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記滿柴米油鹽的「小小」帳本,記錄了中國的時代大變遷。由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許德友編著,2019年發行的《帳本裡的中國》,以微觀視角刻錄出新中國70年人民生活的變遷、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軌跡。
小小帳本,大大時代
我們如何了解新中國這七十年?對於漫漫歷史長河而言,這是短短的一瞬間,但這是中國煥然一新的七十年。這七十年間,中國從貧困落後走向繁榮富強。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是不平凡的七十年。每一個人都在國家前進的步伐裡,奮力朝前,找到自己的方向。
人和國家緊密相連,也和時代密不可分。可有時候,我們很難說清楚,國家對個人的影響,個人在時代下的命運變化。《帳本裡的中國》,從一個很小的角度出發,卻反映出了大大的時代。
記帳,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習慣。通過記錄支出收入,更好地安排資金運營,是中國人勤儉持家的美德體現。有些家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達數十年的記帳,也成為了記錄變遷的最有利證據。
本書中的帳本裡,有柴米油鹽的票據,有已經難以見到的糧票油票,有工資條等等,它們都在泛黃的、手寫的帳本中作為輔證。作者選取了八個家庭的帳本故事,裡面涉及到了住房、養老、教育、土地等等問題,每一個帳本數目變遷的背後,都是一個國家的重大決策和改變。每講述一個故事,作者也加入了相關的數據,調研,進行深入的分析。讀完之後,國家七十年的變化,家庭、個人的七十年變化,都躍然紙上。
變化的教育支出
作為新手媽媽,我對於第五個帳本故事——曾寒雨「帳本中的生娃、養娃與教娃」感觸最多。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成為父母,身上的責任不言而喻。隨著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讓孩子們能夠適應社會,有一技之長,成為了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
曾經說「多個人就是多雙筷子」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除了孩子的衣食住行,更多的考慮的是孩子的教育。教育,也成為了普通家庭除去購房外的第一大支出。
高學歷的曾寒雨同樣如此,雖然婚後迅速當媽,讓她有些措手不及,但是面對孩子,她傾注了全部的心血。
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日常開支是每年兩萬,對於剛參加工作的工薪一族來說,是不小的費用。而除此之外,遊玩,也成了另一個重要支出。機票、高鐵等交通費用,景點或遊樂場等門票支出,吃喝住宿費還有購物費等等。可是遊玩有利於開拓孩子們的眼界,促進親子關係,對於現代的父母來說,是十分值得的支出。讀書後,教育培訓等,又成了教育費用的大頭。
正如作者分析的那樣,育兒成本的增高,導致了現代人生育意願下降。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也反映了年輕人更注重培養孩子們。而這也是教育觀念更新下的產物。
小小的帳本,卻包羅萬象,裡面有平凡人家的喜怒哀樂,雞毛蒜皮,也有過去歲月裡的暖心回憶,點點滴滴。同時,這小小的帳本,更是反映城市巨變的歷史插畫,讓我們可以窺探,玩味。不忘過去,放眼未來。
作者:唐映(廣州市兒童公園)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波
由市直機關工委和廣州日報主辦的「我抒我讀」正在進行中,歡迎大家寫下讀書心得,踴躍投稿。
投稿方式:woshuwodu@163.com
(註:請在郵件內留下您的工作單位、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