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縣內一般只有一個「主城區"(縣城)。一些地區、縣的一些鄉鎮,由於毗鄰大城市,發展較好,城鎮規模較大,與縣城相仿,因此在城區中形成了兩個城區組團。
如今所謂的重慶大足區,並不在重慶市中心,但在大足區境內,有幾個城市群,即大足主城、雙橋和龍水。大足區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市區組團?
大足城區位於棠香街道和龍崗街道之間,這裡歷來就是大足區的經濟、文化、行政中心,對其形成過程不必多說。
2011年,重慶市轄區「雙橋區」與大足縣合併而成新的大足區,在分區層面上,雙橋區可謂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從功能分區上看,雙橋成為經濟開發區,是重慶城市的派出機構。就一般語境而言,雙橋還是雙橋區,只是與一般城市不同,它才顯得與眾不同。
雙橋與大足的淵源很深,因為雙橋在過去曾是大足的管轄範圍。那為什麼那個時候雙橋會退出大足?而且成了重慶的「飛地」市轄區,其根源在於特定時期的三線建設。
在60年代,重慶周邊地區是三線建設的主戰場,包括816工程在涪陵白濤鎮的實施,以及大足縣的汽車廠。那個時候,雙橋還是大足縣的雙路公社(鄉),至於為什麼汽車廠會選擇大足這個普通的鎮,細節不得而知,但與這裡的地形和交通狀況有一定關係。
雙路公社東面是巴嶽山,是一道天然屏障。成渝鐵路於50年代開行,橫貫雙路南部。
汽車工廠的建立,使這裡的人口激增,全廠職工及家屬達一萬餘人。對這一特殊的大型企業,當時以農業為主的大足縣,在許多方面形成了經營困難的局面。於是1974年,大足縣劃出雙路,通橋公社,成立重慶市雙橋區,與大足縣「平起平坐」。
雙橋曾經是一個縣級行政區,其城鎮發展自然與一般城鎮不同,其城鎮規模相當於一個小縣城。
龍水是大足區的一個下轄鎮,無論在城鎮規模上,還是在人口、經濟上,均居重慶市鄉鎮之首。在眾多的網絡資料中,龍水被冠為「西部最大建制鎮」,對於這一稱號,筆者持懷疑態度。
國家綜合實力百強鎮名單中,各直轄市的鎮沒有列入,所以龍水鎮的排名看不出來。比較西部的一些「千年鎮」,如四川成都郊區的幾個大鎮,貴州的茅臺鎮、陝西的蔡家坡鎮,這些都是龍水的強敵。
龍水鎮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五金行業。有人說,到了唐末,龍水出現了金器,這一傳統延續到今天。在大足石刻發展時期,鐵器也得到了發展。而且到了五十年代,龍水民間的五金又和雙橋的川汽廠有著不可名狀的關係。
龍水是大足區的工業重鎮,五金產品種類繁多,已形成五金、鑄件、汽摩配件、農機配件、鋼模等行業。工業發展,也是人氣增長,城鎮擴大,龍水鎮總人口約11萬,城鎮建成區面積約10平方公裡,超過重慶的一些小縣城。
最後總結
在渝西片區,大足的實力並不突出, GDP排名江津、永川、合川、璧山等區縣之後。3個城鎮組團分布較為分散,假設它們聚集在一起(建成區相連),同城化發展,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相信未來的大足一定會成為重慶各區的標杆。
上述僅是個人見解,歡迎提出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