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 Nature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

2020-12-22 雷鋒網

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蝙蝠?穿山甲?

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 383 萬,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的答案:新冠病毒可能是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當地時間 2020 年 5 月 7 日,來自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包括其肇慶分中心)、廣州動物園、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研究團隊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題為 Isolation of SARS-CoV-2-related coronavirus from Malayan pangolins(馬來亞穿山甲中新冠病毒相關冠狀病毒的分離)的論文。

到底是誰的鍋?

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可能是蝙蝠

疫情期間,我們最不該覺得陌生的一串英文無疑是新冠病毒的國際通用名稱 SARS-CoV-2。

雷鋒網此前報導過,國際範圍內病毒的命名均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負責,此次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之所以被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命名為 SARS-CoV-2,原因就在於新冠病毒 SARS-CoV-2 與多年前的「非典」病毒 SARS-CoV 之間的關係——二者存在明顯區別, SARS-CoV-2 有其新穎性,但同時二者屬於同一類型,具有親緣性。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相關研究人員就發現,當年的「非典」病毒 SARS-CoV 毒株源自蝙蝠。

那麼順著這條思路,作為「非典」病毒的親戚,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會不會也是蝙蝠呢?

早在當地時間 2020 年 1 月 23 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就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上發表論文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可能是蝙蝠

具體來講,該團隊從 5 名患者體內獲得了 SARS-CoV-2 病毒的全基因組,發現這 5 例基因組基本上一致。SARS-CoV-2 在整個基因組中與在雲南中華菊頭蝠身上檢測到的冠狀病毒 Bat-CoV-RaTG13 有 96.2% 的一致性,與 SARS-CoV 有 79.5% 的一致性。

經過同行評議後,該論文隨後於當地時間 2020 年 2 月 3 日正式發表於《自然》期刊。

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可能是穿山甲

然而,科學的魅力就在於不斷探索、提出新發現,推翻或是印證前人的觀點。

2020 年 2 月 7 日,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會上,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表示,穿山甲可能為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據了解,該團隊這一結論的得來過程,主要分四步:

首先,通過分析 1000 餘份宏基因組樣品,確定穿山甲為潛在中間宿主;其次,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 β 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 70% ;隨後,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在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終,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 99% 。在這之後,由頂尖病毒學家管軼領銜的研究團隊,再次證明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2020 年 2 月 18 日,香港大學管軼團隊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團隊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上發表了題為 Identification of 2019-nCoV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in southern China(中國南方馬來亞穿山甲中 2019-nCov 相關冠狀病毒的鑑定)的論文。

根據雷鋒網當時的報導,研究人員共對三批穿山甲樣本進行了分析與研究——2017 年 8 月-2018 年 1 月廣西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 18 個冷凍穿山甲的(肺、腸、血液)等 43 個組織樣品;2018 年 5-7 月的 12 只穿山甲的 19 個樣本(9 個腸組織、10 個肺組織);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在 2019 年 3 月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 5 個歸檔穿山甲樣品(2 個皮膚拭子、1 個不明組織、1 塊鱗片)。

結果表明:

在穿山甲樣本中發現的冠狀病毒 Pangolin-CoV 基因組與 SARS-CoV-2 基因組的相似率為 85.5%-92.4%;SARS-CoV-2 與 Pangolin-CoV 受體結合域的胺基酸序列相似性高達 97.4%,而與 Bat-CoV-RaTG13 受體結合域的胺基酸相似度僅 89.2%;Pangolin-CoV 和 SARS-CoV-2 在病毒受體區域的 5 個關鍵殘基上共享胺基酸,而 Bat-CoV-RaTG13 只與 SARS-CoV-2 共享一個胺基酸。因此,相較於蝙蝠,穿山甲更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同樣在經過同行評議後,這一論文最終於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26 日正式發表於《自然》期刊。

新冠病毒或由兩種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雷鋒網了解到,2003 年管軼團隊率先分離出 SARS 病毒,證實了果子狸為其中間宿主,也是人類感染 SARS 的直接來源,之後與鍾南山院士一起上報,對於當時疫情的遏制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不過,雖然管軼教授在病毒學領域頗有建樹,但尋找新冠病毒源頭的過程並未就此畫上句號。

