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就是衝刺,開局就是決戰,正在砥礪前行的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廣州工控」)正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縮影。這家由原廣鋼、萬寶、萬力3家老牌國企重組而成的「年輕」企業集團做到了1+1+1>3,在改革中順勢而為,以黨建引領,助力廣州優化現代工業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這為激發國有企業活力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打造世界500強,「十四五」向千億級工業航母邁進
對此,廣州工控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千定表示,目前正在調整「賽道」發力八大產業,明年營收有望實現1000億元,「十四五」期間將達2000億元,力爭邁向世界500強。他坦言,當前正處於改革深水期,企業面臨激發新活力的考題,未來將著力探索樹立起工控的企業文化及核心價值觀,並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引領「年輕」的工控在新的發展格局中,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廣州工控是由原廣鋼、萬寶、萬力3家老牌國企重組而成的「年輕」企業集團,肩負著打造更多工業行業龍頭、優化廣州現代工業體系的使命。
「作為工業投資集團的董事長,有一個問題時刻懸浮在腦海中,那就是未來廣州的工業支柱是什麼?」說起廣州的工業現狀,周千定認為,對標對表全國的先進地區,廣州在創新上還有空間,在工業投資上可有大作為。「通過一年多的實踐觀察,按照廣州的產業政策指引,我們決定調整『賽道』,從八個產業發力培育廣州更多的工業支柱、為優化廣州現代工業體系作貢獻。」
那麼「十四五」將如何幹,廣州工控正擘畫出一幅全新的工業體系畫卷。周千定介紹,鋼鐵、有色金屬、家電、汽車零部件、壓縮機、化工、軌道交通、智能裝備八大產業「賽道」的發展邏輯是每一條「賽道」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產業之間相得益彰。比如,依託山河智能帶動發展智能裝備,12月1日,預計投資30億元的南方鹼業-山河智能華南智能裝備產業園項目在黃埔區奠基,不僅將進一步推進南方鹼業轉型升級,還將加快帶動廣州工控上下遊產業優化升級,壯大廣州國資工程機械產業規模,將成為首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化高端裝備製造基地,為打造廣州工控千億級工業龍頭企業服務。
對此,周千定透露:「明年有望營收實現1000億元,未來五年達到2000億元,力爭成為世界500強企業。而廣州工控憑什麼實現該目標?除了以黨建引領、調整『賽道』外,還將『以工業為核心的多元化產業運營+資本運營』比翼雙飛,融合科技與資本的力量,推動工業創新。目前集團新增了科技創新中心、數位化中心、卓越運營中心三個職能部門,建設6大平臺為八個產業事業部賦能,從而為『十四五』打下堅實基礎。」
嘗國企改革甜頭,激發工控文化管理運營新活力
說起廣州的國企改革,對於先行先試的廣州工控,周千定坦言,效益上嘗到甜頭,但在企業文化創新、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等方面仍面臨新考題。
資源重新有效配置是廣州工控最核心的改革經驗,營收從去年的500多億元上升到今年的800多億元,利潤亦大幅提升,這也印證了改革的成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資源的有效配置疊加資本融合,廣州工控實現了1+1+1>3,不僅如此,企業還在資本市場受到追捧從而令財務成本和管理費用大幅下降,提質增效明顯。他透露:「在有效優化產業配置方面,做到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今年關閉部分海外企業和不在『賽道』中且虧損的企業,再通過參股或控股一些屬於『八大賽道』的領域,做到優化不止步。」
這一年來,「年輕」的工控到底與重組前的三家老國企相比有哪些變化呢?「我認為,資本為高端製造業插上成長運營的翅膀。」周千定認為,不變的是產業運營,變的是不再用產業運營的思維來指導資本運營,資本運營與產業緊密相結合才能助力工控發生質的改變,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調整資本市場布局來彌補廣州現代工業體系中的空白領域。
回首這一年,已經嘗到混改甜頭的廣州工控——其控股的山河智能市值上升至近90億元,國資賦能效果顯著。「今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的元年,混改不只是追求資本或者單純為了產業,也不是一賣了之。未來,廣州工控將深刻領會國家、省、市三級國資委部署的混改初衷,並在貫徹落實混改中,探索黨建先行,摸索出一條規劃與效力並行的路子。」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於剛剛成立一周年的工控來說,一道道新的考題浮現在面前,而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成為企業發展的定海神針。周千定坦言,原來的三家傳統國企中仍存在部分員工跟不上新時代發展步伐的問題,這是企業發展路途中的壓力所在,也是對企業文化創新的考驗。「我常常思考,國企改革需要傳承什麼、改掉什麼,經過一年的摸索我認為,改革後的國企需要培育新的企業文化和樹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在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中保持戰略定力,完成肩負的使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陳麗莉海報監製:湯新穎、徐錦昆文案:張毓設計:郭俊航、嚴永鎮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