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的傳承和創新

2020-12-15 騰訊網

楊澄甫像

道光年間,直隸廣平府人楊露禪(1799-1872),原名楊福魁,字祿躔,他奔走於冀豫間,傾貲從河南陳家溝,師從「牌位先生」陳長興(1771-1853),學得一套叫綿拳、或叫囮拳的陳家拳術。藝成之後,在廣平府城關傳授拳術,當地的士紳子弟紛紛向他拜師學藝。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氏老大武澄清1852年考上了進士,1854年去舞陽做了縣令。一個偶爾的機會,他在舞陽的鹽店裡發現了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他跟兩位弟弟說,王宗嶽的拳論,與他們跟楊露禪學到的拳,是一個道理,好好研讀拳論,寶貝全在裡面了。老三武河清(1812年-1880年),字禹襄,號廉泉。他後又師從陳清平學藝,從此壹志於拳藝的研究和理論總結,日後被武氏(郝式)、孫氏等太極拳界,尊奉為開派立宗的一代宗師。武氏的老二武汝清,1840年考中進士,去刑部做了京官,以剛正清廉名滿京城。他赴京城為官期間,將楊露禪舉薦到京城授拳。由此,原本局限於鄉野村落,呈一拳一腳之能的拳技,開始登臨大雅之堂,由此,這套拳,被冠以「太極拳」之名,登上了歷史舞臺。楊福魁,遂以「楊無敵」的雅號風靡京城。而他的名號,也一再被各類文藝形式所演繹,「楊祿躔」也被同音俗傳為「楊露禪」,且以偷拳、委身為奴等等矮化身份的形象,成為傳奇文學的獵奇和勵志的典範。楊露禪,由此成為近代太極拳史開天闢地的第一人。

「山右王宗嶽」,山右,蓋指太行山以西,今山西境內。除此,王宗嶽是誰,什麼年代人,生活境況如何,他跟誰學了太極拳,他的太極拳是何等表現形態,他是不是有後裔和傳人等等,所有資訊都一概不詳。雖有各派「好心」人,出自一私之利,為王宗嶽找出各地故裡,甚至還為王宗嶽娶妻生子,這些都不過只是無稽之談。所以直到今天,「王宗嶽」,依然是個謎。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1832-1892),名經綸,字亦畬。二十餘歲從母舅習拳,抄得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並諸家講論,並撰《五字訣》,手抄三本,其一自藏,其一贈貽弟弟李啟軒,其一贈予弟子郝和,史稱「老三本」。為太極拳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弟子郝和(1849-1920),字為真。授徒眾多,主要有韓欽賢、陳秀峰、李福蔭、李香遠、閆志高、李聖端、王其和、孫祿堂、馬印書等。兒子郝月如(1877-1935)、孫子郝少如(1908-1983)承繼家學,世稱武式太極拳。他的弟子孫祿堂(1860-1933),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完縣人。民國初年任總統府六等校尉承宣官,1928年受聘擔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年六月任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主任。孫祿堂授徒眾多,次子存周、三子務滋、小女劍雲均能承繼家學,其他主要弟子有齊公博、孫振川、孫振岱、柳印虎、李玉琳、朱國福、胡鳳山、高振東、鄭懷賢、顧汝章、靳雲亭、朱國禎、金一明、曹晏海、章啟東等。他的拳架緊湊,步法靈活,開合有度,進退相隨,人稱開合活步太極拳,世稱孫式太極拳。

楊露禪在京城授拳之間,據傳某王府管家王蘭亭、富周等得繼其藝。與此一脈相關的拳藝傳承者,諸如府內派(蕭功卓)太極拳、李派(李瑞東)太極拳、猶龍派太極拳,以及流傳於臺灣的宗嶽門太極拳、劉培中的崑崙仙宗太極拳等等,百態紛呈,莫衷一是。

楊露禪有子三:長曰鳳侯、次曰班侯、三曰健侯,均承家學。

長子楊錡,字鳳侯。生卒無考。其子楊兆林,字振遠,承叔父楊健侯拳學,傳弟子李香遠、王其和、劉景西、張欽霖等。李香遠(1889-1961),名寶玉,一名景清,邢臺人。在楊兆林過世後,他又拜入郝為真門下學習拳藝。李香遠主要弟子由董英傑、張士一等。其女李桂花傳承家學,授徒吳六群、檀杏敏等。1998年出版《郝式太極拳》一書,時稱郝式太極拳。

