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陳賡,河南殲敵後神速消失,白崇禧哀嘆:連對手是誰都不知道

2021-01-13 票非人的有歷史

陳賡大將素來以多才多藝著稱,他的戰爭指揮才能被活潑的性格掩蓋不少,加上他並沒有擔任過野戰軍首長,所以,坊間討論解放軍將帥時,似乎都不怎麼提及陳賡。其實陳賡的軍事水平相當高明。

中野挺進大別山後,陳賡在河南西平打了一場漂亮仗,可作為陳賡大將高明指揮藝術的佐證。這場戰役的特點很鮮明,陳賡兵團消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後快速消失,對面的國軍統帥白崇禧,竟然不知道對手是誰。

一、陳毅:五虎上將,算陳賡一個

陳賡位置不高,只是中原野戰軍下轄的縱隊司令員。但陳賡能力之強,毛澤東及我軍高級將領都看得很清楚。

1947年9月中央決定劉鄧挺進大別山,陳賡的4縱,被升級為4兵團,增加了晉冀魯豫九縱和三十八軍的兵力。

中央的挺進大別山布局中,陳賡兵團作為西路,華野粟裕東兵團作為東路,劉鄧大軍作為中路,大路大軍呈「品」字形楔入中原。

可以鮮明地看出,中央是把陳賡兵團當作準方面軍來使用了。陳賡率部進入河南後,基本上一直獨立作戰,在河南中部左衝右突,一邊建立根據地一邊與國民黨軍死戰,吸引了大量敵軍北進,為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地區,爭取了更為廣大的迴旋空間。

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期間,評價我軍將領時說過,我軍前期的優秀將帥,除了朱老總,就是老彭、伯承、林彪、徐向前等同志,這幾年新成長起來的後起之秀,又有陳賡和粟裕,他們的指揮水平令人欣喜。

對於陳賡的戰績,陳毅也看得很明白。陳毅一貫比較詩意化,說話也有點灑脫不羈,他有一次對毛澤東說,我們軍隊中有五虎上將,前四位是彭德懷、劉伯承、林彪、粟裕,第五位就要數陳賡。毛澤東點頭同意:所見甚是。

自然,徐向前元帥無論本事、地位和威望,都絲毫不比陳賡大將遜色,陳毅元帥有此一說,只是凸顯了陳賡的能力段位。

被譽為後起之秀的粟裕,與陳賡也是神交已久。不過兩人在解放戰爭前一直緣慳一面,既沒在一起共過事,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但陳賡率領太嶽縱隊活躍於晉冀豫一帶,後來又東出河南,仗打得有聲有色,粟裕也恨不得早日與之見面。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大別山,粟裕終於如願以償,在平漢戰役後與陳賡見面,兩人雖然只在一起指揮作戰20多天,但高度契合的作戰理念,質樸磊落的性格特點,令兩人一見如故,結成了終生的莫逆之交。粟裕大將為人雖然謙和有禮,但大多是出於基本的禮貌,在作戰指揮層面,他真正看上並欽佩讚賞的人並不多,除了華野系統的張震將軍、葉飛將軍等,其他野戰軍系統的,只有陳賡算是其中一個。

後來兩人解放後在總參謀部還有過一段相知相交的佳話,由於和本文主題沒有太大關係,就不多說了。(若有興趣,看官可在評論區說一聲,咱們另開一貼說一說。)

二、黃埔同學害怕鬼才師兄

陳賡進入河南後,一直與國民黨軍第五兵團李鐵軍所部糾纏。

李鐵軍與陳賡同是黃埔一期生,據後來被俘的第五兵團參謀長李英才說,李鐵軍在他的指揮部一提到陳賡,都尊稱為陳大哥。

其實李鐵軍出生於1901年,比出生於1903年的陳賡還大兩歲,但是陳賡在國民黨軍東徵時期就曾立下大功,救過蔣介石一命,是黃埔同學中的紅人,李鐵軍還顧念幾分香火之情,對陳賡挺尊重,所以有此一稱。

