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張慶如
初到梅州,就被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極具客家特色的建築吸引了,其中,被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民居建築奇葩」的客家圍屋、圓形土樓讓人倍感震撼。
產業園裡,原有的山丘、湖泊、樹林等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築壩、引流等水利設施建設也可見設計者的用心。一小溪順流而下,傳統的圓形水車安置在中間位置,幾隻白鴨、許多紅色錦鯉在水中歡快地嬉戲,幾個洗衣、洗頭的客家婦女雕塑點綴其中,麻石街上、籮筐、扁擔、豬籠、柴火、隨意擺放,任由遊客體驗,頗有些生活情趣。
水車旁,是一座圓柱形圍樓建築。與原來的傳統建築材料粘土、細石、竹筋、稻草等不同,主體建築用的是現代材料,但灰牆、灰瓦、木窗、木料構築樓板和欄杆,保持著「客」元素,圓形外牆開窗一致對外,其內徑寬數十米。這裡被打造成了食客們的天堂,青花瓷瓶、幾方粗石、硬木桌椅,用餐時,可憑窗遠眺,看著遠山美景,桌上的客家美食鹽焗雞、釀豆腐,梅菜燜肉……也多了幾分滋味。
旅遊園附近就是傳統村落,我天亮就出去轉圈,收穫不小。傳統客家老建築隨處可見。一般是三進深四合院式布局,左右兩層橫屋,後圍屋,前月塘,門前設栓馬石,飾有龍、獅、寶相花、石榴、祥雲、銅錢等紋飾,可現匠人之鄉的工匠精神和工藝技術。一路走過棣萼樓、鹹正樓、孝友公祠等數棟老建築,其中鹹正樓最有故事,門前左右書有一對楹聯「鹹中有慶 正德唯和」。據荷樹崗葉屋村老人們說,此屋為一葉姓女主人修建,她早早死了丈夫,背負著持家重擔,這棟房屋是在鹹鹹的淚水中修下的,故取名鹹正樓,側面反映了客家婦女刻苦耐勞、勤儉樸實、堅毅頑強、自力自強的精神。
梅州建築聞名遐邇,「東山桃李綠,書院狀元紅。」東山橋頭,狀元橋旁,梅山文化之鄉的標誌性建築——東山書院掩映在蒼翠的樹木中,這是古代書院式建築的三進四合院式布局,門樓、書院、魁星閣,依次排列,錯落有致,白牆灰瓦,頗有古韻,有山,有水、有書讀,曾是古代文人的至高追求,葉劍英元帥少年時就在此讀書。林風眠故居、達夫樓、千佛塔寺……無論是設門樓的四合院式清代民居、中西合璧式的近代客家民居,還是以塔為中心且中軸對稱之形佔地300畝的建築群,從建築風格到建築形式,處處都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體現著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難怪客家建築被國內外一致認為是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來源:益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