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的人類都消失了,剩下的生物勢必恢復生機並繁榮興旺……如果所有的螞蟻都消失了,其影響正好相反,而且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螞蟻,這一老幼皆知、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佔據地球1%的生物量和1/3的動物量,總重量相當於全人類的總重量。它們1億年前從爬行動物中分化而來,歷經恐龍時期,並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是地球上兩大社會文明之一,與人類社會文明可以相提並論。
螞蟻的足跡遍布世界任何一角落,螞蟻家族為什麼能繁榮昌盛、生生不息,它們為何能取得如此驚人成就?
《螞蟻的故事》將帶領我們近距離窺視螞蟻社會,揭示螞蟻鮮為人知的生存秘密。
《螞蟻的故事》的作者是愛德華·威爾遜和博爾特·霍爾多布勒。愛德華·威爾遜——社會生物學之父——在對螞蟻社會的研究方面堪稱世界第一人。1990年,他憑藉學術專著《螞蟻》摘取普利茲非虛構文學獎。無獨有偶,德國維茨堡大學教授博爾特·霍爾多布勒也花費了80多年的時間潛心研究螞蟻,擁有廣博而深厚的昆蟲學知識。
愛德華·威爾遜與博爾特·霍爾多布勒強強聯手,以《螞蟻》為藍本,儘可能地剔除了原著中晦澀難懂的學術成分,以更通俗簡短的篇幅著成了一部衍生科普向作品——《螞蟻的故事》,以便於一般讀者理解一流的螞蟻研究。
在《螞蟻的故事》這本書中,作者詳盡介紹了螞蟻獨特的社會形態、生存方式、嚴密的社會組織和科學的社會分工等。通過書中一個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螞蟻故事,我們發現螞蟻的社會極富利他精神。在我看來,《螞蟻的故事》這本書實質是在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基礎上解釋螞蟻的「利他行為」。
螞蟻的社會:
1)社會形態:螞蟻的社會形態多種多樣,《螞蟻的故事》引領我們窺探一個個奇妙的螞蟻王國,開啟了探索蟻科生物多樣性的全景式生命之旅。
我們可以飽覽從社會性寄生蟻、所向披靡的行軍蟻、流浪的牧蟻、善於偽裝的「女獵手」到溫控摩天大樓的「建築師」的不同風採。
2)社會組織:同蜜蜂一樣,螞蟻這一種社會化昆蟲以「家庭」為基本組織,每家由一隻雌蟻(蟻后)率領,形成集群,集群這一社會組織作為超個體繁殖(集群等價於超個體)。對開始建立集群的每一隻成功的蟻后而言,建立集群是以犧牲千百個蟻后為代價的。在繁殖季節,集群中的處女蟻后和雄蟻飛出蟻巢、尋找伴侶。雄蟻幾乎沒有存活機會,它們在離開母巢的數小時或數天內幾乎全部死亡。它們多數很快被捕食者捕獲、落入水中或迷路,隨後死亡。只有極少數有希望贏得達爾文意義上的「獲獎彩票」。
螞蟻的社會表面風平浪靜,內部波瀾壯闊——各集群之間就像義大利各城邦,總是陷入長期的邊境衝突。譬如行軍蟻,它們無休止地侵略、徵服領地並儘可能地消滅鄰近的集群。螞蟻堪稱地球上最愛尋釁的物種,在有組織的桀驁不馴方面遠超人類。
例如:蜜蟻擁有可置敵人於死地的化學武器,在全面戰爭正式爆發前它們通常以「炫耀比武」的方式估測敵敵對方的戰鬥實力,並據此做出抵抗或順從的反應。當其兵力明顯強於敵對方,它們殺害戰敗方蟻后,俘獲工蟻和幼蟲,收編為自己的二等公民。
3)生存方式:儘管集群間殺伐不斷、戰爭連連,但集群內部團結和睦、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蟻后負責集群的繁殖,補充原集群的部分成員和創建新的超個體;(婚配後的蟻后決定了其子代的性別,她控制部分卵受精而發育成雌蟻,另一部分未受精卵發育成雄蟻;環境決定了這些雌蟻將成為可育的處女蟻后還是不可育的工蟻。)
處女蟻后和雄蟻在出生時就肩負著為繁衍集群的光榮使命,它們「不勞而獲」卻得到工蟻的悉心餵養;而工蟻(處女蟻后的不育姐妹)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他們的母親產生新蟻后。
儘管工蟻只能通過它們的蟻后妹妹將自己的基因傳代,但它們決定了弟弟妹妹們的生死,從而決定了集群的最終規模和組成。如果集群繁盛壯大,工蟻數量變多、體型變大,少量工蟻將分化成為兵蟻,這些身強體壯、「遊手好閒」的兵蟻從不獵食,卻負責整個集群的保衛工作。
