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先進事跡材料

2021-01-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中山大學「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 的人才培養目標和 「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醫院醫訓,注重師德師風建設,以勝任力為導向,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借鑑國際經驗,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培養能夠為祖國醫學事業獻身的醫學精英人才,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服務社會,不僅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科研、工程和建設項目的研發任務,同時以提升醫學教育品質與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實施卓越醫師培養計劃,為國家培育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臨床教學師資人才,為社會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與責任心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以國際化視野和規範化機制,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團隊在肖海鵬教授與匡銘教授的推動下,藉助歐洲醫學教育聯盟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等國際平臺,與美國哈佛大學、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印第安納大學、貝勒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等機構合作,通過邀請國際知名醫學教育專家來醫院講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派出青年教師到國外知名院校進修,不斷加強臨床師資綜合素質的培養。團隊從「臨床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與規範化培養機制」切入,引進國際知名的醫學教育機構——歐洲醫學教育聯盟(AMEE,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 Europe)為臨床教學設計進階式醫學教育技能系列課程,加強臨床教學師資接軌國際的規範化培養,提升臨床教學師資隊伍的整體教學綜合素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作為全國首家教師人員批量獲取國際認證師資培訓證書的教學醫院,近3年來已有127位教師獲得ESME初級證書,2017年更有65人獲得高級證書。

  在國際化培養方面,團隊組織年輕外科醫生參加香港-愛丁堡外科學院的培訓與考試,培養更多優秀的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香港皇家外科學校會員,作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骨幹師資力量,他們學習吸取愛丁堡模式的優秀經驗後,將其具體實踐到醫院的本科教學改革工作中;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共建全科醫生(GP)師資培訓中心,同時從各方面全方位促進臨床教學師資隊伍的全面建設與進一步的深化改革,使臨床教學師資人員充分接觸到國際上前沿的醫學教育技術與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理念上產生根本的轉變,促使臨床教師對醫學教育產生濃厚興趣,進而自發開展一系列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為了進一步激發參與教師的教學熱情並提高教學水平,醫院舉辦各類大型教學比賽,鼓勵臨床教師積極參賽或擔任參賽選手的培訓教師,以賽促教,以點帶面。

  在規範化培養方面,團隊開展柯麟學社(Medical Teacher Club)教學研討活動,為醫科教師與學生提供本科教學交流研討平臺,形成教學互促、相輔相成的良好教學氛圍,促進一系列具有鮮明臨床專業特色的教學改革成果的產生。通過成立一系列基礎專科學院(基礎外科學院、基礎婦產科學院、骨科醫師學院、超聲醫學院、急診與災難培訓學院、神經科學基礎學院),為培養「三基」牢靠的年輕醫生搭建公共平臺,也為有執教熱情的教師搭建交流平臺,將學科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轉化成優秀教學資源,對醫學生等進行系統、規範的臨床培訓,進一步強化師資培養與醫學專業人才的培訓。

  團隊通過上述舉措,逐步提升學校在醫學教育領域的國內與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推廣以臨床勝任力為導向,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素質高、臨床綜合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與綜合競爭力的創新型臨床醫學專業卓越人才的培養模式,從而切實提升高校的醫學人才培養質量。

  醫院一直致力於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愛崗敬業、教學業績突出、水平精湛、師資力量雄厚的臨床醫學教師隊伍,現已取得累累碩果:2017年,梁力建教授入選教育部「全國萬名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首批入庫導師;蔣小雲教授獲評 「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何裕隆教授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肖海鵬教授獲評全國首批「十佳住培基地負責人」;李娟教授獲評全國首批「百名優秀專業基地主任」;沈振宇教授獲評全國「百名住院醫師心中好老師」;外科戚劍榮獲中山大學臨床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特等獎;外科趙強榮獲中山大學青年教師授課大賽特等獎,全國醫學(醫藥)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肖莉華科長獲得廣東省研究生德育教育先進個人稱號。到目前為止,醫院擁有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王庭槐)、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梁力建)、全國「優秀教師」1人(曾進勝)、南粵優秀教師8人,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9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肖海鵬)、「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2人(2016年肖海鵬、2017年蔣小雲),校級教學名師2人(2010年孟悛非、2011年王子蓮)。

