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樹》是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編寫的繪本。這是一個溫馨的故事,卻又略帶傷感,有人將它解讀為「一則有關『索取』與『給予』的寓言」。
故事講述的是一顆大樹喜歡上了一個小男孩,男孩每天都會跑到大樹下撿樹葉,編王冠,還會爬樹蕩鞦韆,吃蘋果,和大樹玩捉迷藏。玩累了就在樹蔭下睡覺,男孩愛這棵樹,這讓大樹感覺很快樂。後來,孩子長大了,不再來樹下玩,大樹感到孤寂。直到有一天再見到孩子,孩子告訴大樹他想要一些錢去買喜歡的東西,於是大樹把蘋果全給了孩子,大樹很快樂。又過了好久,孩子來找大樹,說他想要一幢房子娶妻生子,大樹就把樹枝給了孩子建造房屋,大樹很快樂。又過了很長時間,孩子來找大樹,這一次他想要一艘船駛向遠方,大樹只好把樹幹給了孩子,雖然內心有點失落,大樹依然覺得自己是快樂的。最後,大樹只剩下了一個老樹墩,當孩子再來的時候,大樹讓孩子坐在上面休息,孩子坐了下來,大樹很快樂。
在故事裡,大樹不僅滿足了男孩童年遊戲的快樂,還滿足了他成年後對生活的需求,並以一個老樹墩的身軀承載著男孩老年的疲憊。最令人感動的是,大樹每一次無私的給予過後,內心都是快樂的。每次讀到那句「大樹是快樂的」,總會潸然淚下。這難道不就是在講我們的父母嗎?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付出了最無私最博大的愛,不求回報,以滿足我們的快樂當作自己最大的快樂。
可是在合上書之後,心裡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傷。在被書中大樹無私的付出感動著的同時,也有些痛恨那個一味索取的男孩。這是不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啃老族」呢?有需要了就跑家裡來給父母要錢,沒事就會好久好久的不著家。少年時要豐碩的果實換玩具,青年時要樹枝蓋房子,中年時要樹幹遠航,直到老年了,終於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才想起來家是溫暖的避風港,躲到父母身邊休息。大樹也同樣有些溺愛孩子的詬病,一味地付出,盡最大可能地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甚至不給自己留下一星半點的東西,這種完全的自我犧牲與不留餘地的付出,真的是值得讚美的精神嗎?
雖然作者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悲傷的結局,不過這才是現實中的生活,讓我們讀過之後雖然感覺所遺憾,但是卻沒有疏離感。
猜你喜歡:
讀後感:《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讀後感
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讀後感作文:《圓明園的毀滅》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