楊露禪次子楊鈺(1837-1892),字班侯。性情剛烈,幼承庭訓,承繼家學。隨父進京授拳,後被舉薦任清旗營武術教官,授予武德騎尉官職。楊班侯的拳架緊湊,拳架高,步法活,勁力方圓相濟,奇正相生,有別於楊露禪所傳承的風格,時稱楊氏小架太極拳。楊班侯弟子有凌山、萬春、全佑等。全佑(1834-1902),滿族,烏佳拉哈氏。初從楊公祿禪學拳,後拜楊班侯為師。全佑傳子吳鑑泉,其他主要弟子有王茂齋、劉彩臣、常遠亭等。吳鑑泉(1870-1942),原名烏佳拉哈.愛紳,1925年,他的女兒吳英華(1905-1996),由北京達仁堂樂家推薦,來上海西門子洋行華人買辦管子菁家教拳。1927年,他的弟子徐致一出版《太極拳淺說》,且應精武會之邀,擔任太極拳教師。1928年,吳鑑泉應上海九福公司黃楚九之邀,帶弟子金玉琦、葛馨吾等來上海,擔任被上海精武會教練和上海國術館武當門主任。1929年女婿馬嶽梁(1900-1998)來上海,協助吳鑑泉在國術館教拳。1931年,創辦鑑泉太極拳社。1942年出版《吳鑑泉氏太極拳》。此後全佑一系的拳學,世稱吳式太極拳。全佑弟子常遠亭(1860-1918),蒙古族。其子慶祿(1906-1970),字雲階。父子兩人拳架低沉,動作起伏,龍身蛇形,俗稱全佑老架。常雲階建國後被邀來上海授拳,傳弟子戴筆、吳邦才、汪波、馬殿臣、樊繼芬(女)等。1991年,樊繼芬著《常式太極拳》。此脈拳技,後也稱常式太極拳。

楊露禪三子楊鑑(1839-1917),字健侯,號鏡湖。幼承庭訓,承繼家學。他性情溫和,拳架中正安舒,方圓相濟,奇正相生,綿裡藏針。世稱楊氏中架太極拳。主要弟子有許禹生、張策等。三子兆熊、兆元、兆清皆能傳繼家學。書僮田兆麟隨其左右,得益頗多。田兆麟受楊健侯臨終所託,於1917年南下杭州,傳授楊氏中架太極拳,開啟楊式太極拳南下授藝之旅。

楊健侯長子兆熊(1862-1930),字夢祥。自幼隨伯父班侯學拳,習練楊式小架太極拳,深得班侯精髓,性情剛勇,有班侯風範,號少侯。主要弟子有譚夢俠、田兆麟、馬潤之、尤志學等。他私授吳公儀以楊氏小架太極拳。吳公儀(1900-1970),一名潤澤,字子鎮。吳鑑泉長子,自幼從父學拳。他得楊少侯楊氏小架後,拳風驟變,人稱吳氏方架太極拳。1937年,他在香港成立鑑泉太極拳社分社,開啟了吳氏太極傳入香港和海外之旅。1954年他與白鶴拳家陳克夫之間在澳門的比武,轟動了整個東南亞的華人世界,為推動武俠文化的發展和傳統武術的推廣和傳播作出了貢獻。

楊健侯二子兆元,早逝。其女楊聰,嫁與趙樹堂。楊聰育有一子趙斌,一女趙桂珍。趙桂珍適傅鍾文。

楊健侯三子兆清(1883-1936),字澄甫。幼世習文,立志於萬人敵。後承家學,精通太極拳藝。他體格魁偉,性格溫和,拳架中正安舒,氣勢磅礴,支撐八面。1928年應邀南下南京、上海、杭州、廣州傳授拳藝,刪定94式定勢架,世稱楊氏大架太極拳。所著《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他的拳照成為太極拳界最為經典的範本。他為推廣太極拳嘔心瀝血,成為太極拳開疆闢土的典範。他主要弟子由田兆麟、武匯川、閻月川、徐岱山、牛春明、陳月坡、王其和、崔毅士、褚桂亭、陳微明、張欽霖、李雅軒、王旭東、董英傑、吳志青、葉大密、汪永泉、呂殿臣、鄭曼青、蔣玉堃、姜廷選、濮冰如(女)、濮偉、滕南璇(女)、奚誠甫、匡克明、張慶麟、於化行、鄭佐平、曾如柏、傅鍾文、趙斌等。育有四子:長子振銘、次子振基、三名振鐸、四子振國,均承繼家學。

