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鑑
榮獲司法部全國司法行政系統
第五屆「金劍文化工程」
金劍文學獎三等獎的作品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
絮語:
隨著法治建設不斷深入,司法文化建設也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司法文化對於加快法治建設步伐和公正司法、嚴格執法、普法守法等方面都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司法文化業已成為提高司法人員素質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司法文化領域人才輩出,創作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內涵豐富的詩歌小說散文等優秀文化作品。
為夯實司法軟實力,激發司法隊伍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司法政務公眾號12348特別開設專欄《司法文化品鑑》,推介司法系統優秀文化作品。
孫錦琰,現任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黨委委員、政治警務部主任。孫錦琰大學畢業後在警官學校擔任教師,之後在自治區第一女子監獄、女子戒毒所、戒毒管理局、監獄管理局、司法廳工作。工作中,她堅持利用專業特長,撰寫本工作領域的理論研討文章和文學作品。先後發表了《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清華日記》等作品。2005年,由孫錦琰作詞,「愛心使者」、著名作曲家新吉樂圖作曲,共同創作了反映人民警察教育矯治工作的歌曲《我和你》,入選司法部「十首教育矯治歌曲」。
2003年非典期間,內蒙古監獄為了防止SARS疫情在監獄的傳播,實行了封閉式管理。監獄民警們吃住在監獄,不能與家人團聚,默默在崗位堅守。孫錦琰時任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女子監獄黨委副書記、政委,抗擊非典封閉期間,她撰寫了《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共6篇),以一名監獄值勤民警的視角,記述了非典期間大牆之內監獄民警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監獄民警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報告文學)於2003年5月20日-25日在《法制日報》連載,並於2005年11月獲得司法部全國司法行政系統第五屆「金劍文化工程」金劍文學獎三等獎。
背景介紹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中華大地,全國各行各業積極投身抗擊疫情的戰「疫」中,通過媒體的傳播力量,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戰「疫」英雄們的一線工作身影,也深深地被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小愛和祖國磅礴的大愛溫暖著感動著。
孫錦琰與第一女子監獄同事們
在抗擊非典監管一線
回顧17年前的那場非典疫情,當時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防控手段、媒體宣傳形式等都不比今日,但是威武不屈的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攜手並肩戰勝了疫情。
SARS疫情爆發期間,孫錦琰既是抗擊非典的指揮員又是宣傳員,一線民警抗擊非典感人至深的畫面深深觸動著她,於是她以日記的形式來抒發來記錄,筆耕不輟。當《法制日報》看到來自疫情一線、一位女警官的日記,鮮活感人的故事躍然紙上時,第一時間節選了六篇連續刊載,其中第一篇和最後一篇都在頭版顯要位置刊發,《內蒙古日報》同時進行了摘登。下面讓我們把思緒帶回到17年前,一起看看高牆內抗擊非典疫情的真實畫面,聽聽來自監獄人民警察的動人故事。
