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徐州會戰,日軍大兵壓境,六十萬國軍為何得以安然撤退?

2020-12-15 青梅史觀

1938年初,抗戰第二大戰役徐州會戰爆發,蔣介石經歷過臺兒莊大捷後信心大增,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一拍即合,準備調集兵力在徐州徹底逆轉抗日戰局。

臺兒莊戰役結束後,民國內部一片歡聲笑聲,認為「速勝」可期,指揮了臺兒莊大捷的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三人聲望上升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隨後蔣介石下令調集重兵,準備以徐州為起點對日軍展開大反攻,先後調集兵力超過六十萬,徐州會戰的規模急速擴大,成為了僅次於淞滬會戰的第二大戰役。

民國中央軍閱兵

然而還未等蔣介石和李宗仁從臺兒莊大捷的喜悅中平息心情,日軍便捲土重來,以徐州為中心,集結華北、江南兩大戰場的日軍主力,組成一個橫跨南北的碩大包圍圈。

最先發動進攻的日軍部隊仍舊是在臺兒莊戰役中被擊敗的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此次華北日軍為了挽回顏面,向兩支師團調撥了大量生力軍補充戰損。

而國軍方面則因為援軍路途遙遠尚未抵達,只能依靠臺兒莊戰役中已經元氣大傷的部隊行進抵抗。

日軍重機槍陣地

僅僅數日之內日軍便突破了臨沂、郯城,前鋒兵力距離徐州城已不足兩百裡距離,所幸張自忠部拼死抵抗,才以近乎傷亡殆盡為代價,暫時將日軍擋在了郯城一帶。

但張自忠的部隊即便再驍勇善戰也不是天兵天將,險些被兵臨城下的李宗仁趕緊下令讓剛剛趕到徐州的樊崧甫第四十六軍去替換精疲力盡的張自忠。

樊崧甫第四十六軍屬於陝系中央軍,戰鬥力在國軍部隊中屬於中等偏上,雖比不上蔣介石的嫡系德械部隊,但比一般的雜牌軍卻是富裕了許多。

日軍陣地

李宗仁為了穩固徐州外圍防線,還特意在樊崧甫前往郯城之前將湘軍黃國梁師劃入四十六軍,將樊崧甫軍擴充為三個師。

樊崧甫趕到前線後,第一時間到張自忠的住處登門拜訪,請教和日軍對陣的經驗,張自忠則毫不藏私地帶著樊崧甫等四十六軍將領到前線視察。

樊崧甫很快發現,張自忠的部隊不愧是老西北軍出身,在構築防禦工事方面很有特色,特別是野戰時搶築工事的本領遠非常人可比。

日軍輜重部隊

樊崧甫帶著麾下軍官從前線返回後,便召集眾人開會,將日間所見所聞匯總成了一份手冊下發到各部隊,指導守備作戰。

在張自忠的理論指導下,樊崧甫三戰三捷,連續三次擊退進犯的日軍國崎登旅團,日軍兵力傷亡過半,前線日軍甚至稱感受到了「生命的危機」。

國崎登旅團進攻受挫,其背後的板垣師團便再也無法在後方故作姿態,不久板垣師團的指揮部前移到了臨沂附近親自指揮。

前線日軍搬運物資

但是面對樊崧甫部層層疊疊的防禦工事,板垣徵四郎所能用的招數依然是步坦協同、燃燒彈以及輕重機槍火力交叉等常規戰術。

而樊崧甫的部隊卻並非是張自忠、龐炳勳等雜牌軍,第四十六軍是名副其實的中央軍,他們的裝備遠比雜牌軍豪華許多,就連對付坦克的戰防炮都能拿出幾門。

樊崧甫下令將戰防炮掩藏於各處廢墟之下,以避免日軍飛機的偵查和轟炸,每當日軍坦克或者騎兵出動,便開炮還擊,日軍裝甲部隊因此損失慘重。

被繳獲的國軍坦克

此外樊崧甫還專門組織敢死隊對日軍發動夜襲,日軍兵力薄弱,在守備方面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樊崧甫的敢死隊屢屢得手,板垣徵四郎也只能束手無策。

