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諸葛白崇禧,手握20萬精兵掌控華中,為何卻支援徐州戰場?

2020-12-15 騰訊網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持續了14年的抗日戰爭結束,在美國政府的多方援助下,國民黨政府欲再次發動內戰,讓大量國軍進入了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並在國民黨現有軍隊基礎上又擴充了較大數量兵力,主要是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留下來的士兵,率先發動了戰爭,試圖讓中國共產黨政權在中國沒有立足之地,把國民黨壓迫人民的政權統治持續下去,以鞏固大地主資產階級統治。中國共產黨把目光看向了更長遠的地方,回想起近代中國的屈辱史,而蔣介石政府卻還在與美帝勾結,為了讓人民有自己當家做主的權利,決定勢必要將國民黨反動派勢力消滅,並顛覆其統治政權。人民解放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隨著人民這道防線的逐漸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日益強大,國民黨軍隊在經過三大戰役之後也逐漸失去了對解放戰爭的主動權和控制權,在我國北方地區的解放工作就快要完成時,三大戰役中最慘烈的淮海戰役也正式打響。

淮海戰役是主要在徐州進行,加上連雲港,商丘、棗莊作為邊界的一場與國民黨重兵集團進行正面交鋒的規模巨大,奠定了最終勝利基礎的戰役。我軍的主力部隊是華東,中原兩隻野戰軍,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京冀魯豫地區的解放軍戰士,我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了60多天的激戰,國民黨損失了其全部主力精銳。在這場戰役中,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被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與其密不可分。在淮海戰役中,我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巨大勝利,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搖搖欲墜,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最具有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革命取得根本勝利的奠基石。

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是決定直接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一次決戰。在戰役開始前,全國的戰略局勢走向對國民黨來說非常不利,瀋陽解放之後,解放軍完全控制住了東北,因此對於國民黨來說,穩定或者扭轉戰局的關鍵就是在於能不能打贏淮海戰役,戰役前,蔣介石還致電黃百韜, 「此次徐州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之大關鍵,務希嚴督所部··········」蔣介石也深刻意識到,此戰敗了話,國民黨就完了,所以當時國軍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都集中在徐州一帶,成敗也在此一舉,因此現如今很多學者認為,淮海戰役就是國共雙方的決戰。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正在進行,國民黨的政權不夠穩定,且軍內的勢力比較混亂,為國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失敗提供了很多大的推動力,隨著國軍在指揮層面不斷犯錯,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在徐州東部地區成為了一匹孤狼,我軍指揮員就此逮住了這個機會,並很快實施了圍殲行動將他們全部拿下。最後迫使黃維,杜律明的兵團不得不在被動的狀態下開戰,國民黨從此就由主動轉為被動,國民黨想要尋求援軍也變得非常困難。而此時國民黨的唯一希望就是得到桂系將領白崇禧的援助,雖然國民黨的蔣介石對白崇禧下達了前往徐州進行性支援的命令,但是白崇禧並沒有聽從命令。

淮海戰役快要開始的時候,蔣介石的想法就是讓白崇禧負責這場戰役,這個舉動的深層含義就是把華中,以及徐州,這兩個對國民黨來說至關重要的地點裡的全部力量,都拿給了一個人,蔣介石即使心中有不滿,可他沒有別的選擇,徐州原來的負責人劉峙能力很差,邱清泉直接說他狗都比不上,一開始的時候白崇禧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第一天爽快接下,結果臨時變卦。

其實大家也都明白,國民黨裡各種黨派互相牽扯情況複雜,第二次國共合作還沒達成一致時,桂系是造成蔣介石下野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然後蔣介石又回歸了,一直針對桂系,肯定不會完全信任桂系的白崇禧,並且在白崇禧看完情況和發現徐州戰場暗藏玄機,徐州現在就好比一座爛尾樓,誰去誰就要為此負責。因為不想在這樣的戰場上消耗力量,拒絕了接受任命。最後,三大戰役落下帷幕,國民黨損失巨大,蔣介石只好再次下臺,而桂系李宗仁由於沒怎麼被消耗到,就任代總統。

人盡皆知,蔣介石勢力與桂系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十多年,北伐戰爭勝利之後,白崇禧由於第一個攻入北京,在事後被定義成了叛軍,因為蔣介石要扶持自己的勢力上位,其他軍閥都被他找原因削弱了。逼得白崇禧只能逃亡國外,所以白崇禧怎麼會對蔣介石抱有好感,1936年9月,在兩廣事件結束之後,桂系和蔣系之間才擁有了表面上的和平,但是也不代表其完全冰釋前嫌。後來日軍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桂系才和蔣系一起,聯手抗日,但是當時的國民黨領袖是蔣介石,所以經常以權謀私,讓桂系去啃難啃的硬骨頭,如果遇到什麼軟柿子,就讓中央軍去捏,藉此打壓桂系。可以看出桂系與蔣系之間的陳年舊恨,肯定不可能從根本上輕易解決。

