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

2020-12-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張「重症八仙」照片廣為流傳,照片中八位國內重症醫學界頂尖專家在武漢艱苦戰疫,攻堅「重症堡壘」,直至新冠肺炎病亡率大幅下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就是「重症八仙」之一。結束武漢戰疫之後,管向東又奔赴綏芬河戰疫一線。

  「到武漢去!到湖北去!」

  作為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委,1月29日,管向東聯合國內兩位重症醫學領域專家,向全國重症醫學專業同道發出倡議書:「到武漢去!到湖北去!」

  2月2日,58歲的管向東趕到武漢。去武漢的高鐵空蕩蕩的,在武漢站只有他一個人下車。

  作為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管向東遍訪武漢各個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他爭分奪秒地排查篩選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對他們進行重點治療或轉院集中收治,前後三輪巡查,生怕漏掉一個。

  管向東還要到仙桃市等湖北基層縣市定點醫院指導業務。天門市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亡率曾一度位居湖北第一,2月8日,管向東和湖北衛健委一名負責人趕赴天門,指導救治。在當地定點收治醫院,他一個個查房交代,為重症加強護理病房提高救治率出謀劃策。接下來半個月裡,天門新冠肺炎病亡率顯著下降。

  近日,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向管向東發來喜訊,經他會診和救治的兩位病患,都已脫離危險。其中一位在3月29日成功拔管,兩天後開始進食。「對一個重症醫學醫生來說,這是最好的回報。」管向東說。

  隨著很多病人康復,武漢也慢慢煥發活力。4月7日,管向東結束了67天的武漢抗疫戰鬥,回廣州休整,「當時路上已經出現堵車情況,平時看到堵車會心煩,但那時心裡是暖暖的」。

  把「武漢會戰」經驗帶到綏芬河

  4月11日,休整不到四天的管向東接到任務,以國家級專家組成員身份,趕赴3700公裡外的黑龍江牡丹江市綏芬河,指導當地疫情防控工作。他帶的紅色行李箱,曾隨他奔赴武漢戰疫一線,裡面的羽絨服等衣物,都還沒來得及拿回家更換,「正好這裡的天氣和2月的武漢一樣」。

  管向東等專家把武漢救治經驗帶到當地,努力打好這場「加時賽」。管向東建議當地增加ICU床位、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為可能到來的患者多做準備。

  分層治療是「武漢會戰」的重要經驗。綏芬河對輸入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實行分層分級救治。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基本收治無症狀感染者,大部分確診病例轉到牡丹江市救治。其中,重型、危重型患者轉至紅旗醫院,輕型、普通型患者由牡丹江康安醫院收治。管向東輾轉於這三家醫院,巡查指導。

  近日,管向東和另外兩位國家級專家組成員在康安醫院,分工篩查了281例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就像戰前摸清敵情一樣重要,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判斷疫情發展趨勢」。他們還評估輕型、普通型患者轉化成重型、危重型的可能性,引導當地醫院對症治療「做減法」,合理運用重症醫學救治支持手段,將救治關口前移,提高患者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紅旗醫院接收的30個重型、危重型患者中,5名已經用上呼吸機。感染新冠肺炎的阿慶進入紅旗醫院後,迅速發展為呼吸衰竭,被轉入ICU。管向東對他實施俯臥位通氣等治療方法,4月22日,阿慶闖過了「鬼門關」,已經符合拔管指標。目前,在管向東等專家、醫護人員努力下,紅旗醫院5例使用呼吸機危重型患者中,已有3例成功拔管。

  傾心重症醫學學科隊伍建設

  重症醫學在重症患者救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著重要保障作用。在4萬多名援鄂醫療大軍中,就有1.2萬名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

  「重症醫學學科盯的是重型、危重型病患,我和團隊再怎麼拼,一次搶救也只能救一個。」當時湖北重型、危重型患者眾多,而各地趕來支援的醫護人員重症醫學專業水平有差異,如何更好地提高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急需一個簡明實用的方案,指導臨床一線工作。

  「如果我利用專業經驗,為同行們制定好搶救策略,幫大家規範醫療、救治行為,就能為生命拯救工作做更多貢獻。」在繁忙的巡查工作之餘,管向東總結救治經驗,向國家衛健委駐湖北指揮部匯報。

  管向東會同國家專家組的戰友們,結合武漢一線專家的實踐經驗,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該方案為臨床重症治療提供了實戰依據,使病亡率進一步下降。管向東在其中特別提出,對符合氣管插管指徵的患者應插盡插、能插早插等。

  在牡丹江指導救治期間,管向東還抽出時間,遠程指導5名重症醫學專業博士生寫好論文,進行學位論文預答辯。「任何學科沒有人才,難以持續發展。」管向東把培養合格的重症醫師視為重症醫學學科未來發展的核心要素。自2003年起,他就推動中山大學設立重症醫學博士點,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診療體制、科研建設等方面,建立高效規範的發展模式。(本報記者 劉盾 通訊員 漆小萍 黎鑑遠)

