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張「重症八仙」照片廣為流傳,照片中八位國內重症醫學界頂尖專家在武漢艱苦戰疫,攻堅「重症堡壘」,直至新冠肺炎病亡率大幅下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就是「重症八仙」之一。結束武漢戰疫之後,管向東又奔赴綏芬河戰疫一線。
「到武漢去!到湖北去!」
作為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委,1月29日,管向東聯合國內兩位重症醫學領域專家,向全國重症醫學專業同道發出倡議書:「到武漢去!到湖北去!」
2月2日,58歲的管向東趕到武漢。去武漢的高鐵空蕩蕩的,在武漢站只有他一個人下車。
作為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管向東遍訪武漢各個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他爭分奪秒地排查篩選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對他們進行重點治療或轉院集中收治,前後三輪巡查,生怕漏掉一個。
管向東還要到仙桃市等湖北基層縣市定點醫院指導業務。天門市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亡率曾一度位居湖北第一,2月8日,管向東和湖北衛健委一名負責人趕赴天門,指導救治。在當地定點收治醫院,他一個個查房交代,為重症加強護理病房提高救治率出謀劃策。接下來半個月裡,天門新冠肺炎病亡率顯著下降。
近日,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向管向東發來喜訊,經他會診和救治的兩位病患,都已脫離危險。其中一位在3月29日成功拔管,兩天後開始進食。「對一個重症醫學醫生來說,這是最好的回報。」管向東說。
隨著很多病人康復,武漢也慢慢煥發活力。4月7日,管向東結束了67天的武漢抗疫戰鬥,回廣州休整,「當時路上已經出現堵車情況,平時看到堵車會心煩,但那時心裡是暖暖的」。
把「武漢會戰」經驗帶到綏芬河
4月11日,休整不到四天的管向東接到任務,以國家級專家組成員身份,趕赴3700公裡外的黑龍江牡丹江市綏芬河,指導當地疫情防控工作。他帶的紅色行李箱,曾隨他奔赴武漢戰疫一線,裡面的羽絨服等衣物,都還沒來得及拿回家更換,「正好這裡的天氣和2月的武漢一樣」。
管向東等專家把武漢救治經驗帶到當地,努力打好這場「加時賽」。管向東建議當地增加ICU床位、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為可能到來的患者多做準備。
分層治療是「武漢會戰」的重要經驗。綏芬河對輸入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實行分層分級救治。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基本收治無症狀感染者,大部分確診病例轉到牡丹江市救治。其中,重型、危重型患者轉至紅旗醫院,輕型、普通型患者由牡丹江康安醫院收治。管向東輾轉於這三家醫院,巡查指導。
近日,管向東和另外兩位國家級專家組成員在康安醫院,分工篩查了281例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就像戰前摸清敵情一樣重要,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判斷疫情發展趨勢」。他們還評估輕型、普通型患者轉化成重型、危重型的可能性,引導當地醫院對症治療「做減法」,合理運用重症醫學救治支持手段,將救治關口前移,提高患者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紅旗醫院接收的30個重型、危重型患者中,5名已經用上呼吸機。感染新冠肺炎的阿慶進入紅旗醫院後,迅速發展為呼吸衰竭,被轉入ICU。管向東對他實施俯臥位通氣等治療方法,4月22日,阿慶闖過了「鬼門關」,已經符合拔管指標。目前,在管向東等專家、醫護人員努力下,紅旗醫院5例使用呼吸機危重型患者中,已有3例成功拔管。
傾心重症醫學學科隊伍建設
重症醫學在重症患者救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著重要保障作用。在4萬多名援鄂醫療大軍中,就有1.2萬名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
「重症醫學學科盯的是重型、危重型病患,我和團隊再怎麼拼,一次搶救也只能救一個。」當時湖北重型、危重型患者眾多,而各地趕來支援的醫護人員重症醫學專業水平有差異,如何更好地提高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急需一個簡明實用的方案,指導臨床一線工作。
「如果我利用專業經驗,為同行們制定好搶救策略,幫大家規範醫療、救治行為,就能為生命拯救工作做更多貢獻。」在繁忙的巡查工作之餘,管向東總結救治經驗,向國家衛健委駐湖北指揮部匯報。
管向東會同國家專家組的戰友們,結合武漢一線專家的實踐經驗,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該方案為臨床重症治療提供了實戰依據,使病亡率進一步下降。管向東在其中特別提出,對符合氣管插管指徵的患者應插盡插、能插早插等。
在牡丹江指導救治期間,管向東還抽出時間,遠程指導5名重症醫學專業博士生寫好論文,進行學位論文預答辯。「任何學科沒有人才,難以持續發展。」管向東把培養合格的重症醫師視為重症醫學學科未來發展的核心要素。自2003年起,他就推動中山大學設立重症醫學博士點,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診療體制、科研建設等方面,建立高效規範的發展模式。(本報記者 劉盾 通訊員 漆小萍 黎鑑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