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都是臨床上常見的他汀類藥物,也都屬於較新型的第三代他汀類藥物藥物,那麼匹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到底有什麼區別,哪個副作用更小呢?今天就來和大家簡單探討一下。
這2個藥物如果單純說哪個副作用更小,或者哪個藥物更好,恐怕沒法這麼比,我們用藥,往往是針對個體的,哪個更適合於用藥的個體,哪個就是針對這個個體來說更好更適合的藥物,因此,今天來為大家介紹下這2個藥物在各個方面的差異和不同。
降脂效果
我們評價2個藥物的差別,首先看的當然是藥物的有效性。
在用藥劑量方面,不同的他汀之間都各不相同,因此如果從用藥劑量來比較降脂效果,是不科學也沒有意義的。瑞舒伐他汀的臨床常用劑量5mg~40mg,而匹伐他汀的常用日劑量為2mg~4mg,但就降脂強度來說,研究顯示,匹伐他汀2mg日劑量和4mg日劑量對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降低幅度分別平均為38%和45%,而瑞舒伐他汀如果服用20或40mg劑量,則對低密度脂蛋白的調節能力可以達到50%以上,如果要對比的話,匹伐他汀的推薦劑量範圍內,2mg與4mg的調脂效果,與瑞舒伐他汀5mg及10mg的降血脂效果類似。
藥物代謝排洩
匹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都屬於第三代的他汀類藥物,同時也都屬於長效的他汀類藥物,瑞舒伐他汀的藥物半衰期(藥物在體內血藥濃度減少一半的時間)長達19小時,而匹伐他汀的藥物半衰期為11小時,都屬於每天在固定時間服用,就可以在24小時內平穩起效的長效藥物,在用藥便捷性上,要優於短效的辛伐他汀,普發他汀等藥物。
大約有50%以上的藥物經過肝臟的細胞色素P450系統代謝,但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卻都是收到肝藥酶代謝影響較小的他汀類藥物,瑞舒伐他汀大約有10%左右會經過肝臟CYP2C9和CYP2C19代謝,而匹伐他汀僅有極少量經過肝臟CYP2C9代謝,因此,在藥物相互作用風險性方面,這2個藥物都要小於阿託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完全要經過肝藥酶的他汀。但仍然要注意環孢黴素A、膽汁酸鹽、硫酸鹽、甲狀腺素、甲氨蝶呤等藥物,會影響他汀的運轉,即使是匹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在於上述藥物合用時也應該注意。
在藥物清除方面,瑞舒伐他汀有90%經糞便排洩,約有10%經過腎臟後進入尿液排洩,而匹伐他汀則僅有2%通過尿液排洩,其餘均經過小腸途徑最後通過糞便排洩。
藥物安全性比較
從用藥安全性上來說,所有的他汀類藥物都有引起轉氨酶升高,肌肉痛、長期服用影響血糖代謝方面的不良反應風險,但並不是所有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朋友都會出現這些問題。因此,在服用他汀類藥物時,應該注意定期進行肝功能、血糖水平的監測,出現肌肉痛問題時,也要及時的檢查肌酸激酶水平,避免出現大的用藥風險。
不管是瑞舒伐他汀還是匹伐他汀,在用藥期間都要注意定期複查肝功能,如果肝功能出現升高,但未上升至正常最高值3倍以上的情況,可以注意減量服藥,同時定期觀察肝功能變化情況;而如果出現轉氨酶升高至3倍正常值高限以上的情況,應及時的停藥。
在肌肉痛不良反應風險方面,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也都有引起肌肉痛的不良反應風險,這種不良反應風險的發生,與個人體質有關,同時也與用藥劑量、強度有關,通常說來,降脂強度越大,發生肌肉痛的發生機率就更大。
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有可能引起血糖代謝異常,導致出現血糖升高的問題,但對於確實需要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朋友來說,血糖升高並不能作為停藥的指徵。有文獻報導稱,服用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患者,新發糖尿病的機率與安慰劑組沒有明顯差異,而瑞舒伐他汀,阿託伐他汀等高強度他汀長期服用,則有增加新發糖尿病機率的風險。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好,但其結構中有類似於磺胺結構的化學基團,因此對於腎臟健康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在用藥期間也要注意進行腎功能的監測,如果腎小球濾過率小於30,應禁用瑞舒伐他汀,而匹伐他汀則可以考慮減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