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特派記者 任文嬌 泉州 晉江 攝影報導 製圖 任萍
最近有兩家國產體育品牌公司的訴訟案為外界廣泛關注。一是阿迪王與阿迪達斯長達5年的商標侵權案剛剛塵埃落定;另一家是喬丹體育反訴美國籃球運動員麥可·喬丹損害公司名譽權一案仍迷霧未解。這兩家公司的註冊地一家是在泉州市,一家是在泉州市下屬的縣級市晉江。
晉江品牌喜歡傍名人,與引來訴訟的喬丹體育類似,當地還有「姚明」、「科比」、「易建聯」等品牌。晉江人最愛講的一句話是「愛拼才會贏」。一旦有同行做成功,這個領域馬上會出現跟風的現象。
當地生意場上大家都對這句話比較認同,「晉江第一代創業者就是『泥腿上岸』,一隻腳還在田裡,另一隻腳已經上岸做生意了。有闖勁,但有時候可能不按常理出牌。從創業到做出品牌,很多企業走的都是粗放模式。 」
對於晉江的三四線體育品牌來說,商標、專利、智慧財產權的清剿大棒不知道下一次會落到誰的頭上。如今,晉江第一代創業者已開始隱退。執掌企業的後來者恐怕還是要按遊戲規則出牌,才能熬過行業「寒冬」。
「阿迪王」商標換新主人
集齊7雙阿迪王就可以召喚神龍的笑話可以休矣。「阿迪王」這個中文商標以及其與阿迪達斯酷似的「倒三角白標」今後將歸屬於阿迪達斯。
阿迪達斯與阿迪王之間的恩怨要回溯到2008年8月,阿迪達斯公司將阿迪王公司、華珠鞋業公司、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百特體育商城個體業主郭某訴至營口市法院,理由是1974年阿迪達斯公司的「ADIDAS」商標在中國內地獲得註冊,此後又先後在相關商品上註冊了多個類似商標。
然而郭某未經其許可即在經營場所顯著位置懸掛標有「阿迪王」、「adivon」以及圖文組合標識,其店內銷售的鞋和運動服也使用了與原告多個註冊商標相近似的標誌,足以造成相關公眾的混淆誤認,侵犯了原告的註冊商標專用權,構成了對原告的不正當競爭。
5年過後,商標「阿迪王」換了新主人。5月7日,阿迪達斯對媒體透露:「阿迪達斯與阿迪王已達成和解。根據約定,該和解內容保密,任意一方不得公開其中內容。 」
記者獲悉,所謂「和解」,其實是指阿迪王體育放棄其「阿迪王」註冊商標和倒三角白標;阿迪達斯則不再堅持索要上億元賠償。
上周六,記者來到位於泉州市清開發區崇文街新協義公司內的阿迪王新工廠,據門口保安介紹,A棟是阿迪王的洋板鞋車間,流水車間在崇榮街的老廠。在與阿迪王的商標糾紛塵埃落定後,可以看到的是,A棟樓側面上是阿迪王的英文商標,和新的LOGO。與阿迪達斯商標酷似的倒三角白標已被撤下。門口的保安人員介紹說,10日公司方面才剛剛換掉。
沿著崇文街,穿過旺鋪村,舊鋪村崇榮街的當地人都知道,街上的華珠鞋業公司就是阿迪王的老廠,也是阿迪王的前身。 2007年,阿迪王被新協志公司收購。
從德泰路到康泰路,靠近崇榮街一側的物業基本都是阿迪王的,現在這些店面大多租給一些小商戶做經營用。 「我們租的就是阿迪王的房子,這一片都是他們的物業」,崇榮街上一家美髮店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在崇榮街與德泰路交匯處的華珠商貿城樓頂的阿迪王中文商標和倒三角白標還未更換。這棟樓的一層有一間阿迪王的折扣店,店家即便掛出低折銷售的招牌也抵不住店內的人氣冷清,店面招牌依舊是阿迪王中文商標和倒三角白標。有意思的是,阿迪王的宣傳語「一切皆可改變」,也和李寧早期的「一切皆有可能」有異曲同工之妙。
舊標產品4年內清完
創立於2006年的阿迪王體育,堪稱泉州三線運動品牌中的「山寨」專家。該公司產品明確定位於國內三四線城市的草根人群,產品售價每雙多在100到300元。相較於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巨頭動輒500元的標價,阿迪王的定價優勢相當明顯。
再加上阿迪王以一種戲謔權貴的口號吸引著年輕一代,「買不起阿迪,就把它踩在腳下」。這一切使得阿迪王在二三線城市相當吃得開。2012年,阿迪王全國門店近3000家。阿迪王公司的銷售額在3億~4億元,利潤達1億元左右。
