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當然不是文學創作的要素,但一些久治不愈慢性病不僅會造成一個作家活動能力與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會影響到他的個性心理、情感選擇、審美傾向等方面,從而影響到他的文學活動與創作風格。
賈平凹是當代文壇著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病人,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疾病與他幾乎形影不離。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疾病是困擾了他十餘年的肝病。十餘年的患病歷程與求醫問藥的經歷,在帶給賈平凹複雜豐富的生命體驗的同時,也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潛在的影響。
1952年2月21日,在中國陝西南部的商洛市丹鳳縣棣花村,隨著一聲啼哭,一個嬰兒出生了。父親給他起名叫賈平娃,這是一個俗的不能再俗的名字。
1967 年賈平凹初中畢業的那年,原本誠實熱情的父親因為一張穿著國民黨衣服的照片被誣陷為「歷史反革命分子」,賈平凹隨之也受到牽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夜之間,顏色變了,我由一個自以為得意的貧下中農成分的黨的可靠青年淪為將和老鴉與豬一般黑的可教子女,雖然這名字還好聽點」一直到父親被平反,賈平凹才考上大學。
其實在此之前,賈平凹有很多機會可以改變自己農民的命運,其中就有一次是可以參軍的,但是在報名參軍體檢時,卻發現自己是平板腳,就這樣參軍的希望破滅了;招收公路護養工人,因為賈平凹又矮又瘦沒力氣也被淘汰了;當代理教師,因為沒有靠譜的人脈也被刷了,但這些都不意味著賈平凹從此就是一個莊稼漢,幾年之後,反而受到了命運女神的眷顧,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賈平凹成為廟溝水庫工地上的一名美工、播報員,同時他還負責著編輯一份刊物《工地戰報》。雖然我們不能說是平底足、又矮又瘦沒力氣的體質使得賈平凹走上文學的道路,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賈平凹命運的轉折卻是和疾病緊密相連的。
1972年4月,賈平凹經過工地的推薦,獲得了西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開始了他渴望已久的大學生活。
從上大學開始,賈平凹就一直生病。賈平凹後來回憶道,上了大學,得了幾場大病,身體就再也不好了,青年時期幾乎年年住院。與此同時,賈平凹的文學事業在疾病的困擾下也開始艱難起步。入學後不久,他的第一首詩歌《相片》便刊登在校刊上。之後他進行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加上他寫詩的速度很快,大家在牆報、板報、專欄當中經常可以看到賈平凹的詩作。大學期間,賈平凹與好友馮有源合著了《一雙襪子》發表在了《群眾文藝》上,並且開始使用「賈平凹」這個筆名。1974年暑假賈平凹回到丹鳳老家準備收集些風土民情,但在暑假結束後賈平凹的身體開始出現問題了,臉色發黃,經醫院醫生檢查發現轉氨酶偏高,初步診斷為肝炎,回校後的賈平凹便開始過上隔離的生活。
1975 到 1986 是賈平凹文學創作的高峰期。1975 年 賈平凹從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陝西人民出版社文藝部工作,在文藝部負責人的帶領下,續寫了社史《烽火春秋》,之後一直到 1986 年,這十幾年期間,賈平凹都在孜孜不倦的進行文學創作,年輕人的熱情,愛情的滋潤,文學前輩的支持和還算健康的身體條件都使得賈平凹的創作猶如井噴式發展。先後共出版短篇小說 111 部、中篇小說 11、散文 68 篇、其他文體 12 部。而值得關注的是,在這段時間內,賈平凹的身體並沒有出現大的疾病,可以說健康的身體條件是賈平凹安心進行創作的基本條件。
