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2020-12-24 澎湃新聞

傳承第五代

第九回

(接上期)太極拳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陳公兆、陳秉奇、陳秉壬、陳秉旺等。

陳公兆,字德基,男,生於1736年,卒於1830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三世,是太極拳的第五代宗師。

陳公兆不僅拳藝精湛,為人也是樂善好施,遇到災荒之年,常設粥場施飯,周濟貧民。其傳承家學,注重養生,至今在陳家溝仍流傳著他的養生秘訣:三十年不停拳,三十年不飽飯,三十年獨自樂,三十年獨自眠。講述養生的秘密是要堅持鍛鍊,不暴飲暴食,要精神樂觀,還要注重節慾,至今還有不少人仍一直遵循沿用。由於太極拳有養生益壽的功能,陳家溝的長壽老人較多。清朝乾隆六十年,弘曆皇帝已經85歲了,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在位61年的紀錄,就決定禪位於太子。嘉慶皇帝為了彰顯父親的文治武功,定於嘉慶元年的正月初四,在寧壽宮皇極殿為太上皇舉辦「千叟宴」以示慶賀,要求全國各地推薦年過七十歲,身強體壯、德才兼備、子孫滿堂的老人前去京城參加宴會。

陳家溝村雖然年過七旬者眾多,但入選進京者僅有二人。一位是太極拳第四代傳人85歲的陳善,一位是太極拳第五代傳人88的陳毓英。

兩位老人奉旨進京參加「千叟宴」,皇上御賜鎏金匾額「龍章寵賜」,同時賞賜有龍頭杖、花荷包、黃馬褂、鼻煙壺等,榮耀之至。當時的巡撫、知府與縣令,為了慶祝陳家溝兩位老人赴京參加「千叟宴」的盛事,擇吉日來到陳家溝陳氏宗廟掛匾彰旌。

話說掛匾那天,陳家溝比過年還熱鬧,村民們舞獅子、鬥老虎、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鼓樂齊鳴,鞭炮連響。

午時,在一幹官員的主持下,舉行神聖莊重的掛匾儀式。陳善與陳毓英兩位老人將朝廷賞賜的禮物供奉到宗廟祖宗牌位前,以示榮耀。

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喜事,一直靠耕讀傳家的陳家溝陳氏家族何時受過皇帝的接見,何時喝過皇上賞賜的御酒?這次兩位老人進京替陳家祖宗長了臉,爭了光,所有陳氏族人都揚眉吐氣,高興得找不著北了。更有年少輕狂的,不顧一幹朝廷命官在場,只顧自己高興,點燃鞭炮亂扔亂放。

呯呯叭叭,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都沒有料到危機即將到來。突然間,一頭瘋牛從街道上猛衝過來,直撲圍觀人群。

原來是有好事之人將點燃的花炮扔向正在牛棚吃草的老黃牛,老黃牛受到驚嚇,掙脫韁繩,瘋跑起來,衝上大街,連頂帶撞,已經傷了五六個人。

瘋牛可不管什麼官員、百姓,一路衝撞,直奔宗廟大門而去。

現場官員個個目瞪口呆,被這突發事變嚇得不知所措,眼看著就要被瘋牛掀翻。正在此時,忽聽耳旁響起一聲蒼勁有力的喝聲:「大傢伙兒閃開,讓俺來對付它!」

一位年近八旬、鬚髮皆白的老人衝出人群,赤手空拳,直撲瘋牛。這老人,正是陳公兆。

瘋牛見有人敢衝向自己,哞哞直叫,更加張狂,將頭一低,用犄角直抵陳公兆。

陳公兆看得真切,伸手抓住牛犄角,往前便領,瘋牛發現被人牽制,四蹄蹬地,想要往後撤,陳公兆順勢發力一送,瘋牛豈知這是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化打結合,牛力雖大,但已失去控制,撲通一聲,被撂倒在地,半晌沒有起來,最終被眾人拖走。