不過就在樊崧甫和板垣徵四郎在徐州外圍拉鋸時,板垣師團主力卻沒有前往增援,而是從臨沂直奔臺兒莊,配合補充過後的磯谷師團對臺兒莊形成三面合圍。

原本李宗仁還想效仿臺兒莊大捷,在臺兒莊周邊布下口袋陣圍殲日軍,但由於無人可用只能派遣東北軍于學忠部駐守臺兒莊,結果東北軍一觸即潰。

正在進攻的日軍部隊

東北軍的潰敗令李宗仁猝不及防,而徐州也直接暴露在日軍兵鋒之下守無可守,無奈之下李宗仁只能下令棄守徐州。

而此時樊崧甫的堅守就相當於卡住了日軍包圍圈的最後一環,令日軍始終無法徹底合圍,樊崧甫部的陣地也成了六十萬國軍的生命線。

參考資料:《徐州會戰親歷記》、《李宗仁回憶錄》等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徐州大撤退,日軍主力屢戰屢敗,國軍為何卻危如朝露?
    1938年4月,徐州會戰進入僵持階段,日本華北方面軍對臺兒莊發起的第二輪進攻因為無法突破滇軍防線而徹底失敗,日軍指揮官西尾壽造、磯谷廉介等人被解除職務。但是在此之後,徐州國軍最大威脅便從日本華北方面軍轉變成了日本華中方面軍,華中日軍為了攻佔徐州直接投入了四個師團的兵力。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後僅一月,國軍為何卻面臨滅頂之災
    1938年初,徐州會戰爆發,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臺兒莊以中央軍孫連仲部和湯恩伯部兩支主力部隊部下口袋陣,重創來犯日軍,史稱臺兒莊大捷。臺兒莊大捷後,民國內部一片歡騰,蔣介石當即下令向徐州調集重兵,準備在徐州和日軍進行大決戰,而日本方面的反應卻十分詭異。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內幕,臺兒莊大捷後,國軍為何卻迅速戰敗撤離?
    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共組織了兩次大規模戰役,第一次為淞滬會戰,國軍投入兵力達七十萬,而第二次則是徐州會戰,國軍投入兵力六十餘萬。但是蔣介石組織的兩次大戰役卻均以失敗而告終,淞滬會戰國軍一潰千裡,就連首府南京都被日軍攻佔,徐州會戰雖未演變為大潰敗,卻也被迫放棄徐州,向後方撤離。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十餘萬國軍丟盔棄甲,張自忠為何卻獲得嘉獎?
    1938年5月,在華中日軍和華北日軍的聯合進攻之下,徐州的國軍第五戰區終於無力支撐,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下令放棄徐州,撤往皖西和豫南方向撤離。徐州會戰時期,日軍為了圍困李宗仁麾下的十餘萬國軍部隊,先後出動了數個師團的兵力,對徐州形成了包圍態勢,因此國軍撤離時士氣十分低落。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國軍指揮部危在旦夕,李宗仁為何卻以身犯險?
    1938年3月16日,日本華北方面軍主力部隊磯谷師團進犯臺兒莊,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下令孫連仲部在臺兒莊固守待援,臺兒莊戰役就此爆發。臺兒莊位於徐州北側,與徐州城隔河相望,而徐州則是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部所在地,一旦臺兒莊淪陷敵手,徐州將失去最後屏障。
  • 抗日戰爭日軍內部亂象,民國危急存亡之際,日軍為何卻頻頻失誤?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也由此進入全面戰爭階段,隨後蔣介石在廬山力排眾議,發表抗戰宣言,雙方隨即在華北、淞滬爆發大戰。然而蔣介石錯誤估計日軍參戰兵力,國軍部隊在各大戰場節節敗退,數十萬國軍精銳損失殆盡,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軍內部矛盾也日益凸顯。