  雄厚的師資力量為培養卓越醫學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注重德育培養  打造德才兼備的醫學後備人才隊伍

  團隊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積極做好醫學生的入學教育和新職工的崗前培訓、入科教育,強化「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培養理念,注重醫院歷史與醫院文化的教育,通過邀請醫院領導、老專家老教授介紹我校醫科和醫院歷史、發展與現狀,走訪老專家老教授,聽他們講述從醫從教經歷,同時開展學習院歌、院史,參觀院史館等活動,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和醫德醫風教育,增強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重視醫學生畢業表彰大會及結業典禮,從第一課到「最後一課」,堅守初心。

  團隊成員肖海鵬教授主編《倫理學》教材,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開展倫理教育,倡導在大體解剖課程及手術培訓前向大體老師感恩默哀,開展敬愛生命的教育。持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為主,以座談會、訪談等多種形式與學生形成良好溝通。

  團隊把思政工作貫穿醫學教育學全過程,結合學生特點,貫徹落實各項德育及素質教育工作,尤其是醫院優秀文化傳統和老一輩紅色基因的傳承。組織醫學生學習孫中山、柯麟等老一輩醫學革命家的故事,參觀走訪孫中山故居,並通過舉辦新手術科大樓柯麟樓命名揭牌儀式等,開展一系列學習弘揚老一輩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活動,傳承弘揚醫學紅色基因。

  強化臨床技能培訓,夯實學生基本技能

  團隊承載培育醫學人才的使命,倡導「三早兩強」(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創新能力強、動手能力強),對醫學生實施全人教育,促進知識、素質與技能協調發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動手能力,體現出了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理念。團隊成員肖海鵬教授與王庭槐教授組織實施的「三早」教育改革,榮獲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團隊成員擅長雙語教學,長期以來堅持上講臺為本科生授課,常年承擔五年制、MBBS、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理論授課任務,有著非常豐富的授課經驗。課程教學框架清晰,內容有條理,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團隊成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授課方式深受學生好評;課後也樂於與學生交流,能耐心解答學生的疑問,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肖海鵬教授既注重傳承學校醫科及醫院百餘年優良教學傳統,又致力於推廣醫學模擬教育技術,團隊在肖海鵬教授的帶領下,不斷探索並推行「模擬」與「真實」相結合的臨床實踐教學新模式,組織各附屬醫院在臨床見習、實習期間開展臨床技能模擬教學,藉助臨床技能中心豐富的模擬教學設施,利用標準化病人(SP)及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方法,進一步強化醫學生臨床技能、臨床思維及溝通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國內率先採用國際先進的OSCE考試方法,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臨床技能與能力。該項改革收效良好,深受廣大師生歡迎和好評。團隊更在此基礎上,先後建立了臨床能力模擬培訓中心、動物手術中心及屍體腔鏡技能模擬培訓中心,為醫學生提供公共教學平臺,進一步開展強化醫科各階段培養人才臨床技能的規範化培訓。其中,2005年由肖海鵬教授主持創建的中山大學臨床技能中心,於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並產生明顯輻射作用。教育部、衛生部領導、教育部實驗室建設指導委員會、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等先後到中心參觀指導,並對中心的建設給予高度評價。北京大學醫學部、復旦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第四軍醫大學等兄弟院校的領導和同仁到中心考察學習建設經驗,當年來訪交流人員過百人次。2009年中心成為美國心臟協會(AHA)心血管急救培訓基地,同年被評為國家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臨床類別)廣州考區考試基地,每年完成2300多名考生的臨床技能考核工作。此外,中心每年承擔我校醫科11個專業、800多名學生的臨床實踐教學任務。

