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注意孩子4歲前有這3個毛病,未來道路上會被人嫌棄

2020-12-08 胡航懂家居

父母要注意孩子4歲前有這3個毛病,未來道路上會被人嫌棄

0-4歲的時候是孩子的黃金期,這段時間內孩子的各項體能都會進行很大的開發,在當下的以愛,講道理為主導的教育下,家長對自己的「熊孩子」進行適當的「棍棒教育」也是必要的,孩子們的小時候也總會挨那麼一兩頓揍,而這頓揍是非揍不可的,不然小孩長大反而會學壞。所以當孩子出現下面這四個毛病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手下留情,道理講不通,「棍棒教育」也是必要的。

一、不喜歡刷牙和洗臉

刷牙是每個人每天都必備的,小孩刷牙一定要從小培養,不然長大的孩子不喜歡刷牙和洗臉會遭到別人的嫌棄,如果孩子不願意刷牙怎麼辦,家長可以每天當著孩子的面刷牙,孩子看到父母在刷牙,就會進行模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孩子只是因為好奇所以才刷的牙,並不能作為刷牙的開始想讓孩子真正的認識刷牙,家長不妨帶著孩子去買幾本繪本關於刷牙的故事讓孩子在家看,孩子可以通過故事來了解不刷牙有什麼後果等等,時間長孩子就會對刷牙產生很大的興趣。

二、用哭鬧「威脅」父母

現在這個社會很多的家庭都是圍著自己的孩子轉,孩子不管想要什麼東西父母都會滿足孩子,時間長了之後就會養成孩子驕縱跋扈的性格,有一點不順孩子的新衣心意就開始大哭大鬧甚至大發脾氣,父母講道理跟孩子還沒有用,最後父母無奈妥協之後孩子才會停止哭鬧,但這只是開始,父母難道沒想到如果孩子每次都要想東西然後都用哭鬧來「威脅"父母,那你們是妥協還是不妥協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態度,孩子哭鬧也不能妥協,要保持自己的態度,讓孩子知道,哭鬧是沒有用的,必須要用溝通來解決問題,這樣以後對孩子自身情緒的控制力都會得到加強。

三、亂動別人東西

孩子從小千萬別養成拿別人東西的習慣,尤其是第一次帶孩子出去的時候,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則,教育孩子這不是他的,就不能碰,某東西的主人說可以玩或者碰了,才能去觸摸,但是一定不能帶走,一定要徵得別人的意見才能帶走或者玩耍,不然的話養成了一看見自己心愛的東西就要隨便亂拿,不給就大吵大鬧,家長就要堅持自己的態度,從孩子隨意亂拿別人東西的第一時刻家長就要及時制止,如果實在沒有辦法的話,家長就必須要打孩子的屁股,不然以後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各位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家的孩子有沒有以上的情況,有的話一定要及時的「家法教育。」老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在四歲前,正好是個立規矩的好時機,如果父母在這個時期過度的溺愛孩子而沒有注重培養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將來會很難帶,雖然說孩子在成長中不能太苛刻,但是也一定要懂讓孩子約束自己。

3-6歲的孩子會逐漸出現逆反心理。毋庸置疑,這個時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重中之重。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可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則可以在3-6歲期間著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智商情商。

近幾年,繪本成為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最好的啟蒙書。所以,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

《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學習繪本,主要是針對3-6歲的孩子,其中包括孩子情商啟蒙,邏輯思維鍛鍊,以及語言表達的鍛鍊,想像能力的提升。專門為3-6歲孩子打造的好習慣繪本。

繪本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多角度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孩子的情商;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的情緒。繪本裡精美的插畫更加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是家長培養孩子的不二選擇。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所需要的的重要動力。擁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會主動去規劃自己的未來,父母屆時無需太過操心。