國民黨內習慣以兄弟相稱,蔣介石與國民黨各路大佬往來信函,也多以兄弟相稱。這個倒不奇怪。

李鐵軍原來隸屬於西北王胡宗南麾下,由於在新疆平定事變失利,逐漸失去胡宗南信任,他非常急於通過戰功提升地位,陳賡率部離開太嶽軍區南下河南後,他便率軍一直緊咬不放。

後來他苦苦哀求胡宗南,加上在南京活動了門路,終於當了一個新拼揍起來的第五兵團司令,手底下有整編第三師、整編二十師、一二四旅和一部分洛陽守軍殘部,共有七個半旅的兵力。

李鐵軍的對手陳賡手中只有五個旅的兵力,七對五,李鐵軍雖然嘴上一口一個陳大哥地叫,心裡也擔著一份忐忑,怕陳賡出什麼鬼點子咬自己一口,但從實力對比上說,他仍有信心用這七個半旅把陳賡消滅。

李鐵軍資歷既深,又打過很多仗,對解放軍的作戰特點很了解,特別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戰術,他印象很深刻,也一直提防得很嚴。

陳賡兵團進入河南後,屢次設計想誘使李鐵軍分兵追擊,但李鐵軍一直謹慎持重,把七個多旅的兵力始終緊緊集結於一處,要進則進,要停則停,不給陳賡留空子各個殲滅。

陳賡兵團若是在晉冀豫老解放區,絲毫不懼李鐵軍這種打法,那裡有廣闊的空間和眾多兄弟部隊,可以從多個方向合力擊破敵人。

但在河南,陳賡的主要任務並不是殲滅敵人,而是開闢新的解放區,並牽制和吸引華中國民黨軍主力,陳賡並不能擺開架子和李鐵軍決一死戰。況且在總兵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決戰,無疑勝算不大。

陳賡兵團一路南進至河南平頂山、南陽交界一帶,屁股後面始終拖著一條大狼,打又打不跑,甩又甩不掉,很危險。

陳賡在南召縣召集旅長以上主官商量對策,大家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豁出去決戰,拼死。

第二,避開李鐵軍,進入豫西南伏牛山區,上山打遊擊。

兩種結論都不好,都會造成兵團實力的極大削弱。中央賦予兵團的牽制敵人兵力任務就無法完成,劉鄧的壓力就會急劇增大。在陳賡的預想中,他要牽制白崇禧的絕大多數兵力,而不是眼前這個七個半旅。

陳賡最後力排眾議,兩個結論都無法成為決策依據。

眾人問他,司令員又有什麼好辦法?陳賡答:「打是肯定要打,但不能急在一時。」

就在這次會議上,陳賡提出了著名的「牽牛」之計。

三、陳賡的智商碾壓

什麼是牽牛計呢。

說穿了很簡單,仍然是誘使敵人分散兵力,待其分散後,分路殲滅其一部。

但在李鐵軍高度提防的情況下,這一設想就像宋丹丹給趙本山出的腦筋急轉彎一樣:

怎麼才能把大象裝進冰箱裡?誰都知道三部曲,開門,塞大象,關門。

可是誰來解決把大象塞進冰箱裡的難題呢?

陳賡的牽牛計,核心的學問就在於這關鍵的一步。

陳賡分析,李鐵軍是在找機會抓住我兵團主力,在適當的條件下與我決戰。因為我兵團越向南走,越靠近敵人的武漢行轅,有越來越多的國軍在南線堵截。李鐵軍等待的就是這樣的時機。

但如果我軍向西南前進,靠近豫陝鄂交界處,進入山區,李鐵軍將喪失與我決戰的有利條件。

陳賡判斷,如果我軍以部分兵力向西南疾進,李鐵軍必然會上鉤,待其不顧一切地一頭扎到山區,再調轉兵力返回河南中部,將其牽引回來,重新返回平漢鐵路一線作戰,敵人數百裡轉戰,各個旅之間必然會出現空隙,屆時就有機會殲其一部了。

毛主席說過,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正陳賡之謂也。

這條牽牛計,就是算準了敵將的心理,硬生生地於不可能之中,主動創造出有利於我的態勢。

不得不說,陳賡的算度真的是太深遠了。

那麼同樣在戰略全局層面,李鐵軍有沒有達到陳賡的認識層次呢?沒有。

李鐵軍執意率軍出陝西追擊陳賡,源自於他要立功贖罪,要捏中原野戰軍這個軟杮子,給自己的功勞簿上添一筆。他並沒有認真理解蔣介石的華中戰略。

蔣介石的戰略是什麼呢?

