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完結篇》已破10億,這作為一部傳統武術片可謂成績喜人。完結二字代表繼霍元甲、陳真、黃飛鴻之後的第四位傳統武術影視形象即將遠去,以後外人再拍「葉問」就屬拾人牙慧之舉了。
這一次葉問打出國門,直面美國精英部隊-海軍陸戰隊,最終用傷痕累累換來對手對「中國武術」的認可。儘管葉問打的辛苦,對戰漂亮,小編卻不由得有一絲悲哀,那是對中國傳統武術傳承無繼的悲哀。
在本片中,小編終於看到了中國傳統武術的部分精髓:抽指劃眼、擊襠、戳喉、插眼,這些已經被套路武術或表演武術去除,甚至競技武術比賽也不能使用的技術,最終被年老體弱的葉問用來打敗了年富力強的美國軍人,這也解答了一直以來很多人對傳統武術殺傷力不強的刻板印象。
然而,看完終結篇的小編,還是有那麼一絲失望。尤其是看完太極拳與詠春的對戰後,小編多麼希望在本片中太極拳能代替詠春出一次風頭,打勝一次,因為我想看到導演傳達這樣一個信息:能打的不僅僅是詠春。
這場太極對詠春,導演如果能夠把太極拍的再出彩一點,我想觀眾們的認同感會更強。一枝花開不是春,一個空手道黑帶就輕易KO掉各種拳法,甚至包括太極拳、蔡李佛拳這種大拳種,如何能夠體現出傳統武術的厲害,難道只是為了襯託葉問和詠春。
大陸八九十年代曾興起太極熱,小編也曾收藏過李小龍的《截拳道》一書,香港導演近10年來狂拍葉問帶火了詠春拳。然而曾經遍布公園的太極拳被廣場舞替代,平靜被喧鬧代替,香港地區詠春題材的泛濫也成為武俠電影的最終章。中國人越來越不認同「傳統武術」,甚至將之戲稱為「中國舞術」。
為什麼會這樣?相對於跆拳道、空手道的興起,傳統武術為什麼會如此落寞,甚至倍受鄙視?小編分析,最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國人普遍認為傳統武術是「花架子」,而究其原因是現代社會對傳統武術的諸多限制。其實傳統武術的本意是殺敵防身,這一點甄子丹和王寶強主演的電影《一個人的武林》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武術是殺人技」。武術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殺野獸,殺劫匪,殺國賊,殺敵人,而現代社會卻說「學武是為了健身養性」,這也太高看了鏢師、村衛、將士等職業。
正是為了殺敵為先,所以各種傳統拳法中都有掰手指、踢檔、插眼、擊喉、打肋、貫耳、擊太陽穴、分筋錯骨等小技巧,雖然上不了臺面,但是殺敵效果明顯。在《葉問4》中葉問就通過捏鼻子,扯耳朵直接把美國學生打跑,簡單有效。然而,現代競技比賽一是護具多,二是禁止動作多,尤其禁止擊打五官、下體,讓傳統武術的小技巧沒了用武之地,從而被教練和隊員淘汰,最終武術比賽變成了抗擊打能力和力量速度比賽,完全體現不了傳統武術的精髓。
第二,傳統武術學習周期長,見效慢,受傷機率大。站樁、馬步、推手、走梅花等基礎動作哪個都得練個三年五載,現代社會誰有耐心做這些。像跆拳道那樣,一個月拉筋,三個月踢腿,半年就碎板出師,還能獲得個黃腰帶、綠腰帶啥的,孩子穿著道袍露著腰帶多有面子。
第三,傳統武術的種類太多了,沒有標準動作,不利於統一教學。同時各門派拳種之間互不服氣,門縫看人,矛盾重重,更不利於統籌學習,民國時期政府總結的「國術」很難再現。
基於以上三個原因,傳統武術推廣困難,不為人們接受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功夫畢竟是中國人的第二標籤(第一標籤是瓷器),這是葉問的徒弟李小龍用「截拳道」和《唐山大兄》為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添上的濃重一筆。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讓我們的傳統武術(功夫)煥發新光彩,讓國人重新認可中國武術,這不僅僅是影視界和教育界應該思考的。
我們期待一個能夠承擔「傳武」重任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