有需要的家長,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案例:寶媽小敏今年的寶寶已經3歲了,她告訴自己閨蜜,說自己的女兒明明一兩歲的時候,還是很乖巧可愛的啊;結果現在天天調皮搗亂,叫她不要弄亂客廳的東西,她就非要弄亂;有時候,還喜歡和父母頂嘴;總是會不斷地犯錯誤,然後挑戰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
  • 4個行為,代表孩子走入叛逆期的「仇親」中,父母2個方式輕鬆化解
    但是等到了孩子十幾歲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們開始進入了另外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也親密變成了疏離,甚至於有不少叛逆期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當作仇人一般,進入「仇親期」。本期話題:4個行為,代表孩子走入叛逆期的「仇親」中,父母2個方式輕鬆化解!
  • 教育男孩子,父母應該注意這4個原則,孩子長大以後會更優秀
    像這樣的男孩子,他們就有一個任性的毛病,說白了就是父母慣出來的,其實男孩相對女孩來言,他們缺乏語言溝通能力,也缺乏共情能力。父母不能和教育女孩子一樣管教男孩子。在面對男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家長要採取正確的方法,讓孩子有一個男孩子該有的自信和擔當能力。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的。那麼應該怎麼樣教育男孩子有擔當呢?
  • 三歲前沒改這3個毛病,孩子長大後會吃虧
    當寶寶到了3歲,就要上幼兒園啦,這也是寶寶第一次接觸集體生活。離開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坦日子,在幼兒園面對的一起都需要寶寶自己去完成。比如怎樣找到興趣相投,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呢?在家的時候,有爸爸寵著媽咪哄著,寶寶自然不孤單。但到了幼兒園,這都全靠寶寶的個人魅力了。
  • 孩子6歲前如果有這4個特徵,表明孩子智商較高,父母不要忽視
    我們都知道,人的智力是由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共同決定的,基本上孩子的智力發育有70%是遺傳自父母,有30%經過後天培養。其實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歷史上有很多優秀的人才,比如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等,他們都在某一個領域展示了自己驚人的高智商,而他們的父母都只是普通人,並沒有特別傑出的表現。
  • 佟麗婭遭4歲兒子「嫌棄」:感恩的孩子,是父母生命裡的光
    成績優異的孩子,固然值得誇耀,但懂得體諒父母辛苦和不易的孩子,更加值得欣慰和驕傲。 前段時間,一名高三學生蘭永興利用暑假時間,每天凌晨4點半開始和環衛工媽媽一起掃大街。 蘭永興7歲時父親去世,家裡的擔子全部壓在媽媽一人肩膀上。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想要讓孩子將來更有出息,年幼時的父母教育尤其不能出現偏差,過分的寵溺縱容只會把孩子往錯誤的道路上越推越遠,有原則和分寸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孩子心生忌憚、心懷敬畏,孩子才不會在父母的愛裡誤入歧途。
  • 孩子6歲前,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是有科學依據的,父母別錯過
    恰如其分的讚賞是增強孩子自信心的最佳途徑。要相信任何人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要相信孩子會有進步。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教育,就像使孩子成長的崎嶇山麓的扶梯,有了它的支持,孩子才能登上成功的頂峰。在這些發展中,3歲前大腦發育達到50%,到了6歲孩子智力發育達到70%-80%。想要自家的孩子更聰明,就要抓住這重要的六年。讓大腦發育的好方法就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產生新的突觸,突觸越多孩子越聰明。
  •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已經開始嫌棄父母了,不糾正會養出白眼狼
    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一旦發現孩子在此期間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要不然後悔都晚了。當你家的孩子有了這3種表現,說明已經開始嫌棄父母了,不糾正的話會養出白眼狼,晚年註定無依無靠。
  • 孩子3歲前的這些「壞毛病」,暗示大腦發育快,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有的孩子天生就非常的聰明,但是就是不在學習上用功,以至於孩子的成績比較差,這並不是說明孩子不聰明,而是孩子的聰明沒有體現在這方面而已。因此家長沒有必要反覆的跟孩子強調成績的重要性,這對孩子而言反而是一種壓力。對於很多人來說,智商上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發育卻有早晚之分。
  •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六歲前都有這4個特徵,佔一個未來也會優秀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將來能大有所為,成為有個有出息的人,而想要完成這種目標,智商和情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俗話說三歲看老,孩子智商的高低在童年時期就有彰顯,美國心理學專家研究:高智商兒童在童年時期就有跡可循。