劉鄧挺進大別山,蔣馬上就意識到,解放軍的主要目的是威脅華中,並有趁機進入鄂皖贛一帶的可能,向國統區心臟插一刀。

蔣介石時靈時不靈的戰略頭腦,此時正常發揮了作用,他調集了四十多個旅的兵力,把劉鄧大軍作為首要目標,力求在最短時間內全殲或驅走劉鄧。

要注意到兩個關鍵詞:首要目標,最短時間。

如果準確理解了這兩個關鍵詞,李鐵軍就不會上陳賡的當。

你陳賡兵團的真正任務是配合劉鄧,在河南吸引國軍主力。如果你進入豫西山區,則會與劉鄧大軍脫離聯繫,成為各自為戰的孤軍,豫南鄂北的國軍正中下懷,可以集中精力和劉鄧決戰。

可惜的是李鐵軍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智商落了下風。

四、白崇禧犯暈:共軍主力到底在哪裡?

思想一亂,行動就會跟著亂。

陳賡派出兩個旅西進鎮平、內鄉,讓他們偽裝成兵團主力,一路大張旗鼓,有多大動靜鬧多大動靜,唯一目的就是要李鐵軍上當,一路跟進。

陳賡的主力部隊三個旅,則就地分散,扎到平頂山、許昌一帶,如水銀瀉地一般消失不見了。

李鐵軍也怕上當,只帶了整編第三師一路跟進豫西,整編二十師留駐南陽。他起初一直跟得很謹慎,只要判明是陳賡主力,馬上就把二十師調過來一起打。

陳賡這兩個旅演戲演得很像,一打城,就把所有炮都拉出來猛轟,幾門炮打出來幾百門的感覺。李鐵軍越來越堅定自己的判斷,這就是陳賡主力。於是慢慢變得大膽起來,開始全速追擊。

但整編第三師重武器裝備多,在伏牛山中開進和展開的速度很慢。解放軍部隊一發現李鐵軍追近了,馬上就撒丫子轉移,李鐵軍急得哇哇暴叫,始終沒能追上,無法迅速決戰。

李鐵軍此時如同喝了迷魂湯一樣,越想打越打不到,越打不到就越窮追不捨,完全沒有察覺出異常,在伏牛山越陷越深。部隊開始抱怨,從關中大平原的福地,跑到伏牛山當共軍的跟屁蟲,吃不好睡不香,還打不上仗,不知來這裡到底幹什麼。

李鐵軍雖然也偶爾浮現過毛澤東當年的口號「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但他又決不相信,前面的共軍打一個縣城能調出來幾十門大炮,絕非一般地方武裝可比,這一定是陳賡的主力。

追,一定要追到底。饒君趕上焰摩天,腳下騰雲鬚趕上。

可憐的孩子,人要是犯了傻,真是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陳賡此時在幹什麼呢?

藏了一段時間後,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他便忙著在河南中部開闢新的解放區,不僅建立了豫陝鄂軍區,還建立了行政公署,下轄七個專區、三十一個縣。在主力兵團的幫帶下,各地地方武裝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陳賡指揮主力部隊,縱橫奔馳於國民黨軍兵力空虛的河南中南部。連克許昌、魯山、南召、平頂山等豫中南城市;地方武裝則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破路活動,截斷了平漢鐵路豫中路段,使國民黨軍鄭州與武漢的交通陷於癱瘓。

原本李鐵軍追進伏牛山中時,曾大言不慚地向上面報告,咬住了共軍主力。

此時背後戰報傳來,李鐵軍如醉如痴,這一切都是怎麼回事?陳賡主力到底在哪?

蔣介石大怒,指責白崇禧剿匪不力,放任劉鄧到處亂竄。

白崇禧也納悶,李鐵軍不是把陳賡兵團逼進伏牛山了嗎?平漢鐵路上的部隊又是誰的?難道是陳賡的疑兵?又或是劉伯承突圍轉移出一部分主力,在平漢路搞事情?