楊澄甫弟子陳微明(1881-1958),名曾德,字慎先,改名曾則,改字天均,號微明,浠水人。出生在北京一個累世為儒的家庭。1913年,任北洋政府清史館編修,著有《海雲樓文集》、《御詩樓續稿》、《雙桐一桂軒續稿》等。他初從孫祿堂先生學習形意拳、八卦拳,後拜入楊澄甫門牆習練太極拳。師從李景林學習武當對劍。1925年在上海設立致柔拳社,編著出版了《太極拳術》、《太極答問》、《太極劍》等書,社員從十幾人,數十人,發展到幾百人,數千人,並開設女子體育師範班,且在蘇州、目幹山、廣州等地開設分社,先後師從他學太極拳者不下萬人。開民國太極拳傳播之盛。1932年他應邀到廣州、廣西教拳,開太極拳南傳嶺南之先。1945年,臺灣光復,他的弟子謝鏡湖、周益敏從上海回臺灣,在新竹開設太極拳社,開啟了太極拳傳入臺灣的歷史。1948年陳微明應他們之邀,與弟子陳鐸鳴、陳文甫等飛臺灣,推動太極拳的發展。

楊澄甫弟子王其和(1889-1936),字春山,邢臺任縣人。在楊兆林過世後,也師從郝為真學習拳藝,1914年入京,拜入楊澄甫門下學藝。其拳架人稱「郝楊架」。主要弟子有劉仁海等。其子王景芳承繼家學。劉仁海(1904-1982)授徒眾多,其弟子李劍方以「王其和太極拳」成功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澄甫弟子董英傑(1897-1961),名文科,字英傑,任縣人。早年從劉瀛州學三皇炮捶,後從楊振遠學習楊氏太極拳,又從李香遠鑽研拳藝,之後拜入楊澄甫門下,且隨楊澄甫南下南京、上海,協師教拳。1931年1月,協助楊澄甫整理《太極拳使用法》。1934年,隨楊澄甫父子到廣州教拳。1936年4月赴香港成立「董英傑太極拳健身院」,廣收門徒,開啟了太極拳傳入香港之旅。之後長期往返於香港、澳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授拳,弟子學生遍布世界各地。董英傑有四子二女,子名虎嶺、龍崗、俊嶺、豹嶺,女兒華花、茉莉,均承家學。他主要弟子有董世祚、林伯炎、李琪佳、劉同祿、樂歡之等。長子董虎嶺(1917-1992),1965年應邀訪美國設場授徒,1966年移民美國夏威夷,創辦「董氏太極拳學院」,開館教拳。董英傑弟子林伯炎,上海精武體育師範學校畢業後,留任精武,先後在上海、漢口、廣西、福建各精武團體執教,拜入董英傑門牆後,系統學習楊家太極拳術。1940年,先生南下馬來西亞、新加坡,開太極拳傳播海外之先河。他分別在星州中正中學、吉隆坡雪蘭莪精武會、南洋大學、九龍堂等傳授太極拳,致力於楊式太極拳的推廣和發揚。

楊澄甫學生葉大密(1888-1973),名壽彭,字祖羲,號伯齡,一號大密。文成人。幼承小八卦內功,1917年從田兆麟學習楊式中架太極拳,得孫存周、孫祿堂孫氏內功拳法,1926年在上海法租界創立武當太極拳社,是史上第一家以太極拳命名的社團。1927年師從李景林學武當對劍,1928年、1929年分別學得楊澄甫老師的楊式大架太極拳和楊少侯老師的楊式小架太極拳。期間也得到張欽霖道功的傳授。他早年弟子有濮秋臣、濮冰如父女、嚴春堂、胡厥文、鄭曼青、黃景華等,晚年弟子有蔣錫榮、金仁霖、曹樹偉等。五十年代簡化太極拳大潮中,他反其道而行之,以楊氏中架太極拳為基礎,把從多位老師學得的拳藝,融入到楊氏太極拳大架的框架下,形成一套獨具風格的楊式太極拳教案,人稱「葉家拳」,或稱楊式葉派太極拳。他引薦早年弟子濮冰如、鄭曼青、黃景華等,拜入楊澄甫門下。

