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於多種原因,我國偶有飛行員叛逃事件發生,最後一次事件發生在1990年8月。這名飛行員名叫王寶玉,是山東青島人。叛逃時剛滿28歲,堪稱新中國歷史上最愚蠢的一名叛逃人員。拋開基本道德不談,王寶玉的目標叛逃國家是美國,此人卻選擇了先飛往蘇聯再申請政治避難的途徑,這種做法令人啼笑皆非。
建國後由於我國經濟不發達,生活水平相對差一些,因此時有飛行員借演習、訓練的機會叛逃,其中多數是受到金錢物質誘惑飛往國民黨軍控制的臺灣省。但是到了改革開放逐漸深入之後,大陸經濟騰飛,空軍飛行員的生活條件及待遇有了很大改善,八九十年代已經很少有人動叛逃的心思,因為沒有必要。
王寶玉性格孤僻,在軍隊內提升很慢,和他同一批畢業的航校同學多提升到中隊長甚至大隊長級別,唯獨王寶玉因為個人問題考慮較多,每天心事重重,成了空軍重點關注幫扶的飛行員,別說晉升,有時甚至會被送到老家療養一兩個月,以改善脆弱的心理狀況。工作上的不得志也激化了家庭矛盾,王寶玉的妻子認為丈夫能力差,沒有出息,因此二人經常發生口角,這進一步加重了飛行員的心理負擔。
在國內發展受阻的王寶玉,便開始了解西方社會及文化思潮,並逐漸被物質條件及所謂的「自由制度」吸引誘惑,產生了駕駛作戰飛機逃往西方國家,享受良好生活待遇的錯誤想法。但是王寶玉是一個飛行專業型人才,對於政治分析、世界格局幾乎一竅不通,這令他親手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終其一生也無法填上。
原來王寶玉企圖飛往美國,但燃油航程不足無法直接達成,必須找國家中轉。王寶玉決定飛到蘇聯符拉迪沃斯託克,到達目的地之後再採用申請政治避難的方法,從蘇聯去美國。王寶玉的這個方案,即便是如今的中學生也能看出很大問題:當時美蘇冷戰尚未完全結束,蘇聯仍是社會主義國家,怎麼可能將中國的叛逃飛行員移交美國方面?更重要的是,1990年已經是戈巴契夫執政時期,蘇聯正在進行社會和外交改革,中蘇關係早在1985年便已解凍,遠非六七十年代的嚴重對峙局面,蘇聯採取各種手段向中國表達友好,不可能在敏感的飛行員叛逃問題上得罪中國。
王寶玉想不到這些。1990年8月25日,王寶玉借訓練之機駕駛殲6戰鬥機飛往符拉迪沃斯託克,期間還由於目標機場維修而臨時改了航線,在備用機場強行著陸。可見此人準備充分,駕駛技術也比較高超,可惜才能沒有用在正道上。蘇聯得知王寶玉身份之後,很快與中國外交部取得聯繫,將其交回中國大陸,殲6飛機也由我方飛行員從蘇聯提回國內。王寶玉遭遣返後,以叛國罪被判死緩(若不是考慮蘇聯協助的國際影響,叛國罪本應直接判處死刑),同時開除黨籍。從整個事件的經過來看,此人無疑是叛國飛行員中最愚蠢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