  肖海鵬教授積極開展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改革與實施,其研究成果論文「Curriculum Reform in Sun Yat-sen Medical School: Implication from the GMER」在國際著名的醫學教育雜誌Medical Teacher(IF:2.355)獲得發表。團隊在肖海鵬教授的帶領下,堅持和規範醫學本科生的「三段考」(實習資格考、實習轉科考、畢業綜合考),同時對其畢業考試進行改革,使得考試形式與我國及歐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接軌,從而使我校醫科畢業生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連續八年穩居全國前三。而由肖海鵬教授帶領的中山大學實習代表隊於2011-2014年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中連續四年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創下了歷史「四連冠」,目前仍為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的最佳紀錄,在中山大學醫科教學史上留下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榮譽。

  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教改、質量工程建設項目與學生科研的立項數目及所獲資助經費實現了翻倍式增長,到目前為止,醫院擁有國家級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5項、省級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20項。由肖海鵬教授、王庭槐教授等主持完成的「提高醫學生臨床技能教學質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成果更榮獲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重視創新思維培養,營造良好科研氛圍

  在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方面,團隊成立了精準醫學研究院,充分利用醫院學科齊全和豐富的醫療資源,建設生物醫學樣本庫和大數據中心,同時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合作建設高標準臨床研究中心,開展高水平的臨床研究,提升臨床研究的創新能力和國際話語權。教學團隊很多成員都是精準醫學研究院的核心成員,包括精準醫學研究院的院長和副院長等,通過建設全方位的大平臺,引育高水平的研究人才,產生了許多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例如器官移植(何曉順教授)團隊的「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聯合移植的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主研發「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是全球首例「無缺血肝臟移植」,將器官移植帶入全新時代;王敏教授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關於腦海綿狀血管瘤領域的精準醫學研究成果,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羅俊航教授在腎癌等多發腫瘤轉移耐藥機制、精準診療以及微創手術治療等的基礎與臨床轉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在Lancet Oncology等國際知名雜誌上,並被NCCN等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學會疾病診治指南引用,羅教授獲得2017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牽頭主持了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曾進勝教授也牽頭承擔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1項;在此期間,顯微創傷外科團隊研發了全球第二個去細胞神經修復產品--神橋,並成功上市,打破了美國在技術和市場上的壟斷。

  培養擔當精神,強化醫學生社會服務意識

  團隊在醫學模擬教學、學生畢業後教育、繼續醫學教育等方面發揮了我校醫科於醫學教育領域的引領與輻射作用,取得不菲成績。在醫學模擬教學方面,2015年9月成立的臨床能力培訓中心,在2017年培訓達16832人次,培訓的嚴曉芬、王超護長分別獲得2017年廣東省「綜合病例下站點式護理技能大賽」第一和第二名,嚴曉芬同時獲頒「五一勞動獎」;急診劉江輝獲得2017年「全國衛生應急技能競賽」廣東省賽區第二名,全國總決賽三等獎;在中心訓練的深圳市人民醫院住培生參加2017年深圳市住培模擬技能大賽包攬前三……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也成為2017年中國醫師協會畢業後醫學教育模擬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委單位,肖海鵬教授入選中國醫師協會畢業後醫學模擬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在畢業後教育方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為首批國家心血管病學、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和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省內最多),醫院還成立CMB精英聯盟專項工作小組,在臨床醫生中選拔CMB fellow 1名,深入開展CMB中國住培精英教學醫院聯盟工作。匡銘教授入選廣東省醫師協會畢業後醫學教育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

  在繼續醫學教育方面,番禺全區28家醫療衛生機構全面推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移動網際網路+基層人才培訓模式」,實現了全方位覆蓋;培養了基層骨幹師資94名,培訓考核了基層醫務人員5159名,全區學風明顯改善;心肺復甦搶救存活率上升7倍,醫鬧及醫療糾紛事件下降40%;腎內科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順利通過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委託全國繼續教育委員會組織的現場督導檢查;醫院3個培訓基地完成培訓廣東省縣級醫院學科帶頭人共34人,其中普外科13人,內腎科14人,呼吸科7人。