官府之人驚嚇之餘,紛紛伸出大拇指稱讚道:「老人家真乃神人神力啊!」

陳秉奇、陳秉壬、陳秉旺三人是堂兄弟,生卒年月不詳,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三世,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三人從小拜族叔陳繼夏為師,學習家傳太極拳術。5年扎基功夫過後,陳繼夏便將三人分開,分別授予技擊、點穴、卸骨絕技。兄弟三人得真傳後,相互切磋琢磨,個個藝精入神,方圓百裡,無人不知,謂之「陳氏三雄」。秉壬除武功外,更兼精醫術,為人和善,助人為樂,教子有方。後三人將拳技盡傳於秉旺之子長興。

六代有奇人

第十回

太極拳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太極拳長拳主要傳人郭永福、太極拳大架創編人陳長興、太極拳小架創編人陳有本、陳鵬、陳有恆等。

郭永福,原名陳有孚,生於1736年,逝於1796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其父陳永兆,母親郭氏。因其在溫縣打死一名惡霸,於1770年逃往山西省洪洞縣蘇堡鎮,便改名為郭永福。

郭永福武功高強,忠厚仗義,好打抱不平,在溫縣是名聲顯赫的鏢師,常殺富濟貧,除暴安良。一次失手,打死惡霸後,隱姓埋名逃至山西省洪洞縣,在平陽府吉家旅店藏身。旅店店主吉書升是個喜愛拳腳功夫之人,得知郭永福擅武實情,學了幾路拳術後,深感郭永福武功非凡,遂拜郭永福為師。吉店拳業隨之大振,習武之人多達百人,名噪一時。

1776年,乾隆朝吏部侍郎劉秉恬母親病逝,守孝在家,得遇郭永福。《清史稿》劉秉恬載:「劉秉恬,字德引,山西洪洞人,乾隆二十一年舉人。二十六年明通榜,授內閣中書,充軍機處章,再遷郎中。三十二年考選福建通卸吏,轉吏科給事中。大學士副恆督師……」他一生主要工作是在戰爭中充任督糧運草官員,善軍事,謀技擊,見識寬廣。於是,郭永福在劉府安身傳藝,和劉府武術教師於師傅二人共同教劉府公子與護院弟子們武術。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秉恬受到皇帝召見,談起郭永福武術超人,技擊絕倫,乾隆皇帝賜號「神拳」郭永福。

郭永福擅長太極長拳。1776年遇上了較為開明的吏部侍郎劉秉恬後,使之有了傳播發展太極長拳的絕好機遇,從規模、規範、理論、實用、養生等都提高到一定高度。郭永福親傳弟子主要有賀懷璧、張秀德。

陳式太極拳大架由陳氏第十四世傳人陳長興所創。陳長興,字雲亭,生於1771年,逝於1853年,秉承家學,功夫深厚,練拳行走身正合一,當時人稱「牌位先生」。他還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精練歸納,創造性地衍變出今日流傳的陳式太極拳一路和二路(又名炮捶)。他所創編的太極拳在畫圓走圈的基礎上,由松入柔,由簡到繁,按照「大圈、中圈、小圈」和「有圈意無圈形」的不同功夫層次,採取「以形導氣」(練精化氣的基礎架),「以氣導體」(練氣化勁的提高架),「以意導氣」(練勁還神的功夫架)。利用三種架子的不同訓練步驟,驅使體內勁路傳遞越來越細膩的運動方法,以求達到先開展後緊湊的效果。特點表現在手臂較為開展,步法大而輕靈,架子舒展大方,手法靈活多變,陰陽轉換虛實分明,胸腰運化、摺疊蛹動自然,鬆柔圓活,外柔內剛,氣勢磅礴,爆發力強,秉承傳統而又見特色。世人稱之為「陳式太極拳大架」。他傳授的著名弟子有陳耕耘和楊露禪等。

