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是有科學依據的,父母別錯過

2020-12-24 鄧朝芬說歷史

恰如其分的讚賞是增強孩子自信心的最佳途徑。要相信任何人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要相信孩子會有進步。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教育,就像使孩子成長的崎嶇山麓的扶梯,有了它的支持,孩子才能登上成功的頂峰。

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像一張白紙,這張白紙交出什麼樣的畫作,與父母的教育脫不開關係。

尤其是0-6歲這段時間,兒童的大腦、運動、語言、情商和社會性都在這個時間段形成。這個階段父母抓住機會,選對方法,有助於孩子發展更加完善!

在這些發展中,3歲前大腦發育達到50%,到了6歲孩子智力發育達到70%-80%。想要自家的孩子更聰明,就要抓住這重要的六年。讓大腦發育的好方法就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產生新的突觸突觸越多孩子越聰明。

一、口的敏感期(0-1歲)

孩子大約在1個月左右,就開始無意地將手塞進嘴巴裡,到了3個月的時候更明顯,經常吃小手。

很多媽媽最初都認為,孩子吃小手應該是餓了吧!但是明明剛吃完奶不久,可是孩子還是把手放嘴裡,到半歲以後,不僅僅是手,抓到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真讓很多家長犯愁。

這是孩子口的敏感期,孩子不是因為「好吃」才把手塞進嘴裡,口的敏感期有這3個意義

1、鍛鍊運動肌肉群和肌肉控制,相互協調的能力。2、通過啃手的方式,給自己安慰,讓自己得到放鬆,是孩子對情感的初步處理3、認知這個世界,促進神經的發育。孩子每次用嘴嘗一嘗新東西,就會在腦子裡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建立的越多孩子越聰明。

父母要抓住口的敏感期,做到這幾點,寶寶更聰明。

1、堅持母乳餵養。2、滿足孩子吸吮物品的需求,不要阻止,孩子吸吮自己手指的時候,不要隨時將孩子的手拿出來。這個基礎做得好有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3、孩子用嘴去啃東西的時候,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多準備一些不同質地材質的乾淨物品,讓孩子去咬,去啃。

二、空間敏感期(7個月-2歲)

孩子7個月到2歲這段時間,會發現孩子突然出現很多「毛病」,扔東西就高興、喜歡滿地爬、喜歡翻東西、喜歡把擺好的積木一把推倒還衝你笑!躲進狹小的空間,鑽進床底下。明明站得顫顫悠悠,還要爬樓梯、爬欄杆,讓家長很是不省心。到了2歲從高處往下蹦,不在平地走,真是愁壞了不少媽媽們。

這並不是什麼毛病,是孩子空間敏感期與手的敏感期與腿的敏感期同時出現。

孩子用手翻東西、推倒積木、扔東西,是手的敏感期伴隨著空間的敏感期。

孩子意識到了空間,世界從二維世界升級到三維世界,這樣的發現太讓孩子驚奇!

伴隨著孩子腿的敏感期到來,能夠探索的地方更多,爬去,走去或者跑去更遠的地方,讓孩子運用身體把握了空間。探索的範圍越大,得到外部的刺激越多,大腦發育也好。

父母要意識到這是孩子特定時期的表現,不要覺得麻煩,要做到這幾點!

1、更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扔,還能讓孩子懂得因果關係。

2、家裡把硬物儘量包裹好,給孩子提供一個夠大、夠安全的爬行空間。

3、與孩子一起玩空間探索類的遊戲,比如躲貓貓、比如鑽山洞、比如在室內搭帳篷、與孩子一起搭積木。

4、當孩子2歲以後,多帶孩子去戶外,讓孩子用腳去踩草地,踩石頭,踩沙子,建立不同的神經連接。

三、閱讀敏感期(4.5-5.5歲)

日本茂木健一郎腦科學家研究表明:閱讀可以改變大腦結構。

讀書越多的人也越聰明,閱讀可以鍛鍊左右腦的協同協作,同時能夠改變大腦靜息狀態,讀書的時候,會有代入感,深處其中的感覺。

對大腦的生物性有持久影響,有閱讀習慣的人記憶力也更好!想要自己家的孩子變聰明,就要抓住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孩子到了4歲半到5歲半之間,會表現出對於書籍的興趣,比如會把書、雜誌、宣傳畫翻來翻去,喜歡看色彩豐富的畫面,還經常假模假式地指著書上的字,瞎說一通。

如果父母發現就要抓住這個敏感期,一旦閱讀習慣形成,孩子會更主動地探索學習。建議父母做到這幾點。

1、每天定一個親子閱讀時間。2、準備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3、給孩子自己選擇喜歡書籍的權利4、要有耐心5、父親陪孩子讀書更有效,調查表明70%的孩子喜歡爸爸給他們講故事。

用繪本去引導行為。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2歲的叛逆期,此時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前期的習慣沒培養起來!此時父母怎麼說都抗拒!就要善於使用繪本去引導孩子自己思考!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省去了無用的說教!

