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如何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

2020-12-19 中國環境

  黃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華夏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都與黃河休戚與共、息息相關。由黃河而孕育出的黃河文化,是中華五千年厚重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天下炎黃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 ,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如何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指明了方向。講好「黃河故事」的方式有很多,新時代如何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 ,值得我們深入思索。

  1、講述「黃河故事」,千百年文脈流傳

  文學自身的屬性賦予了文學在講好「黃河故事」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古至今,以黃河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可謂汗牛充棟。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不少與黃河有關的詩篇。中國古典詩歌中與黃河有關的詩句不勝枚舉,特別是在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巔峰的唐代,如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劉禹錫的「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等詩句都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宋代王安石的「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氣勢恢弘豪邁。明代薛瑄創作《黃河賦》 ,以「吾觀黃河之渾渾兮,乃元氣之萃烝」開篇,揮毫潑墨、洋洋灑灑。清代龔自珍的「為恐劉郎英氣盡,捲簾梳洗望黃河」 ,繾綣意深,新穎別致。近代劉鶚曾參與黃河治理,他的小說《老殘遊記》也有關於黃河的描寫。中國現代作家以黃河為背景或題材的作品也不乏其篇,如魏巍的詩歌《黃河行》 、陳夢家的詩歌《黃河謠》 、郭小川的詩歌《我們歌唱黃河》 、孫伏園的散文《黃河上》 、蕭紅的短篇小說《黃河》等。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抗日戰爭時期光未然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組詩。 《黃河大合唱》由《黃河船夫曲》 《黃河頌》 《黃河之水天上來》 《黃水謠》 《河邊對口曲》 《黃河怨》 《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八個部分組成,奏響了黃河的時代「最強音」 ,書寫了中華民族雄渾豪壯的史詩豐碑。

  新中國成立後,關於黃河題材的文學創作從未中斷。在這方面,不得不提到兩位河南作家。一位是河南農民作家馮金堂。他以黃河為題材,採用傳統通俗小說章回體形式創作了長篇小說《黃水傳》 。該小說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描寫黃河的長篇小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另一位是作家李凖。他創作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 ,以出色的藝術成就和巨大的影響力,於1985年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對黃河文化的把握、開掘和彰顯最為深刻最為寬闊的一部長篇小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黃河為題材的作品較多。當代作家張承志在中篇小說《北方的河》中對「黃河」意象作了形而上的思考,從黃河身上進行生命探尋並獲得精神寄託。黃河已不再是自然的生命體了,而上升為一種「精神之父」層面的隱喻。其他如西部作家王家達的小說《清凌凌的黃河水》 、中原作家魏世祥《水上吉卜賽》系列小說、齊魯作家羅珠的長篇小說《大水》等作品不斷湧現。在詩歌、散文等其他文學體裁領域,以黃河為題材的佳作也層出不窮。如耿佔坤的長篇史詩《黃河傳》 、梁衡的散文《壺口瀑布》等。世紀之交,有關黃河題材的報告文學也不少,比較有影響力的,如邢軍紀的《黃河大決口》 、鄧賢的《黃河殤:1938 ·花園口》等。2016年陳啟文的長篇報告文學《大河上下——黃河的命運》 ,可謂一部黃河的命運史,一經出版即在評論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80後作家南派三叔的《黃河鬼棺》也以黃河元素作為背景,將其融入了小說離奇的故事情節。在臺灣,詩人余光中的散文《黃河一掬》寄託了對黃河的濃濃深情。黃河,在港澳臺和海外華僑作家筆下,成為扯不斷、理還亂的「鄉愁記憶」。

  2、黃河:永遠鮮活的文學母題

  黃河是一部說不完、道不盡的「活」歷史。黃河文化連接古今、包孕萬千,是一種蘊藏豐富、魅力無窮的「活」文化。一代代黃河兒女繁衍生息、繼往開來、奮鬥不止,千百年來在時代變遷中演繹著生動鮮活的故事。正因為如此,黃河才成為挖不盡的、亟待開採的文學寶藏,成為永恆的文學母題。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載了太多的記憶和故事。「黃河故事」林林總總,多如繁星。今天,我們要講「黃河故事」 ,可謂信手拈來。這其中既有歷史長河中的「黃河故事」 ,也有今天正在演繹的「黃河故事」 ,還有未來將要發生的「黃河故事」 。黃河孕育了眾多生動形象的傳說和動人故事,如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鯉魚跳龍門、望洋興嘆、河伯捧河圖授禹等,時至今日,歷久彌新。黃河上中下遊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如星宿海、乾坤灣、壺口瀑布、黃河母親像等令人心馳神往。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生活、風土人情、人事變遷、資源特產等都可以化為作家筆下的文字。「黃河民謠」在人們心中世代傳唱,黃河號子成為了黃河文化的象徵符號,黃河羊皮筏子是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日新月異的變革、面臨的隱憂、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複雜性,都可以納入作家的視野、熔鑄於作家的筆端。

