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歲從軍,是鄧小平、李明瑞、韋拔群、張雲逸等領導教育出來的傑出青年。15歲當軍部特務連副連長,19歲任主力團團長,20歲任師長,是紅七軍將領中的後起之秀。他歷經土地革命戰爭、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時,年僅41歲。他以出色的戰績在軍史上留下了「馳騁疆場勇無敵」的美譽。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稱讚他:「一生忠貞,矢志不渝,英勇善戰,我軍楷模。」他,就是「無敵上將」李天佑。
開國上將李天佑(1914.1.8-1970.9.27)
李天佑,1914年1月8日出生在廣西臨桂六塘鎮一個貧農家庭。1928年,14歲的李天佑到桂系名將李明瑞部下當兵。1929年9月李明瑞起兵反蔣失敗,在張雲逸暗中聯絡下,李天佑於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李天佑參加了著名的百色起義,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經歷慘烈的戰鬥——新圩阻擊戰
1934年1月,年僅20歲的李天佑升任紅5師師長,同年4月,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面對擁有飛機大炮配合、人數數倍於己的敵人,負傷的李天佑指揮部隊堅守三天三夜,直到接到撤退命令。
長徵途中,在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中,李天佑奉命率兩個團在廣西灌陽新圩阻擊國民黨軍兩個師,保證中央縱隊左翼安全。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李天佑率部苦戰,直到中央縱隊渡過湘江。當李天佑接到黨中央和軍委機關陸續渡江的電報後,才開始命令撤離陣地。清點人數時,李天佑雙眼噙滿淚水,參謀長以下團、營、連幹部幾乎全部非傷即亡。經此一役,第五師團、營、連幹部幾乎傷亡殆盡,3000多人的部隊打得只剩1000多人。渡過湘江後,紅五師縮編為一個團。這是李天佑一生中經歷的最嚴峻、最慘烈的一場戰鬥,也是關係到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場大戰。
新圩阻擊戰,紅軍付出了慘重代價。《紅軍長徵史》提到,1934年,從11月28日起,紅三軍團5師師長李天佑、政委鍾赤兵親率14、15團和軍委炮兵營領受「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守三天至四天」的命令,在馬渡橋至楓樹腳一線阻擊桂軍兩個師近萬人,血戰四天三夜,紅5師損失過半,連師參謀長胡震也犧牲了。
在平型關戰鬥中擔任主攻
全國抗戰爆發後,李天佑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團長。
1937年9月,李天佑率部擔負主攻平型關戰鬥的任務。戰役布置會上,聶榮臻強調:「八路軍出師抗戰第一仗必須打勝!打敗或者打成平手都不行,中共中央和全國人民都在盼望八路軍第一個捷報。」25日上午7時許,滿載著日軍、輜重部隊和軍用物資的300餘輛汽車、馬車,開始向平型關開進。由於道路泥濘,日軍幾十輛汽車在辛莊至老爺廟之間停了下來。西進的日軍繼續向前擁,人、馬、車、炮擠成一團,李天佑一看正是開火的好機會,於是下令狠打。霎時,槍炮聲大作。李天佑指揮部隊迅速衝下公路,把日軍切成幾段,一口一口把它「吃掉」。當李天佑和楊勇發現日軍向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爬時,便命令第3營:「要不惜犧牲衝過公路,搶佔老爺廟,居高臨下,把敵人消滅在山溝裡。」拼殺半小時,日軍士兵支撐不住,紛紛躲到汽車底下。喊話他們聽不懂,至死不肯投降,除以小股兵力去搶佔老爺廟外,大部分仍擠在公路上頑抗。第3營不顧傷亡,終於衝過公路,直奔老爺廟。這時,第115師部隊兩面居高臨下,打得山溝裡的日軍無處躲藏。隨後,李天佑發現日軍首尾已亂,便命令部隊加強火力反擊。日本兵頂不住夾擊,除少數通過國民黨軍陣地逃竄外,大部被115師部隊殲滅。
李天佑(左二)與林彪、鄧小平等合影
四平之戰從失敗到勝利背後的故事
四平攻堅戰是一場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十分關注的爭奪戰;是一場我軍歷史上第一次對有堅固設防的中等城市的攻堅戰;是一場我東北民主聯軍以十萬主力反覆爭奪未能獲勝的城市惡戰。
1947年,為徹底扭轉東北戰局,並牽制國民黨軍隊對延安的進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決定攻打四平。集中1縱、鄧縱(鄧華縱隊)和6縱的17師,共7個師的兵力,再加上5個炮兵營,共約10萬人,組成四平攻城部隊,由李天佑和政委萬毅統一指揮。
左起:陳士榘、羅榮桓、李天佑、肖華等。
李天佑是一位非常有作戰經驗的軍事指揮官,這次受命指揮十萬主力攻打四平時,年僅33歲。雖然事先做了很多的準備,也做了相關的總結,但是戰爭真正開始後,還是異常激烈,雙方都損失慘重。
1947年6月5日,李天佑等人指揮的東北野戰軍向四平發起了第三次進攻,李天佑擔任攻城的總指揮。攻城開始前,李天佑將自己的前線指揮所直接移到了國民黨軍隊的眼皮子底下,距離國民黨守軍的部隊僅有幾百米遠。這讓他手下的很多參謀人員很詫異,但李天佑卻說,唯有如此,才能以表徹底解放四平的決心。將前線指揮所設在最前線的戰場上,的確有利於前線的指揮布局,但無疑也增加了自身的風險。6月11日,我軍開始掃清四平外圍據點。14日20時發起了總攻擊。一場驚心動魄的城市惡戰終於開始。