一切都是未知數,白崇禧正打算抽出一部分兵力北上打通平漢路,順便搞清楚劉伯承到底使什麼妖法跑到了許昌一帶。結果蔣介石的命令先到了,白崇禧一看,登時氣不打一處來。

蔣介石的命令是,令李鐵軍第五兵團調頭北上,進攻許昌,打通平漢路。白崇禧不須指揮,由總統府直接指揮。但白崇禧的司令長官部要負責李鐵軍部的保障。

都知道老蔣愛玩微操,沒想到微操到白崇禧頭上來了。白崇禧一貫看不上蔣介石的指揮水平,多次背地裡指責蔣介石不懂軍事。

這次居然敢越過他直接指揮到兵團,是可忍,孰不可忍。

白崇禧給轄下各部隊下令,第五兵團奉令北上攻許昌,各部要大力協助,提供一切便利。而絕口不提如何給李鐵軍提供側翼保障。

白崇禧的作戰處長覃戈鳴,被俘多年後回憶當時的情景,如果按白崇禧本來的計劃,派一個兵團北進攻擊許昌,再派兩個整編師保護其側翼和後路,中野無論如何吃不掉第五兵團,本可順利恢復平漢線。

可是蔣介石這個命令著實把白崇禧氣壞了,白崇禧索性置基本軍事常理於不顧,放任第五兵團孤軍前進。

事情就慢慢走向不可挽回的敗局。

五、白崇禧後怕:我連對手是誰都不知道

現在最犯難的是李鐵軍。

自從一頭扎進伏牛山,李鐵軍真的應驗了毛主席的那句話,肥的拖瘦。

為了提高行軍速度,李鐵軍指揮整編第三師,拋棄了一部分重裝備,輕兵疾進,和陳賡部隊玩山地賽跑。結果賽也沒賽過,反倒把自己的部隊拖的七零八落,實力大損。

接到蔣介石命令後,李鐵軍恍然大悟,原來陳賡的主力在許昌。可是前面追著跑的部隊又是誰,就憑他們的火力和轉移速度,以及組織指揮的高效靈活,絕非一般地方武裝或者是遊擊隊。

弄不明白也沒辦法,沒有機會再去查證了。李鐵軍率整三師,拖著疲憊之身,調頭沿平漢鐵路,向北進攻。

這又犯了兵家大忌。

部隊疲憊,儘量休整以後再投入硬仗。可是蔣介石不管,他只負責每天坐在官邸聽取24小時前線報告,然後紙上談兵地下達進攻命令。至於一線部隊累不累,敵軍兵力有多少,最新形勢變化是什麼,這都是下面執行層面的事。

李鐵軍也不管,一門心思要捏軟杮子,杮子沒捏著,倒弄得一身騷。現在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只能全力北進,希望打一個勝仗,以挽回顏面。

1947年12月22日,李鐵軍率第五兵團兵團部,和整編第三師,共三個旅的兵力,進攻至遂平縣、西平縣交界地帶。整編二十師則在後面跟進,進至正陽縣一帶。

敵人的兩個主力師拉開了距離,陳賡磨刀霍霍,已經做好了圍殲整三師的準備。

陳賡手上當時只有三個旅,李鐵軍手上兩個旅。但陳賡兵團經過一個月休整,神完氣足,兵強馬壯,而李鐵軍兩個旅則是數百裡奔波,疲勞至極。

陳賡還怕三個旅解決不了李鐵軍,向華野粟裕東兵團求助。粟裕正津津有味地看戲,對陳賡的牽牛計由衷佩服,此時陳賡求助,粟裕焉有不助之力。華野大方地派出三縱,全力配合陳賡圍殲李鐵軍。

陳賡又令在伏牛山誘敵的兩個旅飛速趕來,一個旅在正陽、確山阻擊整二十師,另一個旅加入圍殲整三師。

這麼一來,就成了七個旅對兩個旅。七個壯漢打兩個瘦子,以多打少,以強擊弱。還是一樣配方,還是一樣的味道。

12月25日,整三師的兩個旅,被陳賡分割包圍在祝王砦和金剛寺地區。

經過一晝夜激戰,整三師崩潰。

白崇禧到底還有一點職業軍人的廉恥,戰役進行中,白崇禧派空軍飛機到戰場上空,又派人打探消息,看解放軍兵力到底有多少,統兵帶隊的大將是誰。

無奈,陳賡事先封鎖消息非常嚴密,而且仗打得乾淨利落,整三師除了李鐵軍化裝逃掉,其餘自副師長以下,參謀長、副參謀長均被生擒。兩個旅的旅長被擊斃,兩個旅參謀長、副旅長被生擒。

