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村民種金刺梨辦企業,讓一個「爛泥房」的貧困村,蝶變為家家住別墅的小康村。全國勞動模範、西秀區大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大興信心滿滿:「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激情追夢,苦幹實幹,以奮鬥者的姿態努力帶領村民向鄉村振興奔跑!」
在安順的脫貧攻堅戰場上,無數基層黨員幹部、兵支書、技術專家、致富帶頭人,以奮鬥者的姿態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奮鬥故事。圖為:如今的大壩村已實現華麗蝶變
幹事創業,貴在精神。脫貧攻堅這個時代熔爐,激蕩起生機勃勃的安順氣象,把安順人民積蓄已久赫然昂揚的精氣神推到一個新高度。安順秉承「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若飛精神,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6個縣(區)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安順,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但安順人民不畏艱難,敢打敢拼,以奮鬥者的姿態在平凡的崗位書寫了不平凡的奮鬥故事,他們如一面面旗幟、一盞盞明燈,匯聚起新時代安順人砥礪前行、逐夢奮進的磅礴力量。
不負群眾期盼 貧困山鄉戰貧困
窮則思變不畏難,脫貧攻堅當奮進。
「塘約之變,變在民心;民心之變,變在幹部;幹部之變,變在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對農村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看著塘約村有今天的變化,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深有感觸。
如今的塘約村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40元,村集體經濟增加到638萬元
2014年夏天,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衝毀了塘約村的田地、家園和道路,一時間,塘約可以說面臨著「千難萬難」。這場洪水讓左文學深切地感受到傳統農業農村抵禦自然風險力量之薄弱。要發展,必須改革,走抱團發展的道路。這場洪水激發了左文學「窮則思變」的決心。
左文學(左)帶領群眾探索出「合股聯營、村社一體」的塘約模式,讓曾經貧困的塘約村變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短短幾年時間,左文學帶領塘約村村民走以黨建為引領的「村社一體」發展道路,不僅重建了家園,更是將一個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升級變化為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40元,村集體經濟增加到638萬元的富裕小康村,一舉成為全安順市乃至貴州省脫貧攻堅的村級樣板。
塘約村韭黃種植基地裡,村民勞作忙
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安順鄉村幹部奮鬥的目標。
二十多年如一日,陳大興帶領鄉親們調整產業結構,金刺梨產業種植面積已超過5000畝,成為安順市最大的金刺梨育苗和種植基地;主導興辦的大壩村延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社;帶領村民開辦果酒廠,成立年產5000噸果酒公司,年產值破3億元。
陳大興(前左一)帶領村民給金刺梨修枝
關嶺自治縣沙營鎮紙廠村的副主任張興燚,一個女性,一隻手臂,組織群眾發展1200畝刺梨,並套種500畝烏芋,形成長短產業齊發展的好勢頭。通過產業帶動,紙廠村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張興燚(右)到貧困群眾家中進行走訪
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黨總支書記朱高學放棄煤礦企業老闆的高收入,回到村裡帶領群眾發展致富。在他的帶領下,目前,高田村已發展高標準蔬菜、生態雞、中藥材、生態魚莊、水產養殖、生豬養殖、食用菌、茶葉等八大產業,全村村集體經濟資產1200萬元,村集體純收入30.38萬元。
朱高學(中)指導村民種植蔬菜
決戰決勝貧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安順人民用苦幹實幹創造新時代美好生活,每一個脫貧故事的背後,都流淌著奮鬥者苦幹實幹的汗水。
在安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奮進歷程中,湧現出陳大興、左文學、朱高學、張興燚等一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先進村幹部典型。他們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帶領村民謀產業、謀發展、謀幸福,唱響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脫貧壯歌。
不褪「軍人」本色 脫貧戰場立新功
經過軍隊大熔爐的歷練後,退役軍人回到家鄉能幹什麼?他們給出的答案是:脫貧攻堅戰場再立新功。
「經過這幾年努力,我們的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收入年年提高,生活越來越美好。」站在茶山,俯瞰村子全貌,普定縣穿洞街道靛山村「兵支書」褚代洋感慨地說。
靛山村「兵支書」褚代洋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
2016年前,靛山村基礎設施滯後,產業結構單一,村民生活貧困。「一人富,不是真的富。」一直在外做生意過上富足生活的褚代洋接過靛山村村支書的接力棒,全力以赴投入靛山村脫貧攻堅「新戰場」。基礎設施滯後,他爭取項目資金,打通產業路、修通硬化路;產業結構單一,他走遍村裡的每一寸土地,繪製發展藍圖。
雷厲風行,行動迅速。2017 年初,褚代洋註冊成立村級公司——普定縣靛山村農林發展有限公司。引進茗之源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 1000 畝白茶。之後又引進鴻萌茶業公司,種植茶葉400畝。今年,春茶開始採收,靛山村生產幹茶2000斤,產值超過120萬元。
普定靛山壩區韭黃基地
