歌
    只有遠離過故土的人,才喜歡去聽故土的歌,一字一句,都是親。只有遠離過家鄉的人,才更欣賞家鄉的山,一山一木,都是情。喜歡一個地方,就聽那山那水那情那人,唱出來的歌。拾憶,曾經的那些山水人歌,或許依然那樣……最近,我在QQ音樂上聽了一首歌《那山那水那人》,這首歌是由石順義作詞,饒榮發作曲 。
  • 兩代隰師人,三代隰師情——讀《那年 那人 那事 那情》有感
    那年,那人,那事,那情(隰師母校七十周年追憶念想)兩代隰師人,三代隰師情——讀《那年 那人 那事 那情》有感王元君寫在前面:我出生於1999年,那時,國家正在推進教育制度與就業制度的改革。「鐵飯碗」被打破後,更多的人選擇去讀大學,專科學校逐漸沒落。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隰師早已成為一名薄暮老人。但是家中長輩每每談起她,眼裡都閃爍著熱烈的光芒。我在想,這究竟是為什麼?現在,我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思想與精神!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隰師精神永遠都不會被遺忘,它仍然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隰師人。
  • 「晶都風韻」那山,那水
    楊運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我的心靈深處,難以忘懷的就是家鄉的那山、那水,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些瑣碎的記憶是我生活的源頭,是我心靈永駐的驛站。那山,雄偉秀麗,三山連綿,是我童年、少年的樂園;那水,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帶走我的童年、少年。
  • 「我抒我讀」投稿|那山,那人,那苗寨
    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們奔向小康的屏障。十八洞村的故事,離不開人。這裡曾經是「五鬼守家」、「四大皆空」,現如今,人人信心滿滿,個個精神煥發,酒鬼扔掉酒瓶子,懶鬼變成急漢子,在奔小康的路上你追我趕。十八洞村位於大山深處的苗寨。
  • 村西頭那口老井(隨筆)
    村西頭那口老井(隨筆)文/白浪從我記事開始,村西頭那口老井就是全村唯一的飲用水水源地,一年四季,村裡人喝水都靠著這口井。水桶碰著水面後,怎麼搖晃井繩,這裡有個技巧,經驗豐富的人很快就會使水桶倒立沉入水中,沒有經驗的人得搖晃很長一段時間。
  • 國產佳作《那山那人那狗》:長長的郵路上,藏著人生的三大主題
    仲夏時節,外面下著淅瀝瀝的小雨,再次重溫了這部經典的文藝片——《那山那人那狗》,觀影氛圍真的是好應景。畫面淳樸、乾淨、滿眼青綠,養眼養心。這是一部讓人捨不得快進,只想慢慢一幀一幀的細細觀賞的影片。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於1999年在國內上映,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等主演。影片以空間的縱深感為主要表現方式,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湖南的西部山區,兒子(劉燁飾)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後,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滕汝駿飾)提前退休,於是,子承父業,兒子再一次開啟了他的鄉郵員之路。
  • 那丁真,你知道山的那頭是海,海的那頭有嵊泗列...
    讓你如魚在海靈機一動便是千年萬年讓你知曉風景總是翩躚,需跋山涉海去相見但生活只在眼前,用心熱愛,便會煙火溫暖丁真,山的那頭是海丁真,你的家鄉是四川理塘縣你兒時可曾想過,山的那頭還是山嗎?如果你的世界很小,那翻過了一座山,還有更巍峨的山如神邸般天穹下注視你。可你若走出了四川,你會發現山的那頭是海,海的那頭有一座嵊泗列島!
  • 「我的扶貧故事」那山那事那人丨貴安新區馬場鎮楓林村駐村幹部...
    在送我下村的路上,領導勉勵我要克服暫時的困難。現如今,我與楓林的緣分一直在繼續,那山那事那人也不時給我的靈魂深處帶來顫動。楓林村屬於貴安新區二類貧困村,全村共314戶1340人,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為主,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757人。我們在主動了解到一些基本情況後,便加緊了走訪的力度,分組定人,每組由一位熟悉村寨的幹部帶領。
  • 懷念,那故鄉的山,故鄉的水
    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是我兒時故鄉的美好圖畫,是那人生世世代代甘願被沐浴,享受一份舒適。此刻,我常常會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還有那悠悠的濃濃的思念!我的家鄉在一個小地方,有一條小溪,涓涓而流。那時候,生活安逸,一個人,走在幽靜的青石板上,周圍瀰漫著青草的味道,草香與青草的味道,總是充滿著生活的味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的心情已經淡漠,因為那裡有著我喜歡的青春活力與激情,或許,這就是我喜歡的味道。
  • 再看《那山那人那狗》:子承父業的郵路背後,是對鄉土情結的懷念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於1999年在國內上映,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等主演的反映鄉村郵遞員題材的文藝片,當年在國內上映時票房慘敗,被媒體形容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在日本獲得8億日元的票房,還獲得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 布穀聲聲:想起那一座山、一條河
    今早和同鄉微信聊天,因為我的一篇文章,讓她想起了文中的那個人。雖然年代久遠,但她記憶猶新,引起共鳴。其實,人是擅忘的一種動物!有的是不經意忘記了,也有的是有意忘記的,但人可以欺騙記憶,但記憶不會欺騙人。比如你的初戀,與你有恩的人和傷害過你的人,無論歲月多麼遙遠,記憶中總有一縷青絲牽掛,經久彌深。
  • 大園古苗寨:去《那山那人那狗》取景地尋千年文脈
    寨子裡神奇瑰麗的茫茫綠色和那古老奇特的民俗文化吸引著許多導演的目光,1999年由劉燁主演的著名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就在此地取景拍攝。 新湖南客戶端特別策劃《讀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進大園古苗寨。楊震是東漢太尉,一生清白自守,拒絕饋贈,其後裔楊再思為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楊震公,以他「四知」的事跡鞭策族人,掛出了釋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堂」的堂號。 大園古苗寨千年的文化血脈不僅體現在家譜與家訓中,還與大園人重視教育、崇文尚學的精神特質密不可分。
  • 「家鄉沒有黃鶴樓和櫻花,你若不嫌棄……」舒蘭一學生隨筆火了...