我相信看到這裡大家都會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蔣桂戰爭沒有爆發,或者是桂系兵團把往日的你爭我鬥都暫時放下,桂系大軍會不會支援徐州戰場?我們先看看當時的戰略部署,白崇禧的 任務是把手長江的關鍵口武漢,防止解放大軍從長江進入南部的國統區。徐州戰場上國軍敗局已定,白崇禧前去支援徐州戰場只有兩個下場,首先是不能把國軍給救出來還會陷入解放軍的包圍圈,第二是武漢兵力被分散,實力大大下降,很容易遭到解放軍的突襲。況且在淮海戰敗後有很多國軍都不再相信國民黨了,歸降共產黨的國軍不在少數,假如在支援路程中遇上了已經歸順與共產黨的國軍,桂系大軍就會遭到叛軍與解放軍的雙重打擊,那麼桂系軍隊離殲滅也不遠了,不如就把守武漢,不求立下軍工,只求能夠把武漢守住,不至於有太大的過失。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白崇禧沒有道理不知道,如果在徐州戰場上,國民黨的三大精銳主力軍團全部損失了的話,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了,國軍的處境將十分艱難,處處受到牽制。白崇禧不去支援並不是因為桂系和蔣系之間的矛盾,也沒有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目的,他麾下的國民黨軍只是普通的軍隊,更沒有配備什麼美械師,精銳中央軍都在解放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自己這隻普通軍隊又能起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呢,去了的話說不定武漢也沒了,所以進入戰場不能操之過急,要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才能救國軍於水火之中。

三大戰役過去後,國軍中的精銳部隊幾乎都交待在了這幾場戰役中,唯一還成建制的就是白崇禧所帶領的桂軍,除此之外幾乎都是些傷殘敗退的將士,難以再對人民解放軍造成什麼威脅,解放軍銳不可當,後來的國軍常常在戰鬥打響之時就繳械投降了。解放戰爭結束後,在討論國民黨為何會落得失敗的下場時,多數人都把目光放在了蔣介石身上,周恩來總理曾經在1936年接受了美國作家埃迪加.斯諾的採訪,這中間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意是:「你對同時還是一名軍人的蔣介石,有什麼評價」?周恩來直言不諱:「他不算合格,如果是一名戰術家,蔣介石完全沒有天賦。實際情況也和周公說的如出一轍,國民黨被打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沒有軍事能力的蔣介石的胡亂插手。

解放戰爭勝利後,中國也迎來了全面解放,而我們要知道,解放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淮海戰役的勝利,對於剛開始進行作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武器以及兵力上面的發展都不是很完善,甚至可以說發展非常落後。但解放戰爭的最後還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作為結尾,而勝利的原因主要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優秀指揮,以及解放軍同志們英勇抗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背後有人民群眾給予人民解放軍支持與鼓勵。淮海戰役時,無數老百姓為人民解放軍提供各種後勤物資,給予了人民解放軍非常重要的後勤援助,淮海戰役的勝利可謂是老百姓用小推車一步一步推出來的結果,造就了戰爭場上的一次偉大奇蹟。