《法制日報》2003年5月20日頭版: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一)
4月25日 女兒別怕
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監獄系統實行封閉管理。
情況在發生著變化。疫情的發展出乎了我們每個人的預料。自治區在全國屬於疫情較重的地區,呼和浩特又是自治區的重災區。新聞媒體全方位報導,各種小道消息也不斷傳來,人們難辨真偽,惶恐不安。
說句心裡話,每天聽到各種消息傳來,看到不斷上升的疫情數字,我們也非常緊張。萬一SARS進入監獄,那可就糟了。
局裡昨天傍晚召開了緊急黨委擴大會議,決定從四月二十五日開始,全區監獄實行封閉式管理,民警實行封閉上崗。傳達完局裡的指示精神,已經到了晚上八點半。大家都清楚,人民警察,服從命令是天職。散會後,大家的話雖不多,但是能夠感覺到,每個人的心裡都沉甸甸的。
因為要做打持久戰的準備,給大家一天的準備時間,後天一早集中。
今天晚上我值班,值班時給家裡打了個電話,原來只想告訴一下,可沒想到,剛一說封閉管理,13歲的女兒就在電話裡哭了起來,怎麼解釋也不行,弄得我心裡也很難受。也許,她是受這幾天電視報導的影響。電視裡老是談到非典病人、疫區的隔離。她可能以為,「封閉」就和非典隔離差不多。女兒天生與母親親近。她前兩天和我說:「媽媽,你要是得了非典,我也和你一塊得。反正我和你在一起。」這一說封閉,她感到我就離她遠了。我半夜12點又打了個電話,她還在哭。
學校放假一周多了。女兒平常身體很棒,越野賽在學校總能取得名次。可這次一放假就病了,每天體溫在37度左右,消化也不太好,打針吃藥效果也不明顯。可能是非典弄得孩子也緊張了。她雖然嘴上不說害怕,可在電話裡告訴我:「媽媽,我又聽到馬路上救護車在響,是不是又有非典病人死了?」當她感覺到不舒服時,又說:「媽媽,我這幾天體溫下不來,不會是得了非典吧?」我安慰她說:「得非典的畢竟是少數,你又沒有接觸,不會得上的。感冒不舒服也是正常現象,放鬆點,該做什麼做什麼,不會有事的。」女兒倒是很聽話,每天按時做作業,累了就在院裡活動活動,沒有給我找一點麻煩,病了一個多星期,我沒有在家陪過她一天。現在想來,越是這樣,就越覺得欠女兒的太多太多了。等封閉解除了,我一定陪她好好玩幾天。
《法制日報》2003年5月21日第2版: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二)
4月27日 笑對困難
今天是星期天,陽光明媚,全沒有了前幾天連陰雨的陰冷感覺。
一大早,大部分人都來了,大包小裹的,像是在搬家。我也帶了兩個大包,裝了些換季的衣服和一些藥品。
我們女子監獄,清一色全是女同志,要說誰家沒點事兒,那是假的;要說真有困難的,可是大有人在。
賈傑的丈夫也是監獄幹警,去年病逝,兒子剛剛6歲,公婆遠在兩千公裡外的興安盟,平時也只能是靠父母和兄弟姐妹幫忙照顧孩子。
王萍和劉明霞的丈夫也都是監獄幹警,孩子沒人照顧,兩個單位的領導都來電話說她們丈夫的情況,為她們請假,希望給予照顧。
張潔是一名25歲的警官學校畢業生,未婚夫是警察職業學院的一名教官。兩人春節回家與雙方父母商定5月18日結婚。可接到了參加封閉的命令,倆人一商量,果斷推遲了婚期。張潔的父親是監獄系統一名老警官,對女兒的決定,自然是舉雙手贊成,全力支持。至於男方父母那邊,張潔說:「只好請他去解釋了。」
監獄已經給了政策,如果是真有困難的,也可以呆在家裡。可大家私下裡說,大夥都來了,自己不來,多不好。再說,平常都沒掉過鏈子,這時候退下去了,太不好意思了。至於說自己的困難嘛,想辦法解決就是了。來到這裡,就什麼都不想了。
生病在床的賈傑的老父親對女兒說:「孩子,好好工作,別惦記家裡。警察嘛,國家有困難的時候不上,那還叫什麼警察?」
是啊,我們監獄是全區惟一一所關押重刑女犯的監獄。在我們這個女性群體柔弱外表的後面,是敢與男幹警媲美的剛強性格;在我們的身後,有「親友團」強大的後盾。
在監獄這個特殊的環境裡,我們這些弱女子,把一個個曾經危害過社會的罪犯,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正是由於我們的剛強,使那些有過與政府對抗念頭和行為的頑固罪犯真心接受改造。我們深知,這時候割捨兒女情長會換來監獄的安全;我們放棄與家人的團聚,能夠減少或避免因監獄的不穩定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寧。