楊澄甫學生鄭曼清(1902-1975),名嶽,字曼清,號玉井山人,晚號曼髯。永嘉人。精詩、書、畫、拳、醫,仿鄭虔「鄭三絕」,人稱「五絕老人」。1932年在《太極拳使用法》基礎上,協助楊澄甫刪編《太極拳體用全書》。1940年,編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1948年,出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1949年,定居臺灣,1951年,在臺北創立時中太極拳社。他刪定的三十七式簡化太極拳,人稱鄭子太極拳,風行全球。主要弟子有羅邦楨、徐憶中、徐逢元、黃性賢、劉錫亨、宋志堅、鞠鴻賓、幹嘯洲、陳志誠、梁棟材、廖禎祥、葉秀挺、陶炳祥、吳國忠等。1957年,弟子陳志誠之波士頓、弟子羅邦楨在舊金山設館,將太極拳傳入美洲。1960年,鄭曼青旅居美國,在紐約創立時中文化中心,往返于波士頓、舊金山、紐約傳授太極拳。曾應邀赴聯合國表演太極拳。子鄭沛倫、女鄭可欣,定居美國,承繼家學。鄭曼青弟子黃性賢(1910-1992),字心玄,福州人。從小學練白鶴拳,1949年渡海入臺灣,師從鄭曼青學習中醫和太極拳。1956年應邀赴新加坡傳授太極拳。1959年恰逢砂拉越人民聯合黨創立,應邀從新加坡轉來砂拉越。1970年由他新加坡弟子謝沐泰策劃,與新加坡亞洲摔跤冠軍廖廣成在砂拉越首府古晉的一場對擂,堪稱太極拳史上的經典。這場擂臺賽不但為推動太極拳的全球化做出了貢獻,其影響力還遠遠超越於太極拳本身,為當時全球反華的背景下,海外華人抱團自保,爭取政治權利作出了非凡的貢獻。與此同時,在他的弟子王其輝等人的推動下,四階十層三十七級的「黃氏太極拳」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鄭曼青弟子葉秀挺、吳國忠也先後開拓馬來西亞、泰國等太極拳市場。鄭曼青弟子宋志堅(1910-2000),字石泉,號鑑清,益陽人。初從吳公藻習練吳式太極拳,後從鄭曼青學練三十七式簡化太極拳。於1981年設立中華太極館,結合《易經》卦象,以易理說拳,創立64式「易簡太極拳」。宋志堅的弟子張榮達先生創立臺灣世界太極拳聯盟,致力於太極拳的全球交流和推廣。

楊澄甫學生汪永泉(1904-1987),字在山,滿族,北京人。其父汪崇祿系溥倫貝子府總管家,12歲時,隨父從楊健侯學拳。15歲後從楊澄甫學拳。1977年,應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太極拳。弟子主要有張賢達、孫德善、孫德明、高佔魁、朱懷元、齊一、魏樹人等。1990年,編著《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出版,所練拳架保留許多楊式中架太極拳風格,俗稱「老六路」。再傳弟子石明曾以「如意太極拳」風領京城一時之騷。

楊澄甫學生呂殿臣(1886-1948),巨鹿人。出身武術世家,1923年經某旅旅長耿怡引薦從楊澄甫學習太極拳。其弟子王炬(1913-2003),原名惠林,字子和,號華步庭主,濰縣人。1945年10月受命赴臺灣推行國語。業餘在居所的小庭院華步庭傳授太極拳,稱「祿禪學派」。弟子鄧時海,再傳弟子蘇清標開始制訂系統的傳武體系和考核標準,將所傳授的太極拳稱作「楊氏老架太極拳」,傳武機構普及全球多個國家,學員多達三萬餘人。

楊澄甫其他弟子如田兆麟、武匯川、李雅軒、崔毅士、牛春明、徐岱山、褚桂亭、張欽霖、吳志青、蔣玉堃、濮冰如(女)、奚誠甫、鄭佐平、曾如柏等作為外姓弟子,都在各地傳承有序,為推廣發揚太極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近代太極拳發展的生力軍。