打完之後,迅速打掃戰場,撤離,數萬大軍消失的無影無蹤。

典型的吃幹抹淨,一點痕跡不留。

白崇禧的偵察一無所獲,到最後也不知道解放軍到底投入多少兵力,何人統兵。白的作戰處長覃戈鳴整理戰役要報,只能模糊地猜測,大概是陳賡一部兵力,加上劉伯承從淮北突圍出去的主力,兵力大概十幾萬。

至於華野一個縱隊參戰之事,白崇禧完全不知情。

他對覃戈鳴哀嘆:「打了一輩子的仗,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敵人是誰都不知道,令人情何以堪。」

相關焦點

  • 林彪對決白崇禧,衡寶戰役打響,強強對決看誰笑到最後?
    這一次他重新披掛上陣,緊緊盯住「小諸葛」的一舉一動,追求「先敵制動,料在敵先」的兵家境界,而「小諸葛」的心態也與林彪一樣,晝夜不眠的關注著對手,琢磨著對方的排兵布陣,一有風吹草動,立即拔營起寨。遠在北平的毛澤東除了分析戰局,分析白崇禧,也分析了林彪,毛澤東認為林彪指揮打仗又刁又狠,確實很有章法,部隊追著白崇禧部打,打得狠,打的猛,但是每次四野就要抓住白部時,都沒有殲滅其主力,又讓他跑了,因此他認定:「以前我們採取的近距離迂迴包圍的戰法是不能奏效,應該從根本上改變,採取遠距離包圍迂迴的戰術」。
  • 陳賡VS張雲逸:誰才是資歷最接近元帥的開國大將?
    導言若單論入黨時間,開國元帥中很多人都不及陳賡;在開國十大將中,也只有肖勁光可以和陳賡比一比。陳賡:我的黨齡應與黨同齡陳賡和張雲逸雖然在開國大將中只位列第四名和第七名,但他們二人的資歷卻堪稱是開國十大將中最高的兩位。
  • 張皓:為什麼桂軍怎麼撤逃,都擺脫不了被消滅的命運?
    總之,「海南島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不下於臺灣」,「沒有海南為海上的犄角,臺灣無論為攻為守,都將陷於孤立地位。」 ,迫敵向桂林撤退;爾後,三路大軍在廣西會殲白崇禧主力」。解放軍發起廣州戰役時,蔣介石撤走其嫡系部隊,陳賡統一指揮右路陳賡兵團、中路鄧華兵團和左路兩廣縱隊及粵贛湘邊縱隊三路大軍於10月15日解放廣州。廣州戰役在戰略上「對整個戰局影響極大,尤其對西南地區桂系在精神上的打擊和威脅更甚」。它不僅「殲滅了餘漢謀集團主力,而且完成了對白崇禧集團東南面的包圍,對於解放海南島和廣西都有重大意義」。
  • 陳賡大將破釜沉舟,智鬥蔣閻胡,主席評價:「陳賡渾身是膽!」
    而陳賡在同蒲線上只有4個旅的兵力。閻胡兩軍以5個師的兵力向同蒲線扼殺過來。此時的陳賡大將在指揮所裡備受煎熬,據《陳賡回憶錄》中記載:「1946年7月初,胡閻兩軍進犯同蒲,陳賡苦思破敵之策,連續3個晚上都在作戰室渡過。」
  • 陳賡帳下有一位武林高手,專使用冷兵器殺敵,被稱為第一猛將
    這個人,名叫楚大明,是當年陳賡的部下。 1932年7月,楚大明正在參加鄂豫皖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可當時家裡已經給他準備好了婚事,日子都定好了,可楚大明卻說,不殺幾個反動派,還結什麼婚!楚家沒辦法,只好在當天如期舉行只有新娘的婚禮,算是把媳婦娶進了門。 到了抗戰時期,楚大明擔任八路軍冀南軍區新7旅20團2營營長。
  • 青樹坪戰役:四野渡江後最慘重的失利,被白崇禧伏擊,傷亡慘重
    此時林彪盤算著白崇禧會奔橫寶而去,他當即部署鍾偉第49軍向寧鄉、湘鄉、寶慶方向,詹才芳第46軍向衡陽方向,羅舜初第40軍向攸縣方向,張國華第18軍先遣師向茶陵方向,加速南插斷敵後路。49軍軍長鍾偉乃是四野一員悍將,1915年出生於湖南平江,1930年參加紅軍,個性鮮明極其好戰。
  • 小諸葛白崇禧,手握20萬精兵掌控華中,為何不救淮海前線國民黨軍
