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DrG科學育兒ID:imingbailema
導讀
近日,東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接診一名溶血病的患兒聰聰(化名)送到PICU(兒科重症監護病房)時,孩子臉色蒼黃,口唇蒼白,更嚇人的是,小男孩的小便顏色呈醬油樣。
原來這個孩子,患有G-6PD缺乏症所導致的急性溶血,俗稱「蠶豆病」!今天我們請來@朱偉醫生給大家科普一下春夏季節,家家都可能上桌的一盤蠶豆,誘發的疾病----蠶豆病!如不及時救治,會危急生命!
眼下正是蠶豆上市的季節,江南民間有「立夏嘗三鮮」之說,青蠶豆就是其中一鮮,鮮嫩青綠口感軟糯的蠶豆是餐桌上很受歡迎的佳餚,很多孩子看了也是垂涎欲滴,但是並非人人都能享受這種美味。
每年這個時節,醫院常會接診一些蠶豆病的患兒,關於寶寶吃了蠶豆後發病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今天就給大家講講蠶豆病。
蠶豆病是啥?
蠶豆病在醫學上又稱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簡稱G-6-PD缺乏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在進食蠶豆或蠶豆製品後易誘發急性溶血性貧血,因此稱為蠶豆病。
有G-6-PD缺乏症的人,由於體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缺乏,紅細胞就會變得僵硬和脆弱,紅細胞碰到氧化性的物質會遭到破壞。
而蠶豆中恰好含有一些具有氧化作用成分,患兒進食蠶豆後,就會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表現為貧血、黃疸、尿液呈濃茶色甚至醬油色,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循環衰竭和急性腎衰竭的表現,如不及時救治,可危及生命。
為啥會得這個病?
蠶豆病常見於春末夏初,蠶豆成熟的季節。患兒在進食蠶豆後引起溶血性反應。蠶豆病是由於G-6-PD基因突變導致體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的紅細胞酶缺陷病。
正常紅細胞具有一定的彈性,不會輕易破碎,當體內缺乏G-6-PD酶時,紅細胞就會變得脆弱,蠶豆中含多種具有強氧化作用的物質,大量進食後可導致紅細胞被破壞,出現急性溶血性貧血或黃疸,經過腎臟排洩,便會出現醬油色的血紅蛋白尿。
其實蠶豆病不一定都是吃了蠶豆才會發生,蠶豆只是誘發病症的因素之一,除蠶豆外,一些磺胺類藥物和抗瘧疾的藥物,包括日用品中的樟腦丸,或者環境中一些未知的成分,都可能誘發蠶豆病。
蠶豆病有什麼表現?
患了蠶豆病的孩子在不發病時與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很難發現。但一旦發病後,往往很多又是兒科急危重症,一定要及時搶救治療。
蠶豆病多發生於兒童,在每年4—5月蠶豆成熟季節時發病最多,多在進食蠶豆或者蠶豆製品後1-2天內發生急性溶血,最長者可相隔9天。
症狀
臨床表現輕重不一,症狀輕的孩子可能僅出現頭暈、倦怠無力、食慾減退等症狀,重者則在短時間內出現面色蒼白、眼角膜黃染及全身皮膚黃染,排濃茶色或醬油色尿,還可伴有發熱、畏寒、噁心、嘔吐、腰痛、腹痛等症狀,病情發展迅速,有些孩子甚至出現昏迷、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蠶豆病要怎麼治療?
蠶豆病無特殊治療方法,對於已經發生急性溶血的蠶豆病患兒,應立即停止食用蠶豆及相關可能引起溶血的藥物。
如溶血不嚴重,貧血較輕者不需要輸血,去除誘因後溶血大多1周左右自行停止。要注意補充足夠水分,注意糾正電解質失衡,可口服碳酸氫鈉,使尿液保持鹼性,以防止血紅蛋白在腎小管內沉積。
如溶血嚴重,出現了明顯的溶血性貧血,達到輸血指徵者需要給寶寶輸血,確切地說是輸入G-6-PD正常的紅細胞。通過鹼化尿液、補液、補充電解質、輸血等治療,大多數患兒治療1周左右即可明顯好轉。
蠶豆病好發地域人群?
蠶豆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估計全世界有2億以上的人患有G-6-PD缺乏症。在我國,主要見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以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四川、貴州、江西等地區最為多見,北方地區較少,但近年來全國人口流動非常大,北方G-6-PD缺乏症的患兒有增加趨勢。
蠶豆病常見於10歲以下兒童,3歲以下患者佔70%,此病高發於男孩,90%是男寶。
蠶豆病會遺傳嗎?
G-6-PD缺乏症屬於遺傳性疾病,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G-6-PD缺乏症是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病,它的缺陷基因在決定性別的X染色體上,基因檢測是確診該病的最主要方法。
為什麼男孩更容易患此病?
女性性染色體為XX,當兩條X染色體均帶有致病基因時會發病,若只有一條X染色體帶有致病基因,為致病基因攜帶者,可能不會發病或發病較輕;而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Y,只有1條X染色體,只要X染色體上攜帶致病基因,就可發病,所以男孩更容易發生此病。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蠶豆病?
