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徐州保衛戰,日軍重重包圍,十餘萬國軍為何卻安然撤離?

2020-12-12 騰訊網

1938年5月15日,華中日軍以坦克、裝甲車等高機動性裝甲部隊突襲並炸斷了隴海鐵路,徹底截斷了徐州國軍的西撤路線,徐州十餘萬國軍精銳陷入日軍重圍之中。

由於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民國統帥部一度將徐州當作是反攻之地,因此在臺兒莊大捷後,民國統帥部向李宗仁第五戰區調入大量主力部隊,希望可以反攻華北。

但是隨著日軍的第二輪進攻爆發,日本華北方面軍和華中方面軍對徐州展開南北夾擊,華中日軍司令官畑俊六更是直接派出部隊向徐州西側突擊,準備徹底包圍徐州。

民國統帥部雖然提前察覺到了日軍的意圖並下令組建豫東兵團準備救援徐州,但是因為日軍速度實在太快,組建豫東兵團命令下達僅兩日,隴海線便被日軍炸毀。

華中日軍截斷隴海路後,華北日軍也開始在北方加強進攻力度,徐州雖有十餘萬國軍主力,但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面對數個日軍師團仍舊力有不逮。

身在徐州的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心急如焚,急忙召集麾下眾將商議撤退事宜,但是徐州城已經四面楚歌,國軍眾將均已束手無策。

千鈞一髮之際,久經沙場的李宗仁突然提出日軍雖然攻佔了隴海線附近的永城,但是畑俊六派出的是機械化裝甲部隊,日軍步兵必定無法在第一時間趕到永城。

因此永城便是日軍守備最薄弱之處,只要行動足夠迅速,在日軍大部隊趕到永城之前成功突圍,便可以直接跳出日軍的包圍圈。

雖然李宗仁提出的計劃沒有任何依據,但是在沒有更好辦法的情況下,國軍部隊只得先行往永城方向突圍,李宗仁迅速組織前線國軍各部後撤,向徐州西側撤離。

1938年5月17日,華北日軍先鋒部隊兵臨徐州城下,李宗仁長官部因為日軍炮擊而數次著火,徐州城已經危在旦夕。

1938年5月18日,李宗仁率部乘坐火車撤離徐州,但是剛剛離開徐州不久便得到消息稱前方鐵路已經被國軍工兵炸毀。

由於李宗仁堅持最後撤離,因此前方負責斷後的國軍部隊根本沒有想到戰區長官部竟然仍在其身後,因此為了阻斷日軍追擊而炸毀了鐵路。

李宗仁無奈之下只好下車步行,而此時日本華中派遣軍也已經沿著隴海線攻入徐州城,已經成為一座空城的徐州也因此宣告淪陷。

令李宗仁感到慶幸的是,日軍在佔據徐州之後無論是華北日軍還是華中日軍都沒有第一時間派出主力部隊追擊正在撤離的國軍。

事實上,日軍雖然知道徐州已經是空城一座,但是徐州卻是日本天皇裕仁親自下令要求攻佔的城池,只要進入城內便是大功一件,根本無暇關注已經撤離的國軍。

當前線日軍攻佔徐州後,擔任擔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寺內壽一和擔任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的畑俊六均火速趕往徐州,由此可見徐州在日軍心中的重要性。