相關焦點

  • 硬核天團「重症八仙」,留守只為生命至上
    為了繼續攻堅重症患者,目前有八位國內重症領域頂級專家繼續留守武漢,不放棄每一位患者,生命至上。醫為仁人之術,必具仁人之心。這是中國重症領域的頂配陣容、大國重器,他們被稱為重症八仙。他們分別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一月白頭的邱海波: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在哪;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醫生的初衷就是為百姓更好地服務,國家有難我們就站出來;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醫學科主任杜斌:打贏湖北保衛戰,我堅守到最後。
  • 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發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蟬聯華南第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排名《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第6位,蟬聯華南第一。在《2019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呼吸科、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連續11年稱霸榜首。今年廣東共有9家醫院進入全國綜合百強名單,與去年持平。
  • 2020年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應屆畢業生招聘40人公告
    廣東衛生人才網同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招考公告信息:2020年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應屆畢業生招聘40人公告,報名時間:截至2020年1月31日,請考生多加關注。
  • 思變·院長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醫學教育如何應變...
    思變·院長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醫學教育如何應變局開新局 2021-01-07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先進事跡材料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中山大學「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 的人才培養目標和 「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醫院醫訓,注重師德師風建設,以勝任力為導向,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借鑑國際經驗,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培養能夠為祖國醫學事業獻身的醫學精英人才,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服務社會,不僅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科研
  • 長沙市第一醫院舉辦2020年長沙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重症...
    長沙市第一醫院副院長胡立強、醫務科科長陳東、科教科科長宋小雲,長沙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鄧湘輝、長沙市八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朱澤湘、長沙市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蔡豔蓉、長沙市第四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胡賽以及長沙地區各級醫療機構重症醫學專家同仁100餘人參會。本次會議由長沙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辦、長沙市第一醫院承辦,專業委員會主委呂愛蓮主持。
  • 人醫力量|金牌名醫: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縉
    楊縉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臨床工作作為重症醫學科主任,不斷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指南、加強學科建設,帶領科室先後開展了胃、空腸造瘻術,經熱稀釋脈搏輪廓心輸出量監測,血液淨化,血漿置換,重症超聲,呼吸力學監測、俯臥位通氣等技術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正式掛牌
    8月26日,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6周年的特殊日子,福田區政府與中山大學籤署《合作協議》,福田人民醫院正式納入中山大學直屬附屬醫院管理體系,並更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此次籤約,既是深圳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重大戰略的豐碩成果,又開啟了深圳醫療衛生改革最富有實踐意義的篇章,為全國醫改按下「快捷鍵」。
  • 2020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應屆畢業生招聘102人啟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中山一院)地處廣東省省會廣州市,由院本部、東院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簡稱南沙醫院)組成。中山一院院本部位於廣州市中心越秀區,東院位於廣州市東部黃埔區中心地帶,南沙醫院位於廣州市南沙區明珠灣區起步區橫瀝島西側,是「雙」建設高校——中山大學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也是國內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之一。
  • 2020廣東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本部)招聘50人公告(非博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中山一院)地處廣東省省會廣州市,始建於1910年,是「雙」建設高校——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也是國內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之一,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和學術沉澱,學科基礎實力雄厚,具有學科群體優勢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 ...記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護士劉念
    「穿上這身白大褂,就要對得起它」——記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護士劉念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郭穎莉>3月18日上午8時,經過隔離期和休整期,23歲的劉念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崗位——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3月5日下午,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組成的20多名專家,齊聚中山一院高端遠程會診中心,為省內5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把脈問診」,討論和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專家組到市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工作
    為推動揭陽市政府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籤訂的《合作幫扶揭陽市人民醫院建設高水平醫院協議書》有關內容落實,29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專家組專程到市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工作,就高水平醫院建設方向、建設目標及實施路徑等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並對加強重點專科建設、引進新醫技項目等具體工作提出建議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挑大梁的專家和骨幹是哪些?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挑大梁的專家和骨幹是哪些?政務 2020年5月12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第二屆業務科室主任授聘書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東院區
  • 2020廣東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本部)招聘事位人員7人公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中山一院)地處廣東省省會廣州市,始建於1910年,是「雙」建設高校——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也是國內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之一,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和學術沉澱,學科基礎實力雄厚,具有學科群體優勢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腦病中心發展建設案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是華南地區腦病學科設置最齊全的醫療機構,學科優勢突出。為對接「中國腦計劃」,布局「腦」(腦病)與「類腦」(人工智慧)平臺建設,我院在2018年10月成立了華南地區首個腦病相關的「精神與神經疾病研究中心」(簡稱「腦病中心」),隨後又與清華珠三角研究院聯合成立了類腦相關的「醫學人工智慧聯合研究中心」。經過一年餘建設,2019年成功獲批「國家神經區域醫療中心」牽頭建設單位,同年成為廣州市「腦計劃」腦重大疾病建設首席單位。
  • 2020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招聘59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告
    廣東衛生人才網同步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招考公告信息:2020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招聘59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告,報名時間:10月9日-10月26日,請考生多加關注。
  • 市人民醫院再次組團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展交流
    根據《揭陽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合作幫扶揭陽市人民醫院建設高水平醫院協議書》有關要求,為進一步促進雙方深度合作,全力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步伐,揭陽市人民醫院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就加快落實協議內容進行了多次深入廣泛的溝通交流,近日,雙方在實地交流時進一步確定了「
  • 2021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惠亞醫院招聘院內合同人員81人公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惠亞醫院(惠州市中大惠亞醫院)位於惠州市大亞灣()開發區,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大亞灣區政府合作共建的按「三級甲等」標準建設的公立非營利綜合醫院。醫院分為兩期建設,一期總投入逾11億元,佔地面積120畝,2013年11月12日正式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