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持續了14年的抗日戰爭結束,在美國政府的多方援助下,國民黨政府欲再次發動內戰,讓大量國軍進入了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並在國民黨現有軍隊基礎上又擴充了較大數量兵力,主要是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留下來的士兵,率先發動了戰爭,試圖讓中國共產黨政權在中國沒有立足之地,把國民黨壓迫人民的政權統治持續下去,以鞏固大地主資產階級統治。中國共產黨把目光看向了更長遠的地方,回想起近代中國的屈辱史,而蔣介石政府卻還在與美帝勾結,為了讓人民有自己當家做主的權利,決定勢必要將國民黨反動派勢力消滅,並顛覆其統治政權。人民解放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隨著人民這道防線的逐漸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日益強大,國民黨軍隊在經過三大戰役之後也逐漸失去了對解放戰爭的主動權和控制權,在我國北方地區的解放工作就快要完成時,三大戰役中最慘烈的淮海戰役也正式打響。
淮海戰役是主要在徐州進行,加上連雲港,商丘、棗莊作為邊界的一場與國民黨重兵集團進行正面交鋒的規模巨大,奠定了最終勝利基礎的戰役。我軍的主力部隊是華東,中原兩隻野戰軍,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京冀魯豫地區的解放軍戰士,我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了60多天的激戰,國民黨損失了其全部主力精銳。在這場戰役中,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被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與其密不可分。在淮海戰役中,我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巨大勝利,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搖搖欲墜,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最具有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革命取得根本勝利的奠基石。
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是決定直接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一次決戰。在戰役開始前,全國的戰略局勢走向對國民黨來說非常不利,瀋陽解放之後,解放軍完全控制住了東北,因此對於國民黨來說,穩定或者扭轉戰局的關鍵就是在於能不能打贏淮海戰役,戰役前,蔣介石還致電黃百韜, 「此次徐州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之大關鍵,務希嚴督所部··········」蔣介石也深刻意識到,此戰敗了話,國民黨就完了,所以當時國軍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都集中在徐州一帶,成敗也在此一舉,因此現如今很多學者認為,淮海戰役就是國共雙方的決戰。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正在進行,國民黨的政權不夠穩定,且軍內的勢力比較混亂,為國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失敗提供了很多大的推動力,隨著國軍在指揮層面不斷犯錯,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在徐州東部地區成為了一匹孤狼,我軍指揮員就此逮住了這個機會,並很快實施了圍殲行動將他們全部拿下。最後迫使黃維,杜律明的兵團不得不在被動的狀態下開戰,國民黨從此就由主動轉為被動,國民黨想要尋求援軍也變得非常困難。而此時國民黨的唯一希望就是得到桂系將領白崇禧的援助,雖然國民黨的蔣介石對白崇禧下達了前往徐州進行性支援的命令,但是白崇禧並沒有聽從命令。
淮海戰役快要開始的時候,蔣介石的想法就是讓白崇禧負責這場戰役,這個舉動的深層含義就是把華中,以及徐州,這兩個對國民黨來說至關重要的地點裡的全部力量,都拿給了一個人,蔣介石即使心中有不滿,可他沒有別的選擇,徐州原來的負責人劉峙能力很差,邱清泉直接說他狗都比不上,一開始的時候白崇禧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第一天爽快接下,結果臨時變卦。