經三晝夜巷戰,由於白天不能作戰,日長夜短,沒打多久就天亮了。敵採取火攻戰術,我方佔領區大部燃燒,迫使我方很難立足。據李天佑之子介紹:「這次四平攻堅戰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打得很艱苦,在發起總攻後16天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敵人援兵臨近,林彪終於命令攻城部隊撤退了。此次四平攻堅雖給敵人的打擊沉重,但我們沒有拿下四平城,部隊損失很大,有些人的怨氣和牢騷話很多。作為主要指揮員的父親,精神壓力是很大的。都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了,父親當年的老秘書很直爽地對我說:『你爸爸在蘇聯吃了洋麵包,到東北急於打幾個好仗。』可想而知,當時的氣氛下,這類的『風涼話』更多。我後來在父親寫的一個自傳中知道,他甚至因此『都不愛說話了』。」
在蘇聯學習時的李天佑和他的筆記
四平之戰失利後,林彪把主要責任攬下來,但要求部隊積極總結經驗教訓,並於7月13日特地寫了一封信給李天佑。
天佑同志:「總部2日關於夏季攻勢經驗教訓總結電,盼切勿草率看過,而應深切具體地研究,使今後思想有個標準:要把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決定於條件的原則(這個原則我同你談過),革命的效果主義的原則,實踐是正確與否的標準的原則,加以很好的認識。你是有長處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夠實際。夏季攻勢中,特別是四平戰鬥直至現在,從你們的電報和你們的實際行動的結果上看,表現缺乏思想,缺乏見識。為了今後戰勝敵人,盼多研究經驗和學習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凡一切主觀主義的東西,無論他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結果都要造成損失,而得不到勝利的。正確的思想的標準,是包括實踐在內的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在軍事上要發揮戰鬥的積極性,而同時必須從能否勝利的條件出發。凡能勝利的仗,則須很藝術地組織,堅決地打;凡不能勝的仗,則斷然不打,不裝好漢。如不能勝的仗也打,或能勝的仗如不很好地講究戰術,則必然把部隊越搞越垮,對革命是損失。以上原則,有益於進步,望深刻體會之。這些原則同時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認識的東西。」
李天佑作為攻城主要指揮員,知道自己是負有很大責任的,心情很沉重。在戰評會上,他檢討了輕敵思想和組織指揮不周等問題,還通過召開各種會議進行調查座談,深入探討四平攻堅戰的經驗教訓,他親自組織編寫出的《四平攻堅戰總結》,被「東總司」發到部隊進行教育學習。四平攻堅戰的經驗教訓,是成千上萬的英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就在「三戰」後的第二年,我東北人民解放軍僅用了23個小時就拿下了四平。不能不說《四平攻堅戰總結》為後來的攻城戰鬥提供了寶貴經驗。
廣西剿匪 不負眾望
1949年底,李天佑的家鄉廣西全境解放。他在北京參加了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之後,就任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兼廣西軍區副司令員。
建國初期的李天佑
廣西本是桂系經營多年的「老巢」,1950年上半年,雖然李天佑指揮解放軍駐廣西部隊殲滅了近10萬名土匪,但由於美軍入侵朝鮮的消息傳到廣西,匪勢仍然十分猖獗,且有發展蔓延之勢,這種情況引起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視。1950年11月10日,毛主席來電,限期廣西黨政軍領導要在1951年5月1日前完成肅清全省土匪的任務。
李天佑認為,「多面出擊」恐怕會勞而無功。剿匪工作,同樣可以運用毛主席「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思想,應該從桂西北和一些邊沿城鎮抽出部隊,加強桂東南的兵力,實行「重點進剿」。他還明確提出:「對捉到的罪大惡極的匪首要堅決鎮壓,對民間的槍枝要徹底收繳,並要深入發動群眾。」李天佑的主張,得到了張雲逸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和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陶鑄的支持。
很快,以李天佑的建議為基礎,以張雲逸為首的我廣西黨政軍領導做出了新的剿匪決定和計劃。1950年秋,李天佑親自率領廣西剿匪前線指揮部,奔向貴縣、桂平、蒙山等地,組織14個團的正規部隊和十多個縣的地方武裝和民兵,參加大瑤山會剿。他根據瑤山周圍的地理條件和土匪分散隱蔽、四處流竄等特點,對兵力採取兩線配備:第二線部隊承擔封路封江,組成千裡包圍圈;第一線部隊在包圍圈內進行駐剿和搜剿。把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結合起來,把剿匪和開展反霸鬥爭發動群眾結合起來,組成了軍民圍剿土匪的天羅地網。他還深入山區前線,指揮部隊以集中對集中,以分散對分散,機動靈活地與土匪作戰,使土匪既無藏身之處,又無逃脫之路。經過50天艱苦奮戰,大瑤山周圍10多個縣的土匪全部被殲滅,從根本上扭轉了廣西剿匪鬥爭的局面。
李天佑將軍(中)
從1951年初到5月底,李天佑領導我軍共消滅土匪近30萬人,「縱隊級」以上匪首190人,收繳各種武器40多萬件,如期完成了毛澤東指令肅清廣西全省土匪的任務。
李天佑英勇善戰,戎馬一生,為民族獨立與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勳。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70年9月27日,李天佑將軍在北京病逝,年僅56歲。
本文系祖國網據相關歷史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