陳式太極拳大架因一些後人在外走鏢或經商,而開始向外界傳播,特別是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十八世陳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請傳拳,使陳式太極拳大架得到廣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太極拳大架的傳承脈絡:一代陳王廷——二代陳汝信——三代陳大鵬、陳大鵾——四代陳善志、陳善通——五代陳秉旺、陳秉壬、陳秉奇——六代陳長興——七代陳耕耘、楊露禪——八代陳延熙、陳延年、陳五典、陳五常——九代陳發科、陳登科、陳田科、陳連科、陳省三、陳寶璩、王雁——十代陳照池、陳照丕、陳照奎、顧留馨、田秀臣、雷慕尼、洪均生、馮志強、李經梧、陳守禮——十一代等。

陳式太極拳大架一路特點:大架一路以柔為主,柔中有剛,動作舒展,連綿貫穿,沉著穩健,一動而無有不動,一靜則百骸相隨,以腰為主宰,處處運用纏絲,以形引氣,以氣摧形,呼吸自然,含胸塌腰,蓄髮相變,快慢相間。

陳式太極拳大架二路特點:大架二路以剛為主,剛中有柔,動作竄蹦跳躍、閃快騰挪、複雜急速緊湊,運動中旋腰轉背,旋腕轉膀,旋踝轉勢,形成一動而全動的螺旋運動。

陳式太極拳小架由陳氏第十四世傳人陳有本所創。陳有本,字道生,生於1780年,逝於1858年,在原有家傳套路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創編了一套以走立圓、走小圈為主的套路,世人稱之為「陳式太極拳小架」。

陳氏十四世陳有本,秉承家學,拳藝精湛,造詣極深。他在原有家傳套路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創編了一套以身圈勁路變化為主體、手法從略的太極拳。演練時要求以身圈為主,其五層功夫的升華程度是先把圈走圓,而後走大圈,再由大圈變中圈,中圈變小圈,最後達到有圈意無圈形的功夫。特點較陳長興所傳的太極拳套路動作簡練緊湊,步小靈活,古樸典雅,勁順氣厚,並以鬆柔入手,積柔成剛,剛柔相濟,秉承傳統而又獨具風格。

陳式太極拳小架由於僅在家族內傳授,且師承嚴格,至今鮮為人知。如今的陳家溝陳氏「小架」傳人也開始向外界傳授,但由於起步較晚,普及範圍仍然有限。

太極拳小架的傳承脈絡:一代陳王廷——二代陳所樂——三代陳正如、陳申如、陳恂如、陳光印——四代陳繼夏、陳敬柏、陳爵——五代陳大興、陳耀兆、陳公兆——六代陳有本、陳有恆——七代陳有倫、陳青平、陳仲甡、陳季甡——八代陳垚、陳森、陳淼、陳鑫、陳炎、和兆元、武禹襄、李景炎、李作智、王賜信、任長春——九代陳雪元、陳松元、陳子明、陳省三、陳椿元、陳金鰲、陳克忠、陳克弟——十代陳鴻烈、陳秉密、陳伯先、陳紹棟——十一代陳立憲、陳立清等。

陳式太極拳小架一路特點:小架一路小巧玲瓏,柔和自然,陰陽開合,動靜相稱,剛柔相濟,蓄髮兼併,外觀輕和,內持靜重,儒雅瀟灑,舒展大方。

陳式太極拳小架二路特點:小架二路虛實分明,動靜結合,環繞從速,催逼敏捷,呼吸深沉,一氣呵成,柔中有剛,剛柔並重。這套拳路變大圈為小圈,變發勁為蓄而後發,更加強調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剛復歸柔,螺旋纏絲,內外兼修。

太極拳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還有陳鵬與陳有恆。

陳鵬,字萬裡,男,生卒年月不詳,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一生務農,家雖清貧但不喪志。為人豪爽,天性淡泊,面對窮困坦然自若。平時刻苦練拳,武術漸入化境,以致人莫知其端倪。除練拳外,又下苦心鑽研岐黃之術。為人看病,家貧者不收分文。嘉慶初年被譽為「神醫」,求醫者絡繹不絕。

陳有恆,字紹基,男,道光初入庠,生卒年月不詳。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其父便是力鬥瘋牛的陳公兆。受業其父,對太極拳極有揣摩,拳術爐火純青。曾走鏢於甘肅、湖南等地,受人嫉妒,被害受傷後,溺於洞庭湖中。