螞蟻無法依賴視覺系統,它們利用觸碰和聲音來傳遞簡單信息。利用信息素——螞蟻身體不同部位釋放的奇妙混合物質,發出「募集、吸引、警告」等信號,以區分敵我,達到實時協作的效果。也正是依靠這一特殊的語言通信系統,它們的勞動效率非常高,各群體成員凝聚成「快捷且難以抗拒的」合作力量,這正是螞蟻戰勝自然及眾多天敵、生存壯大的主要原因。
螞蟻社會的利他行為: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利他在遺傳中具有高生存價值,在自然選擇中,擁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們的物種存活下來。螞蟻在表現「利他主義」行為時,往往冒著傷害自身利益的風險,對於螞蟻個體來說,這似乎不合乎進化論規律;但對於螞蟻群體來說這最終提高了親族的總體適應度。
利他主義認為,生物界的利他行為表現在三個層次——出於本能的親緣選擇性利他、出於利益的互惠性利他、出於進化和基因生存的群體選擇性利他。在《螞蟻的故事》中,螞蟻利他行為無處不在。
1)親緣選擇: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基因永遠是自私的,目的就是為了繁衍自身,個體只是基因的奴僕。基因或選擇徹底的利己,或以親族中利他方式來繁衍自身。螞蟻社會是親緣利他的最好例證。不同於人類,螞蟻的雌雄比為3:1,螞蟻個體間共享的基因高於人類等多數物種手足間共享的1/2基因,其姐妹間(工蟻與處女雌蟻)共享3/4的基因。
工蟻放棄生育,忙忙碌碌地覓食、築巢、護主、哺幼,無怨無悔地服務於她的母親和兄弟姐妹,這是一種親緣選擇的利他行為。這種有選擇的損失自身的利他行為,從另一個角度講,促進了其自身基因的繁衍。因而,這自然也算是一種利己行為,工蟻只有促使蟻后產生大量的新處女蟻后、工蟻的妹妹和大量複製與工蟻自己相同的基因,工蟻才算真正成功。
2)互惠利他行為親緣利他行為是出自本能不求回報而補償的,更顯真誠本色,具有「硬核的」利他性。相比而言,互惠利他則依賴特定的利益條件,它的動機是利己,更顯機會和算計,是一種「軟核的」利他行為。
工蟻與蚜蟲的營養共生關係具有互惠利他性:工蟻從蚜蟲那裡得到蜜露,而蚜蟲在螞蟻的幫助下,搬家到適合自己生長的新植物食源,螞蟻不僅是蚜蟲的衛士,還是保姆,它們幫助蚜蟲清除障礙、保衛家園、照顧幼蟲和蟲卵。
在進化的過程中,螞蟻及其共生者將這種互惠利他的適應性推到了極端,有的螞蟻種類甚至達到了與共生著無法分開的程度,甚至把共生者當作家畜那樣照料。少數螞蟻物種的蟻后,在離巢婚飛和建立新集群時,還把共生者一同帶走以獲得蜜露。這一行為相當於人類購買一座家宅還配置一頭奶牛。
在《螞蟻的故事》中,作者以螞蟻社會行為的研究透視著人類,互惠利他是人類合作的重要基礎。
3)群體選擇如果說親緣選擇和互惠利他是基於個體水平,那麼群體選擇則是將群體作為利他性的進化選擇單位。群體選擇理論認為:具有利他性的群體,會因為內部的合作比利己的群體獲得更大的生物學上的利益。
紅褐林蟻群的蟻后去世後,集群接納婚飛回巢、本不屬於該集群的新蟻后,這樣集群的壽命要遠遠大於建立該集群的蟻后的壽命,而群體繁殖力則依賴於新蟻后。
相比那些不接納外來蟻后的集群而言,紅褐林蟻的這一純粹性利他行為將使集群有更多的存活機會,而前者則有被基因上相近的種群替代的風險。
啟示:
綜上可知,促使螞蟻成為世界優勢類群的競爭優勢在於——它們是一個高度進化和具有自有犧牲精神行為的集群。
對於人類物種而言,將達爾文進化論用於人類社會是自然而然的事,社會達爾文主義主張利己,反對利他主義。儘管人類社會存在大量的損人利己現象,但也存在大量的互助合作甚至自我犧牲等利他現象。
心理學家埃伯斯坦領導的研究小組在長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曾首次從遺傳學角度提出發現了促使人類表現「利他主義」行為的基因。威爾遜曾說:人類利他行為由先天基因決定,是一種本能行為。實際上,以犧牲個人利益來成全他人的「利他主義」,在人類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通過《螞蟻的故事》,我們重新認識螞蟻,也正是為了重新認識人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