    網友紛紛為舒蘭加油今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在中國吉林網的抖音號上看到,這名舒蘭學生的隨筆中有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我的家鄉沒有聞名遠外的黃鶴樓,沒有嬌豔美麗的櫻花,沒有老少皆宜的熱乾麵。一名叫「雨蝶」的網友留言稱:「我來自武漢,女兒上初三,即將開學,舒蘭我祝福你,舒蘭加油加油!」網友「下一輩子不遠嫁」稱:「舒蘭,我是湖北人,祝你們一生平平安安,這就是我們湖北人對你們說的話,加油!」
  • 聽杜海濤、吳昕唱《搖籃曲》,在夢中回到那片黑土地|我和我的家鄉
    穿行在田野中,流連在竹海裡,跳躍於溪水中,這一切都會凝結成那割捨不斷的故鄉情。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相關機構共同推出《我和我的家鄉》歌曲聯唱活動,第七期青年主持人杜海濤、吳昕將帶大家走進瀋陽,感受這份對黑土地的眷戀之情。聽一聲家鄉話,品一道家鄉味,心中的那座城與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見了。
  • 家鄉那片方竹林,始終令我難忘懷(李仕林)
    家鄉那片方竹林 始終令我難忘懷(李仕林)作者:李仕林遵義學習平臺我的家鄉在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黃蓮鄉,那裡平均海拔1400米,有「天然氧吧,綠色畫廊,山珍世界,方竹之鄉雖然我沒有一直在家鄉生活,但是時常會跟爸爸媽媽回到老家。在我的記憶裡,家鄉的一花一草依舊是那麼清晰,然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那片茂密的方竹林。夏天的時候,我和夥伴們喜歡在竹林裡玩,進入竹海,霧氣飄蕩,如同置身於綠色的仙境裡。竹枝搖曳、竹葉婆娑,灑落在竹林間的陽光斑斑駁駁,地面就像平鋪了一層碎金子。
  • 《那山那人那狗》這部電影在國內票房為0被日本8萬引進,賣了8個億
    《那人、那山、那狗》一部籍籍無名卻在日本引起激烈討論的電影,看完之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好久沒有給家裡打電話了?這部電影在國內票房為0,被日本8萬引進,賣了8個億。1999年,由劉燁、陳好等出演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雖然獲得了金像獎,放到電影院卻沒人看,票房幾乎為零。導演霍建起沒辦法,只好放棄院線,將電影以48萬賣給了央視電影頻道。
  • 《那人那山那狗》:國內無人問津的電影,卻成了日本票房最高
    小編就來說部部部部部電影在國內是是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存,但是被引進日本區反而超越了張藝謀的電影,一舉獲得了最高票房。而這部電影就是《那山那人那狗》。這也是一部比較久遠的電影了,是在1999年的時候播出的,但是並沒有多少的影院願意放映,也是導致了沒有多少人知道這部電影存在的重要原因。
  • 翻過心裡那座山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然而「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如何戰勝困難,「心勝」是必須贏下的第一場勝利。翻不過心裡那座山,就難以到達人生的「詩和遠方」。「決心要成功的人,已經成功了一半。」最難邁過的坎,是心裡那道坎;最難翻過的山,是心裡那座山。其實,人生就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
  • 荒漠戈壁的圖騰,家鄉那伴我成長的紅柳
    她們春生秋死樸實無華,她們自然本份無求於人,她們被風吹在哪裡就在哪裡棲身生長,懸崖邊、堤埂畔、溝溝壑壑,嶺嶺峁峁,到處可見她們蓬蓬勃勃的身影。在家鄉乾旱而又鹽鹼微具的戈壁上,幾無生物可言。面對茫茫戈壁,心有惶惑。
  • 達利超現實主義背後的那份情
    然而那只是達利的一方面。今天我們來談談達利藝術的另一面。達利一生愛過兩個人,一個是男人;另一個是女人。基本上達利的藝術,無論是否屬於超現實主義性質,似乎都脫離不開這兩人的影響。第一個是男人1923年,馬德裡,達利在這裡認識了西班牙著名詩人費德裡科·加西亞·洛爾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