然而這並不代表李宗仁所部可以輕鬆撤離,日軍雖然未排除主力部隊追擊,但是日軍航空隊卻十分活躍,日軍戰機的轟炸令正在撤退的國軍部隊損失慘重。

值得一提的是李宗仁在撤離的途中也遭遇的日軍航空隊的轟炸,好在李宗仁提前發現端倪,才在日軍轟炸中倖免於難,但是這次轟炸也令李宗仁等人後怕不已。

為了儘快撤出日軍包圍圈,李宗仁率領的國軍第五戰區長官部晝伏夜出,歷經七天七夜才撤至安全地區,而此時白崇禧已經精疲力竭,就連行軍都經常都馬上跌落。

參考資料:《抗日戰爭》、《李宗仁回憶錄》等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十餘萬國軍丟盔棄甲,張自忠為何卻獲得嘉獎?
    1938年5月,在華中日軍和華北日軍的聯合進攻之下,徐州的國軍第五戰區終於無力支撐,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下令放棄徐州,撤往皖西和豫南方向撤離。徐州會戰時期,日軍為了圍困李宗仁麾下的十餘萬國軍部隊,先後出動了數個師團的兵力,對徐州形成了包圍態勢,因此國軍撤離時士氣十分低落。
  • 抗日戰爭日軍內部亂象,民國危急存亡之際,日軍為何卻頻頻失誤?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也由此進入全面戰爭階段,隨後蔣介石在廬山力排眾議,發表抗戰宣言,雙方隨即在華北、淞滬爆發大戰。然而蔣介石錯誤估計日軍參戰兵力,國軍部隊在各大戰場節節敗退,數十萬國軍精銳損失殆盡,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軍內部矛盾也日益凸顯。
  • 抗日戰爭徐州大撤退,日軍主力屢戰屢敗,國軍為何卻危如朝露?
    此時國軍第五戰區用於防備日本華中方面軍的桂系部隊均集中於淮河北岸,根本沒有注意到華中日軍向側翼進攻的意圖,國軍指揮官李宗仁更是對此茫然不覺。1938年5月9日,華中日軍主力攻陷蒙城,而在蒙城側翼便是徐州國軍用於運輸後勤補給和撤離的隴海鐵路,日軍切斷徐州退路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內幕,臺兒莊大捷後,國軍為何卻迅速戰敗撤離?
    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共組織了兩次大規模戰役,第一次為淞滬會戰,國軍投入兵力達七十萬,而第二次則是徐州會戰,國軍投入兵力六十餘萬。但是蔣介石組織的兩次大戰役卻均以失敗而告終,淞滬會戰國軍一潰千裡,就連首府南京都被日軍攻佔,徐州會戰雖未演變為大潰敗,卻也被迫放棄徐州,向後方撤離。
  • 抗日戰爭徐州慘敗真相,臺兒莊二次大戰,東北軍為何被交詈聚唾?
    隨後蔣介石不斷的向徐州調集兵力,準備乘勝追擊,一舉逆轉抗日戰爭前期的頹勢,六十萬國軍匯聚徐州。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臺兒莊戰役共爆發過兩次,在臺兒莊大捷後不久,華北日軍便捲土重來,而且這一次進攻臺兒莊的日軍從半個師團激增到了一個半師團。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後僅一月,國軍為何卻面臨滅頂之災
    1938年初,徐州會戰爆發,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臺兒莊以中央軍孫連仲部和湯恩伯部兩支主力部隊部下口袋陣,重創來犯日軍,史稱臺兒莊大捷。臺兒莊大捷後,民國內部一片歡騰,蔣介石當即下令向徐州調集重兵,準備在徐州和日軍進行大決戰,而日本方面的反應卻十分詭異。
  • 抗日戰爭時期,為什麼國民黨軍隊十個師的兵力敵不過日軍一個師團
    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先後和日軍發動了幾次會戰,這其中包括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以及武漢會戰,除了徐州會戰我們是慘勝的,其它會戰都失敗了。是日軍人數比國軍多嗎?恰恰相反,是國軍的兵力比日軍還多,就拿淞滬會戰來說,國軍70多個師,日軍9個師團,雙方拼殺三個月,最後是以國軍傷亡25萬餘人的代價結束,日軍傷亡僅4萬餘人,這樣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 抗日戰爭臺兒莊大捷,日軍主力深陷重圍,指揮官為何卻破口大罵?
    孫連仲見撤離休整根本沒有希望,索性向麾下部隊下令,前線各部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擋住日軍,即便在臺兒莊內全軍覆沒也在所不惜。與此同時負責包抄日軍退路的湯恩伯部也基本完成了作戰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殲了日軍坂本順旅團位於臺兒莊側翼的掩護部隊,完成了對臺兒莊日軍的包圍。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國軍指揮部危在旦夕,李宗仁為何卻以身犯險?
    臺兒莊位於徐州北側,與徐州城隔河相望,而徐州則是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部所在地,一旦臺兒莊淪陷敵手,徐州將失去最後屏障。臺兒莊戰役爆發後,徐州城內國軍將領便開始陷入焦躁不安的狀態,一旦徐州城內的國軍指揮部不能及時撤離,整個國軍第五戰區的指揮系統將徹底癱瘓。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日軍大兵壓境,六十萬國軍為何得以安然撤退?
    隨後蔣介石下令調集重兵,準備以徐州為起點對日軍展開大反攻,先後調集兵力超過六十萬,徐州會戰的規模急速擴大,成為了僅次於淞滬會戰的第二大戰役。民國中央軍閱兵然而還未等蔣介石和李宗仁從臺兒莊大捷的喜悅中平息心情,日軍便捲土重來,以徐州為中心,集結華北、江南兩大戰場的日軍主力,組成一個橫跨南北的碩大包圍圈。
