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故事,離不開大山。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們奔向小康的屏障。
十八洞村的故事,離不開人。這裡曾經是「五鬼守家」、「四大皆空」,現如今,人人信心滿滿,個個精神煥發,酒鬼扔掉酒瓶子,懶鬼變成急漢子,在奔小康的路上你追我趕。
十八洞村位於大山深處的苗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方針,沉睡在貧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變,飛翔在脫貧奔小康的春風裡。
2019年初冬,李迪老師來到十八洞村深入生活,他採寫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通過一個個人物鮮活生動的現場講述,給我們展示了大山深處人家的發展史、奮鬥史、脫貧史。《金蘭蜜》中,「酒鬼」龍先蘭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唯一的妹妹也沒了,天天借酒澆愁,醉哪睡哪,在扶貧工作隊隊長的幫扶下洗心革面,養蜂致富,蓋房成家,建設蜂場,過上幸福生活。《壓力山大壓不垮》中,龍金彪被村民推選為村民合作社的理事長,走村串戶宣傳發動,徵集土地980多畝,帶領全體村民一起種荷花,種無患子樹,種白芨,為考慮種什麼才能給村民和合作社帶來收益感覺壓力山大,卻依然堅信合作社一定能辦好。《關鍵時刻》中,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以勇氣和智慧化解了因修路引起的村民械鬥事件,贏得了民心,使機耕路建設和扶貧工作順利推進……
這些撲面而來的人物、故事和細節,便來自《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來自於李迪老師在寨子裡不斷地穿梭、行走和深入細緻的採訪調查。本書語言質樸,第一人稱的講述方式給人一種言猶在耳的在場感,昂揚奮進的人物形象給人一種真實親切的畫面感,讀起來酣暢淋漓、心情振奮。
八年來,山還是那座山,人還是那些人,梨子寨那棵300多年的梨樹仍然高聳入雲,古老的苗寨卻煥發出了青春活力。在作者的書寫中,我們看到了大山深處苗寨生活的質地,看到了十八洞村民實實在在的改變,也聽到了十八洞村以及中國廣大鄉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鏗鏘腳步。
作者: 孟光雪(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