  此外,團隊貫徹中組部、教育部、外交部和國家衛計委等要求,積極選派優秀醫學人才參與援疆援藏援非任務,為基層地區提供技術幫扶、人才培養和醫院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同時積極開展基層幫扶和志願服務工作,鼓勵支持教職員工和學生積極投身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當中。以輻射作用的強大、援藏援非的積極、基層服務的無私,用模範作用親切生動地教育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

相關焦點

  • 思變·院長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醫學教育如何應變...
    思變·院長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醫學教育如何應變局開新局 2021-01-07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3月5日下午,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組成的20多名專家,齊聚中山一院高端遠程會診中心,為省內5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把脈問診」,討論和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專家組到市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工作
    為推動揭陽市政府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籤訂的《合作幫扶揭陽市人民醫院建設高水平醫院協議書》有關內容落實,29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專家組專程到市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工作,就高水平醫院建設方向、建設目標及實施路徑等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並對加強重點專科建設、引進新醫技項目等具體工作提出建議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正式掛牌
    醫院為福田區政府興辦的非營利性公立醫院,是財政核撥補助事業單位。醫院所有權歸福田區政府,醫院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由中山大學負責運營管理,並納入中山大學直屬附屬醫院體系。雙方的合作原則是,堅持公立醫院辦院宗旨,為深圳市民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和健康服務;堅持傳承中山大學醫科優良傳統,為中山大學培養高水平醫學人才提供臨床教育支撐;堅持探索符合國家醫療體制改革方向和深圳實際的公立醫院運營管理新模式。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頭成立「骨關節專科聯盟」
    11月21日,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頭成立的「骨關節專科聯盟」舉行揭牌儀式,中山一院黨委書記駱騰,廣東省醫師協會秘書長黃俊強,骨顯微醫學部學科帶頭人廖威明教授,骨顯微醫學部主任兼中華顯微外科雜誌主編顧立強教授、骨顯微醫學部副主任盛璞義教授和關節外科主任傅明教授等出席,30家聯盟單位的負責人及省內嘉賓朋友應邀蒞臨現場
  • 2020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應屆畢業生招聘102人啟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中山一院)地處廣東省省會廣州市,由院本部、東院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簡稱南沙醫院)組成。中山一院院本部位於廣州市中心越秀區,東院位於廣州市東部黃埔區中心地帶,南沙醫院位於廣州市南沙區明珠灣區起步區橫瀝島西側,是「雙」建設高校——中山大學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也是國內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之一。
  • 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發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蟬聯華南第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排名《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第6位,蟬聯華南第一。在《2019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呼吸科、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連續11年稱霸榜首。今年廣東共有9家醫院進入全國綜合百強名單,與去年持平。
  • ——記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就是「重症八仙」之一。結束武漢戰疫之後,管向東又奔赴綏芬河戰疫一線。  「到武漢去!到湖北去!」  作為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委,1月29日,管向東聯合國內兩位重症醫學領域專家,向全國重症醫學專業同道發出倡議書:「到武漢去!到湖北去!」  2月2日,58歲的管向東趕到武漢。
  • 2021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惠亞醫院招聘院內合同人員81人公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惠亞醫院(惠州市中大惠亞醫院)位於惠州市大亞灣()開發區,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大亞灣區政府合作共建的按「三級甲等」標準建設的公立非營利綜合醫院。醫院分為兩期建設,一期總投入逾11億元,佔地面積120畝,2013年11月12日正式營業。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榮獲全球「UNIVANTS卓越醫療獎...
    11月16日,2020年度全球「UNIVANTS卓越醫療獎」評選結果發布,共有來自超過140個國家的180個綜合臨床醫療團隊項目參與角逐,作為中國第一個參與該國際獎項申請的團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綜合臨床醫療團隊以「創新性地應用LCBP肺結節風險模型,優化早期肺癌診斷路徑,提高不定性肺結節患者安全性
  • 中山大學眼耳鼻喉頭頸外科名醫團隊在黃江醫院開展惠民義診
    當天下午2:00-4:00,廣東省眼耳鼻喉頭頸外科領域專家名醫將在黃江醫院開展惠民義診活動,他們分別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史劍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醫院副院長、鼻專科主任技術專長:自1991年開始從事鼻內鏡外科的臨床研究,是國內最早從事該領域的鼻科專家之一,至今已經獨立完成鼻內鏡外科手術10000餘例。