其實大家也都明白,國民黨裡各種黨派互相牽扯情況複雜,第二次國共合作還沒達成一致時,桂系是造成蔣介石下野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然後蔣介石又回歸了,一直針對桂系,肯定不會完全信任桂系的白崇禧,並且在白崇禧看完情況和發現徐州戰場暗藏玄機,徐州現在就好比一座爛尾樓,誰去誰就要為此負責。因為不想在這樣的戰場上消耗力量,拒絕了接受任命。最後,三大戰役落下帷幕,國民黨損失巨大,蔣介石只好再次下臺,而桂系李宗仁由於沒怎麼被消耗到,就任代總統。
人盡皆知,蔣介石勢力與桂系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十多年,北伐戰爭勝利之後,白崇禧由於第一個攻入北京,在事後被定義成了叛軍,因為蔣介石要扶持自己的勢力上位,其他軍閥都被他找原因削弱了。逼得白崇禧只能逃亡國外,所以白崇禧怎麼會對蔣介石抱有好感,1936年9月,在兩廣事件結束之後,桂系和蔣系之間才擁有了表面上的和平,但是也不代表其完全冰釋前嫌。後來日軍侵華,全面抗戰開始,桂系才和蔣系一起,聯手抗日,但是當時的國民黨領袖是蔣介石,所以經常以權謀私,讓桂系去啃難啃的硬骨頭,如果遇到什麼軟柿子,就讓中央軍去捏,藉此打壓桂系。可以看出桂系與蔣系之間的陳年舊恨,肯定不可能從根本上輕易解決。
我相信看到這裡大家都會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蔣桂戰爭沒有爆發,或者是桂系兵團把往日的你爭我鬥都暫時放下,桂系大軍會不會支援徐州戰場?我們先看看當時的戰略部署,白崇禧的 任務是把手長江的關鍵口武漢,防止解放大軍從長江進入南部的國統區。徐州戰場上國軍敗局已定,白崇禧前去支援徐州戰場只有兩個下場,首先是不能把國軍給救出來還會陷入解放軍的包圍圈,第二是武漢兵力被分散,實力大大下降,很容易遭到解放軍的突襲。況且在淮海戰敗後有很多國軍都不再相信國民黨了,歸降共產黨的國軍不在少數,假如在支援路程中遇上了已經歸順與共產黨的國軍,桂系大軍就會遭到叛軍與解放軍的雙重打擊,那麼桂系軍隊離殲滅也不遠了,不如就把守武漢,不求立下軍工,只求能夠把武漢守住,不至於有太大的過失。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白崇禧沒有道理不知道,如果在徐州戰場上,國民黨的三大精銳主力軍團全部損失了的話,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了,國軍的處境將十分艱難,處處受到牽制。白崇禧不去支援並不是因為桂系和蔣系之間的矛盾,也沒有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目的,他麾下的國民黨軍只是普通的軍隊,更沒有配備什麼美械師,精銳中央軍都在解放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自己這隻普通軍隊又能起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呢,去了的話說不定武漢也沒了,所以進入戰場不能操之過急,要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才能救國軍於水火之中。
三大戰役過去後,國軍中的精銳部隊幾乎都交待在了這幾場戰役中,唯一還成建制的就是白崇禧所帶領的桂軍,除此之外幾乎都是些傷殘敗退的將士,難以再對人民解放軍造成什麼威脅,解放軍銳不可當,後來的國軍常常在戰鬥打響之時就繳械投降了。解放戰爭結束後,在討論國民黨為何會落得失敗的下場時,多數人都把目光放在了蔣介石身上,周恩來總理曾經在1936年接受了美國作家埃迪加.斯諾的採訪,這中間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意是:「你對同時還是一名軍人的蔣介石,有什麼評價」?周恩來直言不諱:「他不算合格,如果是一名戰術家,蔣介石完全沒有天賦。實際情況也和周公說的如出一轍,國民黨被打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沒有軍事能力的蔣介石的胡亂插手。
解放戰爭勝利後,中國也迎來了全面解放,而我們要知道,解放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淮海戰役的勝利,對於剛開始進行作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武器以及兵力上面的發展都不是很完善,甚至可以說發展非常落後。但解放戰爭的最後還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作為結尾,而勝利的原因主要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優秀指揮,以及解放軍同志們英勇抗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背後有人民群眾給予人民解放軍支持與鼓勵。淮海戰役時,無數老百姓為人民解放軍提供各種後勤物資,給予了人民解放軍非常重要的後勤援助,淮海戰役的勝利可謂是老百姓用小推車一步一步推出來的結果,造就了戰爭場上的一次偉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