楊澄甫長子振銘(1910-1985),字守中,永年人。8歲起陪父身邊,隨父習拳,助父教拳,隨父輾轉於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父親病故後,繼承家業,輔導三位弟弟習拳。抗戰勝利後重返廣州,招次弟振基協助教拳事務。1949年移居香港傳授太極拳。弟子主要有葉大德、馬偉煥、張世賢、羅瓊等。楊振銘無子嗣。女兒帝兒、瑪麗、伊利繼承家學。

楊澄甫次子振基(1921-2007),永年人,6歲隨父親和叔父兆鵬學拳。他秉性耿直倔強,有俠義心腸。1948年,赴廣州隨兄長楊守中練拳、教拳。被中山縣第一中學和世光小學聘為國術教員。1962年起,擔任河北省體工大隊等地太極拳教練,教授河北省委、華北局一些領導幹部和機關工作人員如李雪峰等習練太極拳,先後輾轉全國各地推廣太極拳,先後舉辦300多期培訓班。整理出版了《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書中全本影印公開了楊家家傳的太極拳經典老拳譜「三十二目」。他反對一些拳家的實腳轉的練法,堅持家傳的虛實分明法,為此將所練拳架稱之為楊澄甫式太極拳,以此與倡導實腳轉者劃清界限。楊振基無子嗣。主要弟子有常關成、高振東、張國勝、嚴翰秀、鄭豪、孟祥龍等。侄子楊志芳也從小隨伯父承繼家學。

楊澄甫三子名振鐸(1926-),永年人。自幼隨父親和長兄楊振銘習拳,定居山西省太原市。是楊氏第四代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82年4月4日,創立山西省楊式太極拳研究會。他經常出席國際、國內大型太極拳活動,應邀赴世界各國傳授太極拳。1986年,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裡奧市授予他「榮譽市長」證書,同年,特洛伊市贈予他該市「金鑰匙」。1998年,在美國成立國際楊式太極拳協會,任主席。楊振鐸收授中外弟子200餘人,主要有楊禮儒、宋斌、戈金剛等。嗣孫楊軍、楊斌、楊勇也繼承其學。

楊澄甫四子振國(1928-2013),永年人。自幼隨父、兄練拳。他為人謙虛低調,退休後才課徒教拳,曾赴香港、臺灣以及內地多個城市講學授藝。著有《楊式太極拳五十五式》、《楊式太極拳三十七式》等書。成功入選楊式太極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名錄。楊振國誕子二,長子永芳,已故。次子志芳,承繼家學。主要弟子有王鳳英(女)、檀訓亭(女)、沈愛華(女)、唐才良、張延宏、周新魁等。

楊志芳(1959-),楊振國次子,作為楊澄甫唯一在世的嫡孫,自幼從父親和二伯楊振基學拳,承繼楊氏正脈拳藝。後又從三伯楊振鐸學拳鑽研拳藝。拳姿舒展大方,氣勢磅礴,神行意韻,頗得乃祖楊澄甫風範,是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的典範。他現任邯鄲市武術協會楊式太極拳專業委員會主席。創立楊氏太極拳研究中心,致力於楊式太極拳散落在全球文化遺存的整理、保護和推廣。2017年起,他開門納客,每年在邯鄲召開全球楊氏太極拳文化節,歡迎全球太極拳愛好者來廣府祭祖,推動楊式太極拳全球的交流和推廣。2019年成功入選楊式太極拳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

另外,楊澄甫的侄外孫趙斌(1906-1999),字海元,號信心,永年人。系楊澄甫二兄楊兆元之外孫。1917赴京隨舅姥爺楊澄甫習拳。1958年,任西安市武術協會委員。1984年11月,創辦西安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主要弟子由趙子華、扎西(女)、趙廷銘、路迪民、翟金錄、張世昌、郝宏偉等。其子趙小斌、趙幼斌皆繼承家學。楊澄甫的侄外孫女婿傅鍾文(1907-1994),永年人。娶楊澄甫二兄楊兆元之外孫女趙桂珍為妻。1928年楊澄甫南下,隨妻舅姥爺楊澄甫學拳。且隨楊澄甫南下廣州,1944年10月1日,傅鍾文在上海創立永年太極拳社,致力於太極拳的推廣。1963年,編纂出版《楊式太極拳》,首次以「楊式太極拳」面世。1983年,永年太極拳社隆重紀念楊澄甫先生誕辰100周年,與會者多達2000多人。1984年聘為上海市武術隊顧問。積極投身中日太極拳的交流。1988年國家體委授予「中國國際武術貢獻獎」。半世紀的授拳生涯,學員多達10萬之眾。主要弟子有沈壽、顧樹屏、王天籟、洪炳榮、周永餘、王榮達、詹閒筱、戚瑞章、林汝豪、何洪濤、翟金錄、奚桂忠、王嘉林、張雅君、徐光等。胞弟傅宗元、兒子傅聲遠、孫子傅清泉都能繼承其藝。作為楊氏第五代姻親的趙斌、傅鍾文,他們兩人和他的後人成為楊氏外姓姻親中推廣楊式太極拳的主力軍,為太極拳推廣到全球作出不朽的貢獻。

