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苦吃」的哲學思考

2021-01-09 安青網
「自找苦吃」的哲學思考

2019-11-26 11:44:24   來源:安青網    

【摘要】

《「自找苦吃」的哲學思考》,陳東,作者系安慶師範大學團委書記、省委黨校第45期中青班學員。

□ 陳東

今年8月,《學習時報》刊發了題為《「習近平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習近平在廈門(十三)」》的文章。作者為廈門大學1982級校友張宏樑,他回憶了習近平同志廈門工作期間對一名普通大學生的親切關懷。在得知張宏樑從預備黨員轉為正式黨員,還擔任了廈門大學經濟系團總支副書記後,習總書記勉勵他,「年輕人就應該要求進步,積極入團入黨,利用一切機會鍛鍊自己。要艱苦樸素,要自找苦吃啊。」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自找苦吃」。2014年,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表示,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人們從焦裕祿、楊善洲等同志身上看到了共產黨人的「職業病」——自找苦吃。自找苦吃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責任感和使命感。

也許在一些人眼中,「自找苦吃」是個貶義詞。但是,總書記卻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意義。它對我們的工作以及個人成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價值。對此,我想從哲學的角度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從認識論角度來看,「自找苦吃」就是勇於實踐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引領時代變革的重要理論基石,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石。實踐是人們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物質活動。馬克思強調:「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認識內容的來源和認識發展的動力。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人們獲得認識有兩個途徑:一種是直接經驗,即通過自身的實踐取得的知識;另一種是間接經驗,也就是通過書本和向他人學習取得的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出真知,人的正確認識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我們頭腦中本身所固有的。因此,人類的一切認識,無論是通過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所獲得的。1969年初,習總書記從北京出發前往文安驛,帶的兩個沉甸甸的箱子裡裝的全是書,一路搬到千裡之外的山溝溝裡。因為父親習仲勳當時受到政治迫害,被劃為「黑幫子弟」,就算刻苦學習也沒有機會上大學,所以總書記讀書並不是為了考大學而是出於對知識的渴望。只要有時間就讀書,利用任何空餘時間,每天晚上都要點煤油燈讀到深夜。

除了書本知識,習近平總書記還勤於實踐。他向專業人員請教農業生產知識、農作物種植規律,親自帶領村民開展農業生產活動。他從未停止過思考,親自帶領村民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帶領村民建起陝西有史以來第一口沼氣池。正是7年的知青經歷,讓他真正走進農村,走進農田,走進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世界,擴展了自己的知識範圍。

青年時期是人的知識體系形成系統化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出於對知識的渴望,不僅通過閱讀大量的書本知識,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而且通過實踐活動,主動融入陝北農村新的環境,自覺接受生活的磨礪。他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反思與汲取自己與他人的經驗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的發展不斷給認識提供新的課題,指引著認識的方向,推動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斷地從事新的探索,從而不斷地形成新的理論。

習總書記在接受《我是延安人》節目專訪時回憶說,第一次到延安插隊時有很不適應的各種情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受住了「五關」考驗。「五關」中關鍵一步就是「勞動關」,從最初氣喘籲籲的「六分」到後來沒日沒夜,風裡雨裡一樣學習,終於成為最壯的勞動力。只有跨過了勞動關,樹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礪思想,讓你的思想和行動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讓老百姓更加信賴你。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範圍,人們就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只有把主觀與客觀聯繫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與客觀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真實記錄了他在梁家河村的點滴生活,珍貴記憶沉澱在歲月中,不曾褪色。總書記在20歲出頭時翻看《人民日報》,看到四川綿陽辦沼氣,覺得適用於梁家河村的惡劣環境,可以解決農村燒柴的難題。於是他自費去四川學習沼氣技術,希望帶領村民們一起修建沼氣池,解決村民吃飯、燒柴問題。習總書記用事實來說服村民,最終梁家河的這口沼氣池成了陝西省有史以來的第一口沼氣池。