英雄數七代

第十一回

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武節將軍、英義公陳仲甡,武節將軍陳季甡,太極拳小架發展者暨趙堡太極拳創編人陳清平,楊式太極拳創編人楊露禪,陳長興之子陳耕耘等。

陳仲甡,字志曛,又字宜箎,號石廠,生於 1809 年,逝於 1871 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仲甡有伯甡、仲甡、季甡兄弟三人,與弟陳季甡系孿生兄弟,貌酷似,鄉鄰難辨。自幼深受父陳有恆、叔陳有本的薰陶,立志涉經史,讀兵書,文武兼備,韜略無不精通。少年與弟同入武庠,能使用和演練 30 斤左右的鐵槍,聰穎過人,勇武敏捷。

陳仲甡武功卓越,曾斬獲太平軍北伐先鋒楊輔臣首級。清鹹豐(1853 年)三年五月,太平軍北伐主帥林鳳翔和李開芳率眾數萬人,從黃河南岸的鞏縣(即今河南鞏義市)渡過黃河,駐紮在黃河北岸、溫縣東部的柳樹林中。陳仲甡倡議鄉鄰與敵寇作戰,與族兄陳俊德、弟弟陳季甡、族弟陳衡山、陳耕耘、長子陳垚、侄子陳淼、族侄陳敬本等,率領數百個徒弟族人和一萬多名鄉勇兵丁,於 5 月 21 日迎戰太平軍北伐先頭部隊。陳仲甡身先士卒,衝入敵人陣中,殺敵指揮長等數十人,後率部追擊,又殺敵數百人,敵軍潰敗。次日,敵寇反撲,大肆燒殺搶掠,所過之處,皆成廢墟。陳仲甡遂帶領部眾阻擊,親手斬殺敵軍頭領兩司馬,敵軍驚駭,再次敗潰。陳仲甡料定敵人一定會再次反撲,計謀設伏,命陳季甡率眾埋伏在陳家溝村中的大溝左邊,陳耕耘率眾埋伏在溝的右邊,陳衡山埋伏在五郡村,陳淼和陳垚接應,自己率眾迎戰。敵首先鋒「大頭王」楊輔臣十分剽悍,身長六尺,腰膀粗壯,攻打南京時,曾挾炮攻城,所向披靡,無人能敵,威名大震。陳仲甡看到此人怒不可遏,使計引其進入溝中後,回馬便用槍刺其咽喉,楊輔臣一閃藏到了馬腹的下面,又飛身上了馬鞍,說時遲那時快,陳仲甡單手出槍,正中楊輔臣的咽喉。敵眾見之,驚嚇得四下潰逃。陳仲甡將「大頭王」楊輔臣首級報送溫縣縣令,縣誌記載楊輔臣頭重9斤14兩(老秤1斤為16兩)。從此,陳仲甡在朝廷、鄉裡名聲大振。

之後,陳仲甡兄弟開始隨軍作戰,屢立戰功。1856 年,團練大臣袁甲三,檄令陳仲甡兄弟二人隨營攻毫州,五戰五勝,追至陳州又三戰三捷;1857 年,陳仲甡又隨部攻克六安州,以戰功皆晉五品。

二人不為功名所動,堅持不受,請歸故裡奉母,後改封「武節將軍」。

1858年,張樂行侵犯汜水,陳仲甡率眾駐防黃河;1859 年,陳仲甡隨團練大臣毛昶熙部攻打蒙城、阜陽,收復了十幾個州縣;1862 年(同治元年),山東長槍會寇匪李戰標率眾十萬攻掠覃懷到武陟何營,陳仲甡、陳季甡、陳仲甡在木欒店狙擊,敵人聞風向東逃竄;1867年12月14日,張宗愚率眾十餘萬,從太原進犯懷慶府,陳仲甡帶領兒子陳鑫、侄子陳淼和弟子徒眾數千人抵擋,從早晨到中午,殺死將領二人,執旗指揮員二人,敵寇數百人,始大敗敵人。陳淼用槍擊斃數名敵人,自己身中數槍,仍堅持戰鬥,後由於他的坐騎忽然跳起,不幸中炮陣亡。陳仲甡當時年已六旬,且一生徵戰心力勞頓,不久便去世了,享年63歲。