  • 2020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招聘59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告
    醫院現開放床位數1880張,學科門類齊全、技術力量雄厚、特色專科突出、多學科綜合優勢強的學科格局,為區域疑難複雜重症的診療提供了有力支撐。現有2個廣東省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醫學影像科、傳染科,4個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腫瘤科、感染科、普外科、腎內科,5個珠海市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一批珠海市臨床重點專科。
  • 2020年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應屆畢業生招聘40人公告
    廣東衛生人才網同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招考公告信息:2020年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應屆畢業生招聘40人公告,報名時間:截至2020年1月31日,請考生多加關注。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召開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 分享從醫從教故事
    央廣網廣州9月10日消息(記者鄭澍)10日下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召開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醫院黨委書記駱騰,副院長祁少海、匡銘,黨委副書記謝文,總會計師陸纓,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等出席大會。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山大學資深名醫、肝膽胰外科學科帶頭人梁力建教授,顯微創傷手外科副主任、骨顯微黨總支書記朱慶棠教授,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青年委員、腎內科周怡副研究員分享了自己從醫從教故事。梁力建教授回顧了數十年的從醫從教經歷,蔡紀轅、陳國銳、王吉甫等老一輩通過「言傳身教」給了自己深刻影響,他把這些傳統也傳給了自己的學生。
  • 2020廣東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本部)招聘事位人員7人公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中山一院)地處廣東省省會廣州市,始建於1910年,是「雙」建設高校——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也是國內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之一,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和學術沉澱,學科基礎實力雄厚,具有學科群體優勢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錦波生物人源膠原新材料臨床研究基地...
    7月1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錦波生物人源膠原新材料臨床研究基地授牌儀式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江南院區感染與肝病中心會議室舉行。該研究基地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和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旨在圍繞人源膠原蛋白材料,對其在婦產科相關疾病的治療和應用,進行前沿科學問題的探索性研究,促進生物技術研發成果的轉化和臨床應用。
  • 2020廣東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本部)招聘50人公告(非博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中山一院)地處廣東省省會廣州市,始建於1910年,是「雙」建設高校——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也是國內規模、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之一,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和學術沉澱,學科基礎實力雄厚,具有學科群體優勢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腦病中心發展建設案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是華南地區腦病學科設置最齊全的醫療機構,學科優勢突出。目前,正與廣州市惠愛醫院等聯合申報 「國家精神區域醫療中心」。中山三院「腦病中心」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腦血管外科、脊柱外科、精神心理科、兒童行為發育中心、康復醫學科為核心學科,依託幹細胞及免疫治療中心、兒童腦發育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成人精神心理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神經損傷後功能康復研究中心、神經語言學教學實驗室等支撐平臺,聚集了以我院戎利民院長為首的一批在業內享有崇高學術聲譽的專家學者,聯合中山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市人民醫院再次組團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展交流
    根據《揭陽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合作幫扶揭陽市人民醫院建設高水平醫院協議書》有關要求,為進一步促進雙方深度合作,全力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步伐,揭陽市人民醫院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就加快落實協議內容進行了多次深入廣泛的溝通交流,近日,雙方在實地交流時進一步確定了「
  • 協和醫學院聘任首批臨床醫學教授
    優質醫學教育迫切需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水平教師隊伍。12月14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首批臨床醫學教職任職工作會,33名來自一線的知名臨床醫學專家獲聘我校也是國內首批臨床醫學教授。針對臨床醫學教育特點,學校用近一年的時間對國內外情況進行充分調研,反覆徵求各方意見,今年開始實施臨床醫學教職聘任制度,支持和激勵優秀臨床醫學教師從事高水平現代臨床醫學教學工作,進一步充實拓展臨床師資力量,完善教職聘任體系建設,為建立一流師資隊伍提供重要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