總書記還帶領村民打井、創辦鐵業社、打壩地、辦代銷點,真正解決全村的生產生活問題,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總書記總是在實幹中摸索,在實幹中總結經驗,也在實幹中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擁護。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世界不是最終的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如果認識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麼這種認識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實踐是成長進步的階梯,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習近平總書記在與青年談話時曾這樣說到:「青年人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正像其所說的一樣,回顧他的七年知青生涯,善於學習,酷愛讀書,成為每一位受訪者對習近平總書記最深刻的印象。在那荒涼閉塞的黃土高原,習近平總書記每天在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同時,還不忘記堅持讀書,堅持思考,「白天幹活、晚上看書」成為他的一種生活常態,他讀哲學、學馬列、品歷史、學文學,積澱了豐厚的文化素養。總書記的偉大思想從刻苦的學習中來,從艱苦的實踐中來,他科學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高瞻遠矚,帶領中國共產黨人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行動指南,是走好新時代長徵路的主心骨和定盤星。

二、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自找苦吃」就是親近人民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實際,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理論與實踐,全面持續地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創新。

1.「以人民為中心」,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是人們科學認識人類社會現象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論基礎,必須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核心。

習總書記曾多次表示「我自己把『自討苦吃、為老百姓做事』作為第一信念。儘管會有很多坎坷,每天都經歷不同的挑戰,除非身體不行了,除非不讓我幹了,只要沒有這兩種情況,我都會堅定不移走下去。」

梁家河的經歷是習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的開端,「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總書記最先提到的「實際」「實事求是」都是實踐的具體表現。唯有實踐,才能認識到實際;唯有實踐,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在幹事創業上也狠抓落實、真抓實幹,自覺從人民利益出發,杜絕形象工程。

2.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讓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他還指出,「要自覺拜師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要始終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

可見,只有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1986年初夏的一個周末,習總書記帶張宏樑去何厝村調研,聽村支書匯報工作時倍感欣慰,並進一步指出解決溫飽問題只是初步,還要想著產業發展,提出開拓觀光旅遊業。這是總書記抓扶貧的實例,我們國家扶貧的任務還很艱巨,既要有科學的頂層設計,也要充分激發基層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充分激發群眾的智慧,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扶貧之路,才能在全球的扶貧史書寫舉世矚目的篇章。

三、從人生價值觀的角度來看,「自找苦吃」就是勇於奉獻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著。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對社會的貢獻。

1.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只有在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創造價值。習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回憶:離開京城到陝北,最初感到很孤獨,而且因為年齡小,沒有長期待下去的觀念。後來在教育下,自覺接受生活的磨鍊,苦活累活髒活險活都搶著幹。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是陝北七年的時光,錘鍊了總書記堅毅不拔,自強不息的品質。他在積極參加農村勞動,主動投身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只有把個人的人生價值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才能使自己得到成長。60年代,習總書記到梁家河開始了艱苦卻終身難忘的知青生活,經歷過皮膚成片紅包水泡,痛不欲生的跳蚤關;也經歷過吃酸菜、糠糧的飲食觀。總書記所追求的不是一己的滿足,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憂慮全隊的生產生活,考慮如何解決糧食翻番的問題,已經從小我轉變成大我。他通過自己的「自找苦吃」實現人生觀價值觀的滿足,逐步擴大對全體人民的責任,真正做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習總書記始終把『自討苦吃、為老百姓做事』作為第一信念,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追求。看到百姓無法滿足基本日常需要時,帶領村民修建沼氣池、打井、打壩地,滿足村民的基本需求。群眾需要什麼,習總書記就帶領村民做什麼。習總書記為梁家河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求回報的,在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總書記贏得了尊重,獲得了愛戴。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結合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能夠清楚的發現「三個最」:他是年齡最小的知青,插隊去的是全國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在農村呆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人之一。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能夠看到,當知青的同學和校友陸續離開,自己仍留在農村時,總書記卻不急不躁,仍然是該幹活幹活、該讀書讀書,仍然一如既往地申請入黨。正是因為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追求理想,所以不僅入了黨、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現在還成為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

中央政治局在以「牢記初心使命,推進自我革命」為題進行的第十五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要求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提醒全黨同志,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的集中體現,越是長期執政,越不能丟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越不能忘記黨的初心使命,越不能喪失自我革命精神。」

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強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對每一位黨員,尤其是青年黨員來講,甘於「自找苦吃」不就是在踐行總書記強調的自我革命精神嗎?黨員幹部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必須在自我提高上下功夫,自覺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加強黨性鍛鍊和政治歷練,不斷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作者系安慶師範大學團委書記、省委黨校第45期中青班學員)