    除了淮海戰役主戰場,其實國民黨在華中還有白崇禧的二十萬精銳。其中被解放軍殲滅的黃維兵團就屬於華中戰鬥序列的。那麼,國民黨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還手握二十萬精兵,為什麼不救援危在旦夕的老蔣徐蚌戰場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當初淮海戰役即將開打的時候,老蔣就動了要白崇禧前往指揮淮海戰役的念頭。在淮海戰役開始前,整個國民黨徐蚌地區的兵力主要就是華中和徐州兩部分。
  • 他提出國軍也要跟日軍打遊擊戰,一高級將領不執行結果被槍決了
    白崇禧認為,八路軍的遊擊戰經驗值得借鑑,他們不但固守了山西太行山的五臺山根據地,並轉入敵後發動「全面戰」,現在山西的民眾已經動員起來,與軍隊配合,如敵後各省都能這樣,敵人必感到重大困難,終至崩潰而後止。 白崇禧此言一出,立即炸了窩,國軍將領們心裡知道這是好建議,但為了奉承蔣介石,紛紛指責白崇禧這是親共行為。
  • 淮海戰役中,陳賡不執行命令,劉伯承卻為何說他是對的?
    淮海戰役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兵團,那是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完成的,到了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由劉鄧領導的中原野戰軍唱主角,而陳賡自然成了主角中的主角。對手黃維,是陳賡黃埔軍校的同期同學,陳賡比較了解對手,也相信他能夠打敗對手。
  • 白崇禧為什麼拒絕指揮淮海戰役?杜聿明:一到徐州就感覺要完蛋
    白崇禧 不僅蔣軍普遍認為白崇禧足智多謀、指揮能力強,適合擔任徐州決戰的指揮官,連林彪也覺得白崇禧是「國民黨將領最具才幹的一個」。 林彪對白崇禧的評價並不誇張,因為他在四平會戰、青樹坪戰役中兩次敗於白崇禧之手,因此對這個對手既尊重又忌憚,在林彪看來,如果白崇禧真的去指揮淮海戰役,勝負真不可知。 不過,白崇禧正是因為聰明,所以沒有趟這趟渾水。
  • 北伐戰爭時期,與北伐軍交戰的對手都是誰?他們各自擁有多少兵力
    由蔣介石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為政治部副主任。下轄八個軍約10萬人。各軍軍長是一軍何應欽,二軍譚延闓,三軍朱培德,四軍李濟深,五軍李福林,六軍程潛,七軍李宗仁,八軍唐生智。以上這些都是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作戰指揮系統,以及軍官指揮人員,包括出兵人數。
  • 侍從秘議蔣如遇不測誰來接任,不料隔牆有耳,白崇禧從此死心塌地
    抗戰中,白崇禧不但殫精竭慮出謀劃策、調兵遣將,而且捨得下本錢,把桂系主力拉上去硬對硬,後來的解放戰爭也是如此,等到敗退臺灣之前,桂系主力也消耗殆盡。臨別抉擇之際,李宗仁勸白崇禧:去哪兒都行,就是別跟蔣去臺灣。白不聽,去了臺灣。
  • 「小氣」的彭老總,陳賡卻非常害怕,吃肉也不敢喊彭老總
    當時的八路軍時期要說誰最「小氣」,那麼一定會有人說是彭老總,因為在八路軍的根據地,彭老總一直負責部隊經費和財政工作,由於當時根據地常常遭到日軍的掃蕩,導致各種物資極度的匱乏,使得彭老總對各種經費開支把控得十分嚴格。
  • 白崇禧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逼蔣下野與和談的臺前幕後
