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兒童中心書畫藝術教育 ,作者龍念南
中國兒童中心書畫藝術教育
發布「中國兒童中心兒童造型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信息、為少年兒童及家長提供新的美育服務。
龍念南老師在中國兒童中心視覺藝術中心教學40餘年,對美育行業有著深刻的見解,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專家」!曾出版多部兒童美術教學專著,教育風格天然、真摯,滲透著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及獨到的智慧,在業內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將高深的社會知識、理論知識融入到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中,使之具有趣味性、實用性,從而更適合於學習與傳播。
「跟著龍老師學畫!」系列專題,通過兵法中的「三十六計」,為小朋友們講解美術中的各種知識,在這樣的非常時期陪伴在小朋友身邊!
很多人喜歡美術,可是又覺得美術很神秘。
「我沒有天賦……」「我天生就不是畫畫的料……」這是最常聽到的。
並沒有什麼「天賦」、「天生」和「不會」,只要「用思理以美化天物」咋地都可以的。而「美」本身的「思理」就沒有定論,在美學家那兒早就打成一鍋粥了。只要不把社會評論當回事兒,只要不觸犯法律,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美術創作」。美術創作的關鍵不在「美」和「像」,第一關鍵其實是膽量,畫不好還畫不壞嗎?不要問行不行、會不會,只要問肯不肯、敢不敢。不管在別人眼裡「好」與「壞」,自己「自得其樂」的精神享受才是最重要的。「自得其樂」的精神享受就是用精神產品提高自己的快樂指數,而快樂指數絕對是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評定標準。
當然,要獲得「享受」必然要「投入」。「美」可以任意解釋,可是總不能「自欺欺人」吧?更何況「美術」裡還有個不用解釋都知道啥意思的「術」呢!這也是需要「投入」的。但是像謀生那樣去「刻苦」肯定用不著。咋辦?用「計謀」啊!老祖宗不是留下個「三十六計」嗎?咱不妨拿來一用!
《三十六計》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這其中的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
我們在面對「美術」似乎「無計可施」的時候,當然屬於「劣勢」,所以我們就從第三十六計「走為上」開始 從 後 往 前 說 !
上一集我們介紹了第三十四計——苦肉計(上),接下來我們為大家帶來第三十四計——苦肉計(下)!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下)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古人原話】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俺的解釋】
按常理,沒有人願意自己傷害自己,不管怎麼受害都和別人有關。所以有時候真的「自害」,別人也會認為這是別人害的,從而達到「以真亂假」的效果。有時候「童蒙」,也就是幼稚蒙昧一些會帶來吉利的。所以,來點看似「違背常理」的自我犧牲,就會增加「猜忌」,然後亂中取勝。
【咱的模範】
賈科梅蒂作品
作者簡介:賈科梅蒂是瑞士雕塑家,1901年出生。他的獨特的火柴杆式的人物展示了一種人類精神的形象。儘管孱弱無助,但卻直直地挺立著;儘管傷殘而猶疑,但卻進行著、尋找著。
布爾德爾《張弓的赫剌克勒斯》
賈科梅蒂從小便跟著本是畫家的父親畫畫,他父親從不刻意引導他的發展方向,而是給他一個相當大的發揮空間,使他能隨心所欲地大膽嘗試,而不受教規式的局限。18歲進入日內瓦的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1922年初遷居巴黎,向羅丹的學生、著名的雕刻家布爾德爾(也就是傳說中被從夢中叫醒目睹「砍手」的那位學生)學習雕塑(布爾德爾《張弓的赫剌克勒斯》)。1925年作品首次參加巴黎藝術沙龍展。1947年開始建立他「長瘦的人如魅影般的人物,仿佛瀕臨解體身形」的經典風格。
《手指向某處的男子》1947
《城市廣場》1948
《端坐的女子》1950
《馬車》1950
自己解讀——創作對象一旦構想成形 / 一旦確定了觀看的對象,我就會試圖從它的變形或錯位中發掘那些深深打動我的影像、印象和事實……
最可怕的就是完工前的潤飾了:你越是在一幅畫上下功夫,你就越沒有辦法完成它。
藝術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再現現實, 而是創造一個同樣飽和的現實。
《狗》1951
《行走的男子》1960
【聊聊技法】
您發現了嗎,這三位藝術家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簡單,把人物都簡化成了最簡單的造型。但是這簡單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畫、不會做,而是內容需要。也就是說,他們都在運用最簡單的形象表達自己的藝術感受。他們都像傳說中的羅丹砍去巴爾扎克的「手」那樣,用去除表面的「像」換取內心的「像」。
從技能技巧上我們還不能和藝術家們比,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也能向藝術家一樣地用「簡單」去創作。我們要做的就是「苦肉」一把了!
咱們也以人物為例吧——首先您是否承認,我們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有一樣的地方?如果說要畫出張三李四,必然先想到的是張三李四獨特的地方,也就是「個性」的部分。而這恰恰是需要較高美術表現技能技巧的。如果說要畫個一般意義上的人,表現起來是不是就容易多了,因為只要把一般人都有的特點,也就是「共性」。我們要做的「苦肉」就是先把「個性」去掉,把最最基礎的「共性」保留下來,這麼一來,表現的技巧可就簡單多也容易多了。看到這兒您對比咱的模範,是不是「悟」出點「道道」呢?
「人」最最基礎的「共性」有兩點,只要抓住並掌握這兩點,畫「人」絕對沒有問題——
1、每個一般的人都是一個大致橢圓形頭、一截類似圓柱體的脖子、一大塊類似立方體但被攔腰分成兩截的身體、類似圓柱體各分成兩節的四肢和連著四肢的手腳;
2、每個一般的人的動作都是因為前面幾大塊之間的關節在起作用,而且運動的方向和範圍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胳膊肘就只能往裡拐。
試著運用上面講到的兩點畫一群大大小小的人!
其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火柴人」,很對藝術家都曾經運用「火柴人」進行創作呢。
韓美林《母與子》
閃客朱志強創作的《小小》
如果能夠很順利地勾畫出不同的人形,「苦肉」後的「共性」就被抓住了,只要認真琢磨一下「人」的動作是否到位,像三位模範那樣去表現絕對沒問題。如果您覺得這樣太簡單了,太好了,這可是進步的信號。接下來就需要「添油加醋」了,因為下面可是「反間計」。
下一集,第三十三計——反間計(上),未完待續...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上)
將於近日發布,敬請期待哦
原標題:《視覺藝術中心線上課堂 | 跟龍老師學畫系列!——美術之「三十六計」[第三十四計:苦肉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