楊季子《拳家雜詠》云:「功令推行太極拳,於今武術莫能先。誰知豫北陳家溝,卻賴冀南楊氏傳。」從楊露禪、武禹襄開始,幾代太極拳人在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旗幟下,開啟了太極拳廣布之先。到了民國年間,太極拳被尊為「國術」,在「強種強國」的召喚下,「功令推行」,風靡大江南北。建國後,太極拳又被打造成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風靡城市鄉村。改革開放後,在鄧小平「太極拳好」的號召下,太極拳逐漸以特有的中國形象走向全球。據不完全統計,而今全球有一億五千萬的太極拳愛好者。太極拳,儼然鑄就了中華民族的一張文化名片。

1854年,武澄清在舞陽鹽店發現《王宗嶽太極拳論》以來,這些稀而彌珍的拳譜,幾經微顯闡幽,彰往察來,傳承者參會自己的體悟,他們在修煉拳藝的同時,也發展著太極拳理論。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間,太極拳理論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太極拳理論的初創期。這一時期的文論內容,主要是圍繞著舞陽某鹽店獲得的王宗嶽《太極拳論》相關文字,會參了武禹襄等諸家講論,側重的是習練者自身的身體感悟和心得。這一時期的拳論,以兩條脈絡流傳於世:其一是武禹襄將所得王宗嶽拳論,加以釋解後,贈貽楊家。楊家幾代拳學者在此基礎上加以竄益。最早見諸關百益於1912年十一月刻印的《太極拳經》,之後多附錄於楊、吳兩家公開出版的諸家太極拳論著中;其二,李亦畲得諸武禹襄贈貽的拳譜後,附以小序及五字訣等拳學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贈予舍弟李啟軒,其二贈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

第二階段為太極拳理論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是以《太極功源流支派論》為代表,俗稱「宋氏家傳本」。此階段拳譜,將李亦畲「老三本」中「不知始自何人」的太極拳,一下子與許宣平、李道子、韓拱月、程靈洗、張三丰、僧仲殊等眾多佛道仙尊發生了關聯(宋仲殊,其實只是宋時詩僧仲殊的誤植)。這一時期的拳論,從一拳一腳的運動感悟中,「先求知我性」,而推及天地人之性。由一身一己之拳藝心得,向無形無象、盡性立命延伸。於拳史源流而論,紛繁蕪雜,或荒誕不經,但卻別具魅力,就像是黃山的雲海,變化萬千,神秘莫測。同時,此譜對後世武俠影響也最大。

第三階段是太極拳理論的巔峰階段。這一時期是以楊家傳抄的太極拳老拳譜(三十二目)為代表,俗稱「三十二目」。此譜的部分內容陸續見諸楊澄甫、董英傑、陳炎林、田兆麟、顧留馨、沈壽等相關太極拳圖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面世的只有吳公藻藏《太極法說》及楊振基藏「楊澄甫家傳的古典手抄太極拳老拳譜」。此拳譜,具備自身獨特的拳學理念,且具系統的理論層次,文論內在邏輯嚴密,將太極拳理論從原本的呈一拳一腳之能,升華為「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盡性立命,窮神達化」的性命之學。

而與之同時,陳家溝和趙堡鎮的拳術,一直沒有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以及上述三個階段的太極拳理論。指導他們的《三三拳譜》,其實是來自形意拳、心意拳的理論。陳家溝直至陳鑫編著《太極拳圖說》才開始以易經卦象,來建樹他們的太極拳理論。民國十八年,趙堡鎮杜元化因參與陳鑫《太極拳圖說》的出版補訂,由此得到靈感,開始蹈襲陳鑫的理論,來構建他的《太極正宗》。