  • 抗日戰爭徐州保衛戰,日軍重重包圍,十餘萬國軍為何卻安然撤離?
    1938年5月15日,華中日軍以坦克、裝甲車等高機動性裝甲部隊突襲並炸斷了隴海鐵路,徹底截斷了徐州國軍的西撤路線,徐州十餘萬國軍精銳陷入日軍重圍之中。 華中日軍截斷隴海路後,華北日軍也開始在北方加強進攻力度,徐州雖有十餘萬國軍主力,但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面對數個日軍師團仍舊力有不逮。 身在徐州的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心急如焚,急忙召集麾下眾將商議撤退事宜,但是徐州城已經四面楚歌,國軍眾將均已束手無策。
  • 抗日戰爭徐州慘敗真相,臺兒莊二次大戰,東北軍為何被交詈聚唾?
    1938年初,臺兒戰役爆發,國軍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取得了對日作戰的首次重大勝利,一時之間舉國歡騰,蔣介石更是堅信抗戰轉機已經出現。隨後蔣介石不斷的向徐州調集兵力,準備乘勝追擊,一舉逆轉抗日戰爭前期的頹勢,六十萬國軍匯聚徐州。
  • 抗日戰爭國軍敵後戰場,日軍以樹皮充飢,指揮部為何卻置若罔聞?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最早的敵後戰場位於山西的第二戰區,太原會戰後山西大半被日軍侵佔,蔣介石則嚴令第二戰區部隊撤過黃河,就連閻錫山也不能例外。閻錫山無奈之下,只得帶著第二戰區的國軍部隊轉入晉西山區和日軍打遊擊戰,希望可以依託地利優勢擋住日軍進攻。不過閻錫山很快發現,山西地區的日軍主力部隊板垣師團,竟然莫名其妙的被調走,留駐山西的日軍變成了,太原會戰時的輔助部隊龍山師團。
  • 抗日戰爭臺兒莊戰役內幕,細節決定成敗,國軍為何能以弱勝強?
    臺兒莊戰役爆發時,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國軍部隊在華北和淞滬戰場節節敗退,就連民國首府南京都淪陷敵手,舉國上下一片哀鳴。此時民國高層除了蔣介石等少數人外,幾乎全都主張和日本和談,即便割地賠款也在所不惜,因此國軍能否在日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守住臺兒莊意義重大。
  • 抗日戰爭曼德勒會戰,十萬國軍折損六成,蔣介石為何卻飲泣吞聲?
    然而就在國軍各部籌備曼德勒會戰時,駐緬英軍心中所想的卻是徹底放棄緬甸,將部隊撤到印度,實行所謂的「棄緬保印」策略。不過撤守印度也並非易事,一旦英軍開始大規模撤離,日軍必然會緊隨其後進行追擊,屆時英軍很有可能會從撤退變成全線潰敗。
  • 抗日戰爭蘭封之戰,國軍大獲全勝,蔣介石為何卻怒斥為千古笑柄?
    #1938年,國軍薛嶽兵團為了圍殲孤軍深入的日軍主力土肥原師團而發起蘭封會戰,雙方戰況十分激烈,蔣介石曾怒斥此戰為千古笑柄。薛嶽兵團組建之初,本是為了接應徐州會戰中十餘萬國軍撤出戰場,為此蔣介石調集十二個師組建了超大規模的薛嶽兵團。然而尚未等薛嶽兵團整訓完畢,徐州便被日軍重重包圍,指揮官李宗仁無奈之下棄守徐州,徐州會戰也宣告失敗,薛嶽兵團的目標也隨之變成了孤軍深入的土肥原師團。
  • 抗日戰爭小界嶺戰役,國軍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卻被稱為小臺兒莊?
    小界嶺戰役爆發於武漢會戰時期,但是日軍兵分三路對武漢形成合圍態勢,其中最北側的一路便是臺兒莊戰役時的日本華北第二軍。日軍第二軍通過黃泛區徐州會戰國軍大撤退後,孫連仲奉命駐守於大別山北麓的豫皖邊境,再次遭遇了從北路進軍的老對頭日本第二軍,小界嶺戰役就此爆發。
  • 徐州會戰,一場由於日軍不服軍令遭遇慘敗,為了面子所發動的戰役
