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傑
15日-16日,「丈量五千年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看河南」記者團來到洛陽市新安縣。
新安,秦時置縣,已2200多年歷史。作為黃河河畔的一座古城,「黃河戰略一周年」之際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這座古城又如何藉助黃河,重煥活力,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為此一探究竟。
黃河戰略、副中心戰略的機遇疊加,讓這座古城收穫滿滿
「我們成功入選河南省首批踐行縣域經濟「三起來」示範縣、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全國文明縣城。」在15日的啟動儀式現場,新安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智曬出了一份備受矚目的「新安答卷」。
當下的新安可謂機遇垂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副中心城市建設戰略兩大歷史機遇疊加,機遇無比珍貴。
機不我待,時不再來。為此,新安搶抓機遇,蹚出了一條以溝域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黃河橫於北,秦嶺障於南,中間四山(荊紫山、青要山、邙山、鬱山)夾三川(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山高,嶺多、河谷碎,七嶺、二山、一分川」的地理環境,發展溝域經濟最為適宜,也讓新安成為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樣本。
為此,新安因地制宜,聘請農業農村部專家編制完成了全縣溝域經濟示範帶的發展規劃,一溝一策,謀劃實施重點項目147個。
為項目切實落地,新安每年拿出500萬元對溝域經濟示範帶(區)給予獎補,還投放小額創業貸款3.2億元,吸納社會資本10.94億元進入溝域經濟。
「目前成功打造12個溝域生態經濟示範帶,打造休閒農莊35個、採摘園58個,年接待遊客180萬人次,覆蓋24.9萬人,年綜合收益超過20億元。」新安縣副縣長趙汝憲說。
新安北臨黃河,發展溝域經濟,它也做足了黃河這篇文章,大力推進大保護大治理大提升治水興水行動。
「我們規劃建設了黃河溼地公園,打造了黃河神仙灣、大河田園溝域經濟示範帶,藉助150平方公裡的萬山湖,規劃建設8個客運碼頭,開通水上旅遊航線,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新安人民的生態河、民生河、幸福河。」趙汝憲說。
如今憑藉「講好黃河故事,做足黃河這篇文章」,新安已累計脫貧12287戶44067人,貧困發生率由建檔立卡初期的9.04%降至0.24%,2020年剩餘的330戶823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和條件。
「未來,新安將圍繞『副中心』,打造『增長極』,踐行『三起來』,實現『新跨越』,助推新安沿黃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趙汝憲說。
靠著「講好黃河故事」,姑娘如今搶著嫁到「光棍村」
在新安縣城的大街小巷,「絲路漢關,山水新安」、「來到新安,自然心安」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這是新安文旅產業發展的口號,更是理念。
「我們正依託絲路文化、黃河文化和漢關文化,推動旅遊產業由單一觀光型轉變為向文化、度假、農旅等方面深度融合,讓遊客們來到新安,自然心安」,新安縣文廣旅局副局長王小凡說。
今年雙節期間,新安縣共接待遊客64.98萬人次,同比增長19.78%,實現旅遊收入1.679億元,同比增長10.01%,足見新安的魅力。
來到新安,石井鎮的5A級景區龍潭峽大峽谷是遊客們首選。15日,記者團便領略了一番龍潭峽大峽谷的風情。
漫步谷底的崖壁棧道,山崩地裂、水往高處流、石上天書、佛光羅漢崖等地質景觀一一映入眼帘。大自然鬼斧神工出神入化,令到訪者紛紛驚嘆不已。
據景區總經理王濤介紹,自開發建設以來,先後投入近2億元進行高標準建設,相繼取得了「河南省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等諸多殊榮。
更關鍵的是,隨著龍潭峽大峽谷的開發,帶動了當地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和周邊群眾廣泛就業。
「以前是『山清水秀風景好,只見大哥不見嫂』。現在是,姑娘們搶著嫁到這裡。」王濤介紹,隨著龍潭峽的開發,緊挨峽谷的龍潭溝村、寺坡山村村民們靠著開民宿、農家院,紛紛脫貧致富,「戶均年收入10萬以上,家家住洋房,戶戶有汽車」。
富起來的不只是龍潭溝村、寺坡山村,與龍潭峽隔山相望的青要山周邊村落,也同樣隨著青要山的開發而富裕起來。
「2020年,我們將持續堅持文旅融合,堅持以文旅產業為主線,深入挖掘和傳承黃河文化、鄉土文化。」石井鎮副鎮長仝斐介紹,靠著講好黃河故事,2019年,全鎮15個貧困村全部實現摘帽。
「未來,我們會依託新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資源,講好黃河故事,打造全域旅遊示範區、旅遊度假目的地,譜寫好「文旅興縣」的綠色發展篇章。」王小凡說。
一年沿黃綠化3300畝,黃河生態紅利正慢慢釋放
「黃河水原來這麼清」、「感覺不是在黃河邊,而是在江南」……16日上午,記者團來到新安縣正村鎮大河田園溝域經濟示範區。遠處的山青水秀,顛覆了一行人員對黃河「土黃」色的傳統認知。
「這是我們踐行黃河戰略,對黃河戰略一周年最好的獻禮」,正村鎮鎮長姚鳳娟介紹,為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已成為大河田園溝域經濟示範區的重點工作,「自去年以來,我們沿黃綠化已實施3300餘畝」。
好生態帶來了好風景,更帶來了好「錢景」。大河田園不僅擁有秀麗的黃河自然風貌,講好黃河故事、借黃河脫貧實現鄉村振興,也是該處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
漫步景區,除了雄壯的黃河景觀帶,還有供市民騎行、徒步的河畔公路,更是興建了鵝莊、羊莊、土窯洞民俗等一批「留得住遊客」的旅遊設施。
姚鳳娟稱,該示範區規劃面積21平方公裡,總投資3.5億元,項目覆蓋5個行政村,5000餘人。目前一期已基本建成,可同時接待500人就餐,滿足80人住宿。
大河田園鄉村旅遊休閒度假區總經理韓雲偉是土生土長的正村人。在外打拼多年,創業成功後,韓雲偉沒有忘記家鄉。
2016年,他投資開發經營大河田園鄉村旅遊休閒度假區項目,如今前前後後個人已投入3000餘萬,先後創辦了雅竹養殖專業合作社、新安縣麗雲綠色種植專業合作社,後經各級政府支持又創辦打造雅竹農莊、雅竹民俗村等。
「村民們不出村,每年就能多收入兩三萬。」在做好景區核心投資的同時,韓雲偉把餐飲、住宿接待、購物、擺攤、衛生保潔等商業項目讓利於當地農民。
現如今荒山溝變身「聚寶盆」。據統計,經濟示範區內60%的農民都吃起了旅遊飯,農民工就業百餘人,其中貧困戶30人,年收入1.5—3萬元。
「我們正打造研學項目,尋求洛陽、鄭州等多家策劃公司包裝研學課程,打造學生活動場地。」根據韓雲偉的規劃,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將接待3-5萬名學生,「將為農戶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二期我們將著力培育和弘揚黃河文化,打造洛陽西部知名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目的地。」對於踐行「黃河戰略」,姚鳳娟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