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抒我讀」投稿|那山,那人,那苗寨

2020-12-10 廣州日報

十八洞村的故事,離不開大山。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們奔向小康的屏障。

十八洞村的故事,離不開人。這裡曾經是「五鬼守家」、「四大皆空」,現如今,人人信心滿滿,個個精神煥發,酒鬼扔掉酒瓶子,懶鬼變成急漢子,在奔小康的路上你追我趕。

十八洞村位於大山深處的苗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方針,沉睡在貧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變,飛翔在脫貧奔小康的春風裡。

2019年初冬,李迪老師來到十八洞村深入生活,他採寫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通過一個個人物鮮活生動的現場講述,給我們展示了大山深處人家的發展史、奮鬥史、脫貧史。《金蘭蜜》中,「酒鬼」龍先蘭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唯一的妹妹也沒了,天天借酒澆愁,醉哪睡哪,在扶貧工作隊隊長的幫扶下洗心革面,養蜂致富,蓋房成家,建設蜂場,過上幸福生活。《壓力山大壓不垮》中,龍金彪被村民推選為村民合作社的理事長,走村串戶宣傳發動,徵集土地980多畝,帶領全體村民一起種荷花,種無患子樹,種白芨,為考慮種什麼才能給村民和合作社帶來收益感覺壓力山大,卻依然堅信合作社一定能辦好。《關鍵時刻》中,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以勇氣和智慧化解了因修路引起的村民械鬥事件,贏得了民心,使機耕路建設和扶貧工作順利推進……

這些撲面而來的人物、故事和細節,便來自《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來自於李迪老師在寨子裡不斷地穿梭、行走和深入細緻的採訪調查。本書語言質樸,第一人稱的講述方式給人一種言猶在耳的在場感,昂揚奮進的人物形象給人一種真實親切的畫面感,讀起來酣暢淋漓、心情振奮。

八年來,山還是那座山,人還是那些人,梨子寨那棵300多年的梨樹仍然高聳入雲,古老的苗寨卻煥發出了青春活力。在作者的書寫中,我們看到了大山深處苗寨生活的質地,看到了十八洞村民實實在在的改變,也聽到了十八洞村以及中國廣大鄉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鏗鏘腳步。