2018 年來,隨著農村產業革命推進,靛山村採用「公司+基地+大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韭黃、食用菌、經果林、肉兔產業相繼啟動,徹底改變產業薄弱的困局。現在,該村種植茶葉 1600 餘畝、韭黃600畝,經果林基地面積200餘畝,發展食用菌 15 萬棒,與鄰近的小窯村共建可容納12000隻種兔的標準化養殖基地,靛山村實現產業興旺,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從軍營到農村,安順市「兵支書」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擔當作為,立下新功。
普定縣白巖鎮韭黃村「兵支書」楊守亮,當兵 4 年退役後返回家鄉,於 2016年擔任村支書。彼時,他向村民承諾:「擦亮『白旗韭黃』招牌,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普定韭黃村兵支書楊守亮(左四)給村民講解韭黃種植要領
「脫貧攻堅也是『戰場』,一定要打勝仗!」如今,村裡的韭黃產業漸成規模,種植面積已超過 5600 畝,年產量 11.2 萬噸,逐漸成了當地的名片。2019 年,韭黃村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 1.6 萬元,全村僅剩的 14 戶貧困人口,也在當年脫了貧。楊守亮實現了他的諾言。
今年春天,楊守亮帶著村民們開展防疫工作的同時,積極推進春耕備耕生產
初心如磐,「軍人」的使命在肩。楊守亮、褚代洋只是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兵支書發揮退役軍人作用的典型代表。
如今,在安順,像楊守亮、褚代洋一樣的「兵支書」有916名,他們退役不褪色、轉業不轉志,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新「戰場」,激情奮戰,充分展示了退役軍人永葆革命本色、勇擔時代使命、砥礪奮進圖強的優秀品質,激勵一批批退役軍人為家鄉貢獻新的力量。
不忘黨員初心 砥礪奮進新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向貧困宣戰,向小康奮進。
這其中,一大批黨員幹部沉到最基層成為駐村幹部,無數技術專家、致富帶頭人、企業老闆、教師醫生也參與其中,廣大人民群眾一起使勁,眾志成城,劈波斬浪,在脫貧攻堅戰場取得一個個偉大勝利。
紫雲自治縣大營鎮是全省12個極貧鄉鎮之一,這裡地處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四季缺水,土地貧瘠,屬「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2019年5月,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全國「最美公務員」、市政府辦人事科科長張厚學主動請纓來到大營鎮大營村擔任第一書記。那時,大營村全村還剩貧困人口56戶208人,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難啃的「硬骨頭」。
初到大營村,張厚學立即開展大調研、大走訪。入住大營村的第一個星期,他遍訪了大營村的所有未脫貧貧困戶,並迅速制定發動群眾種草養牛增收的脫貧方案。
張厚學(右一)走訪貧困戶
正當大營村脫貧攻堅鏖戰正忙時,張厚學的母親患重疾入院,老人提出想見見這個很久未見面的兒子。接到消息的張厚學利用春節放假的機會趕到醫院,可沒陪上老母親兩天,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把他拉回了戰疫一線。
「作為兒子,我特別想在病床前陪著您。但作為黨員、第一書記,大營村的群眾更需要我,群眾的生命安全等不起,脫貧攻堅的任務等不起。」這是張厚學離開醫院時安慰母親的話。
張厚學查看高床蛋雞產蛋情況
今年來,張厚學帶領群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復工復產。如今的大營村,戶戶通公路、家家喝上自來水,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門路,全部貧困人口成功脫貧摘帽。
今年初,疫情襲來,一場「遭遇戰」對我們提出嚴峻考驗。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疫情洶洶,正是檢驗黨員幹部初心使命以及戰鬥力的時候。
「病毒不退,我們不退」,安順醫務工作者「白衣作戰袍」,譜寫了一曲時代壯歌。在出徵湖北鄂州的命令下達時,一張張「請戰書」、一聲聲「讓我上」,既讓人動容,又令人覺得充滿希望。
張碧霞在方艙醫院給患者量血壓
安順最美「逆行者」張碧霞是安順市中醫院護理部的主管護師,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她便向醫院遞交了請戰書。
在武漢,面對患者的恐慌,她顧不上自己的醫護的辛勞,還經常與患者交心談心,利用下班的時間教患者做「八段錦」,為沉悶的病房帶來輕鬆愉悅的氣氛,引導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我是老黨員,又是所長,我必須帶隊堅守,萬萬疏忽不得!」這是鎮寧自治縣公安局沙子鄉派出所所長羅興安,在所裡召開疫情防控短會時回答同事勸他多休息一會兒說的話。
疫情發生後,基層民警羅興安從大年三十就開始值班,防疫期間一直沒回過家,他帶領全所14個民警、輔警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走村串寨宣傳、挨家挨戶排查、道路上設卡等全方位進行防控。
走村串寨宣傳、挨家按戶排查,民警羅興安從大年三十就開始值班,防疫期間一直沒回過家。他說:防控疫情我是黨員我必須堅守
在安順,無數像張厚學、張碧霞、羅興安一樣的黨員幹部不忘初心,苦幹實幹,默默堅守,在平凡的崗位書寫了不平凡的奮鬥故事。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這些年,安順經濟社會大踏步前進,安順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幹,物質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狀態都發生極大改變,尤其是千千萬萬安順人的觀念之變、奮鬥之姿,已匯成安順發展新氣象。
感恩奮進新時代,安順人民將團結拼搏,繼續奮鬥,弘揚「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若飛精神,前赴後繼、砥礪奮進,以高質量脫貧交出時代答卷,以高質量發展書寫跨越篇章,感恩奮進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安順新未來。
(安順日報社大數據智慧全媒體記者 伍水清 張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