遠近鄉裡聽到這個消息的人無不為之痛心。鄉吏鄉紳合議後,尊其諡號為「英義公」。晚年的陳仲甡,閒暇之餘精心教拳授徒,其所教弟子盈門。

陳季甡,字仿隨,生於 1809 年,逝於 1865 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傳人。幼受父輩陳有恆、陳有本薰陶,立志涉經史,讀兵書,鑽研武學,少年即與兄陳仲甡同入武庠。平日重禮儀,守孝道,廣交友,與兄陳仲甡齊名。

在太極拳第七代傳承人中,大部均在陳家溝陳氏家族內傳授太極拳,並不以授拳為生。後唯有楊露禪一人到河北、北京等地,靠傳授太極拳謀生,廣收門徒。而陳清平經商之餘,又在趙堡鎮開館,授徒八百,著名弟子有和兆元、武禹襄、李景炎、李作智、王賜信、任長春等,不但拳藝精湛,且弘揚光大,創新發展。至此,太極拳才廣傳門徒弟子,開始向陳家溝之外的地方廣為傳播。

從此之後,太極拳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衍變,流派紛呈。其中傳播較廣的有楊式、武式、和式、忽雷、騰挪、忽靈、李式、吳式、孫式、王其和式等流派。各流派的風格、姿勢雖有所不同,但拳理一脈相承。

趙堡太極拳

第十二回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由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陳清平所創編,也稱陳式太極拳趙堡架,俗稱「街架」。

陳清平,生於 1795 年,卒於 1868 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居住在陳家溝北數裡趙堡街村。自幼隨陳有本習練太極拳小架,青年時已成為名家,深受一代宗師陳長興、陳有本的嘉許。陳清平精通太極拳,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在其師改進原來套路的基礎上再行改進,改為小巧緊湊的拳架,形成與師陳有本不同的太極拳小架套路。後陳清平移居趙堡鎮,開館授徒,人們為了區別陳清平與其師陳有本的拳架,稱其師小架為「略」,稱其小架為「圈」。陳清平教授的太極拳與陳家溝所傳太極拳在架形上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因其於趙堡鎮廣教門徒,著稱於世,後人稱為趙堡太極拳或太極拳趙堡架。趙堡太極拳注重開合與輕靈,陳家溝拳架注重沉穩與纏絲。趙堡太極拳在漫長的一百多年裡,枝繁葉茂,名手輩出,主要分布在趙堡鎮、南張羌鎮與北冷鄉。

陳清平在太極拳藝上「不獨技勝 , 且以理勝」,有「文武秀才」的美譽,推手功夫很是了得,動作小,不露形,發放不為人覺察 , 已達出神入化之境。陳清平家境富有,終日除經商、習練拳械外,利用閒暇向村裡青少年傳授太極拳。天長日久,學藝者眾多,遂在鎮裡開辦武館,正式授徒,趙堡鎮一帶皆其所傳。

陳清平在傳拳時不僅注重拳架的傳承 , 在拳理發展方面尤有創新 , 因此大大推動了太極拳的繼承和發揚。陳清平德高望重 , 思想開明 , 不保守 , 不墨守成規 , 授拳因人施教,多有所成。因當時處在義和團時期 , 陳清平改變了拳不出村的制度 , 為太極拳發揚光大做出了努力 , 建立了因人施教的方法 , 傳授多人……

