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憂患疾痛之極,必呼父母,人之至情也。----朱熹·《詩集傳》
昨夜讀書,偶然讀到朱夫子佳句,細細思量,果然如此,且不說憂患疾痛之極,就是平日不慎坐到圖釘,嘴裡喊得也必是「媽呀,扎著我了」,不禁莞爾,回首再品,確是至理,父母之情,人之至情也。
01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
孩子滿月那天,送走客人,與母親在客廳小憩,母親看著我,很突兀地說了一句「兒子,你懂事了」,我抬頭笑著看了看母親,沒有說話,轉過頭去,卻覺得鼻頭一酸。我知道母親的意思,從產房外看到孩子的那刻起,欣喜之餘,仿佛一瞬間讀懂了父母,讀懂了舔犢情深,一個月,我再沒和母親拌過嘴,再沒覺得母親嘮叨,心中泛起的是對父母的愧疚和自責,我想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心理歷程,「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看著自己的孩子,ta未來想必也會像我一般經歷成長、叛逆、成熟,如同一個輪迴,由不得人控制。我可以做的,是往後餘生,做一個好兒子,一個好父親,讓「孝」在平平淡淡中一代代延伸、傳承。
02孝不在言,而在於今
「待我功成名就時、待我衣錦還鄉時、待我腰纏萬貫時」,這是多少兒女在為自己和父母繪製著的看似美好的未來,為了這個未來,多少兒女經年未曾回家,多少父母和兒女天各一方。我不能說努力奮鬥是錯,但別忘了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歲月無情,人生無常,人都會面對無可避免的衰老,生命本有不堪一擊之弱,有些東西永遠無法彌補,有種遺憾叫做抱憾終身。日漸年邁的父母,需要的不是錦衣玉食、豪車名宅的未來,是今天的常回家看看,是今天闔家團聚的天倫之樂,未來很重要,成功也很重要,但這些不應成為盡孝的藉口和羈絆,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常回家看看,別一推再推,別讓父母在望眼欲穿中淚眼婆娑。
03孝在於行、在於心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裡仁》
記得看過一個關於父母年齡和生日街頭隨訪,讓很多受訪者愧疚難當,捫心自問,我們又有多少人記得呢?如果反過來隨訪父母,我想不記得孩子生日的父母大概寥寥無幾吧?在外求學時,生日接到的第一個電話必是母親的,「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一定要記得吃碗長壽麵」,每年都是同樣的話,可每次掛完電話的我,都是淚流滿面,這樣的經歷,很多人都有吧?這就是我們的父母,這就是不求回報的愛,只因我們是ta們一世的希冀與眷戀。孝不能只掛在嘴邊,孝應該刻進心裡,付諸於行動。問問自己:多久沒有回家了?多久沒有和父母視頻、通電話了?多久沒有和父母一起吃飯、嘮嗑了?不必等待,從此時、此刻開始行動,常回家看看,聽聽父母的嘮叨,陪父母一起吃吃飯,散散步,多和父母通電話,只要有心,生活中點點滴滴皆是孝。
04結語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報」--------《蓼莪》
以此句作結語,願天下父母健康長壽,願天下子女孝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