近日,由華南農業大學領銜的團隊在論文中再次給出了新答案。

具體來講,研究人員從 25 個馬來亞穿山甲樣本中的 17 個裡分離得到一種冠狀病毒,即前文所述的 Pangolin-CoV,發現:

Pangolin-CoV 的 E、M、N 和 S 基因與 SARS-CoV-2 的同源性分別為 100%、98.6%、97.8% 和 90.7%;Pangolin-CoV S 蛋白內的受體結合結構域實際上與 SARS-CoV-2 的受體結合結構域相同,僅具有一個非關鍵胺基酸差異。

上圖為 Pangolin-CoV 的基因組表徵。

基於上述發現,研究人員表示,SARS-CoV-2 可能源自Pangolin-CoV 與 Bat-CoV-RaTG13 的重組

此外,研究人員也展示了經由 Pangolin-CoV 誘發的穿山甲肺部可能出現的病理變化。

如下圖所示,a 部分為陰性(健康狀態),b、c、d 均為感染了 Pangolin-CoV 的狀態,展示了肺泡上皮細胞和含鐵血黃素色素的增殖和脫屑現象,其中 c 有嚴重的毛細血管充血。另外,e 為肺組織雙膜囊泡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右上角清晰可見冠狀病毒。

實際上,論文也明確提到:

穿山甲是被販賣次數最多的哺乳動物,如果野生動物貿易得不到有效控制,未來其身上的冠狀病毒可能還將會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

雖然這一結論仍有可能不是最終的答案,但也為找尋新冠病毒的源頭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待「真理」早日浮出水面,這場疫情也儘快結束。

引用來源: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12-7

[2]https://scau.edu.cn/2020/0207/c1300a219015/page.htm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69-0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13-x

