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讀《愛心樹》有感

2020-12-19 星火作文

《愛心樹》是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編寫的繪本。這是一個溫馨的故事,卻又略帶傷感,有人將它解讀為「一則有關『索取』與『給予』的寓言」。

故事講述的是一顆大樹喜歡上了一個小男孩,男孩每天都會跑到大樹下撿樹葉,編王冠,還會爬樹蕩鞦韆,吃蘋果,和大樹玩捉迷藏。玩累了就在樹蔭下睡覺,男孩愛這棵樹,這讓大樹感覺很快樂。後來,孩子長大了,不再來樹下玩,大樹感到孤寂。直到有一天再見到孩子,孩子告訴大樹他想要一些錢去買喜歡的東西,於是大樹把蘋果全給了孩子,大樹很快樂。又過了好久,孩子來找大樹,說他想要一幢房子娶妻生子,大樹就把樹枝給了孩子建造房屋,大樹很快樂。又過了很長時間,孩子來找大樹,這一次他想要一艘船駛向遠方,大樹只好把樹幹給了孩子,雖然內心有點失落,大樹依然覺得自己是快樂的。最後,大樹只剩下了一個老樹墩,當孩子再來的時候,大樹讓孩子坐在上面休息,孩子坐了下來,大樹很快樂。

在故事裡,大樹不僅滿足了男孩童年遊戲的快樂,還滿足了他成年後對生活的需求,並以一個老樹墩的身軀承載著男孩老年的疲憊。最令人感動的是,大樹每一次無私的給予過後,內心都是快樂的。每次讀到那句「大樹是快樂的」,總會潸然淚下。這難道不就是在講我們的父母嗎?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付出了最無私最博大的愛,不求回報,以滿足我們的快樂當作自己最大的快樂。

可是在合上書之後,心裡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傷。在被書中大樹無私的付出感動著的同時,也有些痛恨那個一味索取的男孩。這是不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啃老族」呢?有需要了就跑家裡來給父母要錢,沒事就會好久好久的不著家。少年時要豐碩的果實換玩具,青年時要樹枝蓋房子,中年時要樹幹遠航,直到老年了,終於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才想起來家是溫暖的避風港,躲到父母身邊休息。大樹也同樣有些溺愛孩子的詬病,一味地付出,盡最大可能地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甚至不給自己留下一星半點的東西,這種完全的自我犧牲與不留餘地的付出,真的是值得讚美的精神嗎?

雖然作者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悲傷的結局,不過這才是現實中的生活,讓我們讀過之後雖然感覺所遺憾,但是卻沒有疏離感。

猜你喜歡:

讀後感:《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讀後感

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讀後感作文:《圓明園的毀滅》讀後感

相關焦點

  • 暑假讀後感:讀《小房子》有感
    讀後感:讀《海底兩萬裡》有感暑假讀後感:讀《花婆婆》有感讀後感:讀《失落的一角》有感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高中讀後感:讀《皮囊》有感
    讀後感:讀《活著》有感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讀後感作文500字《背影》讀後感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如何再次拿起書》有感3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如何再次拿起書》有感3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書中我與逝者重逢,在書中我預見未來之事,在書中有戰事紛爭,在書中有和平安定。萬物都隨時間腐化,星辰隕落,季節更替,一切繁華終歸塵土,然而上帝讓這一切在書中得以重現。」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他活著,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裡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
  • 【全民閱讀推進月】讀《皮囊》有感||作者:蔡小春
    【全民閱讀推進月】讀《皮囊》有感||作者:蔡小春 2020-05-18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有感7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有感7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夏天裡有什麼?有加冰的可樂和多汁的西瓜,有納涼人的低聲細語和蛙噪蟬鳴,有嗡嗡旋轉的風扇和陷入粘膩夢境的午睡……還有,屍體和秘密。看《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完全是一場巧合,深處隆冬的我忽然開始懷念夏天,於是就決定看本關於夏天的書。
  • 一篇滿含正能量的小學生作文:讀《夏洛的網》有感
    讀《夏洛的網》有感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名叫《夏洛的網》,這書讓我心潮澎湃,意猶未盡。老師支招:怎樣寫好讀後感?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讀書筆記,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要寫好讀後感,前提是把書讀好。
  • 五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習作,寫讀後感,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五年級下學期二單元的習作,是寫一篇讀後感。先要具體了解一下什麼是讀後感。讀後感,主要是對讀過的文章或看過的書,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屬於議論文的範疇,不過,是一種簡單的議論文。屋裡的光亮透在窗外,她躲在冷冷的角落一、怎麼寫好讀後感從寫作難度來說,寫一篇文章的讀後感要比寫一本書的容易,因為內容單一
  • 語文微課堂:統編語文(五下)《習作2 寫讀後感》
    讀後感的寫作方法及步驟:第一步: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同樣觀後感也是因「看」而引起的。「讀」和「看」是「感」的基礎。第三步:選定題目讀後感的題目一般有兩種:(1)直接擬題:如讀《……》有感 《……》讀後感 讀《….》後想到的 我讀《……》(2)以感點為正題,以「——讀《….》
  • 讀《狼國故事》有感
    讀《孤兒的新生——狼國故事》有感南安市第二小學五年一班 黃雯萱指導教師:戴紹碧親愛的同學,你讀過凌嵐老師所著的《狼國故事》嗎?大家是否也很想讀《狼國故事》,如果您讀完,我們在一起交流讀後感想吧。
  • 《探險吧,拿出少年的勇氣》讀後感,資深教師推薦閱讀書目之一
    好了,下面是杜du老師班上一名學生寫的讀後感,這篇讀後感在區內還獲了獎,大家可以讀一讀,感受一下這本書。喜歡的話,就可以入手來讀了。(一)讀後感題目:戰勝困難,勇者必勝——讀《探險吧,拿出少年的勇氣》有感(二)讀後感正文:假期裡,
  • 用一篇四年級同學寫的範文,分析講解寫讀後感最重要的兩點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讀後感的寫作。並且講解一種比較常用的讀後感寫作方法。在上一講裡面,林老師主要講解了一種適合低年級的讀後感寫作入門的方法:四段寫作法。同學們可以點擊文章底部查看上一節內容。我們先來看一篇手寫範文。
  • 有聲繪本|《愛心樹》
    「 The Giving Tree 」直譯過來就是「 一棵不斷給予的樹 」,日文譯成了《 大樹 》,中文譯成了《 愛心樹 》。 其實,即使是一個孩子,也讀得出這是一個愛的故事。 關於這本書的主題,中文繁體字版的封底上的一段話,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解讀了——「 這是一個溫馨的故事,略帶哀傷的感動,慰藉人們的心靈。謝爾 · 希爾弗斯坦為各個年齡的讀者創造了一個令人動容的寓言;在施與受之間,也在愛人與被愛之間 」。
  • 點評孩子的作文說方法,我教孩子如何寫讀後感
    平時書也沒少讀,但是還是寫不好。於是,這個暑假,我給兒子布置了一篇作業:題材體裁不限,每周給我交一篇作文,500字以上。目的很簡單,要讓他多讀多寫鍛鍊寫作,哪怕是有意識的模仿創造也好,希望他的寫作水平慢慢提升。今天他終於上交了他的第一篇作文,是個議論文《〈三國演義〉讀後感》,寫的好與不好暫且不論,我就拿他的作文跟他講到底應該怎麼寫這個讀後感,說說我的看法。
  • 備戰2020:讀後感寫法及最新滿分範文
    一 、讀後感定義讀後感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二、讀後感的格式:1.確定正副標題,正標題一般標明文章的中心內容,有的正標題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副標題標明題材,一般為「讀《×××》有感」。副題比正題低兩格。2.掌握讀後感的一般方法:「引—議—聯—結」。
  •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會計口述歷史(第一輯)》讀後感徵文比賽結果...
    為深入貫徹「四史」學習教育活動有關部署,傳承紅色基因,保持精神定力,結合財會人員工作實際,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黨委指導下,我院公共管理培訓部黨支部聯合推廣發展部黨支部、合作項目部黨支部、研究生部黨支部、研究生黨總支在廣大學員和全院教職工中組織開展了《會計口述歷史》讀後感徵文比賽。
  • 《雙生花朵》讀後感,資深老師指導學生這樣寫!學生果斷收藏
    下面是班級內學生關於《雙生花朵》的讀後感,老師整理出來給大家做個參考。(一)讀《雙生花朵》有感假期裡,我讀了一本名字叫《雙生花朵》的書。作為一名小學生,我深知自己應該像夏希和夏昭那樣努力刻苦地學習,像他們同學們那樣有一顆珍貴的愛心。我以後要做一個懂得珍惜、熱愛學習的人。(二)《雙生花朵》讀後感「我看看她,她看看我,兩個長相沒什麼差異的女孩打扮得幾近相同,這感覺,真的好像在照鏡子。」
  • 苦兒流浪記讀後感範文匯總
    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5篇苦兒流浪記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苦兒流浪記讀後感1《苦兒流浪記》講述了主人公雷米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被養父賣給了賣藝人。賣藝人維泰利斯與雷米相處了一段時間,在饑寒交迫中去世了。雷米又遇見了年輕的米利根夫人和好朋友阿瑟,又被善良的花農收養,找到了愛她的親生父母。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 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