作者: 孟光雪(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孫珺

相關焦點

  • 「我抒我讀」投稿|智者沉於思
    安靜的讀一本好書,對於置身於繁華、疾步於霓虹、迷惑於紛擾、掙扎於名利、奮鬥於平凡、平凡於事業中的我們是難得的淨化與修復。周國平先生的《當你學會獨處》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他不刻意的去描繪人生的奧義,行雲間卻道盡為人的哲理。
  • 大園古苗寨:去《那山那人那狗》取景地尋千年文脈
    寨子裡神奇瑰麗的茫茫綠色和那古老奇特的民俗文化吸引著許多導演的目光,1999年由劉燁主演的著名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就在此地取景拍攝。 新湖南客戶端特別策劃《讀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進大園古苗寨。楊震是東漢太尉,一生清白自守,拒絕饋贈,其後裔楊再思為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楊震公,以他「四知」的事跡鞭策族人,掛出了釋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堂」的堂號。 大園古苗寨千年的文化血脈不僅體現在家譜與家訓中,還與大園人重視教育、崇文尚學的精神特質密不可分。
  • 我的家鄉:那山,那人,那情(隨筆)
    我的家鄉:那山,那人,那情(隨筆) 2020-10-2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抒我讀」投稿|從飲食的變化看時代的變遷
    《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國》一書通過普通基層工作者的視角,以真人、真事和真情實感,從生活的點滴變化,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他們與祖國共同成長的故事,透視了社會的巨大變遷,也是作者們以自己的方式對新時代的禮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前提。
  • 「我抒我讀」迎來第一批讀書心得 公務員投稿踴躍
    自從新花城APP公務員閱讀、廣州日報APP文娛頻道發布「四月讀書,開卷有你」的消息以來,由市直機關工委和廣州日報主辦的「我抒我讀」活動得到了讀者們積極響應,woshuwodu@163.com郵箱也接到了第一批讀者投稿,而且質量上乘,充分展現了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職員對於閱讀的熱情、不凡的素養和開闊的視野
  • 「我抒我讀」投稿|《帳本裡的中國》讀後感
    每一個人都在國家前進的步伐裡,奮力朝前,找到自己的方向。人和國家緊密相連,也和時代密不可分。可有時候,我們很難說清楚,國家對個人的影響,個人在時代下的命運變化。《帳本裡的中國》,從一個很小的角度出發,卻反映出了大大的時代。記帳,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習慣。通過記錄支出收入,更好地安排資金運營,是中國人勤儉持家的美德體現。
  • 國產佳作《那山那人那狗》:長長的郵路上,藏著人生的三大主題
    仲夏時節,外面下著淅瀝瀝的小雨,再次重溫了這部經典的文藝片——《那山那人那狗》,觀影氛圍真的是好應景。畫面淳樸、乾淨、滿眼青綠,養眼養心。這是一部讓人捨不得快進,只想慢慢一幀一幀的細細觀賞的影片。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於1999年在國內上映,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等主演。影片以空間的縱深感為主要表現方式,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湖南的西部山區,兒子(劉燁飾)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後,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滕汝駿飾)提前退休,於是,子承父業,兒子再一次開啟了他的鄉郵員之路。
  • 孟憲春:雕刻在山水間的那人那情那歌
    只有遠離過故土的人,才喜歡去聽故土的歌,一字一句,都是親。只有遠離過家鄉的人,才更欣賞家鄉的山,一山一木,都是情。喜歡一個地方,就聽那山那水那情那人,唱出來的歌。拾憶,曾經的那些山水人歌,或許依然那樣……最近,我在QQ音樂上聽了一首歌《那山那水那人》,這首歌是由石順義作詞,饒榮發作曲 。
  • 「我的扶貧故事」那山那事那人丨貴安新區馬場鎮楓林村駐村幹部...
    在送我下村的路上,領導勉勵我要克服暫時的困難。現如今,我與楓林的緣分一直在繼續,那山那事那人也不時給我的靈魂深處帶來顫動。楓林村屬於貴安新區二類貧困村,全村共314戶1340人,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為主,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757人。我們在主動了解到一些基本情況後,便加緊了走訪的力度,分組定人,每組由一位熟悉村寨的幹部帶領。
  • 「我抒我讀」投稿|《親子談判》讀後感
    關於讀後感,我將從我」「讀之前的認知想法」「讀之後的認知想法」以及「今後的行動」三部分進行淺略闡述。讀之前的認知想法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下我們,雖然我暫未成為人父,但是從自身的家庭和身邊朋友的家庭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絕大部分家庭的一個縮影。這個經典的問題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 再看《那山那人那狗》:子承父業的郵路背後,是對鄉土情結的懷念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於1999年在國內上映,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等主演的反映鄉村郵遞員題材的文藝片,當年在國內上映時票房慘敗,被媒體形容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在日本獲得8億日元的票房,還獲得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 「晶都風韻」那山,那水