責任編輯:杜軍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同志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習近平同志深入廈大經濟系與青年師生座談,還在中秋節騎著自行車到廈大芙蓉二宿舍給同學們送月餅,他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強調做人做事要「注重細節」,教導青年學生「要給書本上的知識『擠擠水』,才能得到知識『乾貨』」,「只有和群眾實踐結合,才能把『水分』擠掉」。
  • 哲學來自追問,來自對意義的思考,哲學的用處無處不在!
    哲學來自追問,來自對意義的思考,若我們能找到一個對每個人都有意義的普遍性事物,那我們就離哲學的本質更進一步。哲學看似無用,因為它不追問某一具體事物,某一具體個體,它追問的是普遍適用的意義。人生沒有哲學,就是空洞的,無意義的。哲學沒有人生作為對象,也就淪為空談,在屋裡閉門造車,不聯繫實際人生,是產生不出好哲學的。
  • 榮格神秘思考與東方哲學奧義
    雖然他沒有長期在中國生活的經歷,但他在精神世界上,長期與古代中國的哲學與宗教思想密切對話,如同遊弋在哲思之海上的一葉扁舟,在東方智慧中汲取心靈的能量。榮格之所以能理解中國「直覺式」的哲學思維,與他常年對夢的解析與研究密不可分。儘管我們不能將榮格的思想與弗洛伊德簡單做對比,但不可否認的是,弗洛伊德對榮格早期的研究影響極大,可以說是「精神教父」。
  • 哲學——難道真的只是精神病人喜歡思考的問題?
    對一個問題的執著與否,這是人與人之間思維與思考的差異性。正常的思維往往存在於有意識和無意識之中,而思考就存在一個對問題的專注度;這也是邏輯思維與哲學思考的差異性。普通的邏輯思維一般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常識之中,而哲學思考通常是對事物本質的方向性追溯。
  • 上帝笑了99次:有趣的哲學思考,讓我們和上帝一起笑
    很顯然,並不是,正因如此,這正是「思考」的有趣之處,通過那些哲學悖論中所產生的思考,是我們對於這些背後問題的更深層次的認知。也許,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將這個偌大的哲學體系中的各個問題認清楚,看明白,但我們卻不能停止思考,因為,就是這種不斷地思考、推翻、再思考、再推翻的過程中,讓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也讓很多原本枯燥無趣的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哲學的存在,不僅僅是讓思想更有深度,也是讓思想變得更加有趣。
  • 萬物共生,山居空間的哲學思考
    所以在項目的開始,設計師開篇表達是對山居哲學的思考,以老子的思想來展示設計理念的表達,強調萬物與人的關係,需要共生共存,家的意義,需要與自然融合,尋找情感和靈魂的歸宿。這樣的方法,開篇非常容易在價值上打動客戶,讓客戶產生共鳴。設計方案的高度自然可現。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如果我們要談《論語》哲學(或《論語》裡的孔子哲學),我們最好能先確定:《論語》是一部哲學文獻。但怎樣才算哲學文獻?我的興趣在中國哲學,尤覺得這問題不易回答。「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實際上只有一百年多一點的歷史。古代無「哲學」一詞,自然就沒有「自覺地將某些文獻歸類為哲學文獻」或「自覺地為哲學文獻訂立標準」的長期實踐和思考。
  • 西方哲學第一人才華橫溢,既研究萬物的本原,也思考如何發財致富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提起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名字遠不如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熟悉,但實際上在蘇格拉底出生前的一個世紀,泰勒斯已經佔據西方哲學的第一把交椅了。在古希臘,哲學與科學的界限還不太清晰,古希臘的哲學家很多也是自然科學家。
  • 【動畫】全部成為F評測 反人類人格下的哲學思考
    特別是對於對社會一定認識的人看了此片後,或許會對如今的生活模式獲得另一種思考。【評測正文】首先聲明立場,小編我只看了關於動畫的這部作品,對於小說、電視劇等其他的表現方式並沒看閱過,因此僅僅以動畫片展現的故事角度來進行解讀。我們先來看一下本故事開場的第一個哲學概念:當我從床上醒來時,是否還是昨天的我,亦或者只是如電腦般再次啟動處理器罷了。
  • 為什麼說不必學哲學?哲學是強者的思維苦旅
    可以說,哲學是強者的思維苦旅。 學習哲學,是和哲學一同吃,和哲學一同住,它就是生活方式本身。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就是一群人的團聚和不斷對話,你說蘇格拉底身邊一群人天天圍著他幹嘛呢?不就是和哲學一起吃,一起住嗎?
  • 天體動物畫:滿含哲學思考的宇宙夢境惡作劇
    雖然布萊恩年紀輕輕,但這樣的獨立思考意識,一直貫穿於布萊恩的藝術創作之中。小布萊恩在茂密的森林、起伏的山脈和廢棄的穀倉周圍長大,他對自然界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布賴恩開始對宇宙與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將神話中的生物與當地的民間故事融入了自己的野生動植物作品中。他將自己的作品稱為「天體動物畫」,而畫中的動物則是「阿巴拉契亞聖物的天影」。