相關焦點

  • 華南農業大學論文再證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高度相關
    記者 | 謝欣編輯 | 許悅1繼管軼教授團隊發布研究結果,報告了在馬來亞穿山甲身上發現與SARS-CoV-2(*2019-nCoV)新冠病毒相關的穿山甲冠狀病毒後,最先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華南農業大學團隊,也於2月21日上傳了其相關研究報告。
  • 華南農大最新研究:新冠病毒由穿山甲和蝙蝠冠狀病毒重組而來
    研究團隊從馬來亞穿山甲中分離到與新冠病毒(SARS-CoV-2)高度同源性冠狀病毒,比較基因組分析的結果表明,SARS-CoV-2可能源自穿山甲冠狀病毒樣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樣病毒的重組。管軼團隊在對廣西和廣東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多個穿山甲樣本進行檢測,並在穿山甲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相關冠狀病毒,屬於此次新冠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一個受體結合域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
  • 新冠病毒直接來源於蝙蝠嗎?這些問題需要解答
    記者發現,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發表的多篇論文,已經發現蝙蝠體內SARS相關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的證據。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與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最相似的,也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一個偏僻洞穴中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達96.2%。相關研究還證明,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同源,相似度79.5%。
  • 別再吃穿山甲了!管軼團隊從穿山甲中發現新冠相關冠狀病毒
    新冠病毒的溯源研究得出最新成果。當地時間2月18日,預印本網站bioRxiv(未經同行評議)發表論文「中國南方馬來穿山甲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鑑定」,通訊作者為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管軼教授、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
  • 中國科研團隊對病毒溯源又有重要突破,馬來菊頭蝠中發現新型蝙蝠...
    上個月預測華農的穿山甲要發nature,結果他們還真發了nature。然後前幾天預測,在馬來亞穿山甲的棲息地可能有更接近SARS-cov-2病毒的蝙蝠冠狀病毒的存在,竟然又被驗證了。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在5月10號發布了由山東第一醫科大學、中科院版納所、武漢病毒所、雪梨大學等多個研究機構發表的一篇文章。
  • Nature爭議:新型冠狀病毒到底來自哪裡?穿山甲還是蝙蝠?
    由於這種病毒被認為是一種新病毒,它是一種以前從未遇到過的病毒。冠狀病毒因其冠狀外形而得名,並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首次被發現。這種病毒通常會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比如普通感冒。起初,許多感染者在一個海鮮批發市場工作或購物,那裡也出售活的和剛宰殺的動物。
  • 雲南一種新蝙蝠冠狀病毒力證新冠起源於自然!提示重組線索
    新冠病毒是如何在自然界發生重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雲南新發現的另一種蝙蝠冠狀病毒,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解開這一謎題的新線索。這一新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的Spike蛋白的S1和S2亞單位的剪切位點處有多個胺基酸插入,揭示了新冠病毒(HCoV-19)的S蛋白S1/S2剪切位點的自然插入和新冠病毒的可能重組來源。
  • 首次正面回應:新冠病毒極有可能長期存在;管軼團隊發布馬來穿山甲...
    目前尚不能排除在穿山甲和蝙蝠外,病毒還來自其它哺乳動物的可能。 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現。針對有人提出,「新冠病毒可能長期共存」的假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首次給出了正面回應,這是有可能的。
  • 免疫學前沿:基因缺陷讓穿山甲免受新冠病毒傷害
    NewsWeek網站5月9日報導,本周發布於《免疫學前沿》雜誌的一份研究發現,由於基因的特殊性,穿山甲可以抵抗冠狀病毒(如COVID-19)對機體的攻擊,免受傷害成為病毒的宿主。維也納醫科大學Leopold Eckhart博士介紹,蝙蝠能夠耐受冠狀病毒病原體,是人畜共患疾病的重要宿主,它的身上發現了抗病毒基因的退化,而本項研究也發現了穿山甲同樣缺乏一部分的抗病毒防禦系統,因此它很可能是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之一。
  • 《自然》雜誌: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新華社倫敦5月8日電《自然》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科研人員基於基因組數據比對等分析發現,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這項研究由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動物園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開展。
  • 是穿山甲傳播的新冠病毒嗎? 其實,它也是受害者
    相似度高達99%華南農大教授肖立華說,冠狀病毒的最初來源一般是蝙蝠。病毒如何從蝙蝠傳染到人?SARS病毒是通過中間宿主果子狸,MERS病毒是通過駱駝。現有證據顯示,野生動物有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因為早期病例都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市場銷售海鮮和動物,其環境樣本中也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
  • 穿山甲或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你還要知道這些……
    近日在Cell子刊《當代生物學》上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結果說,馬來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而可能是與新冠病毒類似的病毒潛在自然宿主。 (圖片來源: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原來雲南大學的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志剛團隊,在一隻無法救護成功的穿山甲身上提取了一種冠狀病毒
  • 日本和柬埔寨的蝙蝠冷藏樣本中發現與新冠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
    柬埔寨的一個研究團隊在一個冷藏箱裡的蝙蝠中發現了一種與SARS-CoV-2(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與此同時,日本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告稱,他們也在冷凍的蝙蝠糞便中發現了另一種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上述兩種病毒是在中國以外發現的首個已知的新冠病毒近親,這為世界衛生組織在亞洲各地尋找新冠大流行的動物來源提供了支持。
  • 日本蝙蝠身上也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1%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之後多個研究團隊從分布在中國很多省份、東南亞和歐洲的菊頭蝠身上均發現SARS相關冠狀病毒。其後十多年裡,石正麗團隊一直致力於尋找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起源。經過5年的調查,2017年,他們終於在雲南省昆明市附近一個山洞裡的蝙蝠身上找到了SARS病毒所有基因元件。
  • 研究人員: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
    新華社倫敦7月28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研究證實:穿山甲與新冠病毒有關!千萬別吃野生動物了!
    通過對多種野生動物的1000多個樣本進行了宏基因組學分析,鎖定了潛在的動物穿山甲;繼而對動物樣本進行了分子生物學檢測,發現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陽性率達到了70%;進一步分離病毒,對病毒進行了形態學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對病毒基因序列進行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證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自然-微生物學》雜誌最新溯源: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社,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與雲南菊頭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狀病毒的基因組一致性高達96%,說明它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但這之間還有4%的差異,對比人類和大猩猩的基因組差異不足2%,可知4%的差異也是很大的。
  • 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或直接感染人
    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針對此次病毒的研究也在緊急進行,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額頂尖科學團隊都在不斷的研究和調查此次病毒的特性以及來源和其感染人類的中間宿主。早前多個團隊研究表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蝙蝠,而其中間宿主很有可能是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