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按,死者取左耳為聝,生者為俘。自古以來,戰爭就沒有停息,在戰場當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俘虜,雙方可以從這些俘虜身上逼問各種各樣的情報,同時也是出於人道主義,會留下俘虜的性命,以後好作為交換。
近代的日本用「狼子野心」來形容是最合適不過了,從隋煬帝開始,日本就跟中國有了單方面的聯繫,到了唐朝,日本開始派遣了遣唐使,明清時期,中日各自實行閉關鎖國,清朝爆發了鴉片戰爭,日本爆發了黑船事件。
日本為強國開始推行「明治維新」,此時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日本發展相當迅速,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落敗,清廷在國際上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日本對中國更是虎視眈眈。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皇姑屯事件成了一個轉折點,張作霖的死亡,意味著日本再也無法拉攏奉軍,只能以武力攻佔東北,為了解決皇姑屯事件,日本前前後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引咎辭職。
1929年10月,一場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日本在這場危機當中遭受了沉重打擊,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困擾,日本走上了侵略道路。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炮擊瀋陽大本營,發動了著名的「九一八」事件,不到半年時間,東三省就全境淪陷,日本並不滿足東三省,建立了偽滿洲國,此後又陸續在華北、上海製造事端。
1937年7月7日,日本又故技重施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正式打響,中國地大物博,戰線太長,日本本就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難以維持長時間的作戰,到了戰爭後期,我軍開始大反攻,1945年,面對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日本宣布了無條件投降。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當中,日本士兵向來以難被俘著稱,抗日期間到底有多少日軍被俘,眾說紛紜,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記載,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戰當中一共俘虜日軍6959名。
日本戰俘之所以難抓,主要還是因為日本士兵因為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以死亡為榮,同時他們對中國人太殘暴了,怕自己被抓之後遭到報復,在我軍了解這些之後也是加強了宣傳優待俘虜的政策。
在戰爭後期,日本士兵也是開始主動投降,但依舊有一部分是寧死不投,美國攝影師哈裡森·福爾就拍攝了一組被俘照片,當了俘虜之後,日本士兵依舊滿臉不服氣,面露兇光,可能是因為優待政策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會有生命危險。
那麼,我軍的優待條件到底有沒有效果呢?答案是有的,在我軍的改造下,日俘成立了反戰同盟,在《延安組建反戰同盟》中記有:作為一個日本工人,提高了自己的階級覺悟。同時進一步理解的「聖戰」,我認識到應該把槍口對準日本軍部,1940年,在八路軍的援助下,我和春田組建了反戰同盟延安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