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生化環材,不少就讀該專業的同學都是一把「辛酸淚」。
尤其是985高校學這些專業的學子,說起來也曾是當年的高考學霸,都是考了高分才能選擇的專業,沒曾想畢業後連找工作都很困難,大部分同學都轉行了,要麼就是讀研或者出國留學,最終的歸宿就是做研究型學者或是在高校當老師。
而看看那些當年考入二本學校的同學,選擇土木工程或者機械的同學,雖然工作環境很一般,但找工作不是問題,更不用說那些選擇計算機或是電子通信專業的同學了,隨著網際網路和智能硬體的發展,那簡直就是人才市場中的香餑餑。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選專業時腦子進的水,現在變成了找工作時流的淚。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現在的考生越來越聰明了,生化環材已不再熱門,成了很多考生眼中避之不及的專業。
甚至有些高校出現了斷檔的情況,導致生化環材類分數大跌,比如中南大學某年某省錄取分數情況。
軟體,土木,醫學,交通運輸、金融學等專業分數都還不錯,唯獨化工與材料一落千丈,分數相差少則五六十分,多則上百分。
同一所大學,為何專業錄取分數相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就是專業的原因。
有一名高考生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除了清華北大的生化環材可以選擇外,因為學校光環大於專業光環,其餘學校還是以選專業為重。
如下則是另外兩名同學的觀點。
清北任何專業都不可能相差這麼大,因為只有這兩所學校本科可以無視專業。
如果能去清北生化環材,應該挺難不去的,雖然未必比去上交復旦優勢專業好,但是放棄清北真挺難,但是除了這兩所學校,其他還是選專業吧。
隨著生化環材招生難,一些高校開始在專業名字上動腦筋,既然大家都不願意選擇這些專業,那就換個高大上的名字。
比如冶金材料改名為智能裝備,立馬就高大上起來,科技感十足。換個不一樣的名字就能吸引到學生,畢竟不是每位考生和家長都能掌握足夠多的信息。
一些同學在報考志願時會選擇詢問老師的意見,但不得不說,有些老師的觀念已經跟不上專業變化了,還停留在名校大於一切的觀念上。比如下面這些同學討論的問題。
我們高中班主任讓600分的學生都去報985提前批和服從調劑,說專業都一樣,只有差的人,沒有差的專業,大學最重要,能培養人。
現在多數高中的班主任對高校和就業的了解還不如很多在校大學生,而且說句不好聽的,上不同等級學校老師拿的獎金不一樣,名氣不一樣。
高中的任務是送學生上大學,越好的大學,說明學校越厲害,老師本應該給學生人生最好的建議,而不是只看學校。有的年紀大的老師,可能壓根意識不到,自己是在害學生。
為何生化環會淪為天坑專業?舉個例子,材料的現狀是三篇SCI一區,10以上影響因子只能到普通一本當講師,得多虧那些水論文的人,而計算機一篇SCI一區已經能當二本副教授了。
材料本科能去當老師麼?縣裡的教師招聘都卡專業了,人家要招三本物理專業也不會要985材料專業畢業的同學,哪怕你高考理綜290分而別人才100分。
這就是現實。
但隨著80後開始為人父母,這一現狀開始慢慢有了改觀。以後懂行的父母會越來越多,專業分數會漸漸按社會需求,薪資待遇回歸專業應處的位置。
比如下面這名網友選擇高考志願的經歷。
我侄子00後,我95後,今年給他報志願,第一志願報比他位次大兩萬多排名的學校,專業選的金融和計算機,不怕浪費分,能進好專業就行。他的同學還有少部分按傳統方式從衝到穩進行填報,進學校也是擦線進,也是等著調劑專業。
選擇好學校還是選擇好專業,一直是一個爭議的問題,但在面對天坑專業的問題上,這一矛盾開始逐漸淡化了。
歡迎各位讀者留言評論,我是教育向前衝,漫談教育,關注教育二三事。圖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