白天一天忙著工作,誰也沒顧上找自己的鋪位。晚飯後,大家開始整理自己的床鋪。在監獄工作這麼多年了,可大家這樣過集體生活還是第一次。我們這些女同志,平常就愛說愛笑,這下,在一起說笑的時間就更多了。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真可謂笑聲不絕,好戲連臺。看大家那高興勁兒,SARS帶來的恐懼、擔憂和不快,早就無影無蹤了。
《法制日報》2003年5月22日第2版: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三)
5月1日 不怕非典
這個「五一」節在監獄裡和大夥一起過。
平日裡,也並不太在意好天氣、壞天氣。可這些日子,卻有時間去留心了。這幾天氣溫較高,天氣可真好,每天早晨起來都要對著天空感嘆一番:「天氣可真好!天空這麼藍!」小草已齊刷刷地鋪滿了新綠,柳枝已掛滿了鵝黃的嫩芽,小松樹針葉已舒展開來,嫩芽含苞待放。這讓我想起朱自清散文裡的句子:「欣欣然,睜開了眼……」萬物蓬勃,一派生機。
院裡的幾棵丁香也隱隱透出了花香。
大家難得在一起生活。大家一起就餐,心情也好,營養豐富,葷素搭配,每頓都好幾個菜,調劑著花樣吃。蔬菜、水果、肉,採買組同志到時候就送過來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吃了幾天後,大家猛然感覺,不行啊,這麼吃還不人人都成了大胖子啦,得抓緊鍛鍊。
每天早晨5點就有人起床了。6點多鐘的時候,大部分人也就都到小院裡活動了。跳繩的、打羽毛球的,圍著小院跑步的、散步的,好不熱鬧。好多人都練得大汗淋漓。
幹警們都住在監院裡,服刑人員倒安心了。她們說:「隊長,有你們和我們在一起,我們不怕非典。只是怕家裡人得非典。」安排她們與家人通電話,當得知家裡人都平安時,她們更安心了。
過節了,幹警們組織服刑人員下跳棋、打撲克,還組織了排球比賽。
幹警們安排了撲克比賽,三人一組,所有的人都參與了。吃完早飯,大家就聚在餐廳,找到對手就開始比賽了。比賽中互不服氣,暗中較勁,要一爭高下。
夜裡該熄燈了,大家還在為對局中的失誤爭論不休,有的為自己出色的表現還在津津樂道。
萬籟俱寂,帶著一天的餘興,大家沉沉地睡去。值班幹警仍在監舍中巡視。
《法制日報》2003年5月23日第2版: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四)
5月2日 真想孩子
監獄裡惟一的一部IC卡電話成了熱線,有時排著隊也說不上話。打電話的人總有說不完的話。實在輪不上,只能用自己的手機去打。女同志嘛,平常都很仔細,這時候,在話費上也只好「奢侈」了。
熱戀中的年輕民警從不當著大夥的面接電話,可每當從大門口接回男朋友送來的一兜兜好吃的時候,秘密就保不住了。大家邊分享著小姑娘們甜蜜的水果邊打趣地感慨:「還是年輕人浪漫,咱們這些人,老了,沒人疼了。」又是一陣陣歡笑。
這一群女同志,硬著心腸扔下孩子封閉起來,可提起孩子,或接到孩子、家人的電話時,也免不了眼眶溼潤,淚水漣漣。
劉明霞,女兒剛剛上初二,丈夫是第一監獄的一位監區領導,也封閉在大牆內不能回家。自從她被封閉後,女兒老是來到監獄大門口,看能不能見到媽媽。終於被值班民警看到了,告訴了劉明霞。她走到大門口,女兒一聲「媽媽」沒叫出口,眼淚已經流了下來,母女倆一塊掉淚,相對無言。搞得周圍幾個做媽媽的差點哭成了淚人。
沙建華,前幾年與丈夫離婚,自己帶著兒子過。平日裡,小沙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可接到兒子的電話,聽到兒子帶哭腔的問候「媽媽你好嗎」,也忍不住哽咽半天。兒子並沒有按照她囑咐的做存在冰箱裡的魚肉吃,而是連吃幾天方便麵,還說:「媽媽,方便麵挺好吃的。我就愛吃方便麵。」沙建華趴在被窩裡哭了好半天。弄得在場的人唏噓不已。
一想起孩子,她們更多的是自己背著人悄悄地流淚。
《法制日報》2003年5月24日第2版: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五)
5月5日 不讓鬚眉
按照局裡要求,每個監獄要成立一個三人組成的非典疫情緊急處置小組。監獄一旦發現服刑人員中有SARS疑似病人,由這個小組負責隔離,並送到監獄局指定的監獄局中心醫院的SARS病區,其他人員均不能靠前。這對我們可是個嚴峻的挑戰。
我想,會有人主動報名嗎?