1987 年 35 歲的賈平凹寫完長篇小說《浮躁》後,因肝病住院了。經賈平凹自己回憶道,當時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給別的病人用過的針頭不怎麼消毒就接著用到下個病人身上,自己當時就用了患有B肝病人的針頭,這才被傳染上的。然而讓賈平凹沒有想到的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1988 年夏,賈平凹在創作長篇小說《忙忙人》的過程中,腹瀉腹痛不止,後被診斷為肝炎,於 8 月 12 日住進了西安市傳染病院。1993 年 7 月長篇小說《廢都》發表後,同年 10 月 賈平凹肝病復發,住進了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直到快五十歲的時候,賈平凹的身體才漸漸康復。在這長達十幾年的生活中,病魔反覆來襲,賈平凹正值人生中年,社會上對知識分子的態度變化,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重擔,加之長年累月的服藥,密密麻麻的針眼,賈平凹渡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中年生活。雖然如此,但賈平凹在文學創作方面仍然做出了很大成績。從 1987 年到 2000 年,賈平凹創作短篇小說十部,在短篇小說方面創作數量有所下降,創作中篇小說六部,長篇小說八部,散文一百六十餘篇,其他文體三部,可見賈平凹在中短篇小說方面有了很大進展,雖然從整體的文字寫作量上來看,賈平凹一直兢兢業業,勤奮耕耘,沒有太大變化,但在思想內涵、語言風格、創作資源、敘事角度等方面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由於作家自身在文學自覺追求上的轉變造成的,另一方面與自身長期的疾病體驗密不可分。
天命之年的賈平凹,在經歷了健康、愛情、事業上的起起伏伏之後,愈發的沉靜而平和。創作上繼續按照自己的行文筆法到 2012 年,共創作短篇小說四部、中篇小說一部、長篇小說六部、散文二十五篇、其他文體三篇。在沒有疾病打擾的晚年生活裡,賈平凹的文字裡卻蘊藏有對疾病對生命意義的哲思。
飽受十幾年慢性病困擾的病人,平時除了按時服藥外,倍感孤獨的心靈也需要慰藉,來自別人的安慰或許總不是那麼舒心,那麼寫作就成為自我撫慰心靈的有效方式。克爾凱戈爾曾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但他發現寫作對於宣洩內心的苦悶有非常好的作用。「我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感覺良好。我忘卻所有生活的煩惱、所有生活的痛苦,我為思想層層包圍,幸福無比;假如我提筆幾天,我立刻就會得病,手足無措,頓生煩惱,頭重腳輕,不堪負擔。」,作為一種有效的精神補償,中國古人李漁也曾有過生動的解釋:「予生憂患之中,處落魄之境,自幼至長,自長至老,總無一刻舒眉,惟於制曲填詞之頃,非但鬱藉以舒,慍為之解,且嘗僭作兩間最樂之人」作為一種心理慰藉,作家賈平凹用自己的筆記錄下患病過程中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賈平凹患的肝病有這樣兩個特點,一個是傳染性較強,一個是持續時間較長。在治療肝病這段時間內,疾病還讓賈平凹變得敏感、感傷。「我突然得了肝病,立即像當年的四類分子一樣遭到了歧視」肝病作為一種傳染病,賈平凹周圍的人紛紛對他敬而遠之,甚至當著患者的面消毒餐具,這種種行為讓一個本來就敏感的人更加承受不了內心的折磨與侮辱。「我明白我用過的碗筷全抖破在垃圾筐,那貓在貪吃我的剩飯,為了那貓的安全,貓挨了一腳;這樣的刺激是我實在受不了」「當他們用滾開的熱水燙我的衣物,用高壓鍋蒸或燻我的餐具,我似乎覺得那燙泡的,蒸燻的是我的一顆靈魂;我成了一個廢人,一個可怕的魔鬼了。」
原本就因為體形、相貌和農民的身份賈平凹就有自卑的心理,肝病的治療過程中所受的歧視無疑加劇了這種敏感和感傷,這都為以後文學創作風格的極大轉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面對多病的體質,任何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都會有被摧垮的一天,那個時候,我們會對自己的能力表示無奈和感傷,只有思想還是活躍的,不受軀體疾病的束縛,所以賈平凹的作品中就多帶有感傷的氣質。「你一個人躺在床上的時候,你無奈,覺得自己很脆弱,很渺小,傷感的東西就出來了,我沒有傾國傾城貌,卻有多病多愁身;多病必然多愁,我是一個寫作者,這種情緒必然就會帶到寫作中,好多人說,你太敏感,這都是病的原因,病人的心事多;有人說我的文章裡有鬼氣,恐怕與病有關,得病久了,思維會改變;病是哲學。」
