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場上選了好幾個角度,那一刻,心裡的那股子激動勁就別提了
《姑蘇晚報》2020年10月04日 A04版
口述人:李榮山
記錄者:本報記者 胡毓菁
我今年77歲,是姑蘇區滄浪街道瑞光社區的居民。我愛攝影、愛旅遊、愛集報,喜歡拿著相機到處跑。我拍過祖國錦繡河山,也拍過姑蘇古城風貌、社區居民活動,更多的是喜歡用相機記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變遷。家裡40餘本珍貴相冊,都是我的寶貝。不過,在我的相冊中,有一張不是我拍的照片,卻是我的「最愛」。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時,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留影,那一天正是國慶節。
記得那是1974年,當時,我在甘肅蘭州工作。國慶前夕,因工作需要,領導安排我去北京出差幾天。得到這一消息後,我很開心,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我能去一趟首都,這個機會太難得了。穿上新買的中山裝,坐了20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我終於來到了北京。
在北京,我抓緊時間完成了相關工作,隨後,就開始了我的第一次「首都之旅」。那時候,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車和公交車。於是,我就坐著公交車去大柵欄品嘗炸醬麵、豆腐腦;到天壇、故宮遊玩,還買了六必居的醬菜和茯苓餅、蜜餞等土特產。
國慶節那天,天氣格外晴朗,我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天安門廣場。至今,我還記得,當時從公交車上下來,一路走到廣場上,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大」。偌大的廣場,好像一眼望不到邊。廣場上遊客並不多,也沒有像現在過節時搭建的那種花團錦簇的小品布置,顯得十分空曠。瞻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之後,我看到了不遠處的天安門城樓。那一刻,心裡的那股子激動勁就別提了。突然,我發現廣場上有幾個收費的拍照點,可以為遊客拍照。我立刻找到其中的一個攝影工作人員,請他以天安門為背景,幫我拍張照片。為了拍出最好的效果,我們在廣場上選了好幾個角度,工作人員還提醒我整理一下中山裝。伴隨著「咔嚓」一下,相機把我興奮的笑容和雄偉的天安門記錄在了一起。從北京回來之後,隔了約一周時間,我收到了天安門拍照點寄來的照片。黑白照片上寫著「北京天安門留念」的字樣,成為我珍貴的回憶。
退休後,從事業餘攝影到現在,我已堅持了15年。這些年來,我拍攝各種各樣主題的照片。有蘇州建築物的、社區活動的、轄區景點的,有居民日常生活的、小街古巷變化的。我希望用鏡頭、照片記錄祖國的發展、社區的變化、家庭的變化,給遠在國外的女兒分享自己的生活,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記錄身邊「眾相」。我時常會拿著相冊,翻看自己這幾十年來珍藏的照片。相冊中有的照片已經泛黃、有的已經卷邊,但每一張都是時代發展的見證。
今年國慶節前,我又專程去了一次北京。在天安門廣場上,我站在當年拍照的地方,又拍了一張同樣場景的照片。今昔兩張照片的對比,讓我覺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贈予我們的,不只是每個家庭越來越幸福的小康生活,更是整個社會日益美好、國家日漸強大的時間記憶。每一個普通鏡頭,都是這些記憶的定格,都是值得珍藏的。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