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5日,華中日軍以坦克、裝甲車等高機動性裝甲部隊突襲並炸斷了隴海鐵路,徹底截斷了徐州國軍的西撤路線,徐州十餘萬國軍精銳陷入日軍重圍之中。
由於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民國統帥部一度將徐州當作是反攻之地,因此在臺兒莊大捷後,民國統帥部向李宗仁第五戰區調入大量主力部隊,希望可以反攻華北。
但是隨著日軍的第二輪進攻爆發,日本華北方面軍和華中方面軍對徐州展開南北夾擊,華中日軍司令官畑俊六更是直接派出部隊向徐州西側突擊,準備徹底包圍徐州。
民國統帥部雖然提前察覺到了日軍的意圖並下令組建豫東兵團準備救援徐州,但是因為日軍速度實在太快,組建豫東兵團命令下達僅兩日,隴海線便被日軍炸毀。
華中日軍截斷隴海路後,華北日軍也開始在北方加強進攻力度,徐州雖有十餘萬國軍主力,但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面對數個日軍師團仍舊力有不逮。
身在徐州的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心急如焚,急忙召集麾下眾將商議撤退事宜,但是徐州城已經四面楚歌,國軍眾將均已束手無策。
千鈞一髮之際,久經沙場的李宗仁突然提出日軍雖然攻佔了隴海線附近的永城,但是畑俊六派出的是機械化裝甲部隊,日軍步兵必定無法在第一時間趕到永城。
因此永城便是日軍守備最薄弱之處,只要行動足夠迅速,在日軍大部隊趕到永城之前成功突圍,便可以直接跳出日軍的包圍圈。
雖然李宗仁提出的計劃沒有任何依據,但是在沒有更好辦法的情況下,國軍部隊只得先行往永城方向突圍,李宗仁迅速組織前線國軍各部後撤,向徐州西側撤離。
1938年5月17日,華北日軍先鋒部隊兵臨徐州城下,李宗仁長官部因為日軍炮擊而數次著火,徐州城已經危在旦夕。
1938年5月18日,李宗仁率部乘坐火車撤離徐州,但是剛剛離開徐州不久便得到消息稱前方鐵路已經被國軍工兵炸毀。
由於李宗仁堅持最後撤離,因此前方負責斷後的國軍部隊根本沒有想到戰區長官部竟然仍在其身後,因此為了阻斷日軍追擊而炸毀了鐵路。
李宗仁無奈之下只好下車步行,而此時日本華中派遣軍也已經沿著隴海線攻入徐州城,已經成為一座空城的徐州也因此宣告淪陷。
令李宗仁感到慶幸的是,日軍在佔據徐州之後無論是華北日軍還是華中日軍都沒有第一時間派出主力部隊追擊正在撤離的國軍。
事實上,日軍雖然知道徐州已經是空城一座,但是徐州卻是日本天皇裕仁親自下令要求攻佔的城池,只要進入城內便是大功一件,根本無暇關注已經撤離的國軍。
當前線日軍攻佔徐州後,擔任擔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寺內壽一和擔任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的畑俊六均火速趕往徐州,由此可見徐州在日軍心中的重要性。
然而這並不代表李宗仁所部可以輕鬆撤離,日軍雖然未排除主力部隊追擊,但是日軍航空隊卻十分活躍,日軍戰機的轟炸令正在撤退的國軍部隊損失慘重。
值得一提的是李宗仁在撤離的途中也遭遇的日軍航空隊的轟炸,好在李宗仁提前發現端倪,才在日軍轟炸中倖免於難,但是這次轟炸也令李宗仁等人後怕不已。
為了儘快撤出日軍包圍圈,李宗仁率領的國軍第五戰區長官部晝伏夜出,歷經七天七夜才撤至安全地區,而此時白崇禧已經精疲力竭,就連行軍都經常都馬上跌落。
參考資料:《抗日戰爭》、《李宗仁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