在從學於陳清平的弟子當中,有和兆元、牛發虎、張漢、李景炎、任長春、陳景陽、李作智、武禹襄、王賜信等著名弟子,對太極拳的發展都做出了一定成就。趙堡鎮人和兆元所創「代理架」,又稱「趙堡快架」,即和式太極拳;趙堡鎮陳新莊村人李景炎所創「忽雷架」,又稱「圪顫架」即忽雷太極拳;南張羌鎮南張羌村人李作智所創「杈架」,又稱「矮樁架」即騰挪太極拳;河北省永年縣人武禹襄創武式太極拳;北冷鄉北冷村人王賜信創「圪顫拳」即忽靈太極拳;趙堡鎮西辛莊村人任長春創領落架;趙堡鎮趙堡村人牛發虎在虎牢關大戰捻軍,一戰成名,其封誥至今保存在後人手中。武式太極拳的再傳弟子孫祿堂還創編出了孫式太極拳。陳清平為太極拳的傳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清平親傳趙堡鎮弟子和兆元(1810 ~ 1890 年)在研習過程中,精研《易經》《中庸》之理,多相參悟,苦心修習,增補不足,刪其繁瑣,融老、莊、醫理於拳架中,在不失傳統的同時將拳架修定為具有中正鬆柔、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等要領,集拳架、推手、散手於一體的新架,後經由陳清平首肯並冠名以與原傳的太極拳趙堡架相區別,這就是和式太極拳 ( 又稱代理架 )。在和式太極拳的傳承中,經由和兆元傳和敬之,和敬之傳和慶喜,和慶喜傳鄭伯英與鄭悟清,之後形成為當今流傳於西安的另外兩種趙堡太極拳架。其中,鄭悟清所傳被稱為趙堡代理架太極拳,又稱「承架」,共 75 式,其意為引進宋明理學,符合天理,其架勢小巧緊湊,架高靈活;鄭伯英所傳稱為趙堡騰落架太極拳,共 108 式,其意為拳架起伏騰落,舒展大方,門人弟子眾多且遠播海外。

陳清平不僅藝高德重,還仁愛有加,曾義助其徒李景炎。李景炎居住地與趙堡鎮相距不遠,他慕名前來求教。教拳之餘,陳清平發現李景炎因家貧生活困苦,便給予周濟。李景炎深為感動,發憤學拳,終有所成。陳清平又介紹他去益豐大戶趙家做護院,以解決生計。清末,李景炎以保鏢為業,因功夫高強而威震山東、河南,有「鐵胳膊李盾」之稱。李景炎在陳清平師傳拳學的基礎上,參研清代《靈臺儀像志》之理,集內外家於一體,創立了上功快、技術強的太極拳「忽雷架」,今已遠播臺灣及海外。

任長春,生於 1835 年,逝於 1906 年,溫縣趙堡鎮西新莊人,陳清平的弟子。青年時代 ( 約1855~1871年 ) 曾跟隨清武節將軍陳家溝陳仲甡 (1809~1871年 ) 學習陳式太極拳,直至陳仲甡去世,長達15年之久。