  • 「沒教養」的孩子,飯桌上會有3個行為,你家孩子有嗎?
    如果孩子沒教養,那麼他們在吃飯的時候就會有這三個舉動:把愛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現在的父母都特別寵愛孩子,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寶貝疼愛,所以只要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都會傾盡所有幫助滿足。而最為可怕的是孩子的父母感覺孩子還小,這種行為沒有什麼,導致孩子逐漸養成了翻菜的習慣。也因此當父母帶孩子出去聚餐的時候,孩子一如既往地在菜裡翻來覆去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讓人覺得沒有教養。
  • 3-6歲是孩子情商培養關鍵期,父母做到這3點,孩子更優秀
    很多父母都是以學習成績的高低來評判孩子是否優秀,其實,成績的好壞僅代表著孩子智商的高低,這關乎的是孩子聰不聰明,而非優不優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曾說「一個優秀的人,20%靠智商,剩下的80%靠情商,情商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優秀的主要標準」。
  • 孩子說話早晚跟智商有關嗎?孩子到這年齡還不說話,父母要注意了
    朋友小周最近有點擔心她的女兒,快三歲了還不能流利地說話。只會蹦出兩三個字,學了很久會一些簡單的名詞比如『爸爸』和『媽媽』等。他們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語言表達缺失」症,有這種症狀的孩子在語言學習方面會比普通孩子慢2-3倍。婆婆一直嫌棄兒媳學歷低,覺得是她的原因影響了孫女的智商,導致說話比較晚。
  • 孩子幾歲上幼兒園合適?不管3歲還是4歲,這幾個方面要考慮
    鄰居家的小孩今年3歲,正準備上幼兒園,本來考慮到讓孩子再大一點再放到幼兒園裡,可一看身邊大部分的家長在孩子3歲的時候都放到幼兒園了,就覺著沒必要再等了。但是這孩子生性內向,不愛在外面玩,在家很喜歡粘著父母,家長的想法是進入幼兒園能夠鍛鍊下孩子。於是在和幼兒園溝通好之後,還是決定將孩子送入園內。
  •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6歲之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1、寵壞孩子的後果李玫瑾教授曾經陳述過這樣一個觀念:男孩子3-4歲的時候和家長鬧,最多也就是在地上打滾,可等到他14歲了,這孩子再和家長鬧會怎麼鬧?因此在孩子鬧的時候,父母可以坐著那看著他鬧,表明自己的姿態,一次就會讓他知道鬧是沒有用的,無理的要求不會一直被允許,父母的愛有原則和邊界,因此自身也會逐漸養成有原則的習慣,不會動不動就用極端手段要挾父母。
  • 孩子即將上小學,父母要提前做這4個準備,有助於他們更好適應!
    孩子即將上小學,父母要提前做這4個準備,有助於他們更好適應!陳曼的兒子晨晨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前幾天,班主任給陳曼打電話,告訴她晨晨在學校不斷地大哭,無論怎麼安撫都不行,讓陳曼最好能夠來學校一趟。出現這種情況,與父母們沒有提前充足做準備有很大關係。那麼面對即將上小學的孩子,父母們該提前做哪些準備呢?入學前準備一:作息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後,作息方式也會發生改變,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準備的話,很容易讓家長和孩子都特別慌亂。
  • 1-18歲身高參照表,孩子不達標的父母要注意,避免4個身高雷區
    雙親的基因遺傳,對孩子的身高影響至關重要,後天的成長環境,對於孩子的身高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一般孩子的骨骼發育,在18歲開始逐漸趨於穩定,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高在18歲之後,很難再有突破。若是介於-3sd~-2sd或+2sd~+3sd範圍內,與標準身高差距較大,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就醫。
  • 孩子成長過程中,6歲前有兩次關鍵時期,父母至少要抓住一次!
    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重點發育的時期,進行引導培養,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孩子大腦得到加倍發育的效果。前2000天對應的是從孩子出生到六歲這個時期。這個時期,就是寶寶大腦發育最快速的時期。父母抓住了這個黃金時期,孩子的養成以及智力方面會有很大的提高,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樣在這一時期,幫助寶寶快速發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孩子的大腦進行適當的刺激。人腦就像一臺永動機一樣,在活著的時候一刻不停地運轉。就需要我們對大腦進行細緻的保養和維護。
  • 6歲前孩子有這些「壞毛病」,說明孩子大腦發育很好,不用管!
    在跟家長聊天的過程中,他們經常會給我反饋一些孩子們的「小毛病」,比如特別調皮、嘴巴說個不停、到處亂爬之類的。其實孩子的好多「壞毛病」都不用管,這是他們正常發育,健康、聰明的表現,如果家長過度限制孩子的行為,可能會適得其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的哪些行為家長不用過度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