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四川瀘州一小區內,一小學生跳樓自殺。疑似男孩跳樓前留下的字條上「我活得太累了」「只希望能多睡一會」「我早已絕望」等字眼格外讓人心疼。目前,公安機關已經介入調查,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通報。
如花一般美好的年紀,本該無憂無慮地成長,結果卻選擇了縱身一跳。我們無法判斷在跳樓前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壓力和疲倦,但字條上歪歪扭扭的「恐懼並絕望的黃xx」的落款無疑展現出他長期以來的壓抑和絕望。他將自殺的原因歸咎於父母的壓力、老師的失望和同學玩笑般的話語。至於具體細節和原因,我們只能等待警方的進一步披露。但現實生活中,學生們學習的壓力的確不輕。
近年來,國家一直重視中小學生減負問題,不少地方政府也出臺了剛性規定,可是中小學生的負擔不僅難以減下來,甚至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作業越寫越晚,不分上學時間還是周末都是各類輔導班連軸轉,甚至連跳繩這項本來輕鬆愉悅的體育活動,也成了眾多家長趨之若鶩的熱門培訓班。
我們應該去怪家長過於瘋狂嗎?我們應該去怪老師過於嚴格嗎?可以,但也不可以。我們當然可以說是家長把自己過於緊繃的神經轉嫁到了孩子身上,也可以批評老師和家長把分數當做衡量學生的單一標準。可是,面對社會分化日益激烈的現實情境,人才競爭日益升級的社會環境,只要考試制度和評價制度依然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依然是大多學生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學校催老師,家長逼學生的循環就永遠難以解開,而學生減負也永遠會是一道世紀難題。
顯而易見,學生減負不是個孤島問題。要想真正實現學生減負,教育部門當然要下大決心,但更需要家長參與進來,從根本上轉變「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隨著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採取相應的政策,我們期待減負工作能夠卓有成效地展開,但也要意識到這一過程必然是疼痛而緩慢的。其實,不管是成龍成鳳,還是坦然接受平庸,大多數家長也更期待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吧,而這也本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也不妨少一點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多一點心理健康的關注。
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衝刺,其實本就不該存在什麼起跑線不起跑線的問題。孩子的成長也不是一場比賽,沒有輸贏可言。每個人的道路本身就是不一樣的,作為家長,只應該是引導、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路,然後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走下去。若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介入,其實孩子們過得也不是自己的人生,更何況這樣的揠苗助長更可能會適得其反。
況且,相較於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實更值得關注。據《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學習上出現了問題還有糾正的機會,可一旦心理上出了問題,就很有可能會造成終身的遺憾。如果教育的主體——人——都不健康了,我們又何談教育的目的呢?
希望類似的悲劇能少些,再少些!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來源:正觀評論員 王航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