相關焦點

  • 小諸葛白崇禧,手握20萬精兵掌控華中,為何不救淮海前線國民黨軍
    除了淮海戰役主戰場,其實國民黨在華中還有白崇禧的二十萬精銳。其中被解放軍殲滅的黃維兵團就屬於華中戰鬥序列的。那麼,國民黨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還手握二十萬精兵,為什麼不救援危在旦夕的老蔣徐蚌戰場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當初淮海戰役即將開打的時候,老蔣就動了要白崇禧前往指揮淮海戰役的念頭。在淮海戰役開始前,整個國民黨徐蚌地區的兵力主要就是華中和徐州兩部分。
  • 小諸葛白崇禧,手握20萬精兵掌控華中時,為何不去淮海前線支援?
    事實上,在我們所熟知的國軍將領中,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絕對算的上是非常出色的一個將領。當國民黨在徐州展開作戰後,領導著20萬精銳部隊的白崇禧,卻並沒有像世人所想的那樣會選擇援助徐州戰場的國民黨部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白崇禧為什麼拒絕指揮淮海戰役?杜聿明:一到徐州就感覺要完蛋
    一開始,關於指揮官的人選,在何應欽、顧祝同等一眾大佬的薦舉之下,蔣介石原本希望由「小諸葛」白崇禧統一指揮徐州、華中兩大剿總作戰。 白崇禧認為彼時戰場已經積重難返,想要及時扭轉劣勢已經不可能,而且蔣介石可能會幹預他的指揮。 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在著作中透露,曾經和父親討論過這個敏感的問題,白崇禧提出三點原因說明為何拒絕指揮: 第一、軍隊部署全盤錯誤,當時戰事迫在眉睫,要重新調整幾十萬大軍已經不可能。
  •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卻最終敗北,是徒有虛名還是貨真價實?
    在國民黨內部,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是與他機制善變、狡猾多端分不開的,白崇禧的成名源於兩廣戰爭以及北伐戰爭,1923年,他與李宗仁、黃紹竑等人通力合作,一舉擊潰了盤踞廣西多年的舊軍閥陸榮廷、沈紅英,統一了廣西,期間,白崇禧更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功不可沒,隨後在與各軍閥的戰鬥中再次展現出他過人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他兩敗滇軍
  • 打仗很厲害的白崇禧,為何被蔣介石拿捏得死死的,有一點很關鍵
    在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領導的國軍集團,有個別戰將因打仗很厲害,被日寇稱之為戰神,第一位是薛嶽,還有桂系大將白崇禧,以及王耀武,張自忠,孫立人,廖耀湘,關麟徵等國軍將領,在抗戰時期因在戰場上表現出色,都得到了對手日軍的稱讚。特別是擁有戰神之稱的白崇禧,是日本人眼中三個半軍事家之一。
  • 「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雖然有著小諸葛的名稱,家中的一切事物卻都是由夫人做主,兩人之間的恩愛情誼在內部是一段佳話。馬佩璋從小就生的俊秀聰慧,待嫁年齡之時,馬家的門檻都快給人踏破了。名門望族的馬家老爺挑花了眼,後將眼光轉向了廣西戰場上的一位軍官,就是白崇禧。
  • 他有小諸葛之稱,帶60萬大軍在敵人包圍下消失,成就軍事史上傳說
    到1938年日軍再次發出密令,由日本少將橋本群集結30萬日軍精銳,準備進攻徐州地區。當時日軍想效仿希特勒的閃電戰,在短短幾日內就集結30萬日軍軍隊,對徐州地區的國民黨60萬大軍進行包圍。但是後來國軍60萬大軍在日軍30萬大軍的包圍下,僅用短短幾日就消失在日軍30萬大軍的眼皮底下,成就了軍事史上的一段佳話。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一一講解。
  • 此戰的勝利,成就了國民政府的大業,也讓白崇禧贏得小諸葛之稱
    就在國民革命軍內部不穩的情況下,孫傳芳糾集6萬精銳大軍,渡江南下一雪前恥。面對外敵,國民革命軍內部再次達到統一,繼續完成北伐事業。可是,在各路北伐軍都如期,在戰場上取得了一定的勝利時,而蔣介石這一路在徐州,卻被孫傳芳的6萬精銳大軍擊敗,導致徐州失守。
  • 共產黨的「常勝將軍」,對戰國民黨的「小諸葛」,誰更略勝一籌?
    而指揮這次戰役的正是解放軍四野的總指揮,林彪,而他的目標就是當時在國民黨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1、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白崇禧,字建生,1893年出生於廣西一個回民家庭,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當時白崇禧還在廣西讀書時,就加入了廣西學生軍。