未完待續……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靳 巖

原標題:《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個招式引發的對太極拳起源的思考
    它在陳式太極拳中地位顯赫,為起式後的第一式,被稱為陳式太極拳的母式。在陳家溝流傳很久的流行語就是:「喝口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第一句話說的是陳家溝學習武術的氛圍很濃,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想學陳式太極拳,首先從「金剛搗碓」開始。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又言:「現在所研練的太極拳,皆系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所共識公認者也。」1928年,陳照丕到北平(今北京)教拳,成為在北平教授陳式太極拳的第一人。此前,北平人學太極拳皆學楊露禪所創「楊式」。隨著陳照丕的到來,北平人方領略到了正宗的陳式太極拳,標誌陳式太極拳真正走出了陳家溝。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 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李希江-2019年收徒
    在傳統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李希江先生的通州拳館,一場太極拳薪火相傳的收徒儀式正在隆重舉行。收徒儀式由李希江先生的入室弟子安洪山律師主持。本次拜師的太極拳弟子共11名,分別是葛貴堂、閔俊、孫東傑、範丹等人,他們都經過了李希江先生的縝密考察和嚴格篩選。
  • 話說太極拳|從廣府太和堂到楊露禪傳藝……(連載)
    經過380 多年的傳承,豫覃懷太和堂藥店現存有兩進院落,主建築為明柱外廊式,拱形門窗,臨街建築仍為藥號,院內種薄荷等藥材,至今仍從事中藥經營。 直隸省廣平府「豫覃懷太和堂」藥店的百年傳承:陳繼參——> 陳毓雋——> 陳步麟——> 陳德瑚——> 陳備三——> 陳承五——> 陳萍——> 陳孝立。
  • 歷史上存在的幾種太極拳
    首先講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歷來比較神秘,主要在武當山上流傳,原名長拳十三式,後來又叫武當太極十三式和三豐原式太極拳。有說法十三式是十三種勁力用法沒有固定套路,有說就是十三個動作組成一套拳。民間還有兩支武當太極傳承,其中有一支為顧姓武當道人傳下來的所以叫顧氏太極,另一支我忘了。
  • 話說太極拳|細說太極拳理到四代立家規……(連載)
    師承太極拳始祖陳王廷,為第二代太極拳大師。他生性豪爽、武藝高強、行俠仗義,深得鄉親們和武林同道的推崇。話說陳所樂持家有方,家境富裕,又喜得雙胞胎兒子陳恂如、陳申如,春風得意,好生快活。兩個兒子從小跟隨陳所樂習練太極拳,及早就成了太極高手。由於教子心切,陳所樂對兩個兒子寵愛有加。這小哥兒倆打從小起,從春末夏初就只穿個紅兜肚上街,直到秋盡冬來。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太極拳申遺成功,舉國歡騰。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更是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如何利用好非遺這一金字招牌,更好地保護、傳承、發展太極拳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其為全人類造福,引發許多有識之士的深刻思考。12月19日15時,一場有關太極拳傳承發展的文化盛宴在溫縣陳家溝陳正雷太極書院正式開啟。
  • 一個太極拳世外高人談:烏煙瘴氣的太極拳!
    楊露禪從陳長興學到的拳,並無「太極拳」的名字,這點從目前的歷史資料看,也無疑義。直到楊露禪到端王府教拳,也沒有太極拳的名字,叫「綿拳」。太極拳這個名字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是武禹襄發表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這之前,並無太極拳的名字載於史冊,僅此一點,那些認為太極拳起源於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等等言論,就成了無源之水,不能成立——嚴肅史學就是這麼認定的。那麼,現在的楊式太極問題在哪裡?
  • 太極拳申遺成功,太極拳七大門派齊聚——陳家溝
    太極拳聖地——陳家溝陳家溝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趙堡鎮,距離溫縣5公裡。300多年前,陳紹傑的先輩、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創編了太極拳,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到現在只有3000多人的陳家溝,如今有著太極拳學校3個、家庭拳館40多個和拳師800多名。
  • 李家四代傳承太極拳,延續武式太極拳香火!
    李家太極拳傳承武式太極拳,自李亦畲起歷經四世,傳承研究太極,名師輩出。李氏歷代相承,用哲學觀點解釋太極,用體用態度驗證太極拳。李家二世傳人:李寶相、李寶極、李寶琛、李寶恆、李寶廉、李寶讓兄弟六人均堅持不懈練拳,繼承李亦畲意願,傳承延續武式太極拳。三世:李福蔭、李召蔭、李槐蔭、李棠蔭堂兄弟四人著書立說,教徒授藝,將武式太極推向社會。