如果寶寶出生後出現病理性黃疸,或者寶寶吃了新鮮的蠶豆、蠶豆製品以及接觸蠶豆花粉後出現醬油色尿、面色蒼黃等溶血表現,醫院一般會做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檢查,判斷有無蠶豆病。
蠶豆病在無誘因的情況下是不發病的,與正常寶寶一樣,沒做檢查一般發現不了。
所以對於沒有出現症狀的人,要知道孩子和爸爸媽媽是不是有蠶豆病,需要去醫院抽血做G-6-PD酶的活性檢測。
目前很多地區,比如廣東地區的新生兒篩查項目中包含了G-6-PD缺乏症的篩查,醫院會在寶寶出生後會採新生兒足跟血進行篩查,家長要注意篩查結果,如果發現異常要及時到醫院複查G-6-PD酶的活性檢測。
蠶豆病一般做哪些檢查可明確?
目前蠶豆病診斷常用的檢測方法是抽血檢測G-6-PD酶的活性,必要時可進行G-6-PD基因檢測進一步協助診斷。
很多蠶豆病出現急性溶血的寶寶,主要的表示是貧血、黃疸、尿液呈濃茶色甚至醬油色,根據病情醫生一般會檢查血常規,根據血紅蛋白數值,判斷是否出現貧血及貧血的程度,檢查尿常規及尿隱血試驗,判斷是否有血紅蛋白尿,同時做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檢查,判斷有無G-6-PD缺乏症。
蠶豆病患兒要注意什麼?
目前蠶豆病沒有治癒辦法,最重要的是預防發作。在蠶豆病的高發地區(如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省份)和有蠶豆病家族史的寶寶,應帶寶寶去醫院做蠶豆病的檢查。
如果寶寶是蠶豆病患兒,家長應避免寶寶進食新鮮蠶豆及蠶豆製品,避免接觸蠶豆花粉,對於吃母乳的小嬰兒,如果寶寶患有蠶豆病,媽媽在哺乳期間也不能吃蠶豆。
家中衣櫥裡不要放樟腦丸等,進入幼兒園、託兒所等,也如實告知老師實情,讓老師費心,不能讓寶寶吃新鮮蠶豆及蠶豆製品。
10歲以下兒童第一次吃蠶豆時一定要謹慎,不要大量食用,寶寶吃蠶豆後一旦出現低熱、腹痛、皮膚發黃、出現濃茶樣尿或醬油色尿等症狀,必須立即送正規醫院就醫,以免貽誤病情。
蠶豆病的寶寶平時發燒生病時,家長不要自行給寶寶隨便吃藥,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就診時要告訴醫生寶寶患有蠶豆病,醫生在用藥時會避免使用容易誘發蠶豆病溶血的藥物。
蠶豆病患兒用藥須知
蠶豆病患兒在醫院檢查確診後,很多醫院會送給家長一個小卡片,上面會註明蠶豆病患兒注意事項以及禁用和慎用的藥物。
蠶豆病用藥卡片
蠶豆病禁用(註:常規劑量可導致溶血)的藥物包括:
抗瘧藥如:氯喹、伯氨喹;
磺胺類藥物比如:磺胺嘧啶、柳氮磺胺嘧啶;
解熱鎮痛藥如: 乙醯苯肼、乙醯苯胺;
呋喃西林類:黃連素、維生素K3、K4等,
以及中藥的川蓮、金銀花、牛黃等;
慎用(註:大劑量或特殊情況可導致溶血)的藥物包括:
喹啉、磺胺嘧啶、氨基比林、對乙醯氨基酚、保泰松、阿司匹林、氯黴素、鏈黴素、維生素K1、大劑量維生素C、撲爾敏等。
蠶豆病寶寶感冒發熱藥物選擇
患有蠶豆病的寶寶出現發熱,如需要使用退熱藥物,6個月以上的寶寶首先布洛芬(商品名:美林)退熱,因為對蠶豆病的寶寶布洛芬的安全性比對乙醯氨基酚更好。
對乙醯氨基酚(商品名:泰諾林)對蠶豆病患兒屬於慎用級別,也就是大劑量或者特殊情況可導致溶血的風險。
如果劑量正確,短期使用,必須使用時也是可以謹慎使用的,但還是推薦蠶豆病的寶寶首選布洛芬退熱。
市面上常見的複方感冒藥,比如:小兒氨酚黃那敏含有對乙醯氨基酚、人工牛黃、撲爾敏等成分,不推薦蠶豆病患兒使用。
6個月以下蠶豆病寶寶發熱及時去醫院就診,根據醫生具體建議用藥。
蠶豆病要經常複查嗎?
長大了會好嗎?
沒有症狀的蠶豆病寶寶的家長,如果懷疑寶寶首次檢查的G-6-PD酶水平偏低可能是檢驗誤差等引起存在懷疑,可以考慮再複查一次,但一旦確診,通常不需要經常複查。
當蠶豆病的孩子逐漸長大,G-6-PD酶的活性水平可能會稍微增高出現變化,不同時間檢測的G-6-PD酶活性可能會不同,但總體來說還是低於非蠶豆病的孩子。
雖然隨著孩子長大體質增強,對可能誘發蠶豆病溶血的誘因沒有那麼敏感,但這並不說明是蠶豆病好了,因為導致蠶豆病的G-6-PD基因缺陷仍然存在,所以日常仍然需要重視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