  古今很多作家都有濃得化不開的「黃河情結」 。如李白的詩歌中經常出現「黃河」意象,黃河成為詩人抒情達意、幽思遣懷的重要載體。作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黃河二月,冰凌崩解,狀若奔馬,嘶聲如雷,先生慕其浩大之氣,遂為筆名」 。他一生對黃河充滿感情,以黃河的兒子自居。作家塞風創作了大量關於黃河的詩歌,因作品多以黃河為題材,被譽為「黃河之子」 。正如余光中在散文《黃河一掬》中所言:「華夏子孫對黃河的感情,正如胎記一般地不可磨滅。 」

  當代作家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增強責任擔當,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 。如何充分利用好黃河這一鮮活的文學母題,關鍵在於要找準切入點、尋求契合點、把握關鍵點、突出共鳴點,重點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黃河題材文學作品,講好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3、如何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

  首先,要深入生活,深度體驗黃河。眾所周知,文藝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 。當年路遙深入陝西銅川煤礦採風體驗,才創作出了恢弘之作《平凡的世界》 。作家要自覺主動到黃河流域、黃河沿岸採風調研,體驗生活,獲得真知。要行走黃河,走進黃河,走入黃河的懷抱,不僅要「身入」 ,還要「心入」「情入」 。作家既要深入了解黃河的自然概況,也要了解黃河的歷史文化;既要了解黃河的現實發展,也要觀照黃河的未來前景。黃河文化包孕萬千,諸如元典文化、考古文化、根祖文化、姓氏文化、漢字文化、古都文化等等,還有紅色革命文化,不是僅僅靠坐在圖書館或查閱歷史文獻就能獲得真切體驗的。作家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近距離接觸,全方位感知,真切地去聆聽、體驗、領悟,發現,通過聽、看、讀、思,去豐富創作素材積累,激發創作想像與靈感。李凖的《黃河東流去》之所以成功,正得益於他在黃泛區的多次人生經歷,讓他獲得了豐富的寫作體驗,從而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熔鑄於形象、訴諸於筆端。

  其次,要把握「三個維度」 ,充分挖掘時代價值。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要注重把握「三個維度」 。一是要反映時代風貌。文學是時代的反映,反映時代是作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作家要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改革開放40年來,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沿河兩岸城鄉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黃河綜合治理和黃河文化傳承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以文學方式講述「黃河故事」 ,要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善於表現時代的進步要求。如從改革開放角度,可以描寫黃河流域40年來的城市變革和鄉村振興。可以與當前脫貧攻堅聯繫起來,表現黃河流域人民群眾如何在駐村第一書記帶領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從文化角度,可以將描寫黃河文化與增強文化自信緊密結合起來,與增進文化認同、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結合起來等。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問題正引起高度重視和關注,可以以黃河為題材或背景,從生態文學角度,創作更多反映黃河流域的生態問題的生態文學力作。

  二是要表現民族精神。黃河不僅僅是一條自然之河,更是文化之河、生命之河、民族精神之河。黃河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民族之魂、文化之脈、文明之源。歷史上的黃河,曾經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也正是由於黃河兒女在災難面前無所畏懼、敢於鬥爭,才造就了如今黃河安瀾的良好局面。千百年來,生成並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黃河文化,經過歷代不間斷地錘鍊,凝聚成「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黃河文化、黃河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內在貫通。黃河奔騰不息、百折不撓的氣勢,正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蓬勃向上精神的生動寫照。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塑造了中華兒女的思想性格,凝聚了強大的民族生命力。一部人類治黃史,正是中華兒女不畏苦難、團結奮鬥的意志品格的具體體現。高擎民族火炬,凝聚民族力量,創造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作品,是當今文學的重要使命。作家邵麗認為,「當代文藝工作者要講好『黃河故事』 ,要以黃河文化精神為支撐,才能為作品灌注厚重的歷史力量」 。以黃河為題材創作,要善於將黃河文化、黃河精神與民族精神有機結合起來,要積極表現黃河沿岸兒女如何同水旱災害作鬥爭、如何創造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蹟故事,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三是要體現審美追求。文藝是培根鑄魂的工程。魯迅曾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 ,要把握主旋律,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謳歌真善美,傳遞正能量,讓故事給人以價值引領、精神引領、審美啟迪。要善於發現美、描繪美、塑造美、歌頌美,追求文學作品形象的生動性和藝術感染力,貫注審美精神,寄託審美理想,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藝術之美。要追求文學題材、樣式、風格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有機統一。沈從文在構築湘西文學世界時,寫一條河上的故事,寫得意境悠悠、韻味綿長。他筆下的生命姿態萬千,他筆下的風景如詩如畫,他筆下的文字潺潺流淌。他描寫了人性的真、善、美,也描寫了人性的黯淡與蒼涼,體現了沈從文的獨特生命觀和審美追求。千百年來,黃河流域子孫世代繁衍生息,無數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名人軼事在這裡流傳,黃河兒女奮鬥不息、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令人感動。這些都可以化為作家筆下的文字,體現出人的獨特精神體驗、價值追求和審美境界。黃河橫跨中國九個省區,古往今來流淌的黃河賦予了兩岸豐富多姿的民俗風情,這些都可以予以生動表現。以黃河為題材進行創作,要注重用文學作品淬鍊國民精神,熔鑄國民靈魂,體現審美追求。

