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抗戰第二大戰役徐州會戰爆發,蔣介石經歷過臺兒莊大捷後信心大增,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一拍即合,準備調集兵力在徐州徹底逆轉抗日戰局。
臺兒莊戰役結束後,民國內部一片歡聲笑聲,認為「速勝」可期,指揮了臺兒莊大捷的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三人聲望上升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隨後蔣介石下令調集重兵,準備以徐州為起點對日軍展開大反攻,先後調集兵力超過六十萬,徐州會戰的規模急速擴大,成為了僅次於淞滬會戰的第二大戰役。
然而還未等蔣介石和李宗仁從臺兒莊大捷的喜悅中平息心情,日軍便捲土重來,以徐州為中心,集結華北、江南兩大戰場的日軍主力,組成一個橫跨南北的碩大包圍圈。
最先發動進攻的日軍部隊仍舊是在臺兒莊戰役中被擊敗的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此次華北日軍為了挽回顏面,向兩支師團調撥了大量生力軍補充戰損。
而國軍方面則因為援軍路途遙遠尚未抵達,只能依靠臺兒莊戰役中已經元氣大傷的部隊行進抵抗。
僅僅數日之內日軍便突破了臨沂、郯城,前鋒兵力距離徐州城已不足兩百裡距離,所幸張自忠部拼死抵抗,才以近乎傷亡殆盡為代價,暫時將日軍擋在了郯城一帶。
但張自忠的部隊即便再驍勇善戰也不是天兵天將,險些被兵臨城下的李宗仁趕緊下令讓剛剛趕到徐州的樊崧甫第四十六軍去替換精疲力盡的張自忠。
樊崧甫第四十六軍屬於陝系中央軍,戰鬥力在國軍部隊中屬於中等偏上,雖比不上蔣介石的嫡系德械部隊,但比一般的雜牌軍卻是富裕了許多。
李宗仁為了穩固徐州外圍防線,還特意在樊崧甫前往郯城之前將湘軍黃國梁師劃入四十六軍,將樊崧甫軍擴充為三個師。
樊崧甫趕到前線後,第一時間到張自忠的住處登門拜訪,請教和日軍對陣的經驗,張自忠則毫不藏私地帶著樊崧甫等四十六軍將領到前線視察。
樊崧甫很快發現,張自忠的部隊不愧是老西北軍出身,在構築防禦工事方面很有特色,特別是野戰時搶築工事的本領遠非常人可比。
樊崧甫帶著麾下軍官從前線返回後,便召集眾人開會,將日間所見所聞匯總成了一份手冊下發到各部隊,指導守備作戰。
在張自忠的理論指導下,樊崧甫三戰三捷,連續三次擊退進犯的日軍國崎登旅團,日軍兵力傷亡過半,前線日軍甚至稱感受到了「生命的危機」。
國崎登旅團進攻受挫,其背後的板垣師團便再也無法在後方故作姿態,不久板垣師團的指揮部前移到了臨沂附近親自指揮。
但是面對樊崧甫部層層疊疊的防禦工事,板垣徵四郎所能用的招數依然是步坦協同、燃燒彈以及輕重機槍火力交叉等常規戰術。
而樊崧甫的部隊卻並非是張自忠、龐炳勳等雜牌軍,第四十六軍是名副其實的中央軍,他們的裝備遠比雜牌軍豪華許多,就連對付坦克的戰防炮都能拿出幾門。
樊崧甫下令將戰防炮掩藏於各處廢墟之下,以避免日軍飛機的偵查和轟炸,每當日軍坦克或者騎兵出動,便開炮還擊,日軍裝甲部隊因此損失慘重。
此外樊崧甫還專門組織敢死隊對日軍發動夜襲,日軍兵力薄弱,在守備方面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樊崧甫的敢死隊屢屢得手,板垣徵四郎也只能束手無策。
不過就在樊崧甫和板垣徵四郎在徐州外圍拉鋸時,板垣師團主力卻沒有前往增援,而是從臨沂直奔臺兒莊,配合補充過後的磯谷師團對臺兒莊形成三面合圍。
原本李宗仁還想效仿臺兒莊大捷,在臺兒莊周邊布下口袋陣圍殲日軍,但由於無人可用只能派遣東北軍于學忠部駐守臺兒莊,結果東北軍一觸即潰。
東北軍的潰敗令李宗仁猝不及防,而徐州也直接暴露在日軍兵鋒之下守無可守,無奈之下李宗仁只能下令棄守徐州。
而此時樊崧甫的堅守就相當於卡住了日軍包圍圈的最後一環,令日軍始終無法徹底合圍,樊崧甫部的陣地也成了六十萬國軍的生命線。
參考資料:《徐州會戰親歷記》、《李宗仁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