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轉型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目前仍處於不斷探索的階段。據埃森哲最新發布的數位化轉型研究,也只有11%的中國企業成為數位化轉型的領軍者。
業內對數位化的基本共識是:
數位化轉型是對業務進行全面徹底的數位化,而不僅僅是管理層面的數位化,更不是為了搭上時代發展的順風車,將原本不適合數位化的產品或者業務強行數位化。
事實上,在數位化概念盛行之前,很多綜合實力強勁的企業已經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契合了數位化轉型的核心邏輯,並驅動商業可持續升級。
在數位化轉型諮詢過程中,原色諮詢發現,在複雜的數位化轉型項目中,通常都會有一個關鍵的成功因素,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個關鍵因素是要找到商業模式和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支點」。
在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快遞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支點」就是一張看似平凡而普通的「面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家都見到過這種貼在快遞箱上面的面單,雖然各家快遞公司的面單顏色不同、格式各異,但大致內容都是相同的。原色諮詢將從這張面單入手,來探討為什麼這樣一張「面單」成為了整個「數位化轉型的支點」。
一個地址的數位化
寄收快遞最重要的是將物件準確送達,面單中最基本的信息就是雙方的地址。
Step1:數據化
當快遞員上門攬件,第一項工作就是將收件人地址輸入系統。因為只有知道了收件人的地址,才能在後續工作中進行分揀,以及後續所有路徑的分配。
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非常複雜的。比如:
為了提高效率,快遞員或者網點會首先對攬收的快件進行粗略的分揀,一般只需要輸入收件人所在的省份,能滿足下一環節的分揀需要即可。
隨後,網點將「面單」拍照上傳,由「錄單中心」再將完整地址分段錄入,直至收件地址足夠精確。
在這個過程中,會將地址的不同分段信息配合快遞目前所處的狀態進行前置的錄入,比如在到達派送快遞員之前,必須將精確地址和客戶聯繫信息完成錄入和校驗。
這個過程在如今看來天衣無縫,非常地迅捷,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這項數位化技術的誕生,經過了快遞行業相關人員數十年的改進、優化。
早期的快遞單全部由人為書寫,後來成立了人員龐大的錄單中心(拍照壓縮傳輸技術都得到了深度應用)。再後來,科技的發展讓各種圖像識別技術和AI技術運用到了快遞行業,其可對手寫地址進行識別。到現在,已經全面實現「面單」的數位化,從源頭到終端全部實現可追溯。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種新技術,包括圖像識別的AI技術很多年前就已經在快遞行業深入研究和嘗試應用。
最終高端技術被「商業+技術」的組合所替代。
Step2:數位化
收件人地址的數位化只是整個寄件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對全網進行數位化有著更重要的意義。數位化的第一步就是對寄件地址進行解析,掌握這個地址的物理位置,才能確定這件物品應該發往哪裡,該在什麼時候由誰派送。
中國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也給快遞行業帶來了一項挑戰,那就是地址不完整,導致派件過程中出現無法派送的問題。
當寄件人在收件人地址欄寫下收件地址後,快遞公司後臺的整個地址庫(一般是四級地址庫)配合地理信息系統進行解析和掃描。
一些信息處理系統更先進的企業,還能根據客戶的其他信息,比如寄件人的姓名和手機號,檢索客戶過去的收寄件信息,來提高識別的準確率。
有了精準地址,精準的GIS位置識別,再通過對派送區域的數位化(實則電子化,常見的方式就是在電子地圖上進行每一個區域的劃分)。完成對這張「面單」代表的貨物刻畫了精準的OD(Original to Destination)。
Step3:智能化
OD信息的數位化在派件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面單」中提供了這一信息,業務中臺才有了對派件路線進行優化的基礎。
根據地質指向的物質位置以及快遞對時效性的要求,快遞公司的業務中臺(分撥中心和運輸網絡)和數據中臺,就可以對全網的貨物流向進行全局的分配。比如:
快遞公司在快遞到達分撥中心之前就可以對當天的派送量進行預估;
根據派件量安排卸車的調度和人員排班;
同時根據分撥中心的產能和後續路由機制預判是否存在爆倉的可能性;
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路由;
根據貨量和流向進行後續的運輸資源的調配(從每個城市到每個城市的貨量每天波動很大,100%固定往返運輸的成本是極高的。這方面中國的智能化水平已經遠超國際同行)。
目前,快遞行業已對數位化轉型進行了深度實踐,絕大部分的快遞公司都已經真正成為了「擁有卡車的科技公司」,而這一切的基礎來自於最基礎交易的數位化支點。這也是為什麼整個行業也特別感謝菜鳥網絡對「電子面單」無論從技術和業務推廣上做出的貢獻。
原色諮詢提供的數位化轉型諮詢服務比較關心數位技術對商業模式和企業運營效率的投入產出,在數位化技術應用的過程中,關注為未來的發展構建更好的數位化基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