相關焦點

  • 傳統楊式太極拳傳人來虞授拳教學
    2019-04-28 23:2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金偉4月27日上午,200多名太極拳愛好者集聚城區愛心廣場,與國家傳統楊式太極拳高級教練李海水共同晨練。一招一式間,所有人將楊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舒展大方等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 三皇炮捶名家劉瀛洲與邢臺楊式太極拳的傳播
    劉瀛洲與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之孫、楊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楊兆林是把兄弟。據傳:某次,劉瀛洲與人比槍,輸了一槍,後被楊兆林幫忙扳回,挽回臉面,二人遂拜把結為兄弟。民國初年,劉瀛洲聞聽楊兆林在南和縣賈宋一帶教拳,就邀其來任縣。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太極拳研究專家、太極拳七大社區代表性傳承人以及文化和旅遊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焦作市有關領導共聚一堂,以座談會的形式,就太極拳保護和發展現狀以及如何傳承、弘揚太極拳文化發表真知灼見,凝聚智慧,共同探討。各位專家、七大社區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在太極拳的發源地,共同研究太極拳的科學價值等,對進一步拓展太極拳的理論體系、文化內涵、社會價值,提升太極拳文化影響力和產業價值,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新發展,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促進人類優秀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義。
  • 太極拳為什麼行?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當人們不再急於練成保家護命的「殺人勾當」,而更加需要在練成防衛功夫的同時不傷害自己甚至益壽延年,太極拳被逐漸創造出來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 練太極拳若存有這幾種心態,你不會練好太極拳
    就近幾年來,傳統武術不斷遭人質疑非議,處在歷史傳承中的風口浪尖,深陷輿論的漩窩,其中太極門派尤甚,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有其傳承中的不足,也有其傳承人太功利的一面,也更有被誤解的原因,這種「從未見有太極真功」不堪局面的出現,導致諸多太極拳練習者,總是在糾結老師教究竟的對不對,是還隱藏有不被世人所知的修習秘密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英雄數七代第十一回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武節將軍、英義公陳仲甡,武節將軍陳季甡,太極拳小架發展者暨趙堡太極拳創編人陳清平,楊式太極拳創編人楊露禪,陳長興之子陳耕耘等。後唯有楊露禪一人到河北、北京等地,靠傳授太極拳謀生,廣收門徒。而陳清平經商之餘,又在趙堡鎮開館,授徒八百,著名弟子有和兆元、武禹襄、李景炎、李作智、王賜信、任長春等,不但拳藝精湛,且弘揚光大,創新發展。至此,太極拳才廣傳門徒弟子,開始向陳家溝之外的地方廣為傳播。從此之後,太極拳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衍變,流派紛呈。
  • 「建太極學院,從娃娃抓起」 太極拳七大社區同聚傳承發展大會
    闞力 攝   中新網焦作12月20日電 (李明明)「實現太極拳人才標準化,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太極拳師資隊伍是太極拳未來發展的關鍵。」在19日下午舉行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陳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說,建太極學院能為太極拳更加系統規範化做出努力。
  • 一個招式引發的對太極拳起源的思考
    洪式太極拳創始人洪均生可在陳式太極拳中這麼重要的一個招式,除陳式太極拳、洪式太極拳和趙堡太極拳有「金剛搗碓」外(趙堡太極拳以後有兩個分支,一個是太極忽雷拳,此式名叫「金剛搗碓」,一個是和式太極拳,此式名據說被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鄭悟清改為
  • 太極拳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為什麼行?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當人們不再急於練成保家護命的「殺人勾當」,而更加需要在練成防衛功夫的同時不傷害自己甚至益壽延年,太極拳被逐漸創造出來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拳,得太極拳精髓,後創「楊式太極拳」。現溫縣陳家溝陳德瑚故居內有「楊露禪學拳處」遺蹟。約1830年,陳清平在陳有本所傳小架的基礎上進行在創新,後來為了區別,根據各自不同特點,稱陳有本所創小架為「略」,稱陳清平再創小架為「圈」。陳清平廣收門徒,傳拳外姓。名弟子有武禹襄、和兆元、李景炎等。