商標糾紛過後,阿迪王要重新起跑了。5月3日,阿迪王體育給代理商和加盟商下發了《關於商標及企業名稱規範使用的通知》(下稱 《通知》)。該《通知》表示,即日起,將停止在新產品、新廣告宣傳品、新印刷品及新店鋪裝修上使用阿迪王三角標LOGO、「阿迪王」中文商標及相關組合商標。
阿迪王體育還要求代理商將此前的庫存成品及相關配套在2017年4月6日之前銷售完畢;此前已經存在的店鋪裝修可根據代理商合同及加盟合同期限規定繼續使用至2017年4月6日止。也就是說,阿迪王體育的庫存商品還有近4年的銷售緩衝期。
在崇榮街華珠鞋業的門口外,有這樣一道橫幅,「預祝『傾新、渠勝』adivon2013/14冬春訂貨會取得圓滿成功」。傾新、渠勝,這是商標糾紛過後的阿迪王給自己的美好寄望。但現實是殘酷的,運動巨頭渠道下沉,三四線鞋牌市場市場已成「紅海」,光靠山寨,山大王們很難再混出一片天了。
對於此案例,品牌分析師李光鬥表示,阿迪王當初就是希望藉助阿迪達斯的知名度進行擴張。這就是國內企業慣用的「借勢法」,但當發展強大的時候就會發現遭遇很多尷尬。所以企業建立品牌之初一定要將眼光放長遠。國內品牌在註冊商標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未來要發展壯大,未來要走出國門,不能關起門來做品牌。
喬丹官司影響新股發行
另一家官司纏身的鞋牌公司是喬丹體育。去年美國知名籃球運動員麥可·喬丹起訴喬丹體育的官司剛剛淡出公眾視線,日前喬丹體育方面表示,喬丹的起訴直接導致該公司上市受阻,現已起訴喬丹本人,要求其停止侵害名譽,並索賠800萬美金。
「喬丹訴喬丹」最早源於去年2月23日,飛人喬丹在華提起訴訟,指控喬丹體育等侵犯自己和家人的姓名權,要求被告方賠償人民幣5001萬元。該案於2012年3月5日由上海市二中院受理。
令飛人喬丹頗為不爽的是,根據喬丹體育招股書,該公司不僅註冊了「喬丹」商標,還註冊了含有麥可·喬丹的球衣號碼23號以及「傑弗裡·喬丹」、「馬庫斯·喬丹」及其英文、變體的商標,而後者與麥可·喬丹的兩個兒子名字中英文寫法一致。由於身陷訴訟,喬丹體育發行上市中止。
相關資料顯示,2011年11月25日,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了喬丹體育IPO申請,按計劃將於2012年3月底前掛牌上市。喬丹體育當時距離登陸資本市場僅一步之遙。喬丹體育計劃發行11250萬股,募集資金將用於生產研發和渠道建設。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飛人喬丹的一記「大蓋帽」阻止了喬丹體育進軍資本市場的計劃。
事情在今年又出現反轉。 3月29日,上市未果的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喬丹體育」)向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美國前籃球運動員麥可·喬丹,要求其停止侵害喬丹體育名譽權的行為,澄清事實,賠禮道歉,恢復喬丹體育名譽,並賠償經濟損失800萬美元。4月2日,泉州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按照喬丹體育的說法,他們尊重麥可·喬丹在籃球領域所做的貢獻和成就,此次起訴是不得已而為之。飛人喬丹在喬丹體育上市關鍵時刻進行高調起訴,利用訴訟損害了喬丹體育的名譽權,致使喬丹體育IPO上市受阻,影響了公司的商業發展計劃。
就喬丹體育上市進展,乃至相關訴訟事宜,喬丹體育公司回應記者稱:「遭Michael Jordan先生起訴一案,已於4月27日在上海正式開庭。連同本公司起訴Michael Jordan先生侵害本公司名譽權的案件,本公司對兩起案件都充滿信心,有信心獲得法院公正的判決。目前,公司IPO因上海訴訟案件受到影響,暫處於等待發行階段。 」