其實在孩子出生後就可以給孩子講繪本,1歲後讓孩子看繪本更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有效避免叛逆期出現一些不良行為。針對犯錯這件事,可以挑選引導寶寶知錯就改的繪本,家長會發現繪本的力量會比說教管用多了!

孩子人生中的每一堂課其實都是父母教的,父母應該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一定要對自己嚴格要求,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

2-6歲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對於這個時期,無論家長有多忙,都不可缺席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教育是一門大學問,用繪本做引導,父母雙方雙管齊下,往往會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繪本通過貼近孩子生活的小故事,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接受故事中的道理,孩子還能從中獲得一些小常識,分別從「培養自制力」、「勇敢嘗試」、「樹立自信心」等方面,讓孩子學會積極樂觀地看待問題。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孩子優秀的品質,好的性格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陪伴孩子成長,帶孩子遨遊於浩瀚的書的海洋,從閱讀中吸收自己獨有的性格。

相關焦點

  • 寶寶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父母要及時抓住,智商比同齡人更高
    每個家長都希望擁有一個聰明的寶寶,從懷孕的那一刻起就就開始注重寶寶的大腦發育。 但寶寶聰不聰明,並不全由先天決定,更多是後天的培養和教育方法。尤其在0-6歲這個年齡段,寶寶的大腦發育、性格養成、思考能力等等都在這時形成。
  • 孩子一生中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建議幫孩子抓住一次,別留遺憾
    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哈佛大學兒童行為學家理察教授,曾帶隊進行過關於孩子的大腦發育方面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孩子一生中大腦的發育有三次高峰期,如果家長能根據大腦的發育規律,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就能提高大腦的發育水平。
  • 哈佛大學:孩子的一生有3次機會變「聰明」,抓住一次就不後悔
    孩子的一生有3次機會變「聰明」孩子的大腦是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跟隨身體成一同發育的,在一定的階段後,孩子的大腦發育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發育了,所以各位家長要抓住這3次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去培養孩子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 面相真能辨別寶寶「聰明」?這3種「聰明相」,還真有些科學依據
    但是,這些話聽起來實在太讓父母舒心了,是不是都不能當真呢?其實,寶寶的"聰明相"不全都是猜測和迷信,有一些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若是擁有以下這3種常見"聰明相"的寶寶,多半都是真的聰明伶俐。3種"聰明相"的科學依據"聰明相"之一:天庭飽滿科學依據:腦部發育好老人誇孩子面相好,經常會說"天庭飽滿"。什麼意思呢?古人將人的面相分為上、中、下三庭。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做好這5件事,孩子越來越聰明
    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能夠高人一等,從小就聰明伶俐,既然父母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不在孩子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對孩子進行潛能的培養訓練呢?
  • 孩子有大人「看不到的朋友」?心理學家:並非迷信,有科學依據
    其實不然,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正常現象,這是他們的假想夥伴。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正常現象?父母別奇怪,背後原因很辛酸前些天,媽媽給奇奇買了一個木偶熊後,奇奇就變得特別奇怪,他總是抱著木偶熊蜷縮在牆角裡自言自語,好似在跟別人說話的樣子。
  • 別不信,還真有科學依據
    比如有人會說「這孩子耳朵大,一臉福相」,「這娃天庭飽滿,一看就是當官的料」……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其實從孩子的面向上,也能看出來是否聰明,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哦。相面就能看出寶寶是否為「聰明相」?有這三個特徵,孩子多半智商高1)天庭飽滿「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句話,都是算命先生說的,因此來表明男主卓爾不凡的地位。在現實中,額頭飽滿的孩子也經常被誇贊,老人會說這孩子以後肯定聰明。那麼依據何來呢?
  • 孩子過生日該過「陽曆」還是「陰曆」?父母別無所謂,有科學依據
    這周夫妻倆都要去出差,於是便把小孩託付給爺爺奶奶照顧,二人想著出差回來沒多久就是孩子的生日,到時候給小孩好好過生日。沒想到在二人出差回來剛到家的時候,奶奶一個電話就打過來了,奶奶告訴兒子兒媳,今天正好是孫女的生日,讓他們趕緊過來吃飯。田女士納悶了,離孩子生日還有個把禮拜,怎麼提前把生日過了?
  • 6歲前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有「自卑心理」,父母要及時幫一把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間,父母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長大之後才更加的容易成功。6歲前孩子如果有這些表現,說明已在自卑邊緣1.孩子自卑的大部分原因,都與父母日常經常否定孩子有關係,所以父母一定要多多的鼓勵孩子,即使是管教,也不要總是「不能這麼幹,不能那麼幹」,而要耐心的跟孩子解釋原因,不然孩子可能會把「不能」的原因歸咎於自己身上。3.