    楊運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我的心靈深處,難以忘懷的就是家鄉的那山、那水,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些瑣碎的記憶是我生活的源頭,是我心靈永駐的驛站。那山,雄偉秀麗,三山連綿,是我童年、少年的樂園;那水,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帶走我的童年、少年。
  • 兩代隰師人,三代隰師情——讀《那年 那人 那事 那情》有感
    那年,那人,那事,那情(隰師母校七十周年追憶念想)兩代隰師人,三代隰師情——讀《那年 那人 那事 那情》有感王元君寫在前面:我出生於1999年,那時,國家正在推進教育制度與就業制度的改革。「鐵飯碗」被打破後,更多的人選擇去讀大學,專科學校逐漸沒落。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隰師早已成為一名薄暮老人。但是家中長輩每每談起她,眼裡都閃爍著熱烈的光芒。我在想,這究竟是為什麼?現在,我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思想與精神!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隰師精神永遠都不會被遺忘,它仍然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隰師人。
  • 《那山那人那狗》這部電影在國內票房為0被日本8萬引進,賣了8個億
    《那人、那山、那狗》一部籍籍無名卻在日本引起激烈討論的電影,看完之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好久沒有給家裡打電話了?這部電影在國內票房為0,被日本8萬引進,賣了8個億。1999年,由劉燁、陳好等出演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雖然獲得了金像獎,放到電影院卻沒人看,票房幾乎為零。導演霍建起沒辦法,只好放棄院線,將電影以48萬賣給了央視電影頻道。
  • 「我抒我讀」投稿| 槍膛裡盛開的薔薇
    我常常在想,假使這兩個人並非生活在那個年代,假使沒有世俗的框框架架,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結局,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就像汪可逾一定要保護的古琴一樣,純淨的愛情總是難得圓滿,滿腹精妙戰略的旅長也無法戰勝一朵薔薇的堅持,他註定無法用這雙守護了國家的手守護曾屬於他的薔薇花,嘆息,也只能嘆息。 我們每個人都浸泡在俗世的玻璃杯中,俗世帶給我們的也無非是五彩斑斕的無味。
  • 翻過心裡那座山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然而「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如何戰勝困難,「心勝」是必須贏下的第一場勝利。翻不過心裡那座山,就難以到達人生的「詩和遠方」。「決心要成功的人,已經成功了一半。」最難邁過的坎,是心裡那道坎;最難翻過的山,是心裡那座山。其實,人生就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
  • 《那人那山那狗》:國內無人問津的電影,卻成了日本票房最高
    小編就來說部部部部部電影在國內是是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存,但是被引進日本區反而超越了張藝謀的電影,一舉獲得了最高票房。而這部電影就是《那山那人那狗》。這也是一部比較久遠的電影了,是在1999年的時候播出的,但是並沒有多少的影院願意放映,也是導致了沒有多少人知道這部電影存在的重要原因。
  • 我人生路上那三首「毛澤東詩詞」
    這首詞是我接觸的第一首毛澤東詩詞。清晰記得那是小學二年級的一天,我的班主任(語文老師)給我一張手寫的紙,上面抄著這首詞,告訴我一周以後學校有個朗誦比賽,讓我背熟這首詞,代表我們班上臺參賽。我閉上眼睛開始背誦這首詞,臺下準備的朗誦時聲情並茂的表情和動作一個都沒有用上,背完就灰溜溜下臺了。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上臺」表演,非常失敗,一種羞愧和恥辱感。但是也讓我從中吸取了教訓,再也不想經歷那種在幾百個人注視下茫然無所措的感覺。後來我通過各種上臺發言的鍛鍊完全克服了緊張情緒,現在不論是在單位、在校友會面對臺下幾百人侃侃而談沒有一點壓力。
  • 書畫苑|一位勤奮自學油畫的老人:嘖,那山,那水,那風景
    油畫——那山,那水,那風景▓ 己丑 老來有畫作伴,讓我度過了多少愉快美好的日子!這個階段主要是臨摹畫些小畫(畫的標題是我加的),逐步感知油畫的奧妙,有了一點點收穫。畫畫非名非利,只有那份興趣那份愛!為了加深理解,我的最笨的學習方法,就是記筆記。摘抄繪畫資料的要點,先後留下了兩、三萬字的筆記,還將一些精華內容分類做成卡片,方便查閱。俗話說,勤能補拙,筆記對學畫還是有些幫助的。
  • 「這山望著那山高」用英語怎麼說?
    Hello, 我們今天分享的表達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有的朋友直接翻譯成「This mountain looks higher than that one」. 這是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總是覺得別人的處境好)鄰家的草分外青;這山望著那山高Mark is always changing his job because the grass always looks greener to him on the other side of fence/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