外國人名字可申請商標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郭國中分析稱,喬丹體育反訴喬丹一案敗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喬丹體育使用「喬丹」商標是經過商標局批准的,從本身權利來講沒有問題,而且商標權有地域性特點,我國商標法規定中國名人的名字不可以隨意申請為商標,外國名人的名字可以申請為商標。
飛人喬丹的律師認為,喬丹體育未經授權使用他的中文名字、球衣號碼23號,這樣的攀附行為是對喬丹姓名權的侵犯。喬丹體育則稱,「喬丹」的意思是「南方之草木」。這一解讀曾在網絡上引起網友的造句接龍。
一位法律界人士稱:「案件的核心在於喬丹體育有無誤導消費者,構不構成侵權取決於消費者是否見『喬丹體育』的牌子就聯想到這是體育明星麥可喬丹代言的品牌。 」
喬丹訴喬丹體育一案的中國代理方——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康 表示:「我們收集到的證據可以充分證明,喬丹體育已經和麥可·喬丹產生一一對應的關係。 2009年的第三方調查顯示,消費者誤以為喬丹體育就是喬丹本人的品牌。 」
記者了解到,有一些消費者,尤其是籃球迷,的確認為喬丹體育是和飛人喬丹有關聯的。喬丹體育的商標主形象是一人躍起扣籃的剪影,很容易讓人想起飛人喬丹的經典滑翔扣籃動作,以及喬丹在公牛隊的標誌性紅色戰袍。
反訴喬丹實為公關戰
晉江當地一位業界人士向記者透露,實際上,此次喬丹體育反訴喬丹,「贏不贏也許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花錢又讓所有人來重新關注這個品牌,企業要的無非是這樣。 」
去年美國籃球運動員喬丹起訴喬丹體育時,不只喬丹體育的上市進程受阻,喬丹體育公司接到的訂單數量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一位在陳埭鎮溪邊村喬丹體育一廠工作的車工告訴記者:「當時,在6、7月份間,我們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晚上都不需要加班了」。
她在喬丹一廠的工作作息是,早7點半到工廠,7點40開會,之後一直工作到12點,中午休息兩小時,下午從2點開工到6點。晚上從7點加班到10點或11點,加班時間長短依工廠接到的訂單多寡而定。
今年,喬丹體育又要打官司了,這次是反訴運動員喬丹。 「最近幾個月工廠方面接到的訂單反倒多了,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前述喬丹工廠員工透露。
在陳埭鎮溪邊村,喬丹體育是最大的企業。9日下午,記者來到喬丹一廠,門口的電子屏上滾動著一些招工信息。處於風口浪尖的喬丹體育,如今也是如臨大敵般的警惕外來者。即便是在廠區大門外,看到記者舉起手機,遠處的保安就頗為警惕,立刻擺手大聲說:「不許拍照」。而實際上,記者注意到,在喬丹一廠大門口外,並無任何標識註明不可以拍照。
喬丹體育與運動員喬丹之間的恩怨還未了結。喬丹體育所牴觸的外界關注恐怕還將繼續。
事實上,因為「山寨」國外企業商標被國外企業訴訟,喬丹和阿迪王都不是晉江當地第一家企業,這也要追溯回晉江鞋企的成長文化。正是依靠「模仿」,很多晉江鞋企大佬一代撈到了第一桶金。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第一代以做鞋子為營生的晉江人,在街上看到人穿漂亮鞋子就可以畫圖來做,做了一批之後,騎著自行車沿街叫賣。
老一輩的原始創業就有模仿的痕跡,到現在,很多企業都開始大大方方了。除了時下熱門的喬丹體育、阿迪王商標糾紛案,當地鞋牌還有 「姚明」、「科比體育」、「易建聯」等鞋牌。更早之前,361度之前也曾與汽車品牌別克有過商標糾紛。
當地有關部門人士對記者回憶起這個案例時說,當時別克鞋牌在商標案中勝訴,別克汽車的態度是要退出中國市場。後來,經過高層斡旋,別克鞋牌改名為361度。
前述人士稱:「阿迪王和喬丹體育、包括早年的別克註冊的都是鞋服品牌,也是在工商局成功註冊的。那為什麼不能用?當然,也不是鼓勵這種拷貝、山寨的方式。 」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對晚報記者表示:「晉江的山寨品牌面臨危機歸根到底是目前行業的發展正處在生命周期的下滑階段,只有產品創新尋求突破,才能在同質化的競爭中存活,晉江的山寨品牌產品屬於低端消費品,品牌程度不高,只有採取『渠道為王』的銷售模式奪得一些市場。 」