  再次,要注重藝術創新,鑄就時代精品。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要注重藝術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所強調的,「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 。在題材和內容方面,如前所述黃河生態保護就是一個很好的創作切入點。黃河流域孕育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黃河文化的「活化石」 ,如黃河號子、黃河羊皮筏子、唐三彩燒制技藝等,還有傳統美術、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節慶民俗等,如何讓其以文學方式進一步煥發光彩值得思索。根祖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對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無形的橋梁和精神紐帶。如何在這方面開拓題材也值得探究。在形式和手法方面,可以形式不拘、手法多樣。講好「黃河故事」 ,可以是宏大敘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敘事,可以是歷史敘事,也可以是當下敘事,關鍵在於切入點和表現力。文學體裁方面,小說、詩歌、散文、話劇、報告文學、非虛構文學等可以同時發力,同時要注重用新媒體形式進行網絡文學創作。總之,以黃河作為文學表現題材、內容,作為敘事或抒情對象,作為元素或背景,可以挖掘文學表現內容的豐富性,探尋文學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從而在藝術創新中打造文學精品。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客觀來說,今天以文學方式反映黃河題材的文學作品還不足夠多,題材還不足夠豐富,文學創作的深度和力度還不夠理想。尤其是像以黃河為題材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東流去》這樣具有史詩性、思想性、藝術性的豐碑式作品還太少。時代呼喚更多像《平凡的世界》 《白鹿原》等這樣具有震撼力的經典之作。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是時代的召喚,以黃河為題材進行創作必將大有作為。

