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濟南市殘疾人「閉環式」培訓就業現場推進會在天橋區舉辦。會上,天橋區殘聯做了題為《堅持黨建引領、推進流程再造、打造殘疾人閉環式培訓就業「天橋模式」》的交流發言。
「天橋區殘疾人培訓就業工作服務理念新、助殘措施實、工作成效好,為其他區縣提供了可借鑑經驗,走在了全市前列。」濟南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孫君濤表示。
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環,天橋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助殘工作。今年,天橋區殘聯認真貫徹省、市殘聯工作部署,抓實「十步工作法」,實現殘疾人「閉環式」培訓就業。同時,秉承「黨建引領、融合賦能」工作理念,建立「助殘聯盟」「殘疾人之家」,探索「365」工作模式,整合發動社會組織、社區志願者等資源,全方位提升殘疾人群體幸福感。
創新模式,濟南首家「助殘聯盟」凝聚社會助殘「新生力量」
黨建引領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天橋區成熟的區域化黨建工作,為助殘工作提供了整合社會各方資源的平臺。在基層黨委和殘聯組織的支持配合及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下,天橋殘聯打破思想壁壘,吸納轄區近百家企業,創造性地建立了濟南市首家助殘聯盟——天橋區(金鳳凰)助殘聯盟。
助殘聯盟堅持「助殘共促、事務共商、活動共辦、公益共助」的工作方針,聯合工商聯商會協會、愛心企業、社會組織、文藝團體等力量,定期開展共辦活動,就近服務、就近發揮作用,在社會層面打造公益助殘服務體系框架。
目前,聯盟已吸納60餘家單位為成員,為全區殘疾人提供「訂單式」精準幫扶,並提供就業崗位。例如,恩德萊提供假肢輔具、無障礙改造、居家託養設施等服務;山東右典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提供精準康復、日間照料、文化娛樂等服務,吸納30餘名殘疾人就業等。
依託助殘聯盟,該區舉辦了「首屆殘疾人趣味運動會」「首屆濟南市社會助殘輪椅羽毛球友誼賽」等系列助殘活動,累計募集愛心善款60餘萬元,開展志願助殘服務活動80餘次。
全省首創,社區「殘疾人之家」打通助殘「最後一公裡」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無論通過哪種渠道,採用何種模式,助殘工作的最終落地關鍵在社區。
為讓助殘服務真正「落地」,讓殘疾人在家門口享受服務,天橋區殘聯主動作為,充分利用社區公共服務陣地資源,在社區建設「千手驛站——殘疾人之家」,集康復、託養、維權、文體活動、就業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破解社區缺乏殘疾人服務中心的難題。
如何讓「千手驛站——殘疾人之家」發揮最大作用?該區殘聯摸索並總結出「365」工作模式。即「以年輕殘疾人帶老年殘疾人,以輕度殘疾人帶重度殘疾人,以鄰裡帶親情」的"三帶"為志願助殘服務方式,以「助潔、助浴、助醫、助餐、助行、助急」「六助」為志願服務內容,依託社區現有陣地建成助殘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殘疾人就業培訓中心、日間照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康復健身中心等「五大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活動共建、力量共聚。
「365」工作模式引領下,該區啟動「愛之翼」助殘公益創投項目,優選280支社區助殘志願者隊伍,為各社區量身定作公益創投子項目30餘個。目前,全區2000餘名志願者提供康復、文體、就業等助殘服務達6000餘人次。
作為全省首創,此模式也得到了天橋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年初,該區將建立「街道殘疾人之家」列入天橋區為民12件實事之一。目前建成北坦、寶華兩家街道「殘疾人之家」,千餘殘疾人受益。
精準就業,激活「助殘因子」全方位提升殘疾人「幸福感」
對於殘疾人群體來說,生活品質的改善,幸福感的提升關鍵在就業。
為此,天橋區依託「助殘聯盟」「殘疾人之家」兩大平臺,從社會組織、社區志願者到企業層層發動,同時創新推進「十步工作法」,深挖殘疾人需求,實現培訓質量和就業質量「雙提升」。
在建立實施閉環式殘疾人培訓就業「天橋模式」的過程中,天橋區殘聯通過強化宣傳發動,調動社區及社會組織積極性,實現社會關注度提升;強化服務流程,精準對接殘疾人培訓就業需求,實現就業成功度提升;強化服務效果,穩定就業改善生活品質,實現殘疾群眾滿意度上升。
一年來,該區已舉辦居家護理、手工編織、保健按摩、剪紙等各類定向培訓班17期,培訓488人;組織開展物流、家政、志願服務等定單式培訓班3期,培訓48人……「閉環式」培訓就業幫扶,讓天橋轄區殘疾人實現了穩定就業,生活品質進一步改善,滿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