鞋材供貨商活得滋潤
在晉江當地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喬丹體育此次反訴喬丹,意在打破IPO僵局。
喬丹近幾年財報顯示,2008年喬丹體育的收入為11.35億元,2009年收入翻倍至22.79億元,2010年進一步增加至29.12億元,2011年僅上半年收入就達到17.01億元。
據北京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CEO張慶估計,喬丹體育目前已經達到40億元至50億元的規模。
服裝專家馬崗認為,這個體量的企業實際上是非常缺乏資金的,如果通過上市融到更多的錢,可以使喬丹體育少一些被動。
而記者從福建省證監局獲悉,由於IPO遲遲沒有開啟,福建省擬上市公司陣容繼續擴大。福建轄區(不含廈門)首發上市輔導備案企業已有43家,其中,從地域分布看,泉州擬上市公司最多,有17家,包括貴人鳥股份有限公司、南威軟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其次為福州,有10家,以高科技企業居多,包括福建頂點軟體股份有限公司等。目前,喬丹體育、昇興集團、貴人鳥和三奧信息四家已過會。
「說哪家企業不想上市,那絕對不是真話」,一位深諳晉江鞋業運作規律的業界人士表示。
根據晉江市金融辦提供給記者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晉江已有41家上市公司,73家上市後備企業。 41家上市公司中,有20家為鞋業企業。上市時間集中在2007年到2012年。企業募集資金折合人民幣230億元左右,證券市場總市值超1800億元。一個縣級市的上市公司就近40家,這個數據令人咋舌。
前述人士對記者說:「在晉江,不能欠錢做的生意那就不叫生意。實際上,鞋材供貨商的比製鞋企業過得更滋潤。鞋企需要從各個供貨商處購買鞋底、皮革、海綿、鞋底、扣子等鞋輔料。現金流並不充沛,只能欠錢。而因為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庫存現象,鞋企並不能將產品立馬變現,長此以往,供貨商的現金流也受影響。成功上市之後,企業還能維持運轉,否則就倒閉。 」
因為資金鍊緊張,企業之間聯保現象也普遍存在。通過上市盤活企業有成功案例,當地一家生產鞋底的企業,就曾兩次上市,將企業從倒閉邊緣拉回。近幾年,晉江也有上市之後依舊破產的案例。在新加坡上市的清美(中國)有限公司,就曾是當地最大的鞋材生產企業,如今早已停產。
曾輔導安踏、利郎等鞋服品牌成功上市的恆潤資本董事長倪忠森表示:「有的企業運營得很困難了,就想搏一搏,希望通過上市苟延殘喘,或者鯉魚跳龍門,像賭徒賭輸了尋求翻盤。 」
此前,高盛在運作喜得龍香港上市的過程中,陷入財務造假的質疑,高盛的4億元投資一度被套。直到2009年1月,高盛通過幫助喜得龍在納斯達克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獲融資1億美元,才得以解套。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對記者表示:「因為現金流壓力上市也容易遭遇資本市場上的被收購。本質上生存的更好要提高產品的質量,把產品、服務和企業形象三方面要融為一體樹立品牌的知名度。 」
倪忠森認為,晉江有兩種商業文化:一種是敢拼敢闖,另一種是跟風模仿。晉江很多品牌連名字都很相似,比如「富貴鳥」、「貴人鳥」,據說整個晉江有100多隻「鳥」。
記者發現當地鞋牌品牌除了愛傍名人,也熱衷搭便車。安踏走紅之後,晉江及泉州當地接著湧現了一大批「踏」字輩的鞋牌,如康踏、貝踏、銳踏、耐踏、質踏、新踏、穩踏、建踏、國踏、宇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