相關焦點

  • 《奔跑吧·黃河篇》講好黃河故事 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2020年,為助力推動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浙江衛視《奔跑吧》節目在國家廣電總局的統籌指導下,聚焦黃河發展保護,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深挖「黃河生態經濟帶」時代價值,推出6期《奔跑吧·黃河篇》特別節目,並於12月4日周五黃金檔開播。首站跑男團成員從青海西寧出發,途經日月山,來到龍羊峽水電站,在遊戲互動中揭開兩代水電人的故事,致敬他們身上的「龍羊精神」。
  • 講好「黃河故事」,為黃河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一年來,沿黃九省區文化和旅遊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科學謀劃沿黃地區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努力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事業中貢獻文旅力量。
  • 講好黃河故事,黃河河畔的古城新安有何經驗?
    這座古城又如何藉助黃河,重煥活力,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為此一探究竟。黃河戰略、副中心戰略的機遇疊加,讓這座古城收穫滿滿「我們成功入選河南省首批踐行縣域經濟「三起來」示範縣、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全國文明縣城。」
  • 全國融媒體沿黃看河南講好黃河故事,細數新安蝶變
    11月15日,60多家主流媒體代表齊聚澗河之濱、漢關古城——新安,共同見證「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實地探訪河南活動正式啟動。下午,記者編輯們攜手暢遊龍潭大峽谷,感受黃河山水畫廊的魅力;走進石井鎮,探訪村民的奔康路。
  • 講好黃河故事 花開八朝古都——中國開封第三十八屆菊花文化節亮點...
    秋天盛裝亮相,冬日華麗轉身,中國開封第38屆菊花文化節以「講好黃河故事、花開八朝古都」為主題,彰顯「黃河情、菊香韻、歡樂宋」文化內涵,成功舉辦文化活動41項、花事活動12項、經貿活動17項,辦出了一屆節儉、務實、高效、惠民的高質量文化節會。因菊之名,一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人文之城發出嚶鳴之聲,一座蘊含機遇、充滿活力的開放之城舒展溫暖懷抱,一座風光秀美、宜居宜業的魅力之城鋪開生動畫卷。
  • 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史萬鈞表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把「烏海湖」與桌子山巖畫、龍遊灣溼地等旅遊資源有效整合起來,發展全域旅遊,「來沙漠看海、聽烏海故事」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黃河穿烏海城而過,與兩岸沙海、綠洲、高山交相輝映,日日可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麗景象,這也成了烏海市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獨特名片。
  • 大地文心|葉梅:用文學作品講好生態文明故事
    大地文心|葉梅:用文學作品講好生態文明故事 2020-11-28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講述來自新聞一線的「好」故事,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
    12月21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全國巡講團在甘肅蘭州進行巡講。1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記者與大家分享了一個個優秀新聞背後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充分展現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愛崗敬業、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責任擔當和職業風採。
  • 網絡文學十六講之內容為王,在上遊好故事的網絡文學分得汩汩活泉
    而紛紛改編自中國網絡文學影視劇的上線熱播,狂卷世界七大洲億萬觀眾,中國網絡文學,一舉成為跟中國功夫一樣具備世界知名度的新晉潮流。可是,如何在已經根深蒂固、已經構成一超多強格局的中國網絡文學格局當中,成功入駐,以分得「內容為王」的中國網絡文學好故事好上遊一些「汩汩活泉水」呢?眾知常理,在文化行業內,沒有上遊好故事,下遊就是無源之水。
  • 加強外譯與傳播平臺建設 講好河南故事
    評審認為,首創實施「翻譯河南」工程,是河南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講好黃河故事」的指示精神,深挖中原歷史文化沃土,精細盤點黃河文化資源,以延續歷史文脈為己任,不斷創新文化載體,向世界講述「黃河文明故事」的生動實踐。
  • 用美術講述「黃河故事」:河南省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開幕式領導嘉賓合影2020年12月24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承辦、河南省書畫院協辦的「中原風·黃河魂——河南省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 當好記者 講好故事
    12月3日至11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團在全省開展了5場宣講活動。動情講述白衣執甲奮勇戰「疫」的英雄事跡,用心描述不屈不撓堅持治沙的奮鬥精神,深情回顧勇攀珠峰的不凡壯舉……一路講來,學子振奮,群眾感動。
  • 新時代青年文學創作暨張書林文學作品研討會舉行
    研討會上,作家們各抒己見,就新時代的青年文學創作和張書林的作品《走過荊棘的旅程》和《時光的渡口》進行了深入交流。劉玉棟直言不諱,「山東青年文學創作很不樂觀, 80、90後優秀的青年作家相對較少,力量不足,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結合《走過荊棘的旅程》這本書,他講道,「這本書記述了張書林的成長史、奮鬥史,這也是社會的變遷史,用他個人的成長講述了中國故事。
  • 咋講好中國故事?尼山國際講壇聚焦「文學與翻譯」
    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好翻譯。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翻譯問題成為共同面臨的難點和瓶頸。
  • 用全媒體視角講好延安故事——延安大力推進新時代網信工作
    用全媒體視角講好延安故事——延安大力推進新時代網信工作 2020-12-22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利用數據可視化講好一個數據故事
    編輯導語: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數據可視化可以在工作中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也能更好的理解指標;也可以用數據可視化的方式講故事,這種方式也能帶來很多好處;本文作者是關於如何利用數據可視化講數據故事的分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數據的力量有多大?」
  •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中國臺灣的編劇、作家許榮哲寫過《故事課1、2》兩本書。比起講道理,講故事更容易說服人,而且對象不分大人和孩子。講故事當然需要技巧和方法,所以作者開篇就說:講故事不是天賦,而是一個人人都能學會的事情。平心而論,筆者並不認同這個論斷。
  • 著名作家看「黃河」,他們是一番怎樣的視角?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11月28日,由河南省文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講好黃河故事——著名作家看河南」黃河文化專題採訪創作活動在鄭州開啟。當天,採訪團先後來到鄭州中央文化區(CCD)、黃河文化公園、鄭州黃河灘地公園等地採訪。採訪團成員均為目前活躍在文壇的一線作家,是國內文學界的中堅力量,創作出的文學作品享譽全國、膾炙人口,他們中既有筆力雄健的中年作家,又有新銳先鋒的青年作家,其中多位曾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全國性文學獎項,他們將以精彩的筆墨書寫我省黃河文化的歷史成就和時代新貌。
  • 黃河標誌和吉祥物全球徵集活動正式啟動 黃河文化即將跨入超級IP時代
    講好「黃河故事」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佳表示,吉祥物和動漫藝術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受眾面廣,是激活黃河文化、中原文明密碼的利器,可在講好「黃河故事」方面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 山河安·行之善,泉城之隅 觸摸黃河——「千裡走黃河」系列活動
    將黃河搬進城市,讓市民觸摸黃河通過以「黃河與城市」為主題的影像聯展,展示黃河文化歷史和新時代城市的新發展,讓市民近距離觸摸黃河、感知黃河、融入黃河、熱愛黃河,助力黃河文化傳播。黃河小河長宣誓黃河宣言現場給黃河小河長和黃河小畫家頒發證書,由天橋黃河河務局職工子弟代表組成的黃河小河長們共同宣誓熱愛黃河。他們秉承父輩熱愛黃河的熱情和激情,積極弘揚黃河文化,爭做熱愛母親河的小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