1989 年 3 月,在賈平凹久臥病床之際寫下了《太白山記》。該書一改以往寫實主義的風格,用奇幻離奇的手法展示了被肝病折磨的賈平凹思維的改變。《太白山記》由十六篇小短文成,這十六篇小短文講述了十六個荒誕離奇的故事並表現了豐富的主題。例如窮與富的矛盾、人性的苦悶、愛情的悲劇、人與人的隔膜與對立、人的精神的變異、道德與人性的二元對立等等。如《寡婦》中,孩子每天晚上都看見爹和娘親熱,但爹早就死了,不可能回來了。吝嗇挖參人在家中高懸明鏡以防賊護家,可他的妻子卻在鏡中看到了丈夫橫死的情景(《挖參人》)。獵手在無狼的林中又遇到了狼,與之翻滾搏鬥後墜落懸崖,可醒來卻發現摔死的不是狼而是人(《獵手》)。阿離偶入冥界被鬼所騙,為了報復,他又入冥界推銷假貨,掙了大筆冥錢之後,卻又莫名其妙地死亡(《阿離》)。木匠用斧劈人可砍下的頭竟只是一層厚厚的垢甲(《殺人犯》)。無頭香客到處找頭,同情的哭聲,卻使頭突然長在了肩膀上(《香客》)。女人在水中與娃娃魚嬉戲,卻生下一個又一個酷似公公的孩子(《公公》)。除了《領導》、《飲者》二則表達了土皇帝偷情、吃白食的諷世之音外,其餘諸篇無論寫性、寫暴力、寫生與死都用的是「恍兮惚兮」的離奇筆法,使人讀來如墮雲霧之中,不知所云。讀者需要深入思考,才能悟到其中的深刻內涵。
「久病」的賈平凹在70歲之前又出了長篇小說,這是他的第17部長篇小說,有人說這也許是他的最後一部長篇——《暫坐》。
賈平凹被大多數人熟知的應當是《廢都》。《廢都》的問世讓他毀譽參半,有人罵他,有人詆毀他,有人愛,也有人厭。但是這不影響他在文壇上的地位。
《暫坐》依然描寫的是西安的故事,西安被賈平凹稱為「廢都」。因為賈平凹說他現在已經熟悉西安了,他在這裡生活了四十年,已經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看到一代接一代人的變化。
正如在新書《暫坐》裡刻畫了一群先都市女子群像一般,圍繞著「暫坐」茶莊老闆海若及她身邊的一群姐妹的故事展開。海若是皈依居士,經營著一家高檔茶莊,裡面有這座城裡最好的茶,來茶莊裡買貨的客人也是非富即貴,除了經商的,還有做官的,以及文化界的,你來我往便成了常客,也便成了朋友,一些會議指定用茶,星級酒店的茶葉,和商界送禮,「暫坐」茶莊也便成了他們的固定場所。
按理說,海若是信佛的,也帶著眾姐妹們一起信佛參禪,從外表穿戴和放生的行為,都影響著她們,包括茶莊裡的店員也受到她的影響,看到街上有賣老鱉的,花1000買了來和眾姐妹一起去湖裡放生。海若也仗義,只要朋友有困難,她都是第一個出面幫忙的,從不吝嗇她的情義,她是眾姐妹中的大姐大,但是,像海若這樣離了婚,又信佛的女人,應是看淡了世事,或是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感悟,卻又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了她身於紅塵,無論怎樣也脫離不了俗世的一面,就搖擺於信仰與現實中矛盾著。
賈平凹寫《暫坐》的靈感來源出自於他經常去的茶莊,他這樣描述過:
茶莊賣著全城最好的茶,老闆竟是一位女人,人長得漂亮,但從不施粉黛,裝束和打扮也都很中性。我是從那時候,醒悟了雌雄同體性的人往往是人中之鳳。她還有一大群的閨蜜,個個優遊自尊,儀態高貴。我曾經納悶:為什麼男的沒有,女的則有閨蜜呢,而且她的閨蜜還那麼多?後來我也是醒悟了,女的比男的有更多的心事,無論多麼了不起的女的,她們都需要傾訴,閨蜜就是用來傾訴的。那些閨蜜們隔三岔五來到茶莊聚會,那是非常熱鬧和華麗的場面。這如一個模特在街上走,或許有人回頭看,而十多個模特列隊在街上走,那就滿街注目。她們是一個世界。——賈平凹《暫坐後記》
經常去這家茶莊品嘗好茶的賈平凹在習慣了喝好茶以後,這家茶莊卻搬走了,沒人知道是什麼原因,當然這家茶莊也不叫「暫坐」,賈平凹為此書和茶莊取名叫「暫坐」,只是覺得人生就像是一場暫坐,任何人與人,事與事,萬物與萬物之間都包含著聚散無常,只能是一場短暫的寄居而已。
《暫坐》裡的每一個人物,她們身上所發生的每一個故事,我們都可以在自己的身邊看到這方面的影子,故事裡有我,有你,亦有他。賈平凹將他們混揉在一起,組成了這麼一個濃縮的大千世界,茶莊便是這個人生修行的苦樂場,那麼,在看這本書的讀者,便是凝視這個道場的「上帝視角」,用冷眼旁觀她們在這座圍城裡自導自演了一幅人生的畫卷,從而讓我們更清醒地自己身處於真正紅塵的世事紛爭。
這部書一共21萬字,改了四次稿子,這也可以看出賈平凹對這部書的重視與認真。賈平凹的所有長篇基本上我都讀過,這本《暫坐》也是一打開就沒有放下,讀完已是深夜。久久意難平,才寫下這點文字。下面有這本書的連結,直接點擊就可以購買。讀書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尤其是好書,更應該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