  • 加繆《局外人》:對普世價值觀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
    《局外人》這本小說不僅是一本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哲學經典著作,它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有劃時代的小說之一,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美譽,並不是因為他的文學方面的貢獻,而是這本小說對「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若是從正常的思維去理解這本書的荒誕情節,很難得出明確的答案。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下)
    這種探討超出了幾乎所有學者的思考範圍。人類的理性多麼偉大呀,純邏輯的思考可以達到宗教的結果,它能夠認識到最高真理。對黑格爾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指責我是不同意的。遨遊於黑格爾的精神世界,我感覺到了與宇宙的同一,與眾生的同一。(27)物質的宇宙是有限的,在空間上有限,在時間上也有限。這只能稱作小宇宙。
  • 文學家的哲學思考,蘇軾代表作《前赤壁賦》
    蘇東坡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他很喜歡思考,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滲透著哲學觀點。理性的光輝,讓他的文學作品更加精彩。蘇東坡寫過兩篇《赤壁賦》,為了區分,人們把第一篇稱為《前赤壁賦》。經歷「烏臺詩案」後,蘇東坡被貶黃州。
  • 深度解析《妙先生》背後的哲學思考
    這個設定是我本人很難接受的,可過後仔細思考是這樣的。古往今來,犧牲者都是好人,壞人是不會為了天下這樣的宏大的利益而犧牲小我的。電影通過這樣的形式說明了這個亙古不變卻容易被人忽略的道理。做出犧牲的似乎總是好人。彼岸花肆虐的原因很簡單,是一個簡單的缺乏天敵的自然循環。因為花的天敵正是火蟬。而火蟬被村民追逐利益,過度捕殺而導致彼岸花肆虐。
  • 你對哲學的理解是什麼呢?
    哲學,感覺是一門好深奧的學問,最關鍵的還是。對於這個東西,每個人還都有屬於每個人的理解,你還不能說別人理解的是錯誤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哲學是。個人對生活實踐的一種體驗和感覺,到最後他自己所悟出的道理,每一個人的生存環境都不一樣,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遇到的事情都不一樣,所以感悟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哲學的本質,他是一種看待問題的方法,只是每一個人的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
  • 哲學王:不會思考的哲學家,不是一位好帝王
    不會思考的哲學家,不是一位好帝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對一個理想國家的最理想的統治者,曾有一番構想,他認為,一個理想國度的最高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因為只有哲學家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正義,從而對國家秩序做出最好的安排。這樣的統治者,就是西方哲學史上著名的「哲學王」形象。
  •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第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確定自己是誰,很明顯,我們不知道,這表明我們的確定性是一種重複產生的錯覺。每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給人一種恆久不變的感覺。
  • 《愛、死亡和機器人》:科幻題材包裹下的哲學思考
    齊馬放棄了名聲、財富、地位,放棄了探究宇宙真理的哲學思考,自願回到那個智能低下的清掃機器人,回到只靠順利完成任務就可以獲得簡單快樂的機器人。「我對真理的追求結束了,我回家了。」3《齊馬藍》是「愛死機」中最廣受歡迎,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一集。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中部)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無畏樂園 著2020年(接上)第十八節 康德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年)的批判哲學是他回答先天綜合判斷的先驗哲學體系。絕對精神在自然界的異化是他的《自然哲學》的內容,它在人類精神各個領域的顯現分別構成了道德哲學、歷史哲學、藝術哲學和宗教哲學的內容。另外,黑格爾還寫了《哲學史講演錄》,說明哲學家們認識絕對精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