  • 麻省理工研究發現,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方法,跟父母有很大關係
    麻省理工多年調查研究發現,父母多跟孩子溝通說話,更有助於他們的大腦發育。不僅是麻省理工的調查研究發現了這一點,多年以前到現在的很多科學研究都直接或間接的證明了這一點。寶媽經常跟寶寶說話,「誤打誤撞」,孩子上學後秒變學霸培培媽媽本身就比較話多,經常跟人一說話就停不下來的那種,沒有孩子之前,她經常因為這點被家裡人吐槽,有了孩子之後,跟他說話,成了她每天的「不二快樂」。不僅有日常的基本問候語:「寶貝,睡得怎麼樣?
  • 孩子6歲前,經常玩這5個「腦力」遊戲,鍛鍊思維越來越聰明
    孩子的智力開發是家長最關心的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睿智,出類拔萃。孩子6歲前,經常玩這5個「腦力」遊戲,會鍛鍊思維越來越聰明。6歲前要多玩「腦力」遊戲根據科學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全盛期。
  • 智商高的孩子,6歲前會有這幾個特徵,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
    智力發展是現代父母最為重視的教育之一,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沒出生時就想方設法地想讓孩子更聰明。聰明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上相對會更輕鬆。 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進行智力檢測,想知道孩子是不是高智商兒童。其實孩子聰不聰明,6歲以前就能看出來了。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李玫瑾坦言:教育兒子宜早不宜遲,抓住6歲前的黃金期將一生受益李玫瑾老師曾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過系統的研究,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指出:「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特別是男孩,教育更是宜早不宜遲。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 新版「兒童身高標準」,3歲孩子低於96釐米,不要錯過二次猛長期
    據孩子長高的調查上發現,一個人的身高有70%取決於父母遺傳基因,30%靠「生長激素水平」的發展變化。和過去90後相比,如今隨著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身高發育情況,兒童身高標準也在慢慢提高。由衛生部發布的新版《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得知,3歲孩子的身高基本上不會低於96cm,如果不在這個範圍內,家長別錯過孩子二次身高猛長期了。孩子二次身高猛長期指的是什麼?
  • 除了葬禮,這4個地方也儘量別帶孩子去,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小孩子都特別喜歡黏著自己的父母,父母走到哪他們都會跟到哪。因為孩子太小,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裡,家長會不放心,所以會帶著孩子。也有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見見世面,出去的時候也會帶孩子,但是有些地方確實不適合小孩子去。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黃金時期」,做好這4件事,孩子越來越聰明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聰明伶俐,那麼作為父母既然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不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對孩子進行潛能的培養訓練呢?德國學者卡爾·維特在19世紀提出: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能力就越強,尤其是3-6歲這個年齡段。
  • 孩子過生日要過「陽曆」還是「陰曆」?父母別無所謂,有科學依據
    在孩子周歲生日上,奶奶也氣得沒有出席。其實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生日算陽曆還是陰曆別無所謂,這是有科學依據的。1. 陰曆生日是傳統真正算一年到頭,過春節的時候都是算是陰曆的,只有到了大年初一那天,一年才算真正的開始。
  • 俗話「3歲定80」,孩子是否聰明關鍵看3歲?
    3歲定80歲」,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會聽說過老人家的說法。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在3歲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他到80歲的時候的樣子,包括智商、性格、人品等。老人家們甚至現在的育兒專家們也會經常教導年輕人說小孩子的壞習慣和好習慣都要在3歲前完成改掉壞習慣和培養好習慣的根基。
  • 大人儘量別帶孩子去這4個地方,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一方面她覺得平日活潑健康的孩子大哭是不吉利,另一方面又覺得是自己的「媽媽」怨恨自己沒見她最後一面。 面對林女士的這種想法,不得不說她錯的離譜。對於孩子來說,他的突然大哭和突發高燒,絕對不是偶爾的,這些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 腦科學研究,一生有2個智力「黃金期」,家有學齡前孩子不要錯過
    大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有2個重要的智力發育階段。6歲之前和青春期階段。而處於2-6歲腦細胞發育關鍵期的孩子,如果能在父母引導下培養認知能力,效果肯定事半功倍。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孩子沒辦法觀察每一個生活場景,更談不上去探索、去學習。有此困惑的父母,不妨帶著孩子玩一玩這本《多元智能情景認知遊戲書》。