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歷朝歷代的版圖一直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不僅是先人探索世界的證明,還體現了他們徵服世界的偉大願望,「大一統」三個字一直隱藏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中。然而,晚清統治者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隨著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籤署,土地就這麼被割讓了出去,要知道,那可是祖先用鮮血和生命打回來的,而這些人的行為,無疑是在挑戰中國人的底線。
不過,相對於割地求和,滿清的貢獻也不容忽視,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勢必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自漢代開始,邊疆戰亂就沒有停止過,當時漢武帝北擊匈奴,封禪泰山,風頭一時無二,但與此同時,他也耗盡了大半國力,為日後的分崩離析埋下了隱患。到了唐朝,突厥、契丹、高昌、奚族、高麗、百濟等外敵層出不窮,大宋也是一樣,契丹、女真甚至都能長驅直入,而一直隱忍不發的蒙古,則成了最大贏家。
後來,朱元璋成功逆襲,他再次實現了漢人的大一統,不過遺憾的是,邊疆戰亂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疆域也十分有限。然而,經過大清「康雍乾」三任皇帝的努力,卻把北方最大的隱患消除了,而年羹堯、鄂爾泰、左宗棠等人更是把邊疆打理得井井有條。就這樣,清朝極盛時,領土已經達到了1310萬平方公裡,即使在清末割地求和之前,也維持在1130萬平方公裡左右,比起前幾個朝代(除了元朝),清朝已經做到了極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大清開疆擴土之時,北方卻誕生了一個新的威脅——沙俄。沙俄覬覦我國東北地區不是一天兩天的了,自清朝建國開始,沙俄就已經入侵了黑龍江流域,康熙上位之後,沙俄已經視黑龍江流域為己地。於是,一場極為漫長的反擊戰打響了,清廷在極北苦寒之地擴建了一條後勤路線,把幾千名士兵、火炮以及糧食都運了過去,一展捍衛領土的決心。
實際上,沙俄也只是試探罷了,畢竟從明朝開始,兩個國家就已經建交了,當時明神宗還在國書上如此寫道:「爾為大國君主,朕亦為大國皇帝也……爾若進貢珍品,朕亦以優質綢緞賞賜爾等……」後來,清朝的順治皇帝也回了沙俄一封國書:「爾所進貢物,朕已收納,為此特加恩賞。」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清廷與沙俄的關係還不錯,可惜的是,邊境摩擦卻不是能輕易解決的。最後,隨著《尼布楚條約》、《璦琿條約》 等多個條約的籤訂,中國的庫頁島也被分走了。
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庫頁島上發現了一塊石碑,由於上面所寫乃是漢字,所以俄方便邀請中國專家前去翻譯。然而,翻譯過來的文字卻令雙方頗為尷尬,不出意外的話,這應該是乾隆皇帝寫的一副對聯: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予一人。乾隆認為自己武功繁盛,不僅平定了所有邊疆地區的叛亂,使國家的版圖達到最大,還把社會經濟推向了頂峰,天下人都要為他歌功頌德。
對於乾隆這樣的想法,雙方都覺得十分尷尬,因為乾隆也不過是享受了祖輩打下了的基礎罷了,他並沒有什麼豐功偉績,而且他七下江南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表面繁榮罷了。此外,這塊在庫頁島出土的石碑也說明了問題,若大清真那麼強勢的話,庫頁島又怎麼會落入他國手中?
清朝並非一無是處,從努爾哈赤到愛新覺羅·溥儀,清朝傳位12帝,而在近300多年的歷史當中,清朝也湧現出了各種不同的人物,康熙、雍正、晚清的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都是鼎鼎有名的人。
筆者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清朝全史》,這本書除了這些人物之後,還收錄了清朝近300年的歷史。
作為國學典藏系之一,《清朝全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多位學者大師力推,就連清華大學的校長,也曾點評過這本書,由此可見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筆者也看過一些,確實非常不錯,不然也不會推薦給大家,全套原價88元,現在搞活動只58元,價格公道,喜歡的人可以點擊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