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部首為什麼是「高」,不是「亠」(京字頭)呢?
「思」的部首是「田」?what?為啥不是「心字底」?
「想」的部首難到是「相」?還是不對!「想」的部首是「心字底」。已經暈頭轉向了吧!
我想這些問題可能困擾著很多正在學習查字典的小朋友和輔導小朋友查字典的大朋友,所以張老師整理成了文字版,供大家參考。
我們經常聽到「偏旁部首」這個詞,那麼什麼是偏旁?什麼是部首?偏旁和部首一樣嗎?張老師告訴你:偏旁和部首不是一回事兒!雖然他們小哥倆有某些聯繫,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偏旁是漢字形體的基本結構單位,它是合體字的組成部分,古代合體字的左邊是「偏」,右邊的組成部分是「旁」,合稱為偏旁,後來把一個字的上下左右能獨立的部分,統稱為偏旁。
一般說來:
在上稱「頭」,如花字中的「艹」,稱草字頭;
在下稱「底」,如盆字中的「皿」,稱皿字底;
在左稱「旁」,如鐵字中的「釒」,稱金字旁;
在右稱「邊」,如雞字中的「鳥」,稱鳥字邊;
在外稱「框」,如同字中的「冂」,稱同字框,
有些偏旁,在不同的位置,形體有所改變,叫法也不相同,
如「人」在「會」字中,稱人字頭,在「仙」字中,稱單立人。
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組成,表義的部分是「形旁」,表讀音的部分是「聲旁」,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聲旁兩類。舉個例子:江河兩個字中「氵、工、可」都可以是偏旁;「氵」是這兩個字的部首,而「工、可」只是表音的偏旁,並不是部首。
在分析字形時,常常提到「部首」這個術語。那麼,什麼是「部首」呢?部首是字典、詞典中對漢字進行歸類使用的,把同一偏旁的字歸為一類,這個偏旁就是這類字的部首。部首多是形聲字的形旁,即表意的偏旁,如「江河湖海」等字都與水有關,就用「氵」做部首了,「跑、跳、踢、跨」等字和腳有關,就用變形的「足」做部首。
老師說他倆是小哥倆,誰是哥哥 誰是弟弟?
偏旁是哥哥,部首是弟弟。所有的部首都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的數量要比部首多,國家權威公布的《漢字部首表》部首是201個,而偏旁大約有500多個。再舉個例子,如:「晴」字中,「日」和「青"都是偏旁,但「日"字也是這個字的部首,查字典時,通過查"日"部可以查出這個字。
再送大家一個辨別部首的秘訣:
分辨部首口訣
形聲取形不奇怪,包圍結構都取外。
左右相等左邊找,左右不等常取少。
上分下合取下面,其餘取上不取下。
獨體字形按整體,部首不明取起筆。
第一句:形聲取形不奇怪,包圍結構都取外。形聲字,取形旁作為部首,比如剛才說的「河」,「氵」是形旁,就取「氵」為部首。包圍結構,有多種包圍,全包圍、半包圍等,具體分還有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右包左等很多種類,但是我們只要記住找部首時,一般都是取外就可以了。比如「同」「國」等,部首是「冂」「口」,取外面的偏旁。
第二句:左右相等左邊找,左右不等常取少。這說的是左右結構的字,左右部分大小基本相等的,左邊的是部首,比如「相」,左右相等,左邊的「木」是部首。「卻」,左右不等,取少的「卩」作為部首。
第三句:上分下合取下面,其餘取上不取下。
這句口訣說的是上下結構的字,比如「架」,上下結構,上面是兩部分,下面是一部分,叫做上分下合,這樣的字取下面,「木」是「架」的部首。
《靜夜思》中「思字,很多小朋友覺得應該是心字底做部首呀,其實不然。「思」上面是一個整體,取上不取下,所以取「田」作部首。
思想的「想」,上面是分開的兩部分,直接取下面的「心」為部首。
忘記「忘」的取什麼呢?按照口訣應該取「亡」,但「亡」不是部首,所以取「心」為部首。
有細心的家長可能發現,「思」用部首「心」也能查到,但是注意一下,右上角多了個「。」,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表示,「思」這個字,規定的部首是「田」,而傳統會用部首「心」,所以就收在兩個部首之下,「田」是標準部首。
第四句:獨體字形按整體,部首不明取起筆。有些獨體字本身就是部首,所以直接就把整體當作部首,比如「鳥」,就在鳥部裡查。而「為」也是獨體字,但沒有為字部,就查起筆,也就是第一筆「丶」作為部首。
查本身的字很多,其中也有特殊情況,如「高」不是獨體字,是上中下結構,但是部首是高,原因在於高本身也是一個部首,高部的字比較少,只有三個:高、敲、膏,既然字典把它劃為部首了,我們就按字典上記憶。類似的字還有香、音、羽、角、龜等,具體可以參考201個部首。
框架結構的字,一般查中坐,不查附件。如:坐(土)、巫(工)、噩(王)等。
一般情況,均可以簡記「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取外不取內」。特殊情況按照上面的口訣做具體分析。現在,你搞清楚偏旁和部首了嗎?還有疑問的話,可以給我留言,筆者可以做進一步解答。
我是「一張紙兩面寫」,點擊「關注」,交流更多教育的話題。
附上常用漢字部首名稱表,關注,轉發後私信「部首」2個字即送。
文末聲明:
1、張老師發文為原創,歡迎關注、評論、轉發,轉載請註明版權;
2、文中配圖除特殊標註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