  • 英雄榮光,臨沂保衛戰,為何以前宿敵的兩個將軍協同作戰
    英雄榮光,臨沂保衛戰,為何以前宿敵的兩個將軍協同作戰。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抗日戰爭中有很多著名的保衛戰,特別是在山東有一場捷報我們大家都知道,叫臺兒莊大捷,但是小夥伴們很少知道臺兒莊大捷前夕在山東的臨沂有一場保衛戰,戰爭十分的慘烈,成果也是十分的顯著,為臺兒莊大捷奠定了基礎,然而在這場保衛戰中兩個以前是宿敵的將軍同心協力聯合作戰,這究竟是為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抗日戰爭國軍敵後戰場,日軍以樹皮充飢,指揮部為何卻置若罔聞?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最早的敵後戰場位於山西的第二戰區,太原會戰後山西大半被日軍侵佔,蔣介石則嚴令第二戰區部隊撤過黃河,就連閻錫山也不能例外。日軍軍官和坦克然而此時最慘的還不是土肥原師團,而是留在山西的龍山師團,徐州會戰爆發後,閻錫山便帶著第二戰區的國軍從晉西山區主動出擊,將龍山師團壓縮包圍。
  • 抗日戰爭滕縣保衛戰,川軍僅堅守兩日,為何卻被贊足以洗刷恥辱?
    滕縣保衛戰抗日戰爭時期臺兒莊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駐守滕縣的國軍部隊是川軍鄧錫侯集團軍的王銘章所部。鄧錫侯集團軍在前往臺兒莊戰場前,剛剛經歷了娘子關戰役、太原會戰等大戰,因為戰場表現不佳而被閻錫山詬病,被趕出了山西,歷經輾轉才被徐州的李宗仁所接納。
  • 抗日戰爭原平保衛戰,晉軍部隊死戰不退,閻錫山為何卻羞愧難當?
    忻口地區地勢險要,正面陣地僅有五十餘裡,衛立煌親自點將郝夢齡,要求其率部駐守忻口,阻擋日軍進攻太原。閻錫山下令由姜玉貞率領晉綏軍第一九六旅駐守原平,務必將日軍擋在原平之外七日,姜玉貞知道事關重大不敢有絲毫怠慢,當即下令部隊入駐原平。1937年10月1日,日軍板垣師團主力部隊抵達原平並對原平城形成包圍態勢,姜玉貞率部在城外和日軍展開激戰。
  • 抗日戰爭臺兒莊大捷,日軍距離勝利僅臨門一腳,為何卻主動撤軍?
    抗日戰爭時期,臺兒莊大捷作為國軍首次挫敗日軍進攻,意義十分深遠,蔣介石甚至一度認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便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但是實際上,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遠沒有蔣介石想像的那麼簡單,國軍之所以在臺兒莊取得最終勝利,日軍指揮的失誤其實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 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已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樣勝利,為何最後還是失利
    徐州會戰中日軍使用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中國軍隊,主力向西迂迴,從側後包圍徐州,然後一舉包圍消滅徐州周圍中國軍隊主力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中國軍隊數十萬人陷入日軍包圍之中。為避免全軍覆沒,中國軍隊被迫火速突圍,撤離徐州,最終徐州淪陷。
  • 國軍2個保安團被四千日軍包圍,不但堅持九個月,還擊斃鬼子少將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地方部隊一般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及嫡系部隊,有不少地方部隊甚至成為偽軍。但有一次,國民黨軍的2個保安團被四千日軍包圍,不但沒有投降,還堅持了九個月,擊斃一名鬼子少將。此戰就是廬山保衛戰,從1938年7月日軍進攻廬山開始至1939年4月廬山守軍撤出廬山,歷時近9個月,創造了抗戰時期孤軍被圍後抗戰的奇蹟。這兩個團分別是國民黨軍江西保安團第三團和第十一團。1938年7月26日,國軍江西保安部隊第三團和第十一團二千多官兵在完成阻擊日軍任務後,迅速登上廬山,日軍隨即將廬山團團包圍。
  • 抗日戰爭武漢談判,前線日軍全力進攻,日本高層為何卻力促和談?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時期,日本內閣政府為了迫使蔣介石妥協而決定攻佔武漢和廣州,切斷國軍部隊的海運補給,徹底摧毀國軍鬥志。在日本內閣首相近衛文麿主持召開的御前會議上,眾人一致認為只要攻佔了武漢和廣州,民國政府便無路可走,只能接受日方提出的一切苛刻條件。
  • 臺兒莊大捷真相,前線日軍察覺危機,日軍指揮部為何卻嚴詞拒絕?
    1938年臺兒莊大捷,對於抗日戰爭總體戰局來說意義重大,雖然未能達到蔣介石所認為反攻轉折點的高度,但卻極大地提振了舉國上下的抗戰士氣。根據蔣介石戰後的回憶,臺兒莊大捷之前,民國內部特別是高層已經因為上海、南京等地的淪陷而惶恐不安,投降派論調再次佔據主流。
  • ...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四行倉庫保衛戰
    1937年8月13日,侵華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全面爆發。從8月到10月間,中國軍隊殲敵4萬餘人,但傷亡也高達30萬餘人。10月26日,日軍已經突破國軍防線,蔣介石決定,撤出該區所有軍隊,並在在閘北留下一個部隊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