  • 從小培養 太極拳走紅課堂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河北邯鄲永年區是楊式太極拳和武氏太極拳的發源地,當地通過開展太極拳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鄉村活動,開門迎接全國及世界各地太極拳愛好者來永年學習交流,傳承非遺文化。這是河北邯鄲永年區第九中學的一節體育課,與傳統體育課不同的是,學生們正伴隨傳統音樂,習練太極拳。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燃!燃!燃!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燃!燃!燃!、愛好者匯聚一堂,「共享太極 共享健康」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共慶太極拳成功申遺,共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計。經過近400年的發展和流布,目前太極拳已經形成了分布在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的七個代表性社區,習練者遍布世界各地。
  • 中華文化太極拳雕塑的當代價值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項目,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項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太極拳在逐漸成為連接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
  • 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黃仁良回憶先師張玉當年教拳的體悟
    先師再三告誡:「無過不及」不是單指弓步的膝蓋,也指手掌和全身各處,手不過腳尖,肘不過膝蓋。在以後的練拳中,就逐步體悟到手、腰、身、腳所有動作,乃至運勁、行氣、呼吸,都應有「無過不及」的要求。「無過不及」不僅是在太極拳鍛鍊中,對全身各部位動作的要求,它也是為人處世的準則。所以我在《楊式太極拳習練指南》一書中,將「無過不及」的要求,列為拳架的檢驗標準之一。
  • 太極拳申遺成功,太極拳七大門派齊聚——陳家溝
    李氏太極拳李氏太極拳,太極拳的流派之一。是近代著名武術家李瑞東集多門派的武術精華創編的,流傳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傳統拳術。李氏太極拳又稱太極五星錘、太極五行錘。但嚴格來說,李氏太極拳有天盤拳、地盤拳和人盤拳組成,太極五星錘(太極五行錘)屬於李氏太極拳的人盤拳。
  • 楊氏太極拳初學者應該選讀的書籍
    《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使用法》是由楊澄甫口述,董英傑編述, 1931年出版。書的主要內容是演練法和使用法。演練法的內容包括太極拳十三式,太極起勢到合太極七十八個拳架的姿勢,分為若干節,將攬雀尾等三十七個拳勢的功法、用法都盡數寫出,有相應的拳照和文字說明。此外還有,四正手、四隅推手的圖解法,也有太極槍的圖解和說明。附錄裡面還收集了楊澄甫、楊露禪、田兆麟、董英傑等傳承譜系,和董英傑習拳的體會。本書為楊氏太極拳練習者的必備讀物。
  • 一個太極拳世外高人談:烏煙瘴氣的太極拳!
    由於目前國家規定的太極拳比賽主要以楊式太極大架為主編寫,流傳全國乃至全世界,而且我本人最先學的就是楊式太極拳,所以,我先從楊式太極拳開刀,逐步展開對太極拳的批判。目前的楊式太極拳是走了樣的,絕不是楊露禪在陳長興那裡學到的拳術,絕不是楊露禪威震北京號稱「楊無敵」的拳學。
  • 太極拳申遺成功,南通「拳友」軍山練拳慶祝
    她創建崇川區武術健身氣功俱樂部,並任總教練,同時承擔南通市、區老年大學和多所武術健身組織教練。閆花梅還在學田街道千禧園社區等居民小區,義務傳授太極拳。去年,她公益培訓太極拳和健身氣功1萬多人次。今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情況下,她做好個人防護和集體防護,線上和線下免費培訓太極拳、太極扇、太極劍等超過千人。
  • 練太極拳十年來所收集的太極拳秘籍230本,堪稱最全的太極拳秘籍
    因為大部分人對武術沒有一個基本的正確的認識,他們和盲目相信閆芳,雷雷的人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兩幫人不過是硬幣的正反面。首先你要明白一個概念,武術是個大概念,它包括了養身,健身,格鬥和器械。如此龐大的一個系統,自然很難讓所有人全部學會,所以會有嫡傳和學生的區別。第二,武術包含擂臺格鬥,又不同於擂臺格鬥。
  • 河北太極拳邁出世界「武步」
    永年區委宣傳部供圖目前,我國的太極拳已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組織,習練者有3億多人,其中約有2400萬人習練河北的楊式、武式太極拳。邯鄲市永年區是中國太極拳之鄉,太極拳已成為永年區普及性健身運動,全區有80%的人會習練太極拳,「小到剛會走,大到九十九,皆可來幾招」是永年人習練太極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