出乎預料,報名參加處置小組的民警們非常踴躍,決心書一封接著一封,有的監區基本上是全員報名。被自治區授予「青年文明號」的二監區的民警們說:「我們是『青年文明號』,應當敢於衝鋒,這時不上,更待何時?」
醫務所負責人劉士榮鄭重向黨委遞交了參加緊急處置小組的決心書。張學紅,醫務所最年輕的醫務人員,堅決要求參加處置小組。
我真為我們這支隊伍驕傲,巾幗不讓鬚眉!
參加了緊急處置小組,並不是件輕鬆的事。首先要進行演練,那防護服穿起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
昨天,這裡就經歷了一次實戰演習。
服刑人員王麗榮高燒38度以上,本獄沒有檢查設備,只能由緊急處置小組送到局醫院等待確診。穿上包裹嚴實的防護服,別人看著都緊張,民警張學紅和張霞連夜把王麗榮送到了醫院。她們雖然並沒有處理過這類事,可是卻沉著鎮定地完成了任務,並一路上做著犯人思想工作,消除她的恐懼心理。經過檢查,排除了這名罪犯的疑似可能。只是一般的炎症,虛驚一場。
二人一夜沒合眼。
她們說,想想真後怕,要她真是非典,我們也就被隔離不能跟大伙兒在一起了。
《法制日報》2003年5月25日頭版: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六)
5月6日 忘了生日
今天是我的生日,要不是女兒打了個電話,我都幾乎把生日的事忘了。去年的生日,我就正好在值班。女兒也是電話裡給我祝賀生日的。
封閉在這裡,只知道白天和黑夜,分不清是星期幾。
各監區的幹警們都利用這封閉的時間,與犯人談心,組織她們勞動、學習,一天下來還蠻緊張。
我們還針對防非典進行各種演習。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時間過得也挺快。
偶爾閒下來,大家猛然想起來:「外邊現在是什麼樣子了?」站在樓上眺望大牆外綠油油的菜地:「多麼好啊!」有時,從大門外往裡搬貨,大家只想多站一會,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看著什麼都新鮮。難怪犯人們說:「隊長,咱們現在一樣了。」
閒下來的時候,我們給院子裡的小樹剪枝,給草坪去除雜草。儘管下半年就要搬到新監獄去了,我們還是把草坪中幾平米的空地上種上了花苗。大家不約而同地在白天給小苗遮上了一片蔭涼;傍晚,又拔去小苗周圍的雜草,揀去小苗旁邊的小石子,為打蔫的小苗澆上一罐清水。
雖然忘記了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但眼前嫩芽吐綠,萬物更新,我分明看到了盛開的繁花。
總 編:周良紅
責任編輯:諾 敏
原標題:《文化品鑑 ▏品鑑榮獲司法部全國司法行政系統第五屆「金劍文化工程」金劍文學獎三等獎的作品 《一個監獄女警官的日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