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臥室不供已逝人,家中不開前後門」。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著實是認真揣摩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臥室不供已逝人
臥室即臥房。 宋朝陸遊在《老學庵筆記》卷八中這樣寫道:「蔡京賜第,宏敞過甚。老疾畏寒,幕帟不能御,遂至無設床處,惟撲水少低,間架亦狹,乃即撲水下作臥室。」從此以後,便有了「臥室」一詞。
臥室是家庭生活中必備的一個房間,是供居住者在室內睡覺、休息或進行性活動的一個場所。自古以來就被認定為「不乾淨」的地方。
至於說古人為什麼認定臥室是一個「不乾淨」的地方,自己可以進行「腦補」,這裡就不再贅述,總之,古人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
家中供奉的「已逝人」會是什麼人?我們都知道是自己已逝的先人。對於農村的許多家庭來講,會為自己的先人製作一個牌位,然後供奉起來,以表達後人對先人的思念或敬仰之情。既然供奉先人的牌位是為了後人表達對先人的思念或敬仰之情,那麼,就需要將先人的牌位供奉在非常「乾淨」的地方,一旦將先人的牌位供奉在「不乾淨」的地方,就等同於對先人的侮辱,而臥室正是古人認定的「不乾淨」的地方,因此,臥室內是不能夠供奉先人的牌位的。
按照民間的規矩,自己先人的牌位應當供奉在自家的廳堂之內,因為廳堂是「乾淨之所」,是「居福之地」,所以,是應該將自己先人的牌位供奉在自家的廳堂之內的。
二、家中不開前後門
所謂的「前後門」,也就是前後都開門的意思。至於說為什麼家中不能夠前後開門,其實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前後都開門會「漏財」,會不利於財富的積累。因此,一個家庭是不適合前後都開門的。
另一種說法認為:前後都開門不利於家庭的安全防範。因為門的防盜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其防盜性能遠遠低於牆壁的防盜功能,因此,是不能夠前後都開門的。
第一種說法不具有科學性,是沒有根據的,應該屬於個別人的憑空臆斷;而第二種說法應該是具有科學性的,是有一定的根據的,因為民間就有「門多易失」的說法,前後都開門也就意味著「門多」,那麼,也就會增大失竊的可能性,所以,第二種說法應該是正確的。
以上所言就是「臥室不供已逝人,家中不開前後門」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大概意思。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仔細想想,這句俗語中的說法還是蠻有意義的。因此,特意分享給大家,供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