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表明了我們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深切關心群眾生活的人民情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尋常百姓的傳統。小時候,家裡收割稻子後,大人們會帶著孩子去撿拾掉在田裡的稻穗。撿完稻穗之後,才會放雞、鴨去啄食掉在田裡的稻粒。吃飯時,如果有飯粒掉在桌子上,大人們會讓我們撿起來吃掉。在長輩們的言傳身教中,我們從小就知道糧食的珍貴,將節約變成了習慣。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卻不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費糧食的情況時有發生,剩飯習以為常,倒掉也不覺可惜,覺得糧食豐裕,浪費點不是什麼大事。殊不知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耕地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從長遠看,糧食供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糧食安全問題絕對不可小覷。從婺城看,典型的「七山半水二分田」地貌,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不足10萬畝,糧食總產量不到4萬噸。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安全帶來的風險挑戰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婺城百萬市民始終要有危機感,時刻繃緊糧食節約這根弦,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推動實現節用裕民、節儉持家。
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之所以今天仍要強調節約糧食,是因為它是尊重勞動的體現,也是勤儉持家的好習慣,更是維護糧食安全的具體行動。「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節約糧食看起來只是個人的小事,但乘以14億人口,就是天大的國事。糧食總產量有限,人人都浪費,就會動搖國家安全的根基;相反,人人都節約,就是在「增加」糧食,能夠讓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歷史上,不少災荒之年因為缺糧少糧,餓殍遍地。在吃飯問題上,即便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下,節約仍是一種個人美德、社會公德。我們要「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堅決倡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使我們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朱子家訓》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適當消費、拒絕浪費,健康、理性地消費,其實就是踐行低碳生活理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大家要從自身做起,在家吃飯要合理定量,堅持「光碟」行動;在外吃飯要厲行節約,合理點菜,不貪豐求盛,不讓盛宴變「剩」宴,造成舌尖上的浪費,在全社會形成「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讓節約糧食成為人人的自覺行動。
如今,在倡導垃圾分類新時尚的當下,崇善節約糧食與踐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產生了更多的共鳴。糧食節約了,意味著產生垃圾的源頭少了;而垃圾源頭減量,反向倒逼人們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我們要繼續運用好垃圾分類的「婺城模式」,念好「減」「控」「分」的「三字訣」,唱響提籃買菜→淨菜入戶→餐桌控量→光碟行動→精準分揀→精準投放→踐行綠色低碳新生活的「家庭廚餘垃圾七部曲」,讓生活垃圾的源頭減量,進一步促成人們形成節儉節約、低碳生活的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