  • 小諸葛白崇禧,為什麼去了臺灣,而不是跟隨李宗仁出走美國?
    說起白崇禧,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並不陌生。這個人是新桂系的大佬,軍事才華橫溢,被人稱為「小諸葛」。 桂系不屬於蔣介石的嫡系,所以白崇禧和老蔣可謂多年政治上的對手,而白崇禧和李宗仁也利用其桂系的勢力,曾逼迫蔣介石下野,說起來雙方的關係並不好,只不過是貌合神離。
  • 長徵過廣西,校長怒斥小諸葛:除了我誰敢相信你未私通敵軍?
    在蔣的計劃中,桂軍悍不畏死戰鬥力強,白崇禧奇謀善斷號稱「小諸葛」,靠桂軍打紅軍是最理想的,於是派飛機送去兩個軍、三個月的經費以及作戰計劃。白崇禧答覆:遵命辦理。客觀來看,白此時還是很賣力的,立即展開布置,出動桂軍撒開在湘江一帶的大網。
  • 小諸葛白崇禧12幅書作欣賞,古拙樸實渾厚自然,網評:文武雙全
    白崇禧再一次的想起白崇禧,是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小視頻,我相信很多的小夥伴都看到過這個視頻。視頻中白崇禧送五國領事時滿面笑容,低頭哈腰;過後臉色就變了,這得多違心啊,多言不由衷。白崇禧這個人,小編看來他頗有野心。他用韓,某種程度上可能是考慮到以後的布局,因為韓在西北和南京,都有人脈資源,後來又能聯繫上某方,這樣的人物,絕非單純的軍人頭腦,如此長袖善舞,在桂系是不多的。實際上,萊蕪那件事,也是韓被逼上絕路的選擇,有選擇的話,他也未必真的會叛桂系。
  • 抗日戰爭徐州保衛戰,日軍重重包圍,十餘萬國軍為何卻安然撤離?
    1938年5月15日,華中日軍以坦克、裝甲車等高機動性裝甲部隊突襲並炸斷了隴海鐵路,徹底截斷了徐州國軍的西撤路線,徐州十餘萬國軍精銳陷入日軍重圍之中。 由於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民國統帥部一度將徐州當作是反攻之地,因此在臺兒莊大捷後,民國統帥部向李宗仁第五戰區調入大量主力部隊,希望可以反攻華北。 但是隨著日軍的第二輪進攻爆發,日本華北方面軍和華中方面軍對徐州展開南北夾擊,華中日軍司令官畑俊六更是直接派出部隊向徐州西側突擊,準備徹底包圍徐州。
  • 林彪大戰「小諸葛」:經兩次兵敗,最後一戰創造木船打敗軍艦奇蹟
    1893年白崇禧出生於廣西桂林一個回族家庭,20歲考入保定軍官學校後回到了家鄉,一路做到了旅長。1924年,年僅31歲的白崇禧與李宗仁合作,打敗了舊桂系軍閥,統一了廣西,成為新桂系的主要將領。在統一桂系的作戰中,白崇禧憑藉顯著的軍事才能,在軍隊中贏得了「小諸葛」的名號。
  • 白崇禧足智多謀,但李宗仁卻說:他在政治上沒什麼遠見
    桂系名將白崇禧足智多謀,人稱「小諸葛」,用兵機巧百變,極具謀略,連日本人都稱之為「戰神」。說起白崇禧,就不得不提李宗仁,二人被合稱為「李白」,情同手足,一起經歷了大風大浪,其兄弟情誼被世人所讚嘆。白崇禧早就識破了沈鴻英的小伎倆,於是將計就計,讓通信兵把三方的電話線連在一起,故意給沈鴻英打電話,商討何時攻打韓彩鳳,韓彩鳳信以為真,率先攻打沈鴻英,結果沈鴻英和韓彩鳳打了起來,坐收漁翁之利的人換成了白崇禧。
  • 白崇禧不愧為小諸葛,一個小調整,直接讓桂系第189師的戰力爆表
    武漢會戰中,江北戰場,逐漸變得激烈起來。岡村寧次擔任第十一軍司令官之後,親自下達了第1個作戰命令,那就是攻打黃梅和九江。7月13日,白崇禧秘密抵達廣西縣政府所在的梅川鎮,親自參與布置長江北岸的重鎮黃梅和廣西的作戰計劃。
  • 青樹坪戰役:四野渡江後最慘重的失利,被白崇禧伏擊,傷亡慘重
    早在1946年4月到5月間的四平戰役中,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在血戰32天之後,功虧一簣,棄城而去,這讓白崇禧暗暗得意,也要林彪暗暗發誓要洗四平之恥,於是鏖戰四平的主將重新披掛上戰,從武漢到海南千裡追逐白崇禧,林彪緊緊盯住小諸葛的一舉一動,而小諸葛白崇禧的心態與林彪一樣。到底該如何殲滅白崇禧的部隊呢?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後僅一月,國軍為何卻面臨滅頂之災
    為此日本下令以日本上海派遣軍為主體,加上華北日軍一部,組建日本華中派遣軍,由畑俊六擔任司令官,從南北兩方合圍徐州。畑俊六上任後,徐州會戰的規模便直接超過了曾經的淞滬大會戰,日軍投入兵力達到了九個師團之多,徐州國軍節節敗退,臨沂、淮河等地接連失守。
  • 淮海戰役期間,國軍徐州剿總司令為何三次易主,蔣介石有多困難?
    解放戰爭打到了1948年,國共決戰開始了,東北的決戰以我方的勝利落下帷幕,中原戰場上,一場世界大戰打響了,此戰我軍集合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總計60萬人,準備一舉吃掉國民黨的80萬精銳,企圖一戰而解決長江以北的國民黨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