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年漸行漸遠,年味兒越變越淡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元日》詩,詩中描繪了春節喜慶、祥和、萬象更新的熱鬧景象。
說到過年,發現自己都快忘了春節真實的模樣。
如今的年似乎總少了一些年味,孩子們不再期盼著過年的新衣和滿滿一桌的團圓飯,沒有了壓歲錢的儀式感,取而代之的是捧著手機搶紅包,城市裡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因此大街小巷也少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童年漸行漸遠,年味兒越變越淡。
對於現在小朋友來說,過年似乎只是長途跋涉回老家,老家漫天的鞭炮一地的紅紙,又或者跟父母去旅遊,小朋友們大多不知道過年的真正意義,僅聽家長講述又很抽象。
而一個好的繪本,可以幫助小朋友主動去了解春節的由來,還可以了解家鄉的習俗,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2、過年都是新的,喚醒對年的記憶
《過年都是新的》便是這樣一本可以讓孩子感受過年氛圍的繪本,大人帶著孩子一起品味童年的美好時光,感受濃濃的親情、友情和獨特的微鄉之情。
這套繪·童年系列共有五本,有《過年都是新的》《夢幻柏樹街》《外婆家在老街》《小美和姐姐》《學校的小農莊》,這套圖畫是「陽光姐姐」伍美珍的繪本處女座。作者伍美珍出版少兒讀物100餘部,作品多次登上全國少兒書暢銷榜,很多被選入新聞出版總署及全國各地教育部門向中小學生推薦優秀書目。
《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沒有誇張的言辭,沒有過剩的情緒,用平淡的語調,將過年的那些事娓娓道來。展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的景象,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
繪本中獨特徽派建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即便不懂建築的人,也會被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築所折服。80年代的背景,小街小巷和家裡的各種細節,比如有收音機、縫紉機、花棉襖、大灶臺……時光一下子被拉回到小時候,喚醒了對年的記憶。
在新年來臨之際,家家戶戶換上新的對聯,孩子們換上新的衣服,和小夥伴們一起放鞭炮,圍著大人期待一大桌好吃的,最最期待的是守歲時候的壓歲錢……每一個畫面都是濃濃的溫情,共同撐起年的味道,家的溫暖。
3、年不該被忘記,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
合上繪本,孩子說:「我想回到你的小時候和你們一起過年,你們過年好有趣。」趁著孩子看的津津有味,根據繪本中每個節點,給孩子普及了我們過年的傳統禮節和風俗。
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慄、茶葉、雞蛋、長壽麵,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閒初一朝」的說法。
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風俗不該被這樣遺忘。這本畫冊既能讓孩子感受傳統與現代風格對於"年"的呈現,也能幫助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年"的風俗。
過年需要年味兒,傳統的年文化需要傳承,過年的樂趣不應該越來越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過年都是新的》這本書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