  • 話說太極拳|都是大師!還有太極八法技……(連載)
    朱天才-11983年,新加坡內務部部長李炯才先生帶太極拳代表團來中國溫縣參觀,當時中國和新加坡還未建交,當他們看到陳家溝的太極拳後,大為讚賞,特邀中國派陳式太極拳教練到新加坡傳授陳式太極拳。為了增進中新文化交流,國家選派朱天才到新加坡執教,朱天才也由此成為陳家溝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到國外傳拳的太極拳師。當時新加坡人從未見過陳式太極拳,朱天才在新加坡「繁華世界體育館」舉行首場表演,新加坡國家官員和武術愛好者前往觀看,可容納六千人的體育館座無虛席。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這一刻,也讓「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市領導劉濤、宮松奇、王付舉,縣領導毛文明、李培華、李備戰、胡義勝、鄭愛珍、朱保平、陳寧、孫啟衛、王詠生、任紅星、史玉龍等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一起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的舉行恰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項會議正式公布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時。
  • 武式太極拳傳承概況
    返鄉後被聘任為直隸廣平府中學堂武術教師,將武式太極拳引進學校。郝為真之子郝月如、孫郝少如均為武式太極名宿。郝氏傳系以郝家祖孫三代為主幹,招賢納英,形成一個宏大且富有活力的傳承體系,為武式太極拳的傳播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1928年,隨著中央國術館的成立,各地紛紛建立國術支館,以「強國強種」,抗禦外侮。
  • 梁涵淵示範二十四式太極拳
    【簡介】太極拳起源於中國,是綜合曆代各家拳法,結合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古典哲學和傳統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圓活連貫、剛柔相濟、內外兼練的拳術。二十四式太極拳又稱「原地簡化太極拳」,是第一套由國家統一規定的太極拳套路,是太極拳教學的必修套路,太極拳愛好者的必學套路。
  • 陳家溝僅存的一張畫像,隱藏著太極拳發展歷史怎樣的一段秘密?
    至少更早之前,曾在趙堡陳清平處研究月餘的武禹襄及其外甥李亦畲在《老三本》裡也沒提過有「蔣發」這號人物,而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就更不用說了。畫像中的蔣發像迷一樣,暫時消失在太極拳的歷史長河中。陳家溝陳鑫的遺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倒是提到了蔣發,卻是這樣寫的:乾隆年間人,陳長興當蔣發的唯一弟子。生於明末的蔣發居然穿越了時空,降落到了清朝。
  • 楊式太極拳的傳承和創新
    其女李桂花傳承家學,授徒吳六群、檀杏敏等。1998年出版《郝式太極拳》一書,時稱郝式太極拳。 楊露禪次子楊鈺(1837-1892),字班侯。性情剛烈,幼承庭訓,承繼家學。隨父進京授拳,後被舉薦任清旗營武術教官,授予武德騎尉官職。楊班侯的拳架緊湊,拳架高,步法活,勁力方圓相濟,奇正相生,有別於楊露禪所傳承的風格,時稱楊氏小架太極拳。楊班侯弟子有凌山、萬春、全佑等。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有多牛?為啥牛?看完你就知道了……
    至於那些名人大佬,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是如何痴情於太極拳的吧。 李小龍被人熟知的是葉問的弟子、詠春拳的傳承,但他與太極拳的淵源卻比詠春拳更早。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當年著名的粵劇醜生,且已修習太極拳幾十年,有很深的造詣。年幼的李小龍跟隨父親學太極拳,一練就是二十幾年。他的太極拳主要體現在修身、養性、健身三大特點上,弘揚了中國武術的精髓。
  • 傳統楊氏太極拳培訓基地(中國西南區)掛牌開業
    3月25日上午,坐落於昆明市官渡區的傳統楊氏太極拳培訓基地(中國西南區)舉行了掛牌儀式,同時楊氏太極拳振鐸系第五代掌門楊軍先生國內首批弟子收徒儀式也隆重舉行。
  • 練太極拳十年來所收集的太極拳秘籍230本,堪稱最全的太極拳秘籍
    這個xx從90年代初的職業拳擊,泰拳到90年代末的k1,20世紀初的pride,再到如今的ufc。我這麼一列舉,聰明點的人應當已經看出來了,武黑們在20多年裡基本沒有任何進步。(李壽籛)TJ166武當氣功太極拳(馬傑)TJ167武當三豐太極拳TJ168武當太極拳(萬簌平)TJ169武當太極拳與盤手20法(裴錫榮)TJ16[太極拳圖解].蔡翼中.掃描版TJ170武當玄功太極掌(劉世君)TJ171武當趙堡太極拳大架(趙增福)TJ172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原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