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泉州的小娟(化名)在花一樣的年紀卻患上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臉色泛黃,血色素低,還排出「醬油尿」,性命危在旦夕。好在,今年7月初,泉州市第一醫院成立重症醫學亞專科,緊急搶救的同時,啟動一站式診療服務,終於將她從死神手中奪回。
19歲女子患免疫性疾病排出「醬油尿」
小娟今年19歲,是泉州當地的一名學生,由於父母患有先天性殘疾,從小,她和8歲的妹妹就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
不幸的是,前不久,小娟突然出現反覆頭暈、乏力等症狀,且持續了10餘天。在當地醫院治療未見明顯改善後,被家人送到泉州市第一醫院城東院區急診。經檢查發現,小娟的血紅蛋白達到28g/L的危急值,抽出來的血呈粉紅色。同時彩超提示脾臟腫大,排出的尿液呈醬油色。很快,經過初步判斷,小娟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考慮小娟病情危重,醫院立即將她收治入院觀察。
林天來主任(左一)正在為小娟做檢查
入院第二天,小娟出現高熱、血尿以及意識障礙,化驗檢查提示嚴重失代償性代謝性酸中毒合併乳酸性酸中毒以及高鉀血症。值班醫生立即為她做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降鉀、抗感染等處理。隨後,經過多學科專家會診,診斷出小娟患有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溶血危象)」。
「溶血危象是溶血性貧血的重症,起病急劇,由於短期大量的溶血導致的最嚴重的一種表現。」林天來主任解釋,小娟的情況應儘量避免或減少輸血,但她又出現了溶血危象,同時存在意識障礙、嚴重酸中毒等危及生命情況,權衡利弊後,最後決定緊急輸血以配合搶救,同時考慮其病情危重,常規治療效果欠佳,可行血漿置換清除抗體以挽救患者生命。
幸運的是,在輸血科堅持不懈地對每一份O型血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後,終於篩選出一份與小娟交叉配血反應最弱的紅細胞。後經過家屬同意,小娟的搶救工作有條不紊開展,重症醫學科各亞專科為小娟的治療提供專業診療方案。眼下,小娟的病情逐漸穩定,正在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重症醫學亞專科打造一站式服務新模式
據了解,泉州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成立於1995年,是泉州市乃至福建省最早建立的綜合ICU之一。近年來,面臨著人才梯隊建設不夠、核心技術有待深入研究、重症患者亟需精細化管理等問題。泉州市衛健委著力推進重症醫學提質擴容,泉州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亞專科建設應運而生。
成立亞專科以後,按照器官支持部位及重症救治特點,結合醫院實際情況,設置為心肺重症、神經重症、腹部、創傷與產科重症亞專業及重症康復4個亞專業治療組,重症病人按照專業組收治,在按流程評估、核對的基礎上精細化、個體化管理,進一步優化了急危重症的搶救流程。
作為泉州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亞專科的學科帶頭人,林天來介紹,亞專科成立後,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小娟轉入專科病房,亞專業治療組醫生全程參與,持續跟蹤病人的情況,並與相關專科交流,提供救治方案,直至痊癒出院。
與此同時,亞專科還在科內遴選及考核,組建成立重症康復治療、重症感染、重症營養等十個技能小組,選拔技能小組組長及副組長,負責科內治療技術和內部培訓、質控及學術交流、科研教學工作,運用PDCA循環質量管理,不斷提高應急救治水平。
據統計,今年7月成立至今,該科室就已經成功收治近300名急危重症患者。林天來指出,作為省級區域重症醫學中心,接下來將不斷提高醫生的綜合救治能力,造福更多閩南當地急危重症患者。
來源:福建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