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天下無不愛子女的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很多孩子卻越來越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在一次次的激烈衝突或者壓抑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輕生。
近日, 四川瀘州一小學生聲稱自己太累,給父母留下一封遺書,從樓上跳了下去。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位小朋友到底承受著怎樣的壓力,為什麼會選擇放棄生命,但至少他的選擇給整個家庭都蒙上了無法抹去的痛苦和陰影。
其實,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前段時間,武漢一中學生,因為和同學在教室裡打牌被老師抓住,老師讓他請了家長,媽媽和他在教室外面說了幾句,沒兩分鐘就在媽媽走了之後從教學樓跳了下去。
還有上海一高中生,因為在學校裡犯了錯誤,和媽媽在回家的路上,發生了爭吵,讓媽媽在立交橋上停車,直接從橋上跳了下去,留下媽媽在橋上哭得肝腸寸斷……
……
是什麼讓這些成長中的孩子如此脆弱?又是什麼讓這些孩子在花一樣的年紀就放棄了年輕的生命?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個的不幸。」選擇放棄生命的孩子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但背後都有著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影子。
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主席聶聖哲先生在2009年提出「養活教育思想」,主張平民家庭一定要培養能生活自理,能養活自己,懂生活、不啃老、不畏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下一代。
他在《養活教育》一書中提出:
「養活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不會做的事,逼迫孩子做會做的事(不斷改善),讓孩子從小樹立「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的價值觀,儘早獨立,養活自己。」
他認為2到3歲是孩子開始養活教育的好時機,這個時候開始帶領孩子做點點滴滴的事,為大人分擔家務,學習做飯做菜、養花弄草、洗熨衣服,到田野去學種莊稼……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培養孩子的好品格好習慣,通過日常動手和用心思考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進而形成肌肉記憶,肌肉記憶是最不容易忘記的。
孩子的養活教育搞好了,就是給自己的人生託了底,萬一孩子將來不是讀書的料,TA最起碼不會成為啃老一族。
什麼是養活教育
前幾天和朋友小聚,我們正聊得開心,她突然接到孩子電話,說在學校太冷了,希望老媽能夠給他送點羽絨服去。
朋友一邊抱怨,一邊手忙腳亂地穿外套,她說都怪自己太過溺愛孩子,小的時候覺得孩子太小的,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做。現在可好,高二了,還是有什麼事情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指使」媽媽。
上周學校放歸宿假的時候,她就提醒孩子帶點羽絨服去學校,畢竟天氣是越來越冷了。可是,孩子偏不聽,這才周二,就喊冷的沒有衣服穿了,要送去,真是折騰人。
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
一降溫,學校大門口就會有很多的家長帶著大包大包的衣服等在門口,特別是寄宿制學校,更是如此。或者也有家長會在孩子讀書的附近租房子做飯、洗衣服,陪讀,原因就是能夠讓孩子專心學習,不被日常生活的瑣碎打擾了學習。
作者在書中指出,教育和讀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讀書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那些以為靠讀書就能代替教育,或者認為讀書就是教育的人。對教育是不了解甚至是無知的。如果不儘早地醒悟,不及時對教育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受教育者最終會被貽誤。
那什麼是養活教育呢?簡單來說就是做家務,勤幹活,能吃苦,懂掙錢。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學會自己養活自己,是養活教育的核心內容,而不是只知道讀書或者只懂得讀書的「書呆子」。
養活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人一看到養活教育的概念,都似乎恍然大悟,「哦,就是教孩子學會做家務呀!這有什麼難的啊。不過以後,我家孩子是要請保姆的,不需要學習這些事情。」
可是,真的每個人孩子長大後都有能力請保姆嗎?這個答案顯而易見!
作者在書中指出:「養活教育成功與否,決定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
養活教育其實從表面來看,確實很簡單,就是學會做不會做的事情,重複做已經學會的事情,不斷改善。但與人生的成敗和幸福緊密相連。
北大學生弒母案的慘痛還留在人們的心頭,而根源只是母親無法再提供給他衣食無憂的生活。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養尊處優日子,讓他喪失了最基本的良心和道德,把屠刀伸向了養育自己的母親。
幾年前,有一個叫 「魏永康」的人,曾轟轟烈烈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過,他從小智力超群,2歲能認識1000個漢字,4歲學完初中知識,8歲讀重點中學,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進入中科院。擁有這樣的一份履歷,用神童、天才稱呼他都不為過,然而19歲那年,這位天才卻被中科院勸退了。
原因就在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放假不打掃、髒衣服和襪子到處亂扔。
從小到大,魏永康的母親沒有讓他做過一次家務,甚至連3歲孩子都會做的刷牙、洗臉這些事,也都是由母親代勞。誇張到什麼地步呢?直到讀高中,都是母親給他餵飯。
養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順從孩子的天性,從兩三歲就開始讓孩子懂得養活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信將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立足社會。
如何進行養活教育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愛給孩子,但真正的「為你好」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胡適在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說到:
「我並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並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對孩子進行養活教育,就是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事事、時時都依賴父母。
哲學家佛洛姆說過:「檢驗一個母親給孩子的愛是否優質,有一個試劍石,即母親是否願意充分地對孩子放手,是否願意推動孩子自主和獨立。」
真正為孩子計深遠的父母,會幫助孩子養成獨立生存的能力,獨立思考和承擔的意識,能做得了主,扛得起事,在未來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