    (建國大業白崇禧劇照)此時南京政府軍隊尚有戰鬥力的軍事集團,大致有華東的湯恩伯集團、華中的白崇禧集團、西北的胡宗南集團、山西的閻錫山集團,其他都是雜七雜八的部隊。也就是在這1948年的12月底,杜聿明集團還沒有完全就殲,我二野、三野主力亦未飲馬長江,四野大軍仍然在平津一帶進行作戰,南京尚未面臨直接的軍事威脅,而老蔣卻收到了至少兩個「省議會」的勸退公開電,要求他辭去「總統」職務趕緊下臺。這背後當然是白崇禧操縱和鼓動的,因為桂系得到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暗示:「南京政府的唯一出路是和談,而蔣氏下野又為和談所必需」。
  • 小諸葛白崇禧,手握20萬精兵掌控華中,為何卻支援徐州戰場?
    ,並且在白崇禧看完情況和發現徐州戰場暗藏玄機,徐州現在就好比一座爛尾樓,誰去誰就要為此負責。逼得白崇禧只能逃亡國外,所以白崇禧怎麼會對蔣介石抱有好感,1936年9月,在兩廣事件結束之後,桂系和蔣系之間才擁有了表面上的和平,但是也不代表其完全冰釋前嫌。後來日軍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桂系才和蔣系一起,聯手抗日,但是當時的國民黨領袖是蔣介石,所以經常以權謀私,讓桂系去啃難啃的硬骨頭,如果遇到什麼軟柿子,就讓中央軍去捏,藉此打壓桂系。可以看出桂系與蔣系之間的陳年舊恨,肯定不可能從根本上輕易解決。
  • 白話說軍事:殲-11B與殲-10C對決到底誰厲害?
    很多人都認為,殲-10C裝備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PL-15中距彈、PL-10近距彈,航電也很先進,屬於三代半戰鬥機,比殲-11B要先進半代,怎麼就打不過殲-11B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殲20的新對手何時來?不要著急了,日本還沒有選好誰當合作夥伴呢
    現代步代機依然屬於稀缺性的產品,目前殲20在亞洲是唯一一款五代機,以至於有人在問,除了F-35與F-22,殲20的新對手何時來?不要著急了,一時半會不了新的。和研發工作實際上還處於早期階段,預計到2030年代才能問題,還要等上至少十年,最重要的表現就在於,日本還沒有選好誰當合作夥伴呢。如果在研究有關的計劃的時候,日本打算以堅持以自己為主的原則, 但是也無法拒絕國際夥伴,完全自主研發好像還是不是現實的,依然需要找點國際夥伴來給自己解決一些難題。
  • 傅涯:陳賡病逝後,獨守49載,臨終遺言讓陳賡和前妻王根英合葬
    看到女兒如此,媽媽便對孩子們說:「誰能完成份內的活計,做鞋、繡花,誰就能去上學!」傅涯聽了,便更加倍的努力,起早貪黑地幹活,後來,傅涯終於來到了學堂讀書。約會之前,傅涯考慮過,陳賡有四種經歷:黃埔畢業,上過軍校,有文化修養;在城市白區工作過,經受過考驗,能不為酒色所動;被捕過,在敵人面前,大義凜然,立場不動搖;常年領兵打仗,不怕犧牲作戰英勇;為人風趣幽默,不古板……總之就是越想陳賡的優點越多,越想就感覺陳賡越高大,這樣的人不正是每個姑娘都追求的人生伴侶嗎
  • 白崇禧足智多謀,但李宗仁卻說:他在政治上沒什麼遠見
    桂系名將白崇禧足智多謀,人稱「小諸葛」,用兵機巧百變,極具謀略,連日本人都稱之為「戰神」。說起白崇禧,就不得不提李宗仁,二人被合稱為「李白」,情同手足,一起經歷了大風大浪,其兄弟情誼被世人所讚嘆。白崇禧早就識破了沈鴻英的小伎倆,於是將計就計,讓通信兵把三方的電話線連在一起,故意給沈鴻英打電話,商討何時攻打韓彩鳳,韓彩鳳信以為真,率先攻打沈鴻英,結果沈鴻英和韓彩鳳打了起來,坐收漁翁之利的人換成了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