    第十師團在攻佔了山東後,愈發驕狂,隨後儘其所有,直撲徐州而來,並先後攻陷了臨沂、滕縣等地,矛頭直指臺兒莊。由於孤軍深入,第十師團遭到了孫連仲所率領的第2集團軍的拼死抵抗後,損失慘重,但磯谷廉介仍不肯罷休,繼續率軍猛攻臺兒莊。就在這時,臺兒莊的北面突然炮聲隆隆,湯恩伯軍於日軍背後殺出,日軍撤退不及,陷入重圍,臺兒莊守軍也在此刻全線出擊,戰場上殺聲震天。
  • 抗日戰爭國軍裝甲師,蘭封會戰志得意滿,蔣介石為何卻破口大罵?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蔣介石中央軍嫡系將領徐庭瑤奉命趕赴長城一線支援,在戰場上徐庭瑤和其麾下將領杜聿明深受日軍裝甲部隊之困擾,決心建立國軍裝甲部隊。長城抗戰結束後,徐庭瑤和杜聿明開始致力於創建國軍裝甲兵團,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了淞滬會戰以及南京保衛戰中國軍唯一的主力裝甲部隊。
  • 徐州會戰的最後一役、被蔣介石稱為「千古笑柄」
    徐州會戰不僅僅有臺兒莊大捷,同時後期也有被蔣介石稱為「千古笑柄」的蘭封會戰。蘭封會戰是發生在徐州會戰後期的一次針對日軍14師團的殲滅戰,但是很遺憾,結果是失敗的。徐州會戰後期,為了防止被日軍合圍,國軍主力有計劃的進行撤退。而日軍第十四師團(甲級師團)為了切斷國軍退路。渡黃河欲切斷隴海鐵路。但是也讓第十四師團陷入了國軍的夾擊之中。為了殲滅日軍精銳的第十四師團,調動了大量的中央軍,最終卻還是沒能j將其殲滅。
  • 抗日戰爭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主力傾巢出動,薛嶽為何毫無準備?
    抗日戰爭時期,薛嶽因為前三次長沙會戰而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而這個自比嶽飛的國軍名將卻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馬失前蹄,長沙也落入日軍之手。1944年初,日本統帥部制訂並下達了著名的「一號」作戰計劃,準備趁國軍主力集中於西南滇緬邊境之時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佔重慶和成都,迫使蔣介石投降。
  • 抗日戰爭時期,為什麼國民黨軍隊十個師的兵力敵不過日軍一個師團
    說到抗日戰爭這段歷史,可以說這是一段慘痛的歷史,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持續了14年之久,在這當中,我們國家傷亡人數數千萬,經濟損失不計其數,被佔領的領土,從東北到華北,一直到南方,總之,當時我們將近有一半的領土都陷入了日本的手中,情況十分嚴峻。
  • 抗日戰爭武漢談判,前線日軍全力進攻,日本高層為何卻力促和談?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時期,日本內閣政府為了迫使蔣介石妥協而決定攻佔武漢和廣州,切斷國軍部隊的海運補給,徹底摧毀國軍鬥志。在日本內閣首相近衛文麿主持召開的御前會議上,眾人一致認為只要攻佔了武漢和廣州,民國政府便無路可走,只能接受日方提出的一切苛刻條件。
  • 決心吃掉土肥原賢二的蘭封會戰,國軍為何會慘敗?被迫挖黃河大堤
    《決心吃掉土肥原賢二的蘭封會戰,國軍為何會慘敗?被迫挖黃河大堤》 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蔣介石口授給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的電令令其部力避決戰,撤離徐州,火速突圍。